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与演唱的影响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259934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12KB
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与演唱的影响Word格式.docx
《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与演唱的影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与演唱的影响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情绪(情感)是主体对于外界刺激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
歌唱者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和演唱。
声乐学习者(演唱者)唱歌前的情绪异常导致演唱失败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这是因为情绪波动而引起发声障碍。
人在悲伤时,声音低沉;
愤怒时,声音粗犷;
忧愁时,声音暗淡;
惊恐时,声音颤抖;
生气时,甚至引起失声现象。
而人在欢乐则尽力充沛,情绪激动,嗓音也很洪亮。
法国女高音歌唱家克里斯潘讲过,“每天都要保持着很高兴的状态和轻松愉快的心情,有了兴奋的精神和愉快的心情,才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饱满的情绪,才能成为唱歌成功的保证。
”
歌唱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信心的。
在平时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增强演唱的信心和乐趣。
同时,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帮助我们学生树立“我要唱歌,我能唱好”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
我们学生平时出现的缺点和错误,老师要尽可能地从不损伤学生自信心的角度去纠正,减轻甚至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2、性格(个性)是指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而,它所表现的是个人的特殊存在,每个人的性格(个性)都有他不同于别人的心理倾向和特点。
例如,有的人在舞台演出中放松自如,有的人则紧张拘谨。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前两种属于外向型,后两种属于内向型的。
外向型的表演者性格开朗,喜欢表现自我,不容易产生“怯场”心理;
而内向型的表演者缺乏自信,害羞孤僻,则容易产生“怯场”心理。
在平时的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注意培养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沉着自制的性格,多接触与声乐艺术有关的事物,尽可能多参加舞台实践,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个性上的缺憾。
此外,还应增加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从事艺术事业的情操,增强声乐学习的动力。
3、意识是指主体的特定心理对待定事物感性积累后的理性思维和认知结果。
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成无意识层,潜意识层和意识层三种。
歌唱心理素质的形成,无法脱离意识而成为一种纯感性的,难以把握的学问。
歌唱技能训练的目的是使生理性的肌能运动成为自动化的技能,当歌唱者的生理肌肉运动完全被潜意识所自如调控后,大脑的有意识活动才能转向音乐情感的表达之中。
可以想象,当演唱者的意识活动还不能脱离其关注的生理肌肉运动是否到位的情况下,又怎能顾及情感和内容的表现。
因此,我们在声乐演唱中一定要科学地认识到这一心理特点,不要顾虑重重,否则顾此失彼。
当然,有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加强“潜意识”控制的训练,当人的大脑意识活动出现局限性时,应当让“潜意识”来分担意识的压力。
帕瓦罗蒂的老师阿里戈·
波拉在教授他掌握运用技巧的方法时,就力图有意识地使其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中,久而久之,正确的发声已变成帕瓦罗蒂潜意识控制的自然行为。
二、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的影响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人比较重视歌唱的发声技巧和音乐的处理而容易忽略另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对学习者的作用和影响。
心理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意念。
声乐演唱者在学习中,由于个人的生理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及个人的经历的不同,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歌唱心理。
然而,歌唱总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进行的,所以对歌唱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因此,要想学习好声乐,就必须有个良好的心理去接受。
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思维是声乐学习的引导者。
发声必须从人的心理活动出发,也就是说,从思维开始。
声乐的演唱艺术主要是以人体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
但是,歌唱的“乐器”可不能由人们任意选择,声带长在人体内的气管与喉头之间,靠气的冲击来震动而发出声音。
因而是具有生命力的。
歌唱者不能用嗓过度,这就必需用精神练习来弥补实际的练习。
所以许多歌唱家,既练可以听到的嗓音,又练听不到嗓音的内心感受。
这种内心感受就是整个思维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思维上的正确声音,总会指挥并协调好它们的肌肉群活动向着好的声音状态去做。
然而声音要领并不是在短时间内树立起来的。
演唱者往往对声音概念的认识,起初是错误的,经过一段正确方法的训练,不断进行思维总结归纳,用活动的结果来检验其实践的正确与否,从而推动正确状态的发展,最终达到好的声音效果。
凭着这种思维心理意志的控制,再经过反复的实践,慢慢得出正确的经验,便会在声乐的学习中取得进步。
随着认识的深入,并不断进行阶段性的调节,这样才能循序渐进。
只有在老师渐渐提出的要求下学习,才会有进步。
可是,在按照教师提出要求训练的同时又“恋恋不忘”自己原来的感觉。
这种心理在学习声乐的一开始都会有过,就看是否能很快适应这种要求。
这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高速思维,调整成功就意味着进步,否则就会感觉像陷在旋涡里,无能为力,不能自拔。
这个过程必须靠思维活动来引导。
可见,一个人的思维对他的学习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2、内心听觉是声乐学习的重要支柱。
主观上有了正确的引导方向和动机,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柱,这就是“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是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听觉能力,是不依照实在的声音印象而建立的音乐想象的能力,它是以听过的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为依据的。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呢?
首先,用内心听觉把握模仿对于声乐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初学者来说,出于对声乐的不了解,难免会凭外部主观的声音音色来下定义,直观地对外部声音进行模仿,而实际上客体的感受却完全是另外的一种声音。
这时教师给予的提示是:
“去掉盲目的模仿,要独自建立自己的真实发声感觉”。
意大利声乐教育家吉诺贝基说:
“在歌唱时,演唱者要有自信心,大脑才能够控制歌唱的各个部位,而不是靠听力指挥歌唱”。
这里的“大脑”就是指内心听觉。
其次,用内心听觉分辨不同角度的听力。
一种音色可以有双重听力的存在:
一种是演唱者自己所听到的;
另一种是听众所听到的,两者不同。
当发生冲突时,就要用内心听觉来分辨了,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常常在课堂上老师说听到的感觉和自己听到自己声音的感觉就不同,这时就要用内心听觉来把握,真实的内心听觉需要靠自己所感受的状态来实现,和自己的外在听觉是不同的,这也是声乐学习与其他器乐学习所不同的。
所以这个矛盾又成为声乐学习过程中心理问题的根源。
再次,用内心听觉感受,去适应环境。
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声乐学习者会对自己歌唱的声音感到不适应,以致于辨别能力就会下降。
而学习者这时所感受的外心听觉则是自己发出的声音对本人的反馈,在这个反馈过程中大部分是学习者所处环境的回声,是一种声学现象。
因而,人体在不同的环境下受到声波的刺激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要求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什么条件下,永远都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觉状态上,也就是任何时候都要找内心听觉。
3、个体的心理障碍对声乐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课堂上的紧张心情意味着肌肉收缩,不放松,导致接受能力下降,要想控制好肌肉群在这种情况下是困难的。
好的控制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心情愉快、坦然的心态,对于老师的要求要积极响应,应该认为老师所提出的是对自己的一个更高要求,不要以为是自己做错这种心态来正视学习。
也就是说,要有积极的求知欲去学习,内心应充满自信,不被技术方法所吓倒,相信它们并不神秘,自己能唱好,这样就不会想着紧张了。
日常的练习是学习者较难把握的一个环节。
歌唱状态的正确与否,不能只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来把握,那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是在课后也要转化成自己的才行。
大部分演唱者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离开老师就不会唱了或是在课后唱的和老师教的练的是两码事,甚至练反,走弯路。
所以在练习当中是否有一个好的思想来进行学习是比较关键的。
声音只是一种结果,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过程,上课的目的是要找感觉、记感觉,课后的目的才是真正体会感觉,练习中不要怕难听,只要状态对就行。
用肌肉协调性去感知,这样声音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不是直线上升的,中途难免要遇到困难和挫折。
有的学习(演唱者)急于求成,只会“欲速则不达”,也必然导致歌唱心理受损伤。
而且,在练声的时候是比较单调的,所以要有意识去调整:
如在发声练习的时候,可以加入自己的情怀等联想,那么练声的内涵就更丰富了。
三、心理因素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随着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声乐水平的提高,声乐比赛日趋激烈,尤其在高水平的歌唱者之间,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的胜负也往往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素质。
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声乐的比赛,不仅是歌唱艺术素质和技能技巧的比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有以下几种不良心理的表现:
1、在演唱中,怯场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
这个大多数原因是由于个人的性格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相对来说,外向型的人要好一些,比较善于并主动和人交流,也就很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情感变化。
要将其克服,最好的办法是深入角色,要有强烈的歌唱欲望,深入到角色当中,感觉是若无旁人,这样就不会紧张了,也就会越唱越自如。
当然,这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尤其是多参加舞台锻炼,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
一名演唱者,不经过大量不同场合的磨炼学习,是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者。
上台前的紧张也是造成怯场的原因。
平时在考试时也有这样的感觉,往往第二首歌比第一首歌发挥得要好,感觉第二首才进入状态。
仔细想想,这是由于上台前的紧张引起的。
这就要求在演唱前保持一定程度的平静,以“平常心”来对待。
要学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世界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每次演唱前,都要寻找一枚铁钉,对于其演唱来说好像是毫不相干的事,但实际上他这样做的目的,却是借此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进而缓解演出前的那种“走向死亡”一样的心理压力。
除分散精力外,还可以做呼吸调整,这样使呼吸器官和喉咙获得适度的放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抑制过度的紧张。
2、在演唱中,有很多人缺乏自信心。
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都会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影响演唱水平甚至导致演唱失败。
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就是不相信自己,心理负担太重。
歌唱者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害怕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自己没有把握,不能肯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久而久之,就会越来越缺缺乏信心,每次演唱都会觉得胆战心惊,焦虑不安。
要想自信地歌唱,首先,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寻找自信的支点,相信自己能唱好,建立成功和获胜的信心。
其次,俗话说得好,“艺高人胆大”。
从对作品的熟悉理解到演唱技能技巧的熟练掌握,演唱前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才能成竹在胸,增加心理状态的稳定性。
再次,在学习演唱技术方法的同时,重视学习自我心理调适、应对和控制紧张情绪的方法,注意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
3、在演唱中,有人把个人得失成败看得太重。
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演出时杂念太多,心思过重,弄得自己心理紧张,不能完全投入到演唱中去。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发挥技能技巧的前提和动力,心态的失衡也将导致心理恐惧。
有很多人在演出前就出现心理恐惧,因他们过于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别人挑自己的毛病,担心名次受到影响,因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其结果往往是越怕出问题,心理就越恐慌,越慌就越出问题。
这种心理负担的产生是由于心态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结果。
此外,在技术、心理都不到位时就想唱很大的作品,其结果也会给自己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调整心态入手。
让自己心态平和,豁达乐观,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对待得与失,才能有从容的演唱表现,患得患失只能更加引起心理的恐慌。
所以,我们在进行专业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心态。
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心态才能胜人一筹。
4、在演唱中,有的人单纯的认为技术是最重要的。
他们忽略了扎实的基本功才是演唱实践成功的基本保证。
由于技术不完善,演唱状态不稳定,导致缺乏自信,越是临近演出,心理负担越重,总担心自己无法完成任务。
因此只有刻苦训练,日积月累,才能提高技能技巧及演唱水平,才能做到充满自信,从容不迫,镇定自如,才有可能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由此可见扎实的基本功是战胜心理恐惧的关键。
我们在寻求演唱的技术技巧的同时也能对声乐发声理论和方法说出一、二。
可是,在演唱中,一些演唱者越是重视自己的发声和演唱方法技巧,就越是精神紧张。
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不但什么方法都用不上,用不好,而且也不能自然地歌唱。
只有在排除单纯的技术决定论后,歌者才能自然地歌唱,声情并茂地歌唱。
实践证明,歌唱者在演唱、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并能获得成功,是优良的技能技巧和艺术修养及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与演唱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可以说,只有歌唱心理健全的歌唱者,才可能形成技巧要领与内在生理肌能运动的协调;
内在肌能运动与外化技巧表现的高度统一;
作品内涵与表现情感之间的完美结合。
因此,心理因素的培养与演唱技巧的训练同等重要,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及时、正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按科学的心理方法展开声乐教学,不仅要让我们学生掌握声乐艺术,而且还要让我们尽可能正确,规范、完美地表现声乐艺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第2版.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徐行效.声乐心理学.第3版.四川:
科学出版社,2003
[3]韩雅琳.浅谈心理因素在声乐学习中的影响.第3版.科学之友(B版),2006
[4]薛婷婷.谈心理素质与声乐表演.第2版.艺术教育,2006
[5]黄锦.歌唱心理对声乐演唱和教学的影响及作用.第1版.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因素 声乐 学习 演唱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