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森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23453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4.07KB
狄金森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
《狄金森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狄金森诗歌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知道你喜欢我的歌唱。
我知道只因为我是一个歌者,才能走到你的面前。
我用我的歌曲的远伸的翅梢,触到了你的双脚,那是我从来不敢想望触到的。
在歌唱中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却称你为朋友。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还并不适合此刻的孩子们。
虽然在与神灵之间的“我和你”的关系,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也是狄金森诗歌的一大主题,但是,因为孩子们要体悟这些还需要更长的岁月的,所以,我们只能等待。
诗歌有两种“难”,一种是形式上的技巧制造了陌生化效果,也制造了阅读障碍,另一种,是其主题的深邃与复杂。
对前一种,我们容易设法克服,对后一种,我们只能敬畏。
但是,许多后一种“大诗”虽然深邃到我们不能清楚地把握,却仍然能够“感知”与“感受”,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我们仍然能够学习。
但大多数这样的大诗,我们只能等青春期为孩子们开启对生命最深奥秘的探询,这样的诗是最适合那段岁月的。
这样的诗,能够引导我们向着崇高与永恒,静静地俯首。
于是杨娟最后选择的是《要造就一片草原》:
要造就一片草原,
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
一株苜蓿,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足够了,
——如果找不到蜂。
新教育晨诵项目开发了一些常用的技巧,其中有“猜写”、“仿写”、“扩充填空”。
像这首诗,是极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更广更深地理解其意旨,把握其结构的。
这是马玲老师所作的杨娟上晨诵的情景片段:
这也是一首有意思的诗,杨娟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她先问学生:
“要造就一片草原,需要什么呀”
“草。
”“太阳。
”“花。
”“雨。
”“蜜蜂。
”“蝴蝶。
”“山峰。
”学生说了很多。
“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
”杨娟读出了狄金森的诗句,“一片草原”和“一株苜蓿一只蜂”的反差,带给了孩子预料之外的惊喜,他们情不自禁笑了。
那一天,孩子们还创作了许多仿作。
今天,我在这最后的告别仪式上,选择了两首。
我请沈嘉成来读他自己的仿作——
要造就一片森林
只需一棵小树一只鸟
一棵小树一只鸟
再加上自己的想象
有想象也就足够了
——如果没有鸟
想像,白日梦,诗歌,有这些就足够了,足够我们在小小的教室里,有短短的三个星期里,自由自在地飞翔过许多国度了。
三月·
自然·
春天·
蝴蝶
新教育晨诵课程,一直强调师生的生命与社会生活和自然节律合拍共舞。
虽然以诗人为名的专题课程不必像“在农历的天空下”那样严格地遵守节气,但是,利用自然节气来打通诗歌与生命的关联,重现在自然之前的诗人生命中涌现出诗歌的那一刻,我们往往会刻意地选择诗歌的温度与季节。
就像这一次狄金森课程里,马玲老师安排有一个关于春天的小单元。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狄金森,理解她的神秘的诗歌,马玲老师精心地把狄金森秘密日记中的一些词句编织进课程。
而我今天就利用她选的这段话,请她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春天是会传染的,让一根树枝或一只鸟开始出现了新气象,一下子所有自然界都仿效起来了。
树与草都被添上了金绿色的装饰,上头镶满了花朵,像波斯一样动人!
草地可以听见大地的声音,空气里竟是天堂的回音。
因此我们沉重的精神,被大自然的礼赞所提升。
(狄金森)
然后是孩子们,按提示分男女声朗读——
亲爱的三月,请进
我是多么高兴——
一直期待你光临——
请摘下你的帽子——
你一定是走来的——
瞧你上气不接下气——
亲爱的,别来无恙,等等等等——
你动身时自然可好——
哦,快随我上楼——
有许多话要对你说——
你的信我已收到,而鸟
和枫树,却不知你已在途中——
直到我宣告,他们的脸涨得多红啊——
可是,请原谅,你留下
让我涂抹色彩的所有那些山山岭岭——
却没有适当的紫红可用
你都带走了,一点不剩——
是谁敲门准是四月。
把门锁紧——
我不爱让人纠缠——
他在别处呆了一年——
正当我有客,才来看我——
可是小事显得这样不足挂齿
自从你一来到这里
以至怪罪像赞美一样亲切
赞美也不过像怪罪
孩子们读得好极了。
但是,几个星期之前,这首诗对许多老师来说还是一个难解的谜,因为大家对一些诗句的语意,存在着理解上的隔阂。
那一次,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补上了一些语句使之更连贯一气,当然这意味着把这首诗译成了散文(而且还补上了几句诗人对“三月”说话时的潜台词)。
我还要求大家读的时候,一定不要想像出“春天”,一定要想像出是诗人接待了一个名叫“三月”的远道而来的少女。
而诗,就是诗人少女见到三月少女的“唠叨”:
亲爱的三月,请进。
(因为我)一直期待你光临。
请摘下你的帽子(进屋里来吧)
你一定是走来的
——瞧你上气不接下气
亲爱的,别来无恙等等,等等(让我先问问你)
——你动身时自然可好
(算了,过会再回答我或者我自己去看吧)
哦,快随我上楼
(我们分别这么久,我)有许多话要对你说——
(我有许多话要对你说——)
和枫树,却不知你已在途中
直到我宣告(你正在来临),他们的脸涨得多红啊
【诗人以此对三月说:
我是多么想你,我甚至比鸟和树更早地觉察到你要来的信息。
而本来,它们应该是最先觉察三月的信息的。
因为三月惊蛰,草木萌动,鸟儿或回归或求偶。
而他们的脸涨得多红,又暗指它们处于春天之中,萌出新芽,长出新羽。
】
可是,请原谅,你(去年离开时)留下
让我涂抹色彩的所有那些山山岭岭
却没有适当的紫红可用
【紫红,就是朱熹所说的万紫千红,即花朵啊。
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三月过尽,山山岭岭依然,但却没有了“紫红”。
你都带走了,一点不剩—
(现在好了,你把花朵,也就是紫红都带回来了,我们可以尽情涂抹了。
)
(我们的相聚是如此令人激动,可是)
【诗人在感慨三月的短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虽然四月也仍是美好的。
我不爱让人纠缠。
他在别处呆了一年。
正当我有客,才来看我—
【看来,诗人对四月,同样是有爱意有怨恨啊。
(我可不是在暗示你也一样在另外呆了一年才来看我哦——)
可是小事显得这样不足挂齿——
以至怪罪也像赞美一样亲切
赞美也不过像怪罪—
(如果我曾怪罪你没来,这只是因为对你的喜爱和思念啊)
当时,有疑惑的老师一读,恍然了,觉得诗真是好。
而在晨诵教学时,同样如此,孩子们在经历了“读原诗有惑——读补译的诗解惑——再读纯净原诗”的过程之后,当他们再次接受这首诗时,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理解的背景,每一句都是那样明晰、明朗与明快。
所以,从他们的声音里你可以充分地相信,他们已经得到了这首诗的真谛。
在诗与诗之间,我穿插了一些这几个星期以来孩子们的照片。
不过,照片特意处理成了泛黄之色,因为我想把一个岁月的维度,暗藏于今天的仪式中,我想暗示大家,这些诗歌会在岁月泛黄之后,依然熠熠生辉。
但孩子们却因此而有些雀跃了,男孩子的声音又洪亮地响起来了,女孩子的声音又优美地响起来了——这自然的和声。
“自然”,是我们所见——
午后的光景,山峦——
松鼠,野蜂,阴影——
自然,甚至,是乐园——
“自然”,是我们所闻——
大海的喧嚣,雷霆——
食米鸟叫,蛩鸣——
自然,甚至,是和声——
“自然”,是我们所知——
我们却无法说明——
要道出她的淳朴——
我们的智慧无能——
这样的诗歌,原本不必解释,只需要在朗诵时,能够有足够的宁静,能够在头脑中重现这一切:
所见的山峦与阴影,所见的蛩吟与鸟鸣,以及诗句也无能为力时的朴素与华美。
所以,没有解释,我同样选择了不必解释而能够感受到的狄金森的《如果我能用一朵玫瑰(节选)》,用我已经沙哑的声音,作为孩子们童音的和声:
如果他们会为一只鸟鸣而留连
我的手鼓就会顿时间
在四月的丛林中敲响!
一整个漫长的夏季永不疲倦,
而当冬季把树枝摇撼,
我只会唱得更加嘹亮奔放!
——狄金森
我所吟诵诗句中的“我”,其实是诗人狄金森的自白,所以,正如当初马玲老师所选择的目的,我仍然请她用狄金森自己的明晰的散文语言,来宣告自己:
我在做梦
当黎明轻轻拍着我的肩膀
我不知该如何称呼
那些羽毛般的想法
窗帘之后的灰色越来越淡,一根树枝出现了,突然早晨就闯进我的卧室里来了。
愉悦充满着我,让我无法抵抗。
被叫醒的灵魂不知该如何回应。
这样的热切让我拿起笔来。
在众人还在被窝中时,我忙着描述这个世界。
是的,我们这三周如此丰厚的礼物,全系诗人狄金森所赐,所以,请腼腆的小男孩马佳男来为我们读一读他昨天仿写的小诗吧——
要造就一个花园
只需一朵花,一只蝴蝶
一朵花一只蝴蝶
再加上狄金森的诗
有狄金森的诗也就足够了
——如果没有蝴蝶
一朵花,一只蝴蝶,一个白日梦,一些狄金森的诗句……它们没有差别。
正是狄金森的诗句,这些天来,引导老师和孩子们,重新聆听窗外的鸟鸣,珍惜园中的青青的苜蓿,感受风指过是的寒冷与温暖。
就像这一首狄金森的小诗,这是我们大队人马进驻到这个小小的农场小学之前,马玲老师一个人带着他们曾经学过的:
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
他不知道我在瞧——
他把一条蚯蚓啄成两段
再把这家伙生着吃掉
然后从近旁的草叶上
吞饮下一颗露水珠——
又向墙根,侧身一跳
给一只甲虫让路——
他用受惊的珠子般
滴溜溜转的眼睛——
急促地看了看前后左右——
像个遇险人,小心
抖了抖他天鹅绒的头
我给他点面包屑
他却张开翅膀,划动着
飞了回去,轻捷
胜过在海上划桨
银光里不见缝隙——
胜过蝴蝶午时从岸边跃起
游泳,却没有浪花溅激。
蝴蝶·
舞蹈·
生命·
诗人
那不过是一只无名的小鸟,它凭什么也能够进入这永恒的诗歌这不是我们会摆上来讨论的问题,不过,诗句总能够适当地提醒我们注意到这些微妙的事实。
连接两个主题的诗歌意象是“毛虫与蝴蝶”(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我在好首诗前,引进了另一首小诗:
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之辈
这就有了我们一对!
可是别声张!
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
我是无名之辈,是那只偶然从诗句里默默走过的小鸟,而孩子们呢自然是同样不起眼,也许更不起眼的小小的毛茸茸的家伙:
一个毛茸茸的家伙,没有腿脚
奔走,却胜过寻常步履!
像天鹅绒的,是他的面容,
他的肤色,暗褐!
有时,他住在草丛!
有时,高在枝头,从那里
穿一身长毛绒外衣
跌落在过路行人身上!
这一切,都在夏季,
但是当凉风惊动丛林居民,
他搬进锦缎的宅邸,
摇头晃脑,引线牵丝!
然后,比贵妇人更俏丽
出现在阳春时节!
每一个肩头一片华羽,
认不出往日形迹!
有人,那些自称科学家的人,
叫他鳞翅目幼虫!
而我!
一个默默无名的诗人,
我算什么,却道出蝴蝶
有趣的秘密!
这是一首关于“毛毛虫变蝴蝶”的“叙事诗”,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懂。
但是这并非不需要注意一些必要的技巧,以及点一点诗歌的关键处。
事实上,最后两句诗原来是这样的:
有人,叫他鳞翅目幼虫!
我算什么,
却道出蝴蝶
改诗把诗人原来含而未发的原意作清晰地点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清晰地感受到这首诗的“诗人视角”,让学生感受,但不向学生道明“诗歌视角”与“科学视角”之间的张力。
当时,这首诗的教学也是颇有意味的。
这是马玲老师记录的几天前徐子晶(子夜星空)上这首诗时的情景:
当孩子们用饱满的声音,充满向往地读完《有另一片天空》后,子晶幽默地说: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个‘有羽毛的东西’,知道了原来它是——”
“希望!
”孩子们会意地笑着。
“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毛茸茸’的家伙,”子晶故意放慢了速度,故作神秘地说,“猜猜它是谁”
孩子们又乐出了声,更期待地看向大屏幕,要学的新诗,已经在那里了。
肤色,暗褐!
子晶让孩子们自己先读读,然后猜猜:
这个毛茸茸的家伙,会是谁呢
孩子们兴致盎然地读着,猜着,“毛毛虫”,“小鸟”,很多孩子情不自禁脱口出声,也有些孩子还在琢磨着,呵呵,这些正是子晶的“预谋”啊,她让孩子们说开去,却不作评判,等孩子们想不出别的时候,她又给了一些提示,并同时给出诗句:
“这个毛茸茸的家伙越长越大了呢,你看,它住这里呢——”
哈,这一下又热闹了,孩子们读啊,猜啊,不亦乐乎,有的人坚持“毛毛虫”,有的人说“小鸟”,还有的说“蒲公英”、“苍耳”、“大雁”……同样,子晶不揭示谜底,接着出示下一节诗句,继续把学生的胃口吊得高高的:
“它又长了一段时间,到底是啥东西呢”
哈哈,一看到“摇头晃脑,引线牵丝”,马上学生又转向了,“蚕!
”十四个孩子马上脱口而出,迅即有同学又变了,“是蝉,知了!
”马上大家都摇头,蝉怎么能“引线牵丝”呢
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大家期待的眼光中,子晶把第四节显示在大屏幕上:
每一个肩头一片华羽
“哦,毛毛虫!
“不是,小鸟!
……
在猜诗过程中,PPT上只有诗句,而当确认这是毛毛虫到蝴蝶的经历后,PPT上的伴随着各段,出现了逐渐成长的毛虫、蛹、蝴蝶。
儿童课程有一个总名,叫“毛虫与蝴蝶”,为这五个字,现在它们有了绘本《肚子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我的自传体《天虫》,以及狄金森的这首妙诗《一个毛茸茸的家伙》。
它们和安徒生著名的童话《丑小鸭》一样,讲述的是青蛙变王子的神奇,于是,我又选读了一首新诗,为孩子们。
不过这首诗放在前一首诗之后,似乎只是一个注脚,理解起来并无困难:
我戴上王冠的一天
日子,一如往常-
直到加冕完成-
之后,才显得异样-
我成长,一切平凡-
但是当那一天降临
我和它,装扮一新
同样庄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这八个为儿童课程所写的字,现在已经超越出原来的界限,运用于教师专业发展。
因为我们也同样是未雕塑完成的生命,同样是在捏塑着生命的每一天,直到它在死亡之前最后成形。
而在最初的四天里,马玲老师同样把这个理念,带给了棉种场的孩子们:
我想捏塑一天
好像它是首诗
接着调整韵脚
强调我的原因
接着确定型式
琢磨它的光亮
让它会合其他同伴
群聚在爱的房间里
诗人写诗,画家画画,农人耕作,而我们在教室里同样辛劳勤奋。
而我们生活着,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把每一天当成一首诗,每一生视为一首永恒寻求的诗中之诗。
于是,我请孩子们用不同的角色,把这首诗读了两遍,而在两遍之间,插入了马玲老师当初送给他们的狄金森的秘密日记:
“一旦完成一首诗,我觉得放下了一个负担。
晚上诗句常会吵醒我,韵脚在我脑中走动着,文字占领我的心。
接着我就能明了世界所不知道的,那是爱的另一个名字。
”
后面一首,是一首跳跃性极大的诗——
我不会用脚尖跳舞——
没有人传授我技艺——
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时常
感到一阵欣喜:
如果我有跳芭蕾的知识——
我将到各地去应用
以绝妙的旋舞使舞剧团失色——
使杰出的女演员发疯。
纵然我没有华丽的服装——
头发上也没有小卷,
不会单足跳向观众,像小鸟
一只脚在半空虚悬,
不会让我在绒球中被举起——
在雪白的轮中转动
直到从舞台上消失,满堂轰鸣
要求再来一次的喝彩声——
也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懂得
我说得轻松的这门技艺——
也没有一张海报对我吹捧——
仍会像歌剧院,座无虚席。
对于成年人,要理解这首诗并不困难,但是如何向孩子们呈现这首诗呢在这时候,解释往往是无力的,因为已经懂得的那部分其实无非解释,而困难的那些部分,又极难解释。
于是,和《亲爱的三月》一样,我们仍然采取了“加注”法,不过,这次加注的更多:
没有人传授我这门技艺——
像是我站在内心的舞台,
上演着同样精彩的一幕。
以绝妙的旋舞使舞剧团黯然失色——
使杰出的女演员嫉妒得发疯。
但是此刻
纵然我不会单足跳向观众,
像小鸟那样轻盈
轻盈地用一只脚在半空虚悬,
或者让自己旋转如绒球
在旋转中被舞伴轻轻举起——
就这样在雪白的轮中转动
直到我的身影从舞台上消失,
只剩下观众满堂轰鸣
响起要求再来一次的喝彩声——
我难道不是身着词语的华裳丽服,
让诗句单足跳动,像小鸟(那样轻盈)
让意象旋转出迷丽的色彩
让节奏明快如舞蹈
押着奇特的韵脚
直到最后一句戛然而止
只剩下我的读者和听众
在诗句的余音中静静地响起共鸣——
只是现在
还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懂得
我说得轻松的这门技艺--
也没有一张海报对我吹捧--
但我会仍然坚信,总有一天,
诗歌的殿堂里会上演我的演出
到那时,就像是在歌剧院,座无虚席。
在原诗中,只有芭蕾舞演员的意象在舞动,但它如何成为写诗的比喻与象征所以上面这一段全系加注上去的语句,我们可以说,是比较传神地传达了狄金森创作好一刻的内心情感的:
“但是此刻/我难道不是身着词语的华裳丽服,/让诗句单足跳动,像小鸟(那样轻盈)/让意象旋转出迷丽的色彩/让节奏明快如舞蹈/押着奇特的韵脚/直到最后一句戛然而止/只剩下我的读者和听众/在诗句的余音中静静地响起共鸣——”并且在最后,我们替她道出自己对诗的信心:
“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懂得/我说得轻松的(写诗)这门技艺—/没有一张海报对我吹捧—/我会仍然坚信,总有一天,/诗歌的殿堂里会上演我的演出/到那时,就像是在歌剧院,座无虚席。
这样加注后的效果如何在为每一页添加上美轮美奂的芭蕾舞剧照之后,当马玲老师读完加注版诗歌:
真的无法言说这种感觉,整个教室里静悄悄的,连窗外的春天也仿佛屏住了呼吸,听我就这样,将一座诗歌殿堂里上演的“绝妙旋舞”缓缓送出——
安静,有如神在。
少顷,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我深吸一口气,转过目光,是他——刘豪,他的眼睛里,正和我的内心一样,流淌着同样的感动。
我们,在诗句的余音中静静地共鸣。
接着,我又请全班同学把解释过的诗句,再一起读一遍,加深理解。
孩子们读得真好。
然后,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理解,再回到原诗吧,再轻轻地自己读一读,品一品吧,而你,将会发现有更多的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东西——
加注法能够帮助我们从文本细处理解诗歌,而补充背景法则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诗歌。
这次我画蛇添足,又添上了几句他们未读过的狄金森的诗句:
这是诗人,就是他
从平凡的词意中
提炼神奇的思想-
从门边寻常落英
提炼精纯的
玫瑰油上品-
可惜,我没有来得及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落英,什么是玫瑰油,但相信孩子们大体上还是能够理解吧。
希望·
歌唱·
母语
四年级的孩子们,对“希望”这样的词语其实还并不能真正地理解。
但是,他们会由衷地喜欢这样的词语的明亮的光泽与明艳的色彩。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这首诗是我在上一周教给孩子们的,这首诗,并不容易理解: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它栖息在灵魂里——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永远,不会停息——
在暴风中,听来,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那温暖着
多少人的小鸟——
我曾在最陌生的海上——
在最寒冷的陆地,听到——
它却从不向我索取
些微的,面包。
当时我让学生自读之后,大家至少明白,这里诗人把希望比作了小鸟,栖息在灵魂里。
但是,另外的含义,就只能蒙蒙胧胧地感受,却不太能够把握。
于是,我出示了添补后的诗歌:
它就像小鸟,栖息在灵魂里——
它唱着没有歌词的歌曲——
它的歌唱永远,不会停息——
希望的歌声在生活的暴风中,听来,最美——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生活的风暴——
它甚至能窘困希望——那温暖着
——因为风暴太残忍,让希望落空,化成绝望
在最寒冷的陆地,听到——听到希望小鸟为我而歌唱
而希望的鸟儿,它却从不向我索取
但是,这虽然把所有诗句的困难“化解”了,却仍然缺乏足够的“形象”。
于是,我又把他们在上一天刚刚学习的描写残疾人的课文《番茄太阳》编织了进去:
老师:
学生:
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
那女孩5岁左右,是个盲童。
女孩安静地坐着,说话声音细细柔柔,特别爱笑。
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狄金森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