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230971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2.82KB
高三一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一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之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进一步控制清统治核心,外交近代化
(2)十口通商──数量增多,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
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便利商品在内地倾
销和掠夺原料,威胁中国安全
(4)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文化侵略,掠取情报
(5)赔偿英法600万两白银──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B.《北京条约》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成为侵略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4)准许华工出国──掠卖中国劳动力
(5)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4.俄国趁火打劫: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侵吞我国北方
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5.影响:
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更加受损;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国力增强积极推行征韩侵华为
中心的大陆政策★
(2)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战争提供契机——直接原因★
(3)清政府的腐败和妥协退让,不认真备战
(1)爆发标志:
1894年7月丰岛海战
(2)第一阶段(1894年7—9月)
①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跑,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②黄海海战:
邓世昌、林永升牺牲,中国失去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3)第二阶段(1894年10—1895年4月)
③辽东战役:
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丁汝昌自杀殉国
3.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内容:
割三地:
中国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和主权,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两亿: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借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四口: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允设厂:
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列强进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民族资本的发展
(2)影响:
①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促进中国人民觉醒,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阶段;
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
实质:
帝国主义在东北和朝鲜殖民利益的争夺
5.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台民布告》: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领导:
台南总兵刘永福(黑旗军)和义军首领徐骧、丘逢甲、姜绍祖
6.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表现:
资本输出为主;
抢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门户开放政策
八国联军侵华
英法俄德美日意奥
(1900-1901年)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直接原因)
略
3.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①赔款:
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
②“设馆”:
在北京东郊民巷设“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
③驻兵:
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④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组织(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
帝国主义工具)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中央机构殖民化)
⑥修订商约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日军全面侵华
(1937-1945年)
基本线索之——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史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年)
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太平天国的前期活动
(1)前期的军事行动(1851-1856)
①金田起义(1851年1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定都
天京(1853年正式建立与清对峙的政权)
②北伐和西征(1856年达到军事上的鼎盛)
(2)《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
①内容:
A.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案:
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方案: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B.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案: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社会理想:
“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②特点:
并没有脱离传统农耕文明的范畴
③评价:
革命性:
废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落后性:
未脱离传统农耕文明的范畴
空想性:
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分配原则
3.太平天国的后期活动及失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56年)
(2)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①特点: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色彩
②评价:
进步性:
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用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
游离于农民战争之外,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土地问题;
尚未产生农民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的社会基础(脱离实际)
(3)太平天国的失败——天京陷落(1864年)
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
1.“扶清灭洋”口号:
(1)进步性:
反帝爱国运动——反映当时社会主要的民族矛盾;
既可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又有利于争取官军
(2)局限性:
使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同时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地主阶级
新思想的萌发
(第一次鸦战后)
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1)设译馆,组织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2)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2.魏源——《海国图志》★
(1)以《四洲志》为基础编撰,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2)书中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利用外国先进科技武装自己,
抵御外国侵略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1)清政府内忧(太平天国)外患(第二次鸦战)的统治危机
(2)洋务派产生,掌握实权
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1)洋务运动的兴起
①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中体:
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伦理道德
西用:
西方的近代科技
②兴办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①前期: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上海)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崇厚:
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后期:
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上海)、开平煤矿(天津)
张之洞:
汉阳铁厂(湖北)、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
④近代教育:
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3)洋务运动的结果及影响★
①结果:
甲午战争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影响——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也起到一定瓦解作用。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20世纪初)
1.清末“新政”(1901-1905年)
(1)目的:
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以维持清廷的专制统治
(2)措施:
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废除科举(1905)、奖励实业★
(3)评价★:
①客观进步性:
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创造条件,推动革命形势的高涨
②局限性:
但未跳出“中体西用”窠臼,未涉及政治制度变革
2.预备立宪(1905-1911年)
(1)过程: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春裁辙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皇族内阁)
(2)实质:
借“立宪”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3)结果:
立宪派分化,汉族官僚离心,使清专制统治陷入空前孤立
(4)评价★:
①客观进步:
宪政实施和各省咨议局成立,为近代中国“宪政”作准备
实际上是一场骗局,仍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维新派)
1.背景(两民一新):
(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①产生:
早期维新派的民主思想(19世纪七八十年代)王韬、郑观应
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揭开由科技层——制度层的序幕,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主张,但未能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也未能付诸实践
②发展:
康梁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A.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特点:
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核心:
变革封建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B.梁启超《变法通议》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但民权思想更突出;
变法失败后,一度更趋进步,倡导自由民主
C.谭嗣同《仁学》反封建专制和伦理观,具有民主革命色彩
D.严复翻译《天演论》,借进化论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戊戌变法
(1)维新运动兴起——公车上书(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
(2)维新运动的展开
①1895-1897年间,国内设立学会、学堂、报馆五十多所,维新变法
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②施政纲领——《上清帝第六书》
③资产阶级政党——保国会“保国、保种、保教”
(3)维新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
①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积极: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政可能,初步动摇封建统治秩序
局限:
新政内容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政治实践比宣言退步
3.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影响
(1)戊戌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
囚光绪,杀戊戌六君子,废新法(除保留京师大学堂)
(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思想上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伸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但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在实践中完全依赖封建统治者,未从根上触及封建君主专制,使其改革主张付诸东流
(3)戊戌变法的影响★
①爱国性——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的爱国的政治改革运动
②进步性——变革社会制度(提倡君主立宪制)的初步尝试
③启蒙性——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为近代思
想启蒙开辟道路,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辛亥革命(革命派)
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完全形成,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2.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
(1)经济和阶级基础:
民资初步发展,革命派形成
(2)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①“三民主义”的提出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
②“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分析★
A.内容: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未明确反帝,忽视封建主义,存在排满思想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核定全国地价,增长地价归国有,国民共享
——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B.核心: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
C.特点:
一面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另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造
“三权分立”基础上增加考试权和监察权,形成“五权分立“
D.评价“三民主义”
进步性:
表达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中国人民实
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局限性:
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任务
(3)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广泛建立
①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中国同盟会(1905年东京)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实践基础:
武装斗争的历练和革命力量的准备
3.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和各省的纷纷独立
(2)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
(3)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①目的:
限制袁世凯,巩固资产阶级政权
②主要内容:
国家性质:
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否定封建君主专制
国家政治体制:
实行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制
人民权利和义务:
体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
临时约法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体现资产阶级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
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后来制宪提供蓝本,推动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①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②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半殖半封的夹缝中始终发展的不充分力
量弱小,造成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
再加
上当时反对革命势力的强大;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共和
的实践中遭到失败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
①政治:
推翻清王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建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②经济: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局限:
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任务,社会性质未变
1.袁世凯专制独裁,宋教仁议会斗争失败,孙中山领导反袁的“二次
革命”
2.袁世凯复辟帝制(洪宪称帝),革命党人领导广大人民进行护国运
动推翻帝制
3.张勋复辟,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领导全国人民讨伐张勋复辟
4.段祺瑞掌权内对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对外卖国,孙中山
发起护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激进派)
(1915年—)
(1)经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
北洋军阀专制独裁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的矛盾激化
(3)思想:
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直接原因: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上海创办《新青年》
(2)发展:
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兼容并包”的办学
(3)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
(4)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5)主要阵地:
《新青年》
(6)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
③提倡新文学(白话文运动胡适和陈独秀),反对旧文学(文言文)
(2)后期内容: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主流)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倡导和发动的反封建的
思想启蒙运动,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
①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
得到弘扬
②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提供新的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五四运动(1919)
中共的成立(1921)
1.五四运动(1919年)
(1)背景: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
①第一阶段:
北京,学生为主力,方式——罢课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②第二阶段:
上海,工人阶级为主力,方式——三罢斗争
③初步胜利:
释放被捕学生;
罢免曹陆章三人职务;
拒绝在和约签字
(3)意义★:
①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
知识分子起组织和领导作用
②意义: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开始走与工人运动结合的道路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
①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②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③组织基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最早1920年上海陈独秀)
(2)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概况:
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南湖,代表13人
②主要内容★:
正式建党,通过党纲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确定中心任务:
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领导机构:
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③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
领导阶级、指导思想、革命纲领和革命基础)
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
(1924-1927年)
1.第一次国共合作
共同的斗争目标推动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确定国共合作方针——党内合作
(3)国共合作形成标志:
国民党一大(1924年广州)
①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突出反帝和民族平等
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一般平民所有,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民生主义——增加节制资本,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照顾
广大人民利益
②外在表现: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4)意义:
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工农运动与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孙中山北上
(2)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3)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5年)和根据地的巩固
(4)北伐战争(1926年—1927年)★
①北伐目的:
打倒列强,除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②战争成果: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在全国统治(不到一年时间消灭吴、孙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1927年国民政府广州迁往武汉)
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5)北伐战争失败★
①蒋介石“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8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汪精卫“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和对武装的领导权
国共十年对峙
(1927-1936年)
1.“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确立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贺、叶、朱、刘等)
——意义: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标志中共独立领导中国革命、
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
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为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指明新的出路
(3)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9月毛泽东进攻长沙受挫,转向井冈山
开辟一条新的革命道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
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实践★
①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②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
1930年夏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10万人;
1930年-1933年春先后四次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围剿;
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宪法大纲
2.红军长征
(1)原因: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3年10月)★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领导的泛滥
(2)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①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②遵义会议(1935年1月)★
A.主要内容:
结束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历史意义:
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第一次独立自主运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身问题);
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长征路线
瑞金→突破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陕西(吴起镇),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三大红军主力会师
3.长征的胜利(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标志: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
(2)意义:
①粉碎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挽救革命)
②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轮 复习 中国 近代史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