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地球运动的特点》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217067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78.54KB
新课标下《地球运动的特点》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新课标下《地球运动的特点》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地球运动的特点》的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以往的高中教学大纲中,虽然也有情意领域的目标,但是相对来说处于陪衬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把它包含进去,重智育轻情意,所以学生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
但在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终极目标,这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教育要重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是相一致的。
1.2教学方法的改变
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课程目标离不开,要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教学目标,就必须选用与此相适合的教学方法,它决定你的教学是否有效。
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师素质能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既然课标改革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得改革。
1.2.1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改下的现代教学方法对比
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也即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执行者,教师教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接收者,学生没有很好地成为学习者。
相当部分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多为讲述法、练习法,朗读法,成绩考核法等。
新课标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把握得当,例:
课改下的教材地理知识难度降低了,但是科普性和探索性的增加,增加了很多与实际生产生活相关的背景材料,增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内容多以图表、“活动”、“阅读”、“问题”等呈现。
教师教学要达到有效,就要多依据学生情况(知识基础、心理)和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亲近.现实的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教学课堂,使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
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努力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2.新课标下对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解
我们确信,要理解和发展当今及未来世界就不能离开地理学【3】。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家园,我们生活离不开地理,发展离不开地理。
解决好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另外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型人才。
地理课程改革既是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又是素质教育的时代需要。
高中新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先进,谋求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统一。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从知识为本转变为能力为本。
2.1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它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
2.1.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目标,按教材设置来看它有四个侧重点:
①“必修1”侧重于自然地理,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必修2”、“必修3”的基础。
②“必修2”侧重人文地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
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是学习“必修3”的基础。
三本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③侧重于区域地理,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重在成因分析。
④侧重地理技能,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利于终身发展。
2.1.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此次新课改的关键,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能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这是初级目标;
进而能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在前条目标基础上的提升;
并且还能表达、交流学习成果,这一条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这几个目标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都十分重要。
通过新课改告诉我们,必须要改变“填鸭式教学”,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1.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它的内涵较过去有了扩展,对“兴趣和动机”、“审美情趣”、“全球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内容有确切的表述,更加全面地丰富学生的人格世界【2】。
主要是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对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把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鉴赏力;
通过组织一些地理观察、地理调查、和撰写报告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有关环境污染、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等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2内容目标
高中地理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组成。
教师可根据“标准”作为自己教学目标的参考。
手中的教材知识教学的工具之一,应该牢固确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活动建议”也是为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参考。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安排和课标要求,我们还可以自己探索新的活动,新的教学方法。
不一定要按照“实施建议”的“案例研究”,或是教学方法。
要不断的提高我们对教材的灵活使用性。
2.3实施建议
新课改的“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和“教材编写建议”四部分。
作为教学建议多是根据教学内容给教师提供参考的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
“评价建议”是教师学生学习地理后的评价,新课标中给处理一些建议,让老师参照这些方面去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主要是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学习结果性评价。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说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教学过程中的感受、遇到的问题等,创新的设置符合本校的地理课程,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增设一些学校地理资源库。
或是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进行教学。
也可开发一些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教材编写建议”是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组合能力和对地理的深层研究等才能达到。
3.对教材(必修1)的分析
3.1必修1的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并分析其地理意义;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特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1、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到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活动的影响,并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1】
3.2教材内容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教材内容跨域多学科,与很多学科都相联系,需要一定的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物理、体育、美术等学科知识。
如要能正确计算太阳高度角对数学的几何运算有所掌握;
要能撰写地理报告或是小论文就要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
要能确切理解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就需要物理上学到的“开普勒定律”知识;
要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就离不开化学;
要去野外调查就要有强壮的身体等等。
所以在进行地理教学时不能把地理孤立开,得充分与相关学科联系,易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3.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1”的内侧重于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必修2”、“必修3”的知识和理论基础。
高中地理三个模块虽然是相互独立的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他们内部的逻辑性很强。
同时也是选修“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基础。
4.《地球的运动》的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对有效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主要是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分析(涉及到的知识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
此外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学习该章节内容已有的只是基础和学生的心理)。
能够进行较客观、较全面地背景分析,你想“有效教学”就有望了。
4.1本章节课标与解析
课标要求对于教师来讲就相当于一个人有灵魂,备课如果不以课标作为指导思想设计出来的课就会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后果很可怕。
课标解析正确对你使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具等非常重要。
4.1.1课标原文
①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②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1.2课程标准解析
对课标的解析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是能够通过运用教具、学具或是观看多媒体演示,了解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包括地球运动的方向(北极上空、南极上空、侧视)、周期、速度及地球公转的轨道等。
其次是自己能够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并且能够在草稿纸上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地球运动情况。
最后通过掌握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的知识,进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2学情分析
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得先问病人有何症状,才好对症下药。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
主体要获得知识和技能,要懂得会学习,我们教师就要做确切的学情分析,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心理方面和知识方面的分析。
4.2.1学生心理
高一的孩子年龄大多在十五、十六岁,相对于以直接兴趣为主初中生来说,他们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
随着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社会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他们的兴趣会显露出责任性、探索性、求异性等特点,注意力也较稳定而持久。
4.2.2学生的知识基础
《地球的运动》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
但是由于高一新生立体几何和相关的物理知识还没有学。
加之,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副科”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初中地图、地球基础知识、世界海陆分布等较多内容已淡忘,很多知识容易混淆。
所以《地球运动》特别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成为高中地理的一大难点。
4.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3.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一章的第三节,处于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和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之间,在空间上由远及近,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重要意义。
4.3.2知识结构关联图
4.4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一堂好的课最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抓住重难点,详略得当;
评价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最基础的也是抓住重难点。
所以说确立了重难点对有效教学是很必要的。
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资源环境也有一定关系。
教师在备课之前要全面考察(学生、教学资源)、分析。
4.4.1教学重点的确立及依据
《地球运动》这章节的内容是必修1这本教材的重要部分,对学习后面的内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掌握地球运动的规律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此节内容有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够减轻学生对“时差”、“太阳高度角”、“四季更替”的理解难度。
所以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地球公转的轨道确立为重点。
4.4.2教学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部分内容涉及的相关学科多,有物理、天文、数学等,空间性、综合性强。
而这部分内容又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要求学生要具备空间想象力。
高一新生,这些涉及的相关知识都还没有学,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教师要怎样在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问题是关键。
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出发都是挑战,所以将其确立为教学难点。
4.5教学时间安排
整节内容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介绍地球自转公转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通过实验演示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进行分析,掌握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知道昼夜长短的原因和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
下面的教学设计主要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5.教学实施方案
5.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
②能够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③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说明地球自转公转特点,多和学生互动,让学生动手动脑。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地球是不断云动着的,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5.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是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理解
5.3教学策略
本堂课运用了演示法、比较法、提问、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5.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同学们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你们大家动脑思考一下,为什么说我们坐着,一天就能行八万里呢?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有感情的提问
思考、回答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渡
咱们这节课就来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同学们把教材翻到13页
活
动
1
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同学们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演示并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并且给大家描述地球自转的中心和自转方向,如有不正确,其他同学上来接着
一个学生用地球仪演示;
其他的
学生观看、思考,举手回答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勇于表现能力
2
1、绘制地球运动侧视、俯视图
2、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结合教材图1.14“地球自转示意”
3、叫同学用手记忆地球自转方向的方法
观看演示,讲述地球自转轴,
对学生演示和总结作出评价
伸出右手演示地球自转方向的记忆
演示,发言,绘地球运动的侧视、俯视图,看图1.14总结地球自转的方向
,伸手演示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语言表达能力
同学们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我们了解了方向,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周期
3
1、演示地球仪回答地球自转周期
2、理解太阳日和恒星日结合图1.15“恒星日与太阳日”
3、让学生演示:
使用一个地球仪,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
提问:
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
为什么会有两个周期呢?
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
周期的时间是多长?
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总结地球自转的周期根据参照物不同分为太阳日和恒星日,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演示,看图1.15“恒星日与太阳日”,回答太阳日为24小时,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参照物不同,地球自转周期不一样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同学们你们在物理上学过圆周运动,先在大脑中回忆一下圆周运动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定义,接着来看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4
1、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定义可以结合图1.16
2、计算赤道、北纬60度的地球自转线速度
3、结合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回答旁边的读图思考
4、归纳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
5、看阅读材料
什么是线速度?
什么是角速度?
怎么计算呢?
哪个同学给我们说说。
通过公式计算出地球自转线速度在赤道和北纬60度的大小?
;
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
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布特点
举手,回答,计算,看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规律
看教材14页的阅读了解地球自转的证明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看图,总结能力
同学们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上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特点,那么地球公转与自转又会有什么异同呢?
5
1、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甲同学做太阳站着不动,乙同学手拿地球仪围绕甲同学演示地球公转)
2、找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和轨道结合图1.18“地球公转轨道”
3、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
4、填15页“活动”的表格
哪两个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18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乙同学手里的地球仪的方向和地球公转状态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上去纠正
概括总结
讲述:
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
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
小结
甲乙同学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及时纠正,看图1.18“地球公转轨道”思考,回答,总结
填表格
回顾
同样的通过地球仪演示,两人合作,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学习能力
对知识进行和回顾
教
学
反
馈
1.地球自转周期记为360°
,时间记为23时56分4秒,这是以何为参照物的时间()
A.太阳B.月球C.地球自身D.天空中的某一恒星
2.发射到宇宙中的同步卫星应与()
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地球公转的线速度相同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相同
3.下列城市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A.新加坡B.海口C.广州D.哈尔滨
4.当我们在欢度元旦时,地球公转位置在()
A.近日点附近B.远日点附近C.春分点D.秋分点
5.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
A.90°
W89°
SB.80°
E40°
N
C.10°
E1°
SD.180°
W71°
N
将知识运用,检查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结束语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白天黑夜交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
前一句我们已经解决了,大家知道后一句的形成原因吗?
提问
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对下
节课内容的好奇
5.5板书设计
6.教学设计中重难点的教学体现
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他前期的备课就会非常认真、全面。
会考虑到教学的多方面,如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重难点知识;
设计提问考虑到不同的学生回答出不同的答案;
怎样使用教学方法才会使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动起来等等。
重难点的把握很重要,但是重难点知识学生能理解多少,应用多少就要看教学设计中重难点的体现、体现方式和解决办法了。
6.1教学重难点的体现及解决方法
重点是“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及公转的轨道”,整节课都在体现,“方向”和“周期”的体现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用地球仪演示并且描述他所演示地球运动的方向和周期。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
“速度”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计算和看教材图1.16“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也是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难点是“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理解”,这个知识点主要是由于空间性很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所以很难理,主要体现在地球自转的周期那儿。
我的解决方式是让学生先看教材上的图1.15“恒星日与太阳日”然后让学生演示:
使用一个地球仪,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在地球仪上做一明显记号,将记号对准太阳和恒星,使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先演示错误的地球运动方式,即只自转没有公转(此时只有一个周期),由学生来找出这个错误,改正这个错误之后,可以明显看出有两个周期。
主要参考教师用书上的建议,不宜拓展的太深,只需要学生掌握两个周期是由于选择的参考点不同。
这个活动重在学生易于理解难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主动思考能力,运用探究性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球运动的特点 新课 地球 运动 特点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