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复习资料必看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225254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58KB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必看Word文件下载.docx
《考研政治复习资料必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复习资料必看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这本书先开路,易读,且知识点全,先做“串知识点”,但说到“串知识点”又不能简单的认为和网上下载**串讲笔记那种串法,序列一当然比笔记要详实得多。
社会(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公平正义、民主法治)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2)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性质。
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社会矛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3)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
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
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注:
民主集中制、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富裕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跨考考研)
百年辛亥
(1)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2)辛亥革命的现代启示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关于建设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和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
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高举三面旗帜,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3)辛亥革命与两岸关系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宏愿,应该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追求。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
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增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共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终结两岸对立,抚平历史创伤,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党的建设(延安整风)
(1)延安整风
延安整风运动,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联系党的历史,开展自我批评,端正思想路线,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力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中心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通过整风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2)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要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3)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
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在加强思想假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我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长征精神
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二、原理部分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政治(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
邓小平指出: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
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
(1)为什么要政治深化体制改革?
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保证了人民以国家和社会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它还不完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化体制改革。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导论。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循序渐进的执行。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决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3)政治体制改革任务有哪些?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经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1)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
就需求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
就产业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就增长要素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2)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什么是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渠道。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制造业,加快培养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
加快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稳妥推进城镇化;
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
(3)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坚持扩大内需,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文化(国家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体制改革)
(1)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软实力的真正体现。
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存在着诸如:
公共文化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平衡;
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必须实行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
(3)如何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与实践、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
认识与实践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认识的来源及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产生消极甚至破坏作用,阻碍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两者相互渗透。
飞跃的条件:
丰富的感性材料;
对材料辩证思维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认识的真正任务。
即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理性认识到实践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要被群众所掌握(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理性因素及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是在认识过程中起主要、主导作用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的能力;
非理性因素是在认识过程中起动力、诱导、激发作用的非逻辑因素。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相互补充,共同促进认识的发展。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凡经证实的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不确定性:
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能完成的;
检验过的真理还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
成功的实践是统一的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必然具有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
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必须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贯通,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依存,同一性是斗争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具体矛盾得到解决,新矛盾代替旧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之间或矛盾诸方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特点和特殊本质。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区分不同科学的根据、解决矛盾的前提。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事物存在的矛盾及矛盾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分。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各位考生在复习以上重点部分的同时,还需关注事物发展路径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福岛核危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历史的选择(《思想的历程》)
(1)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
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
俄国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选择马克思主义。
(2)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中国,谋求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就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的和现实的任务。
谁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谁就是现实中国的领导者和领路人。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地主阶级改良派的顽固保守,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使其均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
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
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
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
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
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土地政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三、与时事的联系
1、债务危机中的思考(中国经济的走向和做法)
(1)进一步推动深层次改革以激发内生动力,重构分配和社会体系平衡才是出路。
(2)世界经济以稳定作为最高诉求。
“稳”才是第一目标,“进”是第二目标,没有“稳”字,其他的无从谈起。
“稳”并不惟一目的,更不是终级目标,“进”才是世界经济的最终追求。
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下了2012年经济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曾表示,明年关键是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更好结合起来。
对于稳增长的主要方式,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2012年的“四个着力”: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明确强调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2、入世十年中国得到了什么?
世界又得到了什么?
中国得到了什么:
促进了观念的转变;
加快了经济的增长;
提高了人民的福祉
世界得到了什么:
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
中国准入市场的红利;
中国降低壁垒降低的红利
(1)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领域,全力做好“引进来”工作,提高外资的使用效益。
(2)入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西方科技优势给我国的民族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民族企业应加大企业创新的力度,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力图做好“走出去”的工作。
3、西方政治危机
一连串的事件接二连三发生:
金融危机演变成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引发了债务危机,债务危机又导致了政治危机。
而导致这一连串事件的原因则要反过来看:
正是民主国家政府的管理缺陷导致了债务危机的出现。
沉重的债务负担导致了一种负债式的经济增长,而负债式的经济增长最终在金融困境中彻底垮台。
新兴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则有所不同,而且相对更简单:
利用人口优势以及对西方技术的模仿来弥补经济差距。
但是国家总有一天会面临民主这个问题。
阿拉伯革命表明,民众对于自由的渴求具有普世性。
做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中国的经济立场(G20峰会)
胡锦涛主席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作出了明确的判断,其中已经找不到“复苏”、“缓慢复苏”或“复苏低于预期”的说法,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再次衰退的担忧。
这一判断十分重要,因为它意味着,中国未来经济政策将不再指望世界经济复苏。
这恰恰吻合了我们的一贯判断:
过去的增长只是大灾之后的反弹,而根本谈不上复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种种情况表明,我们面对的不是一场单纯的经济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暴露出世界经济中若干体制机制、政策理念、发展方式的弊端。
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在于:
登高望远,超越具体分歧,超越一时得失,共同探索走出危机、实现发展的正确途径。
胡主席说:
在强劲、可持续、平衡这3个“经济发展”的目标中,确保强劲增长是首要。
“我们应该出台新的有力举措,把财政和货币政策落到实处,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扩大生产,增加就业。
我们应该重点关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融资、财税等手段帮助它们尽快摆脱困境,为各国经济复苏提供坚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政治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