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学汉语文》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189686
- 上传时间:2023-02-03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2.79KB
《新编大学汉语文》Word格式.docx
《《新编大学汉语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大学汉语文》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场面描写:
它是一个特定时间与地点内人物活动的总面貌。
在文章中场面描写占据了极重要的地位。
三、抒情
记叙文中的抒情,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相结合并有所依附,或触景生情,或缘情赏景,或托情于物,或寄情于人。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方式来抒情,表现为记人寄情、叙事述情、写景寓情、状物抒情、说理言情等。
四、议论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故
都
的
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郁达夫,原名郁文。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二、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文中描绘了故都的那些秋景?
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
是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
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故都的秋景丰富多彩,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
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⑵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⑶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⑷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第12自然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D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
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
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
感受——味。
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作者用了四组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感受的不同。
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不是“味”。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喻体——黄酒
与
白干、稀饭
馍馍、
鲈鱼
大蟹、黄犬
骆驼
问:
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答:
颂秋。
但是,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我的空中楼阁
一、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
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
词语解释
俯仰天地:
随宜应付一切。
游目骋怀:
放眼观看,
使人开怀。
宁谧:
安宁、安静。
缥缈:
形容隐隐约约,
若有若无.
也作飘渺。
小屋和山的关系
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小屋和树的关系。
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
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文章题目一语双关:
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从全文看,小屋应是虚构的。
作者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
文章的最后,作者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幼学纪事
各部分内容
一、作者幼年的生活环境:
穷困、没有文化的家庭,穷困、没有文化的大杂院。
二、回忆两位良师,是他们的启蒙影响了我,培养了我的求知欲望和对美的追求。
三、辍学后的生活:
一当二押三卖。
四、辍学后苦心求学的经过:
在待业期间侥幸进辅仁大学中文系旁听;
找到职业后边做事边上夜校学法语。
安排材料的特点
整个求学过程大体分两个阶段:
先正规上学,后业余求学。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来记叙这一过程,二、四部分是记叙的中心,一、三两部分别交代两个阶段的背景,与求学无关的其他往事,统统删去不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语言风格——通俗诙谐幽默
通俗:
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多用口语,通俗,亲切。
诙谐幽默:
以轻松的口吻谈论严肃的话题,用貌似轻松的笑话,来说严肃的事情;
以庄重的口吻讲述可笑的事情,故意将笑话说得十分严肃。
阅读理解
卫先生还有一种教法,我们当时也很喜欢。
开始是静物写生,画小瓶小罐之类。
过了一阵以后,又叫我们到户外去,先画校园里头,后来就去东华门外的筒子河。
孩子们对跑出去画画快活无比。
我们画,卫先生跟着看,他也好像很高兴。
一次写生,我画的地方前边是许多槐树,后边是一排矮松,再往后则是满墙的爬山虎。
当时只知道看见的都要画上,哪里懂虚、实、疏、密这许多深奥的道理!
结果,我的画画满了绿树、绿蔓、绿叶、绿茎,简直是绿得不可开交,一塌糊涂。
谁知这时候卫先生正站在我身后看,我扭头看见他,笑了;
他看着我和我的那幅绿色作品,也笑了,而且还称赞了我。
到底是称赞我的什么呢?
是有几处画得好?
还是勇气可嘉,什么都敢画?
或者根本就不是称赞,只是一种对于失败者的无可奈何的安慰?
当时我可没想这么多,反正是被老师夸了,就觉得了不起,就还要画。
此后,我画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差不多延续到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
回答问题
1.在全文中,这部分内容属于什么叙述方式?
插叙。
2.如何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卫老师的户外写生的教学方法和鼓励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画画的兴趣。
3.这段叙述有什么作用?
这段叙述形象具体地描述了卫老师对“我”的美育培养,旨在说明正是“良师”的影响,使得“我”还能够在很差的文化环境下养成了读书求知的习惯。
普通人
一、作者介绍
梁晓声,中国当代作家,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小说集《天若有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烟火》、《白桦树皮灯罩》、《黑纽扣》,长篇小说《雪城》,《年轮》。
梁晓声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知青小说”,一类是现实题材的小说。
字词解释
倏shū忽:
很快地;
滥竽充数:
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
面面相觑qù
:
觑:
窥视;
看。
正襟jīn危坐:
端坐;
形容严肃拘谨的样子。
佯yá
ng装:
假装。
喟kuì
叹:
因感慨而叹气。
沮jŭ丧:
灰心失望。
一筹chó
u莫展: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
父亲的性格特征——认真
正面描写:
只有父亲一人还等在场地,“危襟正坐”;
雨夜为导演发愁;
雨天也要到现场;
“我们导演”、“厂里”;
给朝鲜影片当群众演员;
认真练台词。
侧面描写:
别人的夸奖;
与朝鲜导演合影;
不断地有人邀请。
生活中:
兜里总是揣着一把小梳子;
对于孙子的疑问。
作者议论:
父亲是一位“本色”的群众演员:
“认认真真的责任感”是父亲这个普通人的本色。
作者把文章标题定为“普通人”有何深意?
“我的父亲”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具有“认认真真的责任感”;
而“我的父亲”的品格又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本色”;
描写的是“我的父亲”,但并不是就父亲写父亲,而是在歌颂“普通人”的“本色”,这正是作品的主题。
选材特色和人物描写的特色
选材特色:
围绕主题选取材料。
父亲的一生是很长的,但为集中表现主题的需要,只选取做群众演员这一段中表现“认认真真的责任感”的事。
人物描写的特色:
多角度描写人物。
正面;
侧面;
语言;
行为。
议论文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
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现实的、历史的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数字;
亲身经历和感受。
前人的经典论述和至理名言,民间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和定律。
论证方法
归纳法:
由个别到一般的方法,通过一个个个别事例的分析,揭示它们所蕴含的共性的,归纳出其中的共同规律。
演绎法:
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由一个一般理论,推导出一个个别事物也具有同样性质的方法。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最重要、最常用的是三段论。
三段论是有一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绎推理。
引证法:
引用理论论据——前人的经典论述、至理名言、民间谚语和俗语以及科学上的公理和定律来证明观点,也叫理论论证。
对比论证:
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以证明观点。
喻证法:
通过形象地比喻来证明观点,也叫类比论证。
驳论方法
反驳论点:
就是直接对错误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的片面性、虚伪性,从而将之驳倒。
反驳论据:
错误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基础上的。
反驳论据,就是指出对方作论据的事实或道理是片面的,虚假的,是不能成立的。
只要驳倒了论据,摧毁了立论的基础,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反驳论证:
论证就是论据与论点之间内在逻辑联系的揭示,论证的错误,必然导致论据与观点的不一致性;
而揭示出其论证的错误,也就证明了观点的虚假。
人生的境界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人对他所做的事的觉解程度。
什么是觉解:
即自觉、了解。
“人做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
他于做某事时,自觉其是做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
”
四境界的内涵
自然境界的人对于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很少觉解,所做之事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功利境界的人觉解到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的人觉解到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整体的一个部分,它所做的事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的人不仅觉解到他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它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价值意义。
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
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
有害,不道德;
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
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和“人应该成为的人”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
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
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既入世而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
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
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
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化作用
人文学科:
即社会科学学科,除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以外的,包括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等。
轻视大学人文学科教育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1.把大学教育看成是一种职业教育;
2.以直接功利性衡量:
人文学科对现代化建设没有多大用处。
怎样澄清认识上的错误的?
1。
正面论述: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一种职业训练。
2。
从长远看,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最大“瓶颈”是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
3。
反证:
概括的事实+假设性条件结果+反诘=必须重视人文学科教育
人文学科的功用为什么是教化?
人文学科有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特征;
人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人需要教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
如何理解“教化使个体的人提升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
就是以一个普遍的(理想的)道德、价值标准塑造(改变)每一个个体,使每一个个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得到提升。
它必须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完成。
修辞手法
排比:
使内容丰富;
形成一种语言气势,增强表达效果。
引用:
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反诘:
使问题明确,观点突出;
具有论辩色彩,增强了表达效果。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关系
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
只要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
持续性就是作品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延续,是重复、变化的基础;
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通感”作为修辞,它的特征是什么?
“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
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本文的“通感”的含义是什么?
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乡村与城市
字词积累
衰颓:
衰竭,颓丧。
指体力衰竭,心力颓丧。
亲接:
亲近接触。
堕退:
堕落,倒退。
寝食不遑:
吃饭睡觉也顾不上。
遑:
闲暇。
铠胄:
即铠甲。
自然与文化、孤独与大群、安定与活动的关系
文化远离自然,文化必渐趋枯萎。
自然自然对象;
自然状态
文化现代文明
本源与枝流——现代文明的对象是自然,现代文明高于自然;
离开自然对象,现代文明就不可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活动损害安定,活动必渐感怠卷。
安定只求温饱的生产方式的特征
活动追求享受的生产方式的特征
本源与枝流——在物质生活上,享受高于温饱;
物质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脱离目的的追求将是没有意义的。
大群泯失孤独,大群必渐成空洞。
孤独具有特征的个体
大群社会
本源与枝流——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它的能量大于个体;
没有个体就不能形成社会,社会中的个体完全丧失其个性则共同性也就不复存在。
要解决城市的危机还需回到乡村去寻找办法。
使城市太与自然隔绝了,长在城市居住的人,他们的心力、体力也不免会逐渐衰退。
人在大群众,易受感染模仿,学时髦,却淹没它的个性。
职业不安定,乃至居处不安定,在活动中会逐渐感到匆忙,敷衍,勉强,不得已。
种种文化病,皆从违离自然,得不到孤独与安定而起。
乡里人走向城市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他能忍耐,能应付。
城里人走向乡村只觉得轻松解放……他将恢复它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现代文明不能克服自身的矛盾
僵化死的,没有自由的,没有生机的,完全按着一个设定的方式运转、生活。
城市文化僵化的根源
严格的法制主义——共同的行为规范
资本势力无限集中——劳动关系划一性丧失个性
机械工业无限进展——成为机械的奴隶
武士铠甲
决斗
武士的选择放弃
病狂而死
羸夫的选择病狂而死
厮杀而死
近代世界密集的大都市,严格的法治精神,极端的资本主义,无论其为个人自由的,抑或阶级斗争的,乃至高度机械工业,正犹如武士身上的铠,终将逼得向人类自身求决战,终将逼得不胜负担而脱卸。
论证特色
1、多角度论证,层层深入。
开篇首先阐明自然与文化、孤独与大群、安定与活动的关系,紧接着切入城市文化危机根源的挖掘,证明要解决城市的危机还需回到乡村去寻找办法,进而进一步挖掘症结,证明城市文化不能解决自身危机,最终深化主题,多角度论证,层层深入。
2、喻证法的运用,化深奥为浅显。
以乡村与城市喻指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以武士的重铠喻指现代文明、城市文化,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
1/4两;
铢:
1/24两。
斩截:
同斩钉截铁,果断之义。
索然无味:
没有意味。
玩索:
玩味,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意味。
自在无碍:
悠然自得无拘无束。
胸襟气度:
指胸怀豁达。
冷寂:
清冷孤寂。
剥啄有声:
发出声响。
岑寂:
寂静。
游离:
离开依附的事物而存在。
意蕴:
思想内涵。
清沁肺腑:
清新的感觉透彻心底。
蕴籍:
含蓄。
流弊:
相沿而成的弊端。
下乘:
下品,下等。
为什么要用郭沫若改剧本做引子引出炼字话题?
它提示读者即使是郭沫若这样的大家,也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文字的运用,对自己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不断修改,即使是郭沫若也会出现一些简单的错误,因此炼字是必要的,是迫切的。
“你这什么”句式有何表现特点?
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中心论点
不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分论点
①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事实材料论据:
王若虚《史记辨惑》中两种修改)
②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事实材料论据:
“推敲”。
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情感上推敲)
③字有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好用,联想的意义难处,文学必须用好联想的意义,它可以使意蕴丰富。
(事实材料:
苏轼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④还要处理好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要推陈出新。
(理论材料:
韩愈“惟陈言之务去”)
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归纳论证
①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②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③字的直指的意义好用,联想的意义难处,文学必须用好联想的意义,必须推陈出新
例证法也属于归纳论证的范畴
①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②比如说烟……
③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
④美人都是“柳腰桃面”……
作者广征博引,实例充分,将抽象的概念或陌生的道理讲得有如日常生活经验那样浅显易懂。
作者还注意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文艺现象,深及事务的内因和本原。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A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B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1.概括这段话的观点。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文学的文字必须用好联想的意义。
2.A处是什么论证方法?
归纳。
3.B处是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
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特点:
⑴知识的科学性;
⑵表达的客观性。
说明文的种类:
按对象分:
实体事物说明文,抽象事理说明文。
按语体分:
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非文艺性说明文(科技说明文;
实用说明文)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说明结构
总分结构方式(总——分,总——分——总,分——总)
并列关系的结构方式。
说明方法
定义说明法(下定义法):
运用简要的语言,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被定义的概念=种差+属。
优点:
知识准确。
诠释说明法
也称解释法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功能等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
有时具有介绍性。
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来龙去脉清楚。
分类说明法
把被说明的事物所包括的内容分类别列举出来。
了解全面。
举例说明法
通过举具体例子说明事物特征。
形象生动。
比较说明法
通过与另一事物的比较来说明事物,来显现事物的特征。
鲜明。
比喻说明法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对对象进行解说。
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引用说明法
引用他人的相关资料。
增加可信度。
数字说明法
用数字说明。
具体明确。
图表说明法
借用图表插图照片进行说明。
直观。
我们肚子里的食客
作者介绍
高士其(1905~1988),著名科普作家。
字词积累
无稽(jī)之谈:
没有根据的话。
侃侃而谈:
说话从容不迫。
无微弗至:
无微不至,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达不到。
肥硕:
大而肥胖;
肥大。
杳然:
沉寂。
杳,远得不见踪影。
如杳无音信。
开篇大量铺陈有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编大学汉语文 新编 大学 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