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编导高考面试备考之口试的主要内容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22595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4.81KB
影视编导高考面试备考之口试的主要内容文档格式.docx
《影视编导高考面试备考之口试的主要内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编导高考面试备考之口试的主要内容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你觉得在座的老师中,哪位老师的性格比较温和?
哪位老师的性格比较急躁?
”——这可能是在了解你的观察能力,这也同样是学习影视编导必备的能力。
总而言之,为了达到相对来说比较准确地判断考生是否有学习艺术的潜质的目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在口试时出现,而且完全是随机的,事先并没有很具体地规定哪些问题必须问,哪些问题不可以问。
但是,随机提问决不意味着随意提问。
随意提问没有明确目的,而随机提问却是有明确目的的,这是两者的差别所在。
所谓随机,其实主要是因人而异,根据考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问题虽然千差万别,但大的方向还是比较接的。
我们可以大致地归纳一下在口试中可能会提到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考生的兴趣爱好。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艺术缺乏真正的、持久的兴趣,那是不适合学习艺术的。
即使是勉强进了学校,勉强地学习4年,将来也不可能创造出什么像样的艺术作品。
那些成功地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人,不一定天赋异秉,甚至可能只是资质一般的人,但他们肯定是对艺术真正热爱的人。
对艺术真正地热爱,这是考生应当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
影视艺术创作,尤其是表演创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绝对是需要一颗平常心的,否则这个名利场只会毁掉你而不会成全你。
你必须是真正热爱艺术创造,愿意为它付出一切甚至于不再计较名利,甘于平凡和寂寞,你才有可能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并最终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如果动机不纯,心态不正,这种考生,是不适合学习艺术的。
所以,在口试中,老师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
你是真的喜欢艺术吗?
你学习艺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潜藏在你平时的兴趣爱好中。
比如说,你想考影视编导专业,但是,你长到这么大,连一本像样的长篇小说都没读过,平时也不爱看电影,那么你凭什么证明你对影视编导这种专业有真正的兴趣呢?
第二方面对考生的阅读情况的考察
这里的阅读,既包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也包括对影视作品的观看。
先说文学作品的阅读。
文学作品,主要指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名著,也包括中短篇小说和散文集。
作为考生,你必须曾经阅读过一些语文课本以外的文学作品,至少十部以上。
这能从一方面说明你对文学艺术有兴趣,肯把宝贵的课余时间花在阅读而刁;
是泡网吧或打电脑游戏上;
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个便于老师们考察你对艺术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的渠道,否则,老师们凭什么去深入了解你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呢?
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考察,包括量的方面,更主要是质的方面。
也就是说,你要有一定的阅读量的积累,更重要的还是你对于你曾经读过的作品理解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或者说深度)上。
有的考生,读了一大堆文学作品;
但谈到哪部作品时都是语焉不详,离题万里,甚至是彻底误解作品;
或者只会谈点主题思想而没有具体的个人感受。
这样读书,读得再多也等于没读。
而有的考生,阅读量并不大,但理解得很好,感受也很细致具体,甚至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即使量少也可以原谅。
在这里有个问题特别提请大家注意。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的考察,不等于语文考试,所以不会有填空、选择、判断一类的题,一般情况下,也不太会考察你阅读的涉猎面。
提问的方式一般是顺着你的回答往下问。
比方说,你说你读过《红楼梦》和《水浒》,那么就不会撇开这两部作品而问你有没有读过《聊斋志异》。
一般情况下,就会问你在《红楼梦》和《水浒》中,你更喜欢哪一部。
如果你说是《水浒》,那么一般就不会问你《红楼梦》的问题(除非是你的阅读比较偏,以至老师们都没读过你所喜欢的作品,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
接下来的问题,可能是这么一些:
你为什么喜欢《水浒》?
作品中的哪个章节或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什么?
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你喜欢的场景或者淡谈这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
书中有哪些具体细节可以说明你所概括的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提问的重点,一定是在考察你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而不是你的死记硬背的能力。
我们都清楚,作为高中生,学习紧张,高考压力大,阅读量少,这个可以原谅;
有的作品你还是多年前读过的,忘得差不多了,这个也可以原谅;
书中有的人物或情节写得不好,难以给人留下印象,所以你不记得了,这个也可以原谅。
但是,如果对于你最喜欢的作品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或人物你还说不上个一二三来,或者是理解得乱七八糟,或者是毫无印象,那么这个就不可原谅了。
因为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你理解能力低下,或者是对文学艺术形象缺乏必要的敏感。
这两种结论,归根结底一条,就是你不具备学习艺术的起码的素质。
可能有的考生会问,老师们希望考生读什么作品?
其实,这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范围。
如果非要说出一个标准,那就是好作品,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有助于提高读者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能力的作品中哪些书不属于这些范围呢?
无聊的书,品位低下的书,应景之作,迎合之作。
招生经年,笔者有个深切的感受:
很多考生的阅读是为了赶时髦,沉不下心去看一些真正有分量、有长久艺术价值的作品。
比方说,很多考生只读过郭敬明的作品。
郭敬明的小说艺术;
不屈本文讨论范围,笔者在这里不予置评。
也不是说考生就不能读他的作品,毕竟不反动、不下流,算不上精神称品。
但是,如果只读他的作品,甚至于认为他的作品才是好小说,那视野就未免过于狭窄了,说一句“坐井观天”也不为过。
阅读是一定不能赶时髦的,须知我们并非身处一个群星灿烂、佳作频出的时代。
在文学上,我们必须重视历史遗产,否则我们难以了解文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很多考生只读武侠小说。
应该说,不少武侠小说是有文学价值的,比如金庸先生的作品,是武侠小说的,珠穆朗玛峰,文学价值相当高。
但是,武侠小说毕竟跟真正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如果只读武侠小说,也是不足取的。
在这方面,视野还是应该更开阔一些;
接触更广泛一些。
再说说影视作品的观看。
这里所指影视作品,主要是电影。
考察的重点也是既在量,又在质,质重于量。
考察的方式与文学作品的阅读的考察方式是一样的,也是重点谈考生喜欢的、有印象的作品,了解考生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以及形象记忆力。
那么经常会问的问题有:
1、看过些什么电影?
最喜欢哪些?
2.描述电影中印象深刻的片断。
3.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举例说明。
考生经常会迷惑于这么几个问题:
在考试中究竟谈外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好?
是不是老师们喜欢考生只谈外国电影?
老师们是不是喜欢考生谈艺术电影而讨厌谈商业电影?
其实外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艺术电影还是商业电影,这种分野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多少要看过一些好电影。
外国电影中有好电影,中国电影中也有好电影。
艺术电影中有好电影,商业电影中也有好电影。
有时候,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并非一个绝对的概念,更不是互相矛盾的。
比如说《教父》、《肖申克的救败》、《阿甘正传》、《天使爱美丽》、《杀手里昂》这样的电影,在商业上很成功,难道就因此没有艺术性了?
伍迪·
艾伦的电影、阿尔莫多瓦的电影、阿巴斯的电影、北野武的电影、王家卫的电影,难道就没有商业性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把电影分成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是并不科学的。
电影只有好电影和坏电影之分。
考试的目的是考察考生的素质和能力,并非是为了给考生的偏好下一个结论。
话虽如此,其中毕竟还有个品位问题。
假如千个考生只看过一些品质一般甚至品质低下的电影,或者说只喜欢品质低下的电影,那样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方面是对考生的性格和价值观的考察。
文如其人。
一个人所拥有的性格和价值观,一定会多多少少在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
一个骨子里冷漠厌世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可能积极向上的,或者是对剧中人物充满真正的关怀和温情的;
一个激愤偏颇的人,其作品不可能是宽厚温和的;
而一个虚伪做作的导演,也不可能拍出真诚自然的电影。
所以,我们在考察考生的基本素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他比他的艺术才能更能影响他的作品。
在艺术院校里,通过各种专业课程的训练,一个稍有素质的学生只要勤学苦练,往往是能比较容易地学会老师传授的艺术技艺的。
但是,学院的短短4年教育,极难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品性和习惯。
学生高中毕业之时,世界观、人生观已经形成并基本巩固,除非出现重大变故或遭受严重刺激,否则不太可能产生方向性的改变。
而且,大学比中学相对来说更自由一些,对于学生的各种思想行为抱有更宽容的态度,环境本身也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不太约束学生。
所以,在学生入学之前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整个精神状态进行了解,显得尤为必要。
另一方面,专业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这种需要。
如果是一名学生物的大学生,他的价值观一般不会对他的专业研究的结果产生太明显的影响,但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的价值观是一定会对他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
笔者曾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艺术有三个基本层次:
“技、艺、道”。
技,是指对前人留下的遗产的继承,是对于基本艺术规律的认识,是对于艺术创作基本原则的掌握,是对创作技能的简单模仿。
艺,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所做的发挥创造。
而道,则必须融入创作者个人对于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深切感悟,是创作者的性情和思想的表现形式,必然需要创作者投入整个生命。
学校可以教会技,但教不会艺;
个人通过努力可以学会艺,但很难得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所谓的道,不可能是努力的结果。
它有点像祥宗的顿悟,是心灵达到自由状态时的灵光一现,难以道明来源和出处。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性会影响到他是否可以成就这个“道”。
在专业入学考试中,对考生进行性格和价值观方面的考察的方式是很多的,并非局限于口试这一种方式。
甚至可以说,每一个考试科目中都多多少少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叙事散文如此,编讲故事如此,口试更是如此。
甚至在集体小品的考试中,也可以看出考生性格的端倪。
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2002年,在上海考区的考场上,一个湖南籍的女生在做集体小品时,突然独自跳出剧情,走到我们面前评论起正在进行的表演的构思,导致其他考生不知该如何反应,手足无措。
我们马上让这个女生先靠边等待。
等集体小品做完之后,我们问这个女生为什么这么做,她回答说,她觉得这样表演比较特别,有新鲜感,能引起老师的注意。
我们问她,事先你们商量剧情时有这个构思吗?
她说没有,是自己灵机一动想出来的。
听完她的回答之后,我们马上决定不要这名考生。
理由很简单:
她为了突出自己而不惜破坏同伴的表演,这说明她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这种人不适合学影视编导。
影视创作是集体创作,任何一个个人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成整个创作。
这项工作对参与者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得非常高,这名考生显然不符合这个要求。
另外一个例子:
2003年北京考区的考场设在一座木制结构的教学楼内,该楼里是严禁吸烟的。
楼里的明显位置张贴了禁止吸烟的标志,考前也对考生做了交代。
有一名男考生,他抽取了自己的编讲故事的题目后,离开了考场去构思。
这时笔者去上厕所,经过楼道时看见他正坐在楼梯上吸烟。
——最后,因为他无视纪律,我们决定不要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每个考生都应该知道,从专业考试开始直到结束的这一周时间里,我们不会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有助于了解考生的机会。
我们一直在观察,一直在判断。
只要你跟我们发生交流和接触,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对视,你也是在向我们介绍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口试这个环节,了解考生的性格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般来说,有这么一些具体方式:
一是自我介绍,或者自我评价。
比方说,直接让考生总结一下自己有什么性格特征。
我们往往会在考生总结之后要求他举几个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自我介绍或自我评价宜中肯、简洁、明确。
既不要自视过高,把自己说得完美无瑕,也不要故作谦恭,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
尤其是注意不要夸大其辞,更不要故意撒谎,因为参加招生的老师大都有比较多的教育经验和考试经验,很容易发现谁在撒谎。
一旦发现哪个考生在撒谎,那么他就很难通过专业考试。
自我介绍的语言宜简洁,不宜冗长;
宜明确,不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比如我们常常碰到考生说自己的性格特点是“既感性,又理性”,或者是“既外向,又内向”,这两句基本是废话。
因为是个人都有两面性,不可能是完全单一的一种性格,考官想知道的是你哪方面的特征更突出。
二是别人对你有什么看法,并举例说明。
三是你对周围人的看法。
比方说,你介绍你最好的朋友,描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解释你为什么喜欢他或者你们为什么能很好地相处。
这种问题看似是你在介绍别人,实际上,你仍然是在介绍自己。
如果你没有任何朋友,说明你是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容易与人相处;
如果你说不清你最好的朋友的特点,记不得你们是如何相识的,说明你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太关心别人;
如果你总是在埋怨指责你最好的朋友,总是说别人对不起你,那你很可能是一个气量狭小的人,比较偏激……
四是讲述你印象深刻的经历。
比如,说说最近一次被感动是什么时候?
被什么感动?
为什么感动?
假如你已经记不起你最近曾经被什么东西感动过,或者认为生活中没什么能让你感动的东西,那么对不起,我们只能认为你是一个情感冷漠的人,很麻木、不敏感、精神空虚。
假如你只会在看恶俗连续剧的恶俗煽情情节时落泪,而生活中的任何人和事都不足以感动你,那么说明你是一个对周围的现实毫不关心,整日沉溺在虚幻的自我感觉中的人。
还比方说,你最近因为什么事情哭过吗?
为什么哭?
你最近因为什么跟别人吵过架甚至打过架?
你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吗?
、别人做过什么对不起你的事情吗?
你有忧虑吗?
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
你心情不好时会向别人倾诉吗?
向谁倾诉?
等等。
这些问题,不一而足。
总而言之,是了解你对周围事物的关心程度以及你处理问题的方式。
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肯定会透露出你性格的一些信息,正是凭借对这些信息的捕捉,考官们对你这个人进行了了解。
这有一点点像心理测验,但比心理测验更直接,也更准确。
对于这些问题,考生一定要坦诚回答,千万不要试图闪烁其词,因为考官特别关注细节,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直到感觉到已经获知了事实真相才肯罢手。
这不是好奇心作怪,更不是因为考官有什么窥私欲,这只是一种了解考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的方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四方面是对考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及能力的考察。
我们都知道,影视创作与很多门类的艺术创作不同,它是一项集体创作。
一个作家,一个作曲家或一个画家,可以单独完成一项创作,但是,单个的人,不论他能力多强,即使他是个天才,也不可能凭一个人的力量拍出一部影视剧。
所以,影视创作对每名参与者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
任何管理活动,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的管理。
最复杂、最重要、最困难的管理,也是人的管理。
在影视剧生产中,人的组织工作是非常核心的一个任务。
导演在拍摄过程中需要应付各种突发情况,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比如:
与投资方的关系,与编剧、演员、摄影、美术、录音、服化道的关系,与制片部门的关系,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与发行商的关系,与媒体记者的关系……可以这么说,一部戏的完成过程就是一个系统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会影响整个拍摄计划的完成。
因此,优秀的导演一定是善于妥当地处理人际关系的。
处理的方式可以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作为导演要有全局观念,他应该认识到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不应为了争一时长短而妨害了最终目标的实现。
团结绝大多数、真诚待人、注意分寸、忍辱负重、掌握技巧,这些都足需要注意的重点。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导演在工作中要讲究诚信。
影视剧行业这个圈子其实并不大,口碑相传非常容易,如果导演失信于一个人,那么很可能会同时失去一批朋友。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性格孤僻冷漠、刚愎自用、处处与人为敌、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一门心思要占别人小便宜的人能够做一名导演,去领导一个少则十几人多则上千人的摄制组进行极其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的创作活动。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每个人的个性脾气千差万别,理想信念也不尽相同。
摄制组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它永远是临时的,不可能有永不解散的摄制组,摄制组的组成人员来自不同的地域、行业、单位,很多人在进组之前连面都没见过,甫一见面,就必须开始紧密合作,根本没有太多彼此熟悉、适应磨合的时间。
导演是摄制组的灵魂人物,他必须具备很好的凝聚力,能够迅速地集合众人的力量实现目标;
如果出现人际关系的问题,他必须有办法很好地化解矛盾。
所以说,一个善于与人相处、擅长协调人际关系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好导演,但好导演一定是善于与人相处、擅长协调人际关系的,否则他根本没办法开展工作。
因为以上这些原因;
我们在口试中特别注意对考生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及能力进行考察。
有句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炼即文章”。
这句话是说,做事情或者做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
这句话曾经作为封建文化的余孽被人诟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其中的道理。
当然,这跟特定的时代发展有关系。
对于中学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要做到世事洞明和人情达炼并不容易,因为尚未出过校门,成长环境比较单一,跟社会接触不多。
但是,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人生阅历是学习艺术并进行艺术创作的必要材料,否则作品会苍白空洞。
我们希望考生能够做一个有心人,观察并感受周围的人和生活,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反之,如果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很麻木,没有观察和感受的习惯,那是不适合学习艺术的。
毫无疑问,在考生的各种人际关系中,与父母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未成年人都在父母的直接监护下生活。
此外还有同学、老师、朋友等等。
这些人际关系,在考试中都有可能涉及到。
考生应当如实回答这方面的问题,不要有什么顾虑。
我们常常把一些考生问哭了,因为涉及到一些比较隐私的情感,触及了考生的伤心处。
但请放心,我们的目的只是为了了解你,决不会到处传播你的隐私。
笔者有一个女学生,现在已经毕业了,当初她在入学考试的考场上表现一般,只是还过得去,因而我们很犹豫要不要她。
在口试的最后,我提了一个关于她父母的问题,她谈得很好,很深入。
从她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感情很细腻的人,很有心,心理很平衡。
因为这个优点,她最终被录取了,入学之后的学习情况也还不错。
近几年的考生中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多,比例相当高。
据笔者的观察,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或多或少会有些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很少会坏到导致孩子心理变态。
而且,现在的孩子在这种问题上一般还算看得开,父母对家庭关系的处理大多也比较适当。
我们对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会有任何歧视,但是,我们会警惕这种家庭情况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的严重的甚至不可逆转的影响。
至于考察的具体方式,并没有确定的程式,一般就是简单的问答。
除了以上几大类主要的问题,还可能谈到的有:
1.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2.是否谈过恋爱?
这方面的问题仍然是在了解考生的价值观。
3.对考生的知识面的了解和考察。
4.对考生的观察能力的考察。
5.对考生的随机应变能力的考察。
除此之外,别的任何问题也都可能提到。
在口试中,没有一言以蔽之任何限定的范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视 编导 高考 面试 备考 口试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