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220918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2.18KB
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标准复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4、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
(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15、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16、阅读教学还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1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8、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19、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20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1、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
22、在语文课程评价中(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23、语文课程评价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24、第一学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5、第一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小学第二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小学第三学段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小学第三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26、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7、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8、.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29、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30、(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语文教育改革的必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评价目的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3、誉为课程标准总目标是什么?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
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晚上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5、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
(1)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2)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
(3)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4)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6、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7、实施评价应注意什么?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8、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目标?
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三、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感,整体把握。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综合:
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实践:
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创新:
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适应: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开放:
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四、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特点的一些基本的出发点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将“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信息,创造潜能,人际交往)
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
但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
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的。
五、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总目标的特点?
总目标大致与修订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总要求”两部分相对应,大纲对总目标的表述在技术层面较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具体。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综合、梳理,
共归纳为九条。
相对于大纲,我们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第二条关于阅读能力,加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突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
如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仅在阅读方面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口语交际方面表述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大纲:
“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
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
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将听与说分开,且未重在交际),特加上“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
专加“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一条,体现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为改变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体现在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
六、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特点?
在情感态度方面,1-2年级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将大纲“姿势要正确”改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加上“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以后各年级再加强调主动性和审美性。
在知识能力方面,考虑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强调多识字、少写字,这是十分必要的。
1-2年级将大纲中的偏于知识性要求的表述(“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改为偏于学习过程的表述(“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以后各年级强调独立识字能力。
关于汉语拼音,明确学习的要求是“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只把它作为识
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
同时提出用现代化手段学习汉字(“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七、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阅读教学的特点?
在情感态度方面,加上“喜欢阅读,感受阅
读的乐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将情感态度目标融入到阅读内容和方法中,1-2年级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3-4年级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5-6年级提出“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这些都试图体现阅读中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比大纲要求大大发展了。
在过程方法方面,对朗读特别强调,而且贯串各阶段。
“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要求,既一以贯之、密不可分,又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循序渐进。
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的、机械的分析,1-2年级提“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大纲只要求“能大致了解内容”),3-4年级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5-6年级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要求“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到高年级更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如“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在知识能力方面,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换成能力要求来表述。
如关于标点符号,1�2年级提“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3�4年级提“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5�6年级提“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大纲笼统提“认识常用的标点符号”)。
如理解词句,注重不脱离语境,“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特别重视积累,1�2年级就要求“在阅
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3�4年级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只有重视积累,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这是形成语文能力极为重要、但又是过去语文教学中被忽视的方面。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量化指标。
八、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中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运用于实践。
在大纲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部分,提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努力”。
这一原则要求,在标准中具体化为阶段目标,其要素大致有四:
一是培养对世界事物的好奇心,强烈的探究兴趣,问题意识,这是前提;
二是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这是基础;
三是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人人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保证;
四是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目的。
综合性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标准中根据形式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提出了一些做法,只是举例性质,目标设定具有开放性,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课程具体目标的表述,有些是刚性的,有明确的知识能力达成度,有的还作了量化规定;
但有不少目标鉴于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立竿见影,只能是描述性的,不太明晰的,尤其是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有的表述弹性更大,是为了体现包容性和适应性,也为教材编写、教学留下创造的空间
22、在语文课程评价中(形成性)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课程 标准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