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25876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95KB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年末总人口4490万人。
(一)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计划,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11亿元,增长19.1%;
全部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8.4%,提高3.0个百分点;
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487个,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8.8%。
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1568亿元,增长21.6%;
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增加到5个,其中有色行业突破4000亿元;
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总数达12家,江铜集团突破1000亿元;
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1.3万亿元。
(二)农业农村经济巩固发展
全省粮食总产410.56亿斤,创历史新高。
水利建设力度加大,修复重点水毁工程1.1万余处,新增灌溉面积60多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0万亩。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省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2800家,47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直接带动370万农户户均增收2200元。
(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859.4亿元,增长18%;
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98.2亿元,增长17.4%。
金融业健康发展,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322亿元,增长20.3%;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类业务余额超过1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9302亿元;
企业直接融资237.5亿元。
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全省旅游接待1.6亿人次,增长47.8%;
旅游总收入1105.93亿元,增长35.2%。
(四)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5.7%,增城镇人口80万;
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新增建成区面积55平方公里,设区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5%。
县域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0个,南昌县超45亿元。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54公里,总里程3642公里;
全省在建铁路里程1200公里,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竣工通航;
一批电力项目建成投运,环鄱阳湖天然气管网建设基本完成;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一批文化、体育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
(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重大项目已启动建设300多个,累计完成投资近5000亿元。
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新增造林面积389万亩;
“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
全省81个县(市)新建配套污水处理管网1240公里;
第二批30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建设,20个工业园区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在3万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2350个。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启动实施了“千万吨标煤工业节能工程”和“百千万企业节能行动”,拆除了112家企业落后设备,完成13台12.5万千瓦机组关闭工作。
全省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0.6%,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在二级以上;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1%,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
(六)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
非工口七个系统1771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安置在职职工34.6万人;
全省1790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累计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央项目1200个;
在13个县(市、区)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
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59亿美元,增长18.8%;
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2579亿元,增长33.8%;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18.81亿美元,增长63.1%;
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37.3%和17.6%;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实现营业额15.8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2.8亿美元,分别增长51.9%和31.5%;
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新增国际友好城市5对。
(七)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水平提升
全面完成民生工程66件实事,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2.6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5.8%;
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2.6亿元,扶持带动就业36.1万人次;
初步建成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医保政策标准全省统一;
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2.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6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万户。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8.33%,普通本专科在校生82.9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75.7万人;
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增强,提高了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覆盖县、乡、村,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
(八)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出台省政府规章8件,完成了112件省政府规章以及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的清理;
建成覆盖全省的网上审批系统,全年完成网上审批90多万项,审批效率明显提高;
在全省开展了发展提升年活动,设立1.3万个监测点对各职能部门实行效能实时监测;
政务公开力度加大,主动公开政府信息97万多条;
扎实推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站)共承接交易项目3.5万多项,成交金额1900多亿元,公共资源交易更加公开透明,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二、江西绿色经济发展情况
(一)绿色资源概况
江西绿色资源丰富,绿色生态是江西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最大潜力。
土地资源丰腴,全省国土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华东地区人均面积最多的省份。
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6%,丘陵占42%,岗地、平原、水面占22%。
森林资源丰富,2011年,全省林业用地面积1072万公顷,活木蓄积量4.4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二位,达63.1%。
水资源充裕,全省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总长约18400公里,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6%。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淡水湖,汇聚了江西97%的集水面,年流入长江水量占长江径流量的15.6%。
一次能源短缺,煤炭、油气主要靠外省调入。
全省煤炭保有储量19.4亿吨,2011年原煤产量2810万吨,水电资源可开发量600多万千瓦,统调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418万千瓦。
2010年能源生产总量2204.4万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86.1%,水电占13.7%,天然气占0.2%。
(二)绿色能源开发情况
近年来,江西一手抓新能源的发展,一手抓传统能源的清洁生产和利用,能源生产结构不断改善,能源开发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按照立足省内资源,坚持多条腿走路的原则,以风力发电为重点,积极推进太阳能发电示范,有序发展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电,新能源生产比重逐步提高。
一是风电开发走在中部省份前列,相继建成了矶山湖、长岭、大岭、老爷庙四个风电项目,风电总装机容量达13.35万千瓦。
二是太阳能利用步伐加快,全省已建、在建太阳能发电项目29个,总容量10多万千瓦,其中新余被列为国家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
三是生物质能发电稳步推进,已建成鄱阳凯迪、万载凯迪、吉安金佳谷物等生物质能电厂,以及南昌麦园垃圾处理场填埋发电项目等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
四是地热能利用范围扩大,已建成九江星子温泉、宜春温汤温泉等大型温泉利用项目,全省浅层地热使用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
目前,已有定南、鄱阳、上高、上犹4个县被授予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
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省将初步构建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制,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全面发展;
到2020年,我省新能源产业将成为新兴主导产业,建成中部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和低碳经济先进省份。
极大提升传统能源开发水平。
一是水电建设有序推进,石虎塘、峡江等大中型水电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一批中小水电项目陆续投产发电。
二是煤炭发电相继实施了“上大压小”、设备更新、发展清洁煤技术等措施,煤炭综合利用和清洁利用不断提高。
三是核能方面的彭泽核电等项目前期工作在国家统一部署下稳步推进。
(三)绿色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江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绿色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1、绿色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全省有效利用生态条件和产业优势,以“强龙、增值、富民”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水果等主导产业和茶叶、油茶、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特色产业。
2011年,全省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72家,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3家、超10亿元的24家。
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69.95亿元,同比增长20.8%,占全省食品工业比重的77.8%。
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有有机食品产品总数412个,绿色食品产品总数703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7个;
全省共批准建设了54个农业科技园区和12个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其中3个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创造出一批生态农业发展的典范,如赣南的“猪—沼—果”模式等。
2、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
2011年,全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11亿元,增长19.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5个,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达48个。
工业发展过程中,新型工业化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6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1%,增长2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5.2%。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994.3亿元,同比增长2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9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8.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提升。
三是循环经济稳步发展,新余市、丰城市、鹰潭(贵溪)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等60个首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目前正在着手扩大试点范围。
四是节能减排扎实推进,推进“上大压小”、关闭落后产能和落后企业、实施“千万吨标煤工业节能工程”等,万元GDP能耗下降3%,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均下降1%。
此外,低碳经济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南昌连续举办了两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
3、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1年,全省服务业呈现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实现增加值3600.5亿元,增长10.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1%;
服务业完成投资3363.9亿元,增长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一是旅游业快速发展,2011年江西旅游接待人数达1.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7.8%;
旅游总收入1106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增幅均居全国前列。
二是金融业较快增长,201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4322亿元,增长20.3%;
各项贷款余额为9302亿元,增长18.1%,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业务余额超万亿,金融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三是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平稳发展,交通运输业客运量78930.2万人,增长3.2%;
货运量11547.7万吨,增长11.2%。
四是批发零售贸易业快速增长,2011年,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6869.1亿元,增长24.9%。
三、江西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
针对欠发达、后发展的基本省情,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区域发展格局,201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龙头昂起,就是要打造由南昌核心增长极、九江沿江产业带、昌九工业走廊构成的核心增长区,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
同时,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形成带动江西经济起飞、加快发展的脊梁。
两翼齐飞,就是两翼沿沪昆线东西展开,左翼以萍乡、宜春为节点,联动新余发展,右翼以上饶为节点,联动景德镇、鹰潭、抚州发展,鼓励和支持沿线各设区市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壮大实力,形成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苏区振兴,就是通过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大新一轮扶贫开发力度,推动赣南苏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打造省次级经济中心、赣粤闽湘四省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和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
绿色崛起,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速江西崛起新跨越,真正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全面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
(二)南昌核心增长极
南昌市是江西省的省会城市,也是江西省经济总量最大、产业层次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对全省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1年,南昌市实现生产总值2688.9亿元,增长13.0%,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3.2%;
财政收入325.5亿元,增长25.5%;
固定资产投资2002.7亿元,增长26.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1.2亿元,增长18.5%。
为进一步增强南昌对周边地区以及全省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
目前,南昌正在通过强力推进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采取“区域聚焦、产业聚焦、政策聚焦、资源聚焦”的办法,不断提高要素集聚、科技引领、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建设成为引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辐射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交汇地区的现代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打造汉长昌中部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在产业发展方面,全力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汽车、航空、光伏光电、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等五个千亿产业集群,努力建设成为有强大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在城市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城开发、旧城改造、中小城镇体系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切实提高人口、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
在体制机制方面,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国有企业、投融资平台、国有土地管理、文化体制、区划调整、户籍制度、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体制等改革,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三)昌九工业走廊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抓住京九铁路建设带来的契机,呼应国家开发浦东和沿长江开放开发的重要战略部署,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重大战略决策。
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主要沿昌九高速公路和昌九铁路两侧展开布局,以工业为主,故命名昌九工业走廊。
走廊北起九江市,南经省会南昌市抵南昌县向塘镇,按铁路里程计算全长为161.4公里,包括南昌、九江两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南昌、新建、永修、德安、九江等五个县。
2006年将南昌和九江两市整体纳入昌九工业走廊区域范围,核心区域分布于沿江(长江)和沿路(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两侧,包括7区8县1市,有24个工业园区,到2010年,走廊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4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左右。
在发展目标上,把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工业发达、社会文明、文化昌盛、环境优美的新兴城市群,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极,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在产业规划与布局上,增强六大能力,抓好三大产业。
增强六大能力,即增强重大基础工业生产能力,增强重大加工业制造能力,增强聚集力强、人气旺的商贸旅游发展能力,增强特色鲜明、贸工农结合的农业产业化能力,增强以电力、交通、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能力,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创新能力。
抓好三大产业,即做大做强重大基础产业、加工制造业和现代商贸旅游业。
当前,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布署,明确要求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发展。
昌九工业走廊将在“龙头昂起”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四)长江(江西段)沿江开发
九江是江西唯一通江达海的城市,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区位优势和港口建设条件得天独厚,在江西省大开放、大物流、大旅游和基础产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江西省委省政府于2007年作出“大力实施九江沿江开发,努力把九江建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的战略决策,并正式启动了九江沿江开发战略。
九江市制定了《江西省九江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明确了九江沿江开发总体定位:
江西省发达的临港产业基地、长江沿岸新兴的经济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九江港口具体定位:
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港、长江中游新兴的集装箱集散中心港、江西省沿江开发的工业港。
以此为基础,依据空间开发现状和生态、经济功能,把沿江地区划分为重点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逐步形成“一核、两轴、六板块”的沿江开发空间架构,以港口建设为龙头、物流园区为纽带、产业聚集为延伸、临港新城为依托的发展格局。
目前,沿江开放开发工作已取得重要成效,沿江已布局钢铁、光伏、石油化工、机械(含造船和汽车工业)、纺织、建材、电子、医药、电力工业等产业,到2011年底,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有26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6个,5亿元以上项目31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正在将赤码板块打造成全省最大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彭湖板块打造成全省最大的优质钢和重化工产业基地,城西板块打造成全省最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城东港区打造成千亿级工业园区。
预计2012年,九江沿江区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85%以上。
沿江工业带成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领头羊”。
(五)苏区振兴
我省的苏区振兴特指赣南原中央苏区发展振兴。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以瑞金为中心、辐射赣闽粤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发源地。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由于战争创伤、自然条件较差、生产要素流失等多种原因,赣南苏区后发展、欠发达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2011年,赣州人口占全省比重为20.1%,但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仅占全省的11.5%、11.0%、9.4%,至今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致富的任务仍比较艰巨。
加快中央苏区发展振兴,对于缩小区域差距、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生态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发扬苏区精神、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苏区振兴已列入我省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省政府将从财政、金融、税收、扶贫上对苏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步伐。
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赣南苏区与全国人民同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江西省生态城市、生态经济区、“两型社会”
发展情况
(一)江西生态城市建设情况
1986年宜春市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拉开了我省创建生态城市的序幕。
二十多年来,我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先后积极开展与生态城市内涵相关联的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创建活动。
2010年,进一步确立了创造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一流的宜居宜业环境的“四个一流”目标,把生态城市建设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之中,全面开展以多种生态特色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活动,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建设。
我省在生态城市创建中取得了重大成效。
一是绿色生态成为江西的特色与品牌。
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在探索加快工业化进程中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道路中,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绿色生态已成为江西最靓丽的“名片”和最响亮的品牌。
二是生态特色提升城市形象。
各城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做生态文章,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做好城市的规模、形态、产业、文化特色规划,推进生态建设工程,把森林、活水引入城市,实施“绿地、碧水、蓝天”工程,建设亲水城、园林城、森林城市,城市规模、城市品位和发展质量得到重大提升。
全省设区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349平方公里扩大到2011年988.78平方公里,城市绿化率提高到47.5%,全省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0.6%,11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在二级以上。
三是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
到2011年,江西省有南昌市、新余市、赣州市、宜春市、景德镇市、九江市、上饶市等7个国家园林城市,11个设区市和28个县(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
新余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
宜春、景德镇、南昌、新余、赣州、萍乡、吉安、九江、上饶等9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全省有国家级生态镇40个,生态村9个。
2010年宜春市荣幸成为中部地区首获中国城市国际协会推介的“宜居城市”。
九江市和赣州市分别获得2007年和2010年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殊荣。
永修县江上乡等8个单位和项目获得“2011年江西人居环境范例奖”。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情况
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经国务院批复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内38个县(市、区)5.12平方公里,人口2006.6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两年来,在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取得重大成就。
我省规划实施方案所列405项重大项目(任务)中,已有300多个投入建设;
2万多亿元总投资已完成近5000亿元。
2011年,区内生产总值达到6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以全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约60%的经济总量。
1、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新型工业方面,以新能源、新材料、光伏、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最强大支撑和动力。
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0.4%,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7%。
2011年共推出699个招商项目,项目总投资813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分别增长16.9%和52.4%。
生态农业方面,“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已经打响。
两年来,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由716个增加到1051个,绿色农产品由658个增加到703个,有机农产品由378个增加到41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由24个增加到37个;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由33个增加到47个,居全国第二。
2、生态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能源方面,新昌电厂、景德镇电厂、贵溪电厂等“上大压小”工程建成投运,两年新增统调电力装机331万千瓦,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 经济社会 发展 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