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精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258631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45
- 大小:55.23KB
高考备考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精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备考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精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二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精练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
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左宗棠的绿色情结也还远不只是沿路栽树。
他不但要三千里路绿一线,还要让万里河山绿一片。
至少还有两点值得一说。
一是种桑养蚕,引进南方的先进耕作,还亲自在酒泉驻地栽了几百株桑示范。
蚕桑随之在西北逐渐推广。
二是美化城镇,改善环境,听说国外有“公园”,左将总督府的后花园修治整理,定期向社会开放。
⑤兵者,杀气也。
向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秦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
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
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⑥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
我们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几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见。
所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
这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
“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
勿剪勿伐,左公所植。
”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
⑦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
左公、先贤、遗爱、遗泽等,要知道这是官方的公文啊,但仍难掩对左宗棠的尊敬。
民国时还将左宗棠修缮过的兰州城门改名“宗门”,由省长亲笔题写,在众多研究左宗棠在西北的著作中最权威的一本是1945年初版于重庆,经王震将军提议又在1984年重印的《左文襄公在西北》。
此书从书名到内文,凡说到左宗棠时概不直呼其名,都是尊称“文襄公”,可见清和民国两代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只是进入当代后因极“左”政治影响才有了一个小的反复。
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再认识,又不觉想起了这位在西北栽树的湖南人。
⑧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
看来我十年间两到柳湖还是来对了,这里确是左公遗泽最多处。
但1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
⑨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
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
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
而它的根,有的悄无声息地抓地入土,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
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
柳湖公园正在扩建,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
而在柳湖之外,已是绿满西北,绿满天涯了。
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
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文本二:
①综观众多作家的历史文化散文,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理念上具有某些一致性,即:
追求文、史、哲的融合,用诗性话语在叩问历史的沧桑中对历史进行深度的意义拷问。
②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
他立足于现在而与历史倾心交谈,但他的宗旨绝不是简单地再现过去,而是从对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从而开创一片“以史明思”的审美境界。
(摘编自王充间《论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组织材料,写出了左公在西北植柳的巨大贡献和人们对他的纪念。
B.③、④两段文字对于读者把握作品内容有提示作用,读者可以由此出发,想象西北边陲茫茫的大漠中,连绵不断、伸向天边的绿柳。
C.文章⑦、⑧两段,作者把充分的事实和史料相结合,介绍了左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
D.作者着重强调了左宗棠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仅体现在当时的官场上,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写出了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迈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植树栽柳、种桑养蚕、美化城镇,播撒建设的种子。
B.文本融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为一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追古思今,情感充沛,思想深邃,给读者以深沉的思考和艺术的享受。
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一些文言文,并运用了不少四字词语,文白相杂,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并凸显了厚重、典雅、优美的文风。
D.文本情理并重,以评带传,所写的人物在百年历史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从深层重新来诠释人物。
8.文本一第⑨段画线句子体现了散文的语言之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说:
“创作历史文化散文,作家应是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在”,文本一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成功,请据此简要谈谈文本一在材料选用方面的安排及其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解析】
6.C“⑧……介绍了……左宗棠治理西北边陲的现实意义”错误。
第⑧说“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但1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可见选项曲解文意,第⑧段主要写左公柳几近消失,现实中我们对西北边陲治理和保护的不够好。
故选C。
7.A“文本运用类比的手法”错误。
第③段说“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
”,可见并非类比(得出相同点),而是对比衬托(得出不同点)。
故选A。
8.
(1)“星星点点”“黑黑的”使用了叠韵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2)“西北地图”“如发”“如裾”“手臂”“儿孙绕膝”等处使用了比喻,化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昂扬向上”“微笑”“青筋暴突抱定”等处使用了比拟修辞手法,把自然物写活了,拉近了距离,增强感染力和画面美;
(4)整散结合,对偶、反复,音韵和谐,抑扬顿挫,大气自然。
比如“有的”“绿满”间隔反复,“密浓如发,披拂若裾”,比喻兼对偶,不仅增强了表现力和音乐美,而且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丰富了内容,饱满了树的形象。
9.第二、三、四、七段以回顾并评价历史为主,写左宗棠在西北的伟大建树以及深厚而长远的思想观,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敬重感,左宗棠困境中不屈不挠顽强地坚持,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值得后人仰慕赞叹。
第一、五、六、八、九段等段涉及现实,或交代行程或抒发议论感悟。
选材及布局充分体现了散文特色——形散神聚。
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内容丰富,中心突出,思想深厚,耐人寻味。
艺术效果上看:
散文中如能恰当地融进作家的感悟,投射进史家穿透力很强的冷隽眼光,实现对意味世界的深入探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理解,寻求一种面向社会、人生的意蕴深度,往往能把读者带进悠悠不尽的历史时空里,从较深层面上增强对历史人物、现实风物和自然景观的鉴赏力与审美感,使其思维的张力延伸到文本之外,也会使单调的丛残史迹平添无限的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选材和结构布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先看文本中作者的选材和布局如何体现历史和现实的融合:
写历史的段落有:
第二、三、四、七段写历史: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
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陇亩,他是抱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的。
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面对赤地千里,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来西北曾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
”“由于这样顽强地坚持,左宗棠在取得西北战事胜利的同时,生态建设也卓有成效。
到他离开时”,“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
写现实的句段有:
第一段写现实“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
第三段结尾回归现实“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第四段也兼及现实“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
第六段写现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
……。
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
第五段评价历史人物难以永恒长久,与第六段柳树的常青形成对照;
第八、九段写今天,“岁月无情……但1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
只见”“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
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选材特点为形散神聚,表达效果是:
作家不停留于一般的写景、怀人、述感、抒情,只写耳目所及的事物,只写一个横断面,而是追求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既写现在,又写过去,既写现实的发展,又写历史的变迁。
饱蘸历史的浓墨,在现实风景线的长长的画布上去着意点染与挥洒,使自然景观烙上强烈的社会、人文印迹,努力反映出历史、时代所固有的那种纵深感、凝重感、沧桑感。
结合现实风物的描述,对历史背景作审美意识的同化,以敏锐的、现代的眼光去观照、思考和发掘已知的史料,给予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生活以新的认识、新的诠释,体现创作主体因历史而触发的现实的感悟,从而使作品获得比较博大的历史意蕴和延展活力。
同时,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挺举起作家人格力量的杠杆,让自己的灵魂在历史文化中撞击,展开深沉的人文批判,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
【0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木匠
刘亮程
一个人在夜里敲打东西,我睡不着。
外面刮着清风,有一阵没一阵,好像大地在叹气。
敲打声一下一下蹦到高空,又顺风滑落下来,很沉地撞着人的耳膜。
冯三一躺倒就开始说梦话,还是昨晚上说过的内容,他在跟梦中的一个人对话。
他说一句,那个人说一句。
我听不见他梦中那个人说些什么,所以无法明白冯三说话的全部内容。
有一阵冯三长时间不吭声,他说了半句话,突然停住。
我侧起身,耳朵贴近他的头,想听听梦中打断他说话的那个人正在说些什么。
房子里亮堂堂的,那扇糊着报纸落满尘土的小窗户,还是把月光全放了进来。
一连两个晚上,我一睡倒,便感到自己躺在一片荒野上。
冯三做梦的身体远远地横着,仿佛多少年的野草稀稀拉拉地荒在我们之间。
梦离他的身体又有多远。
我也睡着,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又有多远。
曾经是我们一家人睡了多少年的这面土炕上,冯三一个人又躺了多年。
他一觉一觉地延接下去的已经不是我们家的睡眠。
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
在那些生活将要全部地、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的时候,我及时地赶了回来。
外面亮得像梦中的白天。
风贴着地面刮,可以感到风吹过脚背,地上的落叶吹出一两拃远便停住。
似乎风就这么一点点力气。
那个敲打声把我喊出了门,它在敲打一件我认识的东西。
我必须出去看看。
我十一岁那年,有个木匠想带我出去跟他学手艺。
他给母亲许诺,要把所有木工手艺都传给我。
母亲问我去不去。
我没有主意,站着不吭声。
那个木匠在他叮叮咣咣的敲打声里,把我熟悉的木头棍棍棒棒变成了桌子、板凳和木箱。
我的影子黑黑地躺在地上,像一截烧焦的木头。
其他东西的影子都淡淡的,似有似无,可能月光一夜一夜地,已经渗透那些墙和树木,把光亮照到它们的背阴处。
我在这个地方少待了二十年。
二十年前,这里的月光已经快要照透我了。
我在别处长出的一些东西阻挡了它。
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一个声音在响。
我能听出来,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件东西在敲打另一件东西。
不像那个木匠,用他带来的一把外地斧头,砍我们村的木头,声音噌刺噌刺,像不认识的两条狗狠劲相咬,一点不留情。
许多年前的一个中午,一群孩子围在我们家院子里,看一个外地来的木匠打制家具。
他的工具锁在一个油黑的木箱里,用一件取一件,不用的原装进去锁住。
一件也不让人动。
那群孩子只有呆呆地看着他在木头上凿眼,把那些木棍棍锯成一截一截的摆放整齐。
其中一个孩子想,要能用一下他的刨子,把这块木板刨平该多好呀。
另一个想,能动动他的墨盒,在这根歪木头上打一根直直的黑线多好。
吃午饭时,那群孩子看着大人们给木匠单独做的白面馍馍,炒的肉菜。
长大了我也要当木匠。
一个孩子说。
我也背个木箱四处去给人家做家具。
另一个孩子说。
赶我们长大不知还有没有木头了。
另一个孩子想。
我记不清自己为什么没有跟那个木匠去学艺,而是背着书包去了学堂。
那个木匠临走前在门外等了好长一阵。
母亲把我拉进屋里。
忘了是劝我去还是劝我不去。
出来时,那个木匠刚刚离去。
他踩起的一溜土还没落下来。
那群孩子中的一个,后来果真当了木匠。
现在他就在我面前敲打着一样家具,身旁乱七八糟堆着些木料。
一盏灯高挂在草棚顶上。
我站在院墙外的黑暗处,想不起这个人的名字。
但他肯定是那群孩子中的一个,过去多少年后,一个村庄里肯定有一大批人把孩提时候的梦想忘得一干二净。
肯定还会有一个人默无声息地留下来,那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被他一个人实现了。
尽管这种愿望早已经过时。
我没去打扰他。
他抡一把斧子,干得卖力又专心。
不知他能不能听到他的敲打声。
整个村子在这个声音里睡着了。
我猜想他已经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多少年。
他的敲打声和狗吠鸡鸣一样已经成为村子的一部分。
他砍这根木头时,村子里其他木头在听。
他敲那个卯时,他早年敲紧现已松懈的一个卯在村子的某个角落里微微颤动。
我从来没把哪件活干到他这种程度。
面对这个年纪与我相仿的人,我只能在一旁悄悄站着,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
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也是所有文学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表达。
从地上开始,朝天上说,余音让地上的人隐约听见。
说给天听,也说给天地万物听,那声音朝上走,天听过了,落回到人耳朵里。
文学最怕的情况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所谓上不着天,就是缺乏一种大修养。
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知之甚少,无法接轨的作家是不可能成大器的,所以上要着天。
下要着地是说你要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
散文没有那么多的空间和篇幅容纳一部小说的故事,但是散文总是能让故事停下来。
所以散文也是慢艺术。
慢是我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世界的匆忙用小说去表述,这个世界的从容和安静用散文来呈现。
散文是沉淀的人心,是完成又被重新说起的故事,他没头没尾,但自足自在。
散文无论从哪写起,写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心中得有那个“天”和“荒”。
心中有“天”和“荒”,才能写出地老天荒的文章。
(节选自刘亮程《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的梦离冯三的梦很遥远,是因为最终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而“我”却没有。
B.最终有一个孩子成了木匠,暗示面对乡村文化式微的现状,仍有人坚守孩提时代的梦想。
C.作者描写那个实现儿时梦想的木匠在“我”面前敲打家具,是为了表明他技艺高超。
D.第七段“我”说的“那些生活”,就是冯三睡梦中梦见的生活,也是“我”曾经的生活。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次出现的“敲打声”衬托了村庄的宁静,渲染了平和静谧的气氛,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让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B.文章开头“无可挽救地变成睡梦”,指村庄古朴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作者模糊遥远的记忆,暗示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
C.在文中“我”的无法入睡与“冯兰”的躺倒梦话连篇形成了对比,暗示了“我”与这个村庄简单生活方式的距离越来越遥远。
D.文中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通过作者的乡土记忆来表达对乡村的哲学化思考,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
8.文本一的结尾提到“像一根没用的干木头”,请联系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9.假设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你将以“真正的散文”为题赏析刘亮程的《木匠》。
请结合文本二,列出你的分享要点。
(6分)
6.B(本题考查的是对本文内容的理解,A选项“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错误,实现儿时梦的是最后成为木匠的那个孩子;
C项错在并不是为了说明木匠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而是为了强调他是唯一那个实现了儿时梦想、一代人最初的生存愿望的人;
D项由“但他夜夜梦见的,会不会全是我们以往的生活呢?
!
”可知错在“那些生活”不一定就是冯三梦见的生活。
7.D(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一的鉴赏能力。
D选项不是凸显了作者想让乡村生活重焕生机的决心,而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对慢慢消逝的乡土记忆和文化的不舍。
8.
(1)运用比喻。
把离家多年的“我”生动形象比作没用的“干木头”。
(或:
“没用的木头”让木匠与村庄的相融与“我”的只能旁观形成了对比也得分)在与乡村生活相融的木匠面前,远离故土、放弃了乡土传统的生活我倍感疏离。
(手法1分,解析1分)
(2)“没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木匠实现了过时的愿望,我眼睁睁地看着村庄古朴的生活生方式正在无可避免的消逝却无能为力,这是面对历史趋势的无奈与思考。
(结构作用1分,分析1分)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从内容、手法、结构三个角度答题。
9.
(1)真正的散文内容深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刘亮程《木匠》的故事取自他的故乡,他的经历。
(2)真正的散文有对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成果的思考。
《木匠》虽写的是我回乡见闻,但却写出了我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疏离,表达了对日渐没落的乡村的思考。
(3)真正的散文体现了慢艺术,从容和安静,自由自在。
《木匠》中的我放慢脚步,任凭思绪追随着“敲打声”,在曾经与当下间流连,感受着乡村古朴的生活。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适应性考试文本类阅读出现的新题型,结合作者的文艺评论分析作者的作品。
答题时需用文本一的内容去证明文本二的观点。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真正的散文应是扎根生活的土壤里、聊到天上去有一种大修为,同时真正的散文是一种慢艺术,淡化情节,节奏舒缓,是自足自在的。
根据这三点,能够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0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利剑
陈振林
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挥起了手中的利剑。
利剑闪过一道寒光,剑刃像掀起一阵狂风,就要随着主人的命令和心情驰骋。
三十八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秋夜,也是没有月亮的晚上,也是挥着这把利剑,将军一个人,冲出了重重包围。
那晚,将军正和兄长等着入宫参拜君王的父亲回家。
夜已经深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却差人送回一封信。
父亲在信中说:
“王急召,兄弟二人速至。
”信上插了一根鸡毛,兄弟二人知道这是特别紧急的意思。
兄长建议即刻入宫,临出发时,一向听从兄长言语的将军却停下了脚步,轻声对兄长说:
“莫不是出事了?
父亲似有暗示……”
兄长不听。
兄弟二人分道扬镳。
正值盛年的将军冲出重围,仓皇逃离,跌跌撞撞,夜行在崎岖小道上。
黎明时,他听到消息:
父兄二人在王宫内被杀。
他隐隐感觉,有追兵一路尾随,随时可能追上来。
他没有忘记带上那把利剑,那是他八岁时父亲放在他手上的。
那真是一把宝剑,剑鞘全身呈古铜色,上边雕着一条龙。
龙的爪子张开着,是在天飞舞的样子。
可他没有工夫看这飞舞着的龙了,只能拼命逃离。
虽然被通缉,但逃离的路还算顺畅。
要过江了,正愁没有船只时,即刻就从芦苇荡里钻出来一个渔夫。
肚子正饿的时候,一名少女送来了饭食。
最难的是通过那道关口,那里驻守着重兵。
他急啊,居然一夜之间白了头。
模样变了,关口也就过了。
一路奔走,手中的利剑一直在告诉他,一定要为父兄报仇。
进入这个陌生的国,他不遗余力地帮助陌生之国的王,让这个陌生的国变得强大。
第十六个年头,将军带着陌生之国的兵士,握着那把飞舞着龙的利剑,踏上了父兄被杀的土地。
他,终于报仇了。
他成为父子兄弟情深的楷模,成为这块土地上的英雄。
他的利剑,帮助着陌生之国的王,伸向一个又一个国的国土。
可他没有想到,他的
利剑,终有一天会伸向自己的脖颈。
那一天,陌生之国的王更陌生了,他给七十五岁的将军送来了一把剑。
老将军知道,这是要将自己赐死的王令。
可是,明明自己手中有一把利剑啊。
老将军连夜将儿子送到邻国的友人身边,只匆匆叮嘱几句,就返回家中。
老将军叫来亲信,吩咐道:
“我死之后,请将我的头颅挂在城门上,我要亲眼看到敌国被攻破城门的场面……”
秋夜,七十五岁的老将军举起手中的利剑。
利剑,终究挥向了自己。
几年后,有人看到一名威猛的年轻将军在战场上自由驰骋,模样像极了多年前自杀的老将军。
他的手中,紧握着一把雕刻着飞龙的利剑。
人们知道,年轻将军复仇的时刻到来了,他一定能够为自己的父亲报仇。
几年过去了,年轻的将军一心苦练自己的骑射本领。
又是几年过去了,年轻将军一心训练着军队里的兵士。
有一天,一位长者走近年轻的将军,问:
“你是……他的儿子吗?
”
“我是。
”年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备考 二轮 复习 文学 文本 阅读 专项 突破 精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