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205019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37.53KB
说课稿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
《说课稿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课稿模式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环节:
布置作业:
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
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环节:
板书设计:
附件:
《蜀道难》说课稿(苏教版)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蜀道难》是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诗从肺腑出”板块的一篇文章。
本板块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李商隐)。
本诗是专题第一篇,在专题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本诗在李白诗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
代表性主要体现为:
内容上伤时忧世、关注国事的忧乐意识和热爱大好河山的诚挚感情,艺术上新奇大胆夸张想象的浪漫手法,风格上热情奔放宏伟豪迈的基调等。
特殊性体现为:
作者采用古乐府形式,却又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
本诗运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三次变换。
2.说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对其诗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
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巨的应考任务。
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举一反三,加深对李白诗歌、盛唐诗歌的理解,学得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
班级学生素质一般,对本文文字有较多障碍,难度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够的教学时间———两课时,并且布置预习作业。
3.说课程标准: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基于以上几点,本诗意象雄浑,笔意恣肆,诗风豪放。
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拟以“难”为切入点,以“叹”激趣、导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品读意象→体味诗风→感悟情感,最终达成对诗歌的综合体验。
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研习意象,体验讨论,品析蜀道之“难”,感悟诗人情感。
(2)学习诗歌描写蜀道难的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而把
(1)作为教学重点,
(2)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感受音韵之美。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诗歌的朗读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环节。
一是音步,即诗歌的停顿及由此形成的节奏。
二是轻重音调,即语调。
音步和音调都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划分。
因此,朗读的第一步是深刻体会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同时,朗读也是感受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悟。
2.研读法、点拨法:
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
李白印象:
人,豪放率性;
诗,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读全诗,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
难!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
“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3.激疑
(1)叹什么?
引导学生重读全诗,从诗中找出蜀道“景物”:
“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
(2)为何叹?
引导学生在自由精读全诗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意象品味揣摩;
交流品读体验。
一叹蜀道之高危:
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雄奇:
以回日高标、冲波回川、近天连峰、倒挂枯松、飞湍瀑流极写蜀道山川的雄壮奇丽。
三叹蜀道之凶险:
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山道之峻险;
以剑阁“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3)如何叹?
A.铺垫: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叠词将词人内心堆积萦绕的愁绪描写得真切入微。
B.研读:
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
铺垫:
贺知章看了李白此诗后,屡屡称叹,号其为“谪仙”,当即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诗中“仙气”何在?
反复咏叹:
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
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
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
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
反复烘托:
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
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C.小结:
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
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
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
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4.悟情
思考:
(1)你从李白的叹息中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
赞叹其雄奇伟丽;
惊惧其峻峭险恶;
遗憾其高不可越;
忧虑其凶险多事。
(2)有人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诗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你赞成吗?
为什么?
理由: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紧贴文本,找出根据。
以本题为例,诗人本身可能未必有这层意思,但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读出这样的感受也应予以尊重。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两点:
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据是文本;
第二,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但是多元解读不能漫无边际,要防止不顾文本过度解读。
5.体验
(1)学生在涵泳的基础上自由吟诵全诗。
(2)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范读)。
五、说板书
蜀道难
李白
开辟之难
难度越之难手法:
形象联想、铺垫、烘托、夸张
安居之难安史之乱
诗歌的内容通过结构直观的显示出来,对高中生来说,板书不必过多、过细,但必须点到恰处,点到亮处。
)
《蜀道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蜀道难》,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蜀道难》是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该单元是继必修
(2)又一个诗歌单元,学生有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在文意理解上没有多少困难。
本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从盛唐李杜到中唐白居易再到晚唐李商隐,时代面貌在变化,诗人诗风各异,教学要充分把握诗人的艺术风格,《蜀道难》感情强烈,笔锋雄健,想象奇特,气势雄浑,是李白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
结合本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识、情感、过程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时代,能根据内容有理有据探讨主旨。
因本文主旨有争议,这也是本课教学难点。
能力目标:
鉴赏李白诗歌艺术,学生能根据文章具体阐述艺术成就。
情感目标:
情文并茂背诵全诗。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我采用我校创设的设疑——求异——迁移三部教学模式,第一步是激发兴趣,设疑求思。
疑问是求知的先导,能点燃探索的激情,是老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第二步是合作求异,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个性化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步是迁移,了解学生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巩固知识,督促学生深入学习。
学法:
诵读感知情脉——让学生去读
知人论世探主旨——让学生去思
个性解读赏艺术——让学生去品
一句话,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过程我设计一下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用《五噫歌》导入。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让学生了解诗歌重抒情的特点,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接着解释题目,《蜀道难》是古乐府旧题,抒发蜀道之难的感慨,李白推陈出新,融入了时代因素和诗人情感。
2、老师范读指导诵读听老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以及情感的流露和情感的变化。
然后让学生结合诵读指导,自由朗读,再全班齐读,以活跃气氛。
首句抒情要舒缓历史故事沉重感
五丁开山有声势山顶畏惧要低叹
环境凄清悲而慢飞湍瀑流争喧豗
杀人如麻快如雷慨叹结束转平静
语速变化归于情
3、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我采用小组之内自主学习,小组之间pk的形式,一组对二组,三组对四组,五组对六组,要求被诘问的一组合上课本,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这样既轻松活泼,又增加了挑战意味,避免老师照本宣科,或进行定式化的夹生分析。
文意疏通后采用抢答的形式,整体把握。
问题一,本文的主旨句是那句?
问题二,三段各有所侧重,角度有什么不同?
问题三,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4、探讨主旨知人论世本文主旨历来争议不定,恰好用来进行思维训练。
我首先指导方法,
“知人论世”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接着打出李白在长安的介绍。
说明李白踌躇满志而来,却受到权贵的忌恨,被放还乡。
接着打出唐玄宗时期的介绍,说明太平景象背后潜伏的危机。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本课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一般会有三四种说法,一是送别友人,二是抒写心志,三是讽喻时政四是倦于仕途。
待学生发言后,老师打出屏幕中资料以佐证他们的观点。
使他们有思考后的成就感和愉快感。
主旨探讨之一
•送别友人
•通过描绘地形之险恶人事之凶险劝诫友人不要前往,表达对友人的担心、挽留、惜别之意。
主旨探讨之二
抒写心志
诗人初到京城,狂喜自信,踌躇满志。
但不久就受到排挤,内心块垒难消,故借写蜀道言仕途艰险。
主旨探讨之三
•讽喻时政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告诫统治者警惕野心家据险叛乱
主旨探讨之四
•倦于仕途
•“不如早还家”诗人以山之高危,壑之深险喻人事复杂,功业难建,高官要职不可攀,居高险自生,不如退隐。
资料分别为:
李白的《剑阁赋》
同时期作品《行路难》写法与此相仿
张载·
剑阁铭
南朝陈阴锵《蜀道难》与本文手法与主题相同
5、艺术鉴赏个性解读这一环节是全课的重点。
容易把最精彩的环节上成贴标签。
我采用化难为易的方法,设问:
你认为本诗好在哪里?
一人评一句。
这样安排,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样,由枯燥变生动,由灌输到感悟。
是一种个性化解读,是思维活跃的表现。
课堂到最后,发言越来越精彩。
最后总结浪漫主义诗歌的诗风。
自由鉴赏
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感情强烈,气势雄浑,语言凝练,自由奔放,换韵自由,音节铿锵,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有神奇色彩,有历史沉重感,一咏三叹,主旨突出,内容变换跳跃,对偶句式整齐有力,长短句参差错落,笔力千钧,先声夺人,渲染气氛,烘托映衬,比喻生动,细节感人,照应到位,直抒胸臆和委婉含蓄向结合,点面结合,概括描写与具体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想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逐层深入,由高到危,由地理环境到人事环境……
总结:
浪漫主义诗人艺术风格
•想象
•夸张
•感情强烈
6、布置作业迁移能力小作文我爱李白诗。
《蜀道难》说课稿(粤教版)
一、说教材:
选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基本阅读型的课文。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除了要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要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通晓背景,整体感知全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疏通诗文,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3、
评析诗歌的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艺术特色,深入体会作者写作诗歌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解读法
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作者简介(生平略、作品风格详)、写作背景(利于学生理解诗文)
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体会诗句的语气,语调与长短句式变化的关系。
分析课文:
从题目的“难”字着手,提问:
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呢?
“难”在哪里?
文中有多少处直接提到“蜀道难”的?
我到这里为止提了三个问题,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等我们在疏通完课文之后,再解决。
但是第三个问题,学生是很容易能够回答得出来的。
因此我只要求学生马上回答我的第三个问题,顺着这个问题,看看作者在文中三处直接提出的“蜀道之难”是否一样。
这样,就进入诗文的疏通了。
教材的注释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解释,有助于我们疏通诗文。
在诗文的疏通时,把更多的机会交给学生。
重点诗句、字词,多让学生尝试着翻译,我及时点评、引导。
同时还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特点。
课文从三个角度写了登蜀道之难,而每一段刚好为一个角度。
在疏通完一段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来。
这里就是解决了上面提到的作者为什么说“蜀道难”和“难”在哪里这两个问题了。
第一课时疏通到课文的第二段止。
第二课时
按照第一课时的方法疏通第三段。
结合课文当中的诗句让学生说说诗歌是怎样体现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
总结《蜀道难》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再次理清“三难”。
布置作业:
出默写题,课后再背诵课文。
五、板书
课题
作者
三难:
第一段从历史角度说开辟之难
第二段从山势高危的角度说攀越之难
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说安居之难
我的教学设计抓住了诗歌当中的“三难”,以此为线索,展开诗文的疏通。
对于诗歌当中用来表现“三难”的诗句,也是李白诗歌雄奇瑰丽,富于浪漫色彩的体现。
所以用这些诗句可以总结出“三难”的结论,也可以用这些诗句赏析李白的诗风,让学生欣赏对蜀道难的想象和描写。
学生在读懂了诗文才能够赏析,但是我们也可以融赏析于理解的过程当中。
《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
选自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之“诗従肺腑出”模块,本模块共4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苏教版必修4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
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
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
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本课说明: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针对单元教学目1和目标3)
2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针对单元教学目标2)
3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目标2、3)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首诗歌的情境中,第一段能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第一段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尝试着运用某些艺术手法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关键
课前有充分的朗诵预习;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
(采用背景音乐古筝曲)
2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
因为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教师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加对本篇学习的兴趣!
师生共同整理出李白的生平简历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得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教师过渡:
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
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
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名篇《蜀道难》。
3与学生交流背景资料:
(课前布置的这项作业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诗歌鉴赏首先就要知人论世,所以训练学生这种意识,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基础。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
瑟调曲》旧题,内容多写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2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时所作,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很多是诗人的想象,因此这首诗被誉为“奇之又奇”的乐府诗。
3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四种说法)
教学具体过程
一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篇
1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读音:
噫吁嚱(yixuxī)鱼凫(fú
)秦塞(sà
i)萦绕(yí
ng)
石栈(zhà
n)猿猱(ná
o)扪参(shēn)抚膺(yīng)巉岩(chá
n)飞湍(tuā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īng)崔嵬(wé
i)吮血(shǔn)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精品美读,再读感悟。
说明配合蜀道画面和背景音乐,教师进行示范朗诵。
要求学生体会感情、语气、语调节奏等,同时布置思考题:
《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
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全诗的主旨句。
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并请概括分析每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教师可提示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一段叹高难行。
二段叹险可畏。
三段叹战祸之烈
至此完成教学重点1诵读和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然后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涵咏玩味,鉴赏艺术特色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分析出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我将公布本课研究学习主题:
你认为“蜀道之难”最难在哪里呢?
是高,是险还是战祸之酷烈?
由此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蜀道之高有多高,有多难!
布置任务:
小组合作:
请具体分析第一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因为第一段叹高难行(是怎样写蜀道之高难行的?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第一段分为两个部分
1蜀道来历(介绍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
2蜀道高峻(具体描写)
针对两个部分,教师分别提出两个研究问题:
(1)“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说明自古难行,付出重大的牺牲。
增加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点是诗歌的常见方法)
(2)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蜀道的高峻?
这道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进行名句的赏析,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名句的敏感度。
在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两句: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说课稿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