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222932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8.69KB
政治学概论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政治学概论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概论基础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
7.政权的三大主义:
精英主义(寡头统治铁律)、大众主义(主权在民)、多元主义(权力应该掌握在哪些人手里?
大众主义:
大众主义认为在民主国家中,尽管实行代议民主制,但权力本质上属于人民,不属于少数统治者,多数人一定要对少数人加以控制,一旦政治权力被少数人垄断,“绝对的权力将导致绝对的腐败”。
但是大众主义也存在弊端:
第一是社会中的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在消减,多数人都有搭便车的心理而不会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再其次是大众主义倡导的多数原则,容易导致多数暴政,引起政局不稳。
(例如中亚和东欧某些民粹国家中,每一次换届都是一场政治危机)
精英主义:
在政治理论上,精英主义反对大众民主,主张精英治国。
精英主义者几乎普遍对民主政治抱有悲观主义情绪。
在他们眼里,民主制是骗人的把戏,根本不会成功。
(“寡头统治铁律”)反而由于刻意去迎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民主政治常常发展成为所谓的“暴民政治”,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堡垒,佑护民主免于暴民政治。
然而,精英主义蔑视普通大众,反对民主,宣扬个人主义的英雄史观,其理论上的缺陷亦毋庸置疑。
Tips“寡头统治铁律”:
凡是有组织之处,都必然存在寡头统治,因为很少有人、有时间一直在组织中积极的工作,于是控制权最终都会旁落在少数积极分子手中,大多数不积极的人宁可接受他们的领导而“搭便车”。
所以可推论出在政治生活中,统治者和决策者总是少数精英。
多元主义:
多元主义的前提是民主,但实现民主的途径则是通过众多专门的、竞争性的集团来控制政治过程。
美国政治学者罗伯特*达尔发现政府的政策其实是这些集团之间讨价还价和相互妥协的结果,而政府的作用就在于为这些集团制定游戏规则、提供制度规范以及做出仲裁。
所以在多元主义中,利益集团就是实现政治民主的关键。
(多元主义民主的核心是决策权力的分散化以及决策过程的多元竞争和妥协性。
8.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是指政治权力符合政治共同体普遍约定的一种“正当性”,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合法。
也可以说是政治权力是否能够获得被统治者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的问题。
合法性的政治意义就在于建立了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支持体系,以制衡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支配体系。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均衡)
9.合法性的三种类型:
传统型合法性:
建立在一般的相信历来适用的传统的神圣性和由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的合法性基础之上。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法理型合法性:
建立在相信统治者的章程所规定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记住之上。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相信法律是对的”。
克里斯玛型(超凡魅力)合法性:
建立在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基础之上。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我相信他是对的”。
第一种和第二种合法性都有利于建立一个持久的政治秩序,可以遗传和继承。
而第三种则太依赖于魅力领袖人物,容易产生政治危机。
并且不可传承。
10.合法性与有效性:
有效性“主要指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主要的指标。
当一个国家合法性不是很强的时候,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新政权都建立了威权国家,这些国家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已经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又未能借助有效的资源构建民族认同符号,在照搬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的时候却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制体系,因此合法性十分脆弱。
那么这些国家就只能靠政治权力的有效性了,政治权力的有效性是指政权能否有效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提高整体社会的福利水平。
与合法性不同的是,有效性十分脆弱,一旦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有所停滞、中断或者出现危机,就会出现相应的政治危机。
所以最好好的政治权力体系应该是两者兼有。
比如美国、瑞典和英国。
11.合法性和合法化: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指被统治者对政治统治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则是指这种认可和支持的取得。
任何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都是通过对合法性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来获得的,这一过程就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
12.国家:
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
国家的基本特征:
控制大片连续的领土、中央集权、垄断强制手段(暴力)、独一无二的政府机构、统一的行政安排
马克思经典定义: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恩格斯的阐释:
当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和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
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所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这种从社会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不等于政府,国家不等于民族)
13.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
1.资源的大量获取2.安全的地缘政治(周边国家势力要均衡,不能出现无可匹敌的大国)3.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4.战争中获胜(例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未被消灭的政治单位才能成为国家)5.被统辖人口文化上的同质(宗教、语言和习俗一致)6.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的强大同盟
14.国家理论的三大流派:
自由主义国家:
自由主义者主张“有限国家”模式,反对国家权力和政府职能的扩张,竭力反对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
民主政府并非是保护自由的充分条件,重要的并不在于政府是否由人民选择,而在于政府的权力是否受到限制。
多元主义国家:
多元主义者主张“国家主权的多元性”,反对国家独占主权。
认为国家从性质上讲不过是人类社会中形式众多的团体之一,国家与其内部其他的团体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国家也不能垄断社会的全部权力。
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力已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利益团体占据了国家团体的核心地位,当代国家的多数决策都是国家与各种利益团体协商的结果,名义上是由国家制定的政策。
实际上是在利益团体的压力下不得不作出的,这一过程无疑是国家政权和社会力量的互动过程。
由于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因而国家政权在组织形式上也应当实现多元化,也就是通过议会政治和多党政治实现对国家政权的多头控制,而这种多头控制就是民主制度的实质所在。
精英主义国家:
精英主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其理论前提是任何社会都存在这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统治者是少数人,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履行着所有重大的政治职能,享受这权力带来的利益.这些人一般是“政治权势人物”“公司总裁”“职业军阀”。
被统治的绝大多数是群众,他们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提供物质的生活资料和政治机体的存在所必需的基本手段。
据此,精英主义者激烈的反对民主理论,觉得民主是骗人的把戏,根本不会成功,绝大多数群众总是受到少数统治者的统治。
工会组织、职业性协会、群众的政治运动等都倾向于寡头制(“寡头统治铁律”)。
他们认为代议民主制不过是专制制度的现代翻版。
精英主义者还认为现代国家在结构上具有科层制和集权化的特征,而在性质上则具有工具性和自主性的特征。
总而言之现代国家实质上操纵在少数职业官僚手里,社会上的普通民众难以控制国家政权。
前国家的古典政治形态~过渡性的绝对主义国家~民族国家
15.前国家的古典政治形态(政治共同体)国家的初始形态
1.古希腊城邦(古希腊人的价值实现是在城邦公共生活中完成的,只有通过参与政治生活,人才能体现出超越于动物性的人性。
是故城邦的根本特征在于城邦与个人的紧密结合,公民个人不能脱离城邦存在,因为只有认同城邦共同体,尊奉城邦共同的神,他才能成为一个人)
2.古罗马共和制(古罗马政治的中心观念是权威。
罗马的共和制是糅合了君主制、贵族制和平民制的共和制)
3.中世纪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制的主要特征是从过往到大小贵族,从小贵族到骑士,以服军役为主要条件,将土地连同其行政司法权,依据效忠仪式和双边契约的方式层层分封。
封君有保护、帮助和尊重封臣的人身、家庭和财产的义务,同时具有对封臣的继承、监护、婚姻的干预权。
封臣对封君要效忠和服从,按规定服兵役和缴纳“帮助金”。
这就形成了欧洲中世纪以领主附庸关系为主导的封建制度。
4.东方帝国(中华帝国)
16.过渡性的绝对主义国家(君权至上,君权绝对化,一元化专制统治)
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过渡时期,就是绝对主义国家。
在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在16世纪至17世纪出现,是大型帝国逐渐蜕变为分立的国家的结果。
17.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
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
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型式。
“理想民族国家”中所有的公民仅属于同一民族,所有该民族的成员均是这个民族国家的永久居民,这个民族没有任何成员住在这个国家外。
在这个国家中没有原住的族群的或文化的少数民族。
在这样一个民族国家中没有移民入境和出境,因此这个国家里也没有移民少数民族,而在其它国家里也没有这个民族的少数民族。
这个民族国家里每代均是该民族100%的后代,因此这个民族国家代代相传。
这个国家不但是这个民族的家乡,而且是这个民族的保护地和它的民族认同。
为了保存这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它必须施行与其它非民族国家不同的特别的政策。
(冰岛特别接近理想的民族国家,还有日本也比较接近两个国家都是岛国)
通过现实存在的民族国家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的理论可以引导出一个“理想民族国家”。
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一个理想模型是无法被实现的,但是这个模型影响现实存在的民族国家,它为现实的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理论模型。
这个模型也显示出民族国家与其它国家类型之间的区别。
虽然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有些国家的民族认同是从上面强加的、虽然有些国家的民族团结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个模型还是能够用来描写许多民族国家的特征。
因此在政治学中大多数现存的国家被看作是“民族国家”。
18.现代的民族国家:
“守夜人”国家:
亚当·
斯密曾经讲,政府是一个“守夜人”。
守夜人国家就是服务型的国家。
是指实行自由主义,国家不干预经济。
福利国家:
(国家全面干预市场社会,“允诺幸福”的政府)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
在施瓦茨的《美国法律史》一书中,福利国家是指从罗斯福新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间的历史阶段
威权国家:
威权主义又称权威政体,也有学者因其与“权威”无关,又称其为专制政体或独裁政体。
是指处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之间的一种非民主、非集权的政体形式。
特点是严格遵从政府的权威,而政府常运用压制性手段,用来维持和执行社会控制。
人民没有选举权,也就是说内部选举。
/威权主义就是在民主的外壳下,以威权的手段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有别于独裁政体,既有某些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采取的形式,依据各国的情况、历史特点和革命发展过程而有所不同。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巴黎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尝试。
列宁领导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以及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纷纷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中国采取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形式。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也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政治制度上以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均实现议行合一的共和政体,以民主代议机关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例如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国家与社会
“固定的匪帮与流动的村庄”理论:
有一个位于偏僻山区的小村庄,人们世代生活在那里,与世无争,安居乐业。
村庄里不存在国家这样的暴力工具,因为不需要。
人们按习俗生活,调整。
规范自己的行为。
但是某一天,山里来了一帮强盗,到村里打家劫舍,此后就不间断的进行侵扰,让村民们不得安生。
于是村民们一气之下,决定整个村庄搬走。
这样一来,强盗们着急了,连忙派人到村里谈判,承若以武力保护村庄的安全,条件是定期向村庄征税。
于是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安居乐业的日子又回来了—国家就是这样形成的。
关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国家促进了社会发展,第二种认为国家破坏了社会生活。
(具体见资料)
国家的自主性:
国家对社会发展发挥其影响力的前提条件是国家的自主性。
国家的自主性是指国家在形式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纯粹的为某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
国家的自主性取决于:
第一,社会内部危机第二,战争时期第三,政治权力结构。
20、国家与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
古典含义的“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近代的含义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而言。
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主要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
社会的四个组成部分:
政治领域(国家与政府)、公共舆论领域(由非政府和非经济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例如教会,文化团体,独立的媒体,工会,政治党派)、市民社会(公共舆论领域的物质基础,公共舆论领域利益诉求的出发点)、和家庭(个人爱好和道德自律的空间)。
市民社会和国家谁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市民派认为市民社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同时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体现自主、平等、公平等基本原则,所以市民社会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
国家派认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反贫困,而市民社会无助于反贫困,只会导致贫富分化,最终是市民社会分裂,富有阶层通过各种方式操纵国家从而使国家反过来控制社会,形成一种畸形发展。
只有建设一个强有力的自主性国家,才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社会发展的正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统治社会力量,集中资源去推动社会的发展。
中立派认为国家和市民是相互依存的互动力量,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国家与市民社会都应该保持最高程度的自主。
国家自主性将会强化国家的“仲裁者”角色,以中立的态度去调节市民社会的矛盾,否则市场经济的不平等特征将会破坏经济自由权的运行。
市民社会的自主性则一方面充分保证了公民的自治权利,另一方面公民享有充分的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也为政治民主创造了条件。
实际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往往取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需要。
片面的强调市民社会自主性或者国家自主性,都可能陷入理论和实践的误区。
21.国家与阶级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国家与社会阶级的关系。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所建立的一整套具有强制力的机构体系。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阶级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是基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力量。
(社会结构是通过阶级关系或者说是阶级斗争反映出来的,因此对社会的研究,离不开阶级)
阶层是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不同阶级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而形成的不同的社会阶层。
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阶级区分为贵族奴隶主和工商业奴隶主;
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区分为大、中、小地主;
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区分为大、中、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区分为产业工人、手工业工人、店员工人;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资产阶级区分为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区分为上中农、下中农、贫农和雇农。
这些都是同一阶级不同阶层。
阶级和阶层的根本区别在于,阶级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组织,相反阶层是建立在职业、收入等基础之上的可流动的组织。
阶级社会:
指在一个社会中,存在一个在经济上永久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且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相对固定,阶级鸿沟无法逾越。
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或称“中等阶层”、“中间阶层”、“中等收入阶层”)是指处于富裕阶级(或上等阶层)与贫困阶级(或下等阶层)之间的一种社会群体。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中产阶级”不完全是按照收入高低和资产多少来划分的,其基本特征是:
他们主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和专业特长来获取收入和赢得社会地位。
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时期,“中产阶级”主要包括新兴的商人、经理、个体农民、手工业者、专门职业者(律师、会计师)、医生、教师等,他们位于贵族、僧侣、教士之下,处于“第三等级”(贫民)之上。
从中国的社会阶层分布来看,“中产阶级”主要包括守法企业家、企业高级职员、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大学教师、医师、律师等。
中产阶级对阶级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影响:
1、中产阶级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阶级,它与职业阶层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排斥下层人民通过教育和职业跻身中间阶级的可能。
这样一来,以中间阶级为主导的阶级社会,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本来意义的阶级社会所具有的封闭性特征,使之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2、中产阶级的存在,使阶级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平衡格局。
中间阶级处于国家与下层民众之间。
充当了平衡器,它的存在能有效的保证民众免受国家的操控,同时避免国家被大众压力所左右。
社会学者发现,中间阶级是一种在精神上相对保守,在组织上趋于稳定的力量,一个中间阶级占主导的社会往往是政治上十分稳定的社会。
在这样一种社会结构中,利益冲突很少可能能上升到政治层面,它们往往停留在税收、社会福利和司法等政策层面的争执,整治斗争的焦点也从合法性的问题转移到就业、抚养权、性别等问题上,社会矛盾可以通过社会政策来调解。
22.政体:
国家一经产生,即表现为本质和形式的内在统一。
这里的本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国体,它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而国家形式,即一国统治阶级实现本阶级权力的方式,它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是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它表明国家的整体与局部,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
而政权组织形式则表现为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关系。
在国内理论界,通常将政权组织形式等同于政体。
但是,政体是对政权组织形式的抽象和概括,政权组织形式是政体的具体化。
政体(侧重于体制)是拥有国家主权的统治阶级实现其意志的宏观架构,而政权组织形式(侧重于机关)则是这一宏观架构的具体化。
23.政体理论的历史演变:
(代表人物: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
柏拉图早期提出的五种政体:
贵族政体、勋阀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
后来又按统治者的人数的多少将政体分为: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平民政体
接着再根据是否实行法治分别产生:
僭主政体、寡头政体、暴民政体(一一对应)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政体:
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前提是全部政体都能照顾到全邦人民利益)
接着再根据各政体执政的目的:
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一人制,为了个人利益)(少数富人制,为了富人的利益)、(为了穷人们的利益)
最后亚里士多德引出了六类政体的第三项分类依据,即贫富或阶级差别。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上最好的政体:
“中庸”政体:
所谓“中庸”是指掌握城邦统治权的多数人不要牺牲其他少数人的利益。
它包含着两个含义,在理论层面中庸旨在谋求城邦所有人的共同善;
在现实层面,中庸最好通过处于极富与极贫之间的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制来实现,因为共和政体可以避免其他政体容易走极端的弊病。
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可以归纳如下:
以追求共同的善为目的,以共和制为形式,以法治为手段的政体是最好的政体。
在这里,目的、形式和手段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西塞罗则认为:
君主政体的长处在于君主对臣民的慈爱,贵族制的评议会能够集中一部分人的智慧,而民主制下全体人民则享有平等和自由。
如能在一个混合政体结构中同时体现三者的优点,那必定是最好的政体。
罗马共和政体就是这一理想形式的现实体现。
(西塞罗这种混合政体的思想中已经体现了某种分权思想),所以西塞罗被称为“分权学说的古代先驱”。
对于政体的传统分类标准:
(1)执政人数的多寡
(2)执政者的产生方式与任职期限,按照这两项标准,古来今往的国家政体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政体的基本类型:
(一)、君主制(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和共和制(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半总统制)详见《政治学概论》P101-102.
对于政体现代的分类标准:
民主政体、威权政体、极权政体
划分标准:
1、政府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政治思想、经济活动的控制程度。
2、意识形态领域(民主政体的意识形态具有多元性,个人主义为价值支撑,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则具有宗教式的深化色彩)
3、普通民众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范围和程度。
民主政体的基本特征:
1.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保障
2.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三权分立
3.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
4.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个人权利至上
极权政体的基本特征:
1.推行一种极端的官方意识形态
2.唯一的领袖、唯一的政党
3.实行有组织的恐怖
4.政府垄断大众传媒
5.实行统治型经济
威权政体没有具体化的特征,它介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之间,但是它广泛存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
二战以后,一些刚独立的国家因为来自国内外巨大的现代化压力却急需要一种机制对社会进行整合以推进国内的经济建设。
威权体制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强化的。
政体的民主化:
非民主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型的过程。
如果现代民主的核心被认为是通过普选的方式产生最高决策者的话,那么民主化的过程则首先意味着“用在自由、公开和公平的选举中产生的政府来取代那些不是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政府。
1、民主:
民主自从产生就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首先是一种统治形式,即政体。
意味着“人们在政治领域解放,实现了平等的政治权利。
现代的民主观点
1、民主主要是一种被统治者挑选和罢黜统治者,并对统治者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控制的制度。
2、民主是人民直接参与政权和其他权力运作的制度。
20世纪最后20年,有两股浪潮席卷全球:
一是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学 概论 基础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