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报告68页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18173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76.61KB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报告68页Word下载.docx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报告68页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报告68页Word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位于杭州湾大桥南端两侧,东至水云浦及四灶浦江,南至七塘公路,西至建塘江,北至十一塘。
重点规划区72平方公里,“十二五”开发建设区28.8平方公里。
规划依据: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浙政发〔2010〕45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明电〔2010〕39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浙发改地区〔2010〕260号)、《浙江省产业集聚区产业准入指导意见》(浙发改地区〔2010〕1049号)等,并与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带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等相衔接。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10年(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远景展望到2030年。
一、现实基础与重大意义
(一)现实基础
从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开发潜力等方面看,规划建设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该区域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南岸桥头堡,既处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大都市的几何中心,又处于上海浦东、杭州萧山、虹桥国际、宁波栎社四大机场的中心,时距均在一个小时左右,是长三角地区建设亚太国际门户的重要节点区域,也是浙江省甬台温沿海产业带对接上海的重要载体,有条件促进形成“南上海、北宁波”的空间格局,战略地位极其突出。
特殊的区位条件,便于该区域接受上海和杭州等的功能辐射,集聚高端人才和优质要素资源,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
2、土地资源极为丰富。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北临开敞式海域,区域平整开阔,土地资源丰富,国土承载力强,特别是滩涂资源优势明显,拥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该区域滩涂在围面积5.85万亩,近期计划围垦4.95万亩,远期到2050年可再围垦10万亩。
在长三角区域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背景下,杭州湾新区的滩涂资源非常宝贵,是浙江沿海区域最具成长性和发展空间的产业集聚区之一。
与此同时,滩涂区的水资源也较为丰富,拥有纵横交错的塘、江、水库、湖泊,适宜发展高端服务产业。
新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仅存的温带海滨咸水湿地及中国八大湿地资源之一,其生态环境资源为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很好的栖息环境,为规划建设生态休闲产业提供了独特的生态与环境资源优势。
3、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具备构建现代产业集聚区的先发优势和配套优势。
(1)工业区块初具规模。
截止2009年,宁波杭州湾工业区块基本建成3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框架。
累计引进工业项目近300个,总投资469亿元,进驻3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已有189家企业投产。
2009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5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31.8亿元。
目前初步形成智能家电、新材料、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纺织化纤等优势产业集群,规划建设了欧洲工业园、宁波高性能金属材料基地、宁波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三个园区。
(2)服务业区块核心区建设启动。
引进了投资超100亿元的合生创展大型休闲综合体项目,进驻各类高端研发、服务外包、科技创新等优势项目30余个。
(3)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强。
周边余慈地区集聚了民营企业10万多家,拥有家电、塑料、汽配、模具、轴承等10多个全国性特色块状产业,配套半径短、物流成本低、配套较齐全。
4、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交通、电网、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落实,区域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1)道路交通方面。
宁波杭州湾工业区完成道路建设24条,累计完成塘渣路基125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20公里),基本建成“九纵八横”主要道路网络框架。
(2)给水方面。
目前宁波杭州湾工业区块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由航丰水厂供水,一期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5万吨;
此外,拥有慈溪城北水厂至宁波杭州湾新区供水专线,供水能力为3—5万吨/日。
(3)污水处理方面。
目前区内建有杭州湾新区污水处理厂、慈溪市域北部污水处理厂等4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0万吨/日。
(4)电力设施方面,已建成变电所四座,合计供电容量660MVA。
区内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可年供电25MVA。
(5)供热供气方面,由区内宁波众茂热电有限公司实施供热,装机容量为36MW,供热量为230t/h;
杭州湾新区与华润燃气(集团)签约燃气项目,项目总投资3亿元,其中一期投资1亿元,今年已获得省天然气指标,并正式供气。
5、工作基础比较扎实。
宁波杭州湾新区开发建设得到了省、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提出,要把宁波杭州湾新区打造成为浙江省最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和产业发展大平台。
宁波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形成了全市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区域开发建设的良好格局,并明确要求在杭州湾新区的基础上,积极向省里申报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
与此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构建杭州湾产业集聚区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层次整体偏低。
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主要以从慈溪平移出来的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单位土地产出率和贡献率不高,该区域目前主要依赖粗放型增长模式。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尚显不足。
集聚区内交通、电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尚待进一步完善,还难以支撑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特别是杭州湾新区与宁波、上海和杭州等城际间快速交通有待完善。
区域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落后,限制了区域城市功能的完善,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产业集聚。
三是环保形势依然严峻。
集聚区内原有产业和经济发展比较粗放,特别是部分漂印染、电镀、五金、化纤行业等,给区域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迫切需要加以整治。
滩涂围垦也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四是对外开放有待深化。
区域整体对外开放不足,国际化相对滞后。
该区域长期以来主要依靠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以民营经济为主,依靠自我积累,实现滚动发展,尚未形成借助外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强有力机制。
(二)重大意义
无论是从顺应国家和省新一轮开发开放趋势、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后危机时代的战略制高点的要求来看,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不仅是十分紧迫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1、有利于深入贯彻国家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宁波乃至浙江省的对外开放水平。
21世纪是海洋经济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推进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
沿海开发战略是我国长期坚定不移贯彻执行的国家发展战略。
天津滨海开发、江苏沿海开发、上海“两中心”建设、海峡西岸、北部湾开发等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建设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沿海地区发展布局,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增长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再创科学发展新优势,更加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2、有利于全面实施国家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更好更快地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共同建设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世界级城市群。
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要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充分发挥杭州湾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土地优势,以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为空间载体和战略平台,以功能对接为主导,以交通对接为依托,能为甬台温产业带接受大上海经济社会辐射提供支撑,从而提升宁波长三角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这有利于宁波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促进国家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3、有利于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浙江”战略部署,推进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努力打造浙江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大平台。
浙江是我国重要的海洋大省之一,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为顺应国家新一轮沿海开发开放战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并着手在沿海地区打造一批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
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在杭州湾南岸地区高起点、高品位地建设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打造海洋经济示范基地,可以成为宁波和浙江抓住国家新一轮沿海开发战略机遇、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从这个意义上看,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不仅仅是宁波的,也是浙江的、长三角的。
4、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开宁波城市框架,建设宁波都市经济圈。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宁波进入了人均生
产总值1万美元向2万美元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改革攻坚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
建设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建成宁波发展装备制造、智能家电、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总部经济、生态休闲等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基地,引领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宁波作为长三角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
同时,依托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以产业开发为先导,以产业集中推进人口集聚和基础设施完善,必将加速推进环杭州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拉开宁波城市框架,推动大都市区北部中心形成。
5、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抢占后危机时代战略制高点。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后危机”时代催生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
在此背景下,加快构建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有利于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抢占新一轮全球竞争战略制高点,这对于宁波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增长,还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长远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紧紧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以加快培育经济增长点、打造发展制高点为目标,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高端化、高新化、低碳化为方向,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严格准入标准、提高质量效益、加快跨越发展,着力打造产业集聚大平台,着力营造经济发展制高点,着力培育科学发展新优势,加快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
(二)基本原则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必须按照统一规划体系、统一产业政策,提高国际化市场化水平、提高产业层次、提高要素集聚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切实遵循以下原则:
1、引领升级、高端发展。
坚持战略高度、世界眼光和国际化标准,瞄准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目标,高品位策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以该区域的高端规划建设,引领和支撑全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走在前列、跨越发展。
按照省和市对该区域提出的新要求,坚持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发展,发挥后发性优势,以非常规的思路谋划产业集聚区发展,力争在推进经济增长上走在全市前列,在推进科学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继续走在全市前列,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发展。
3、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立足于宁波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差异竞争,妥善处理好与宁波、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关系,融入宁波都市区,对接上海“两中心”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着力形成功能互补、差异竞争、优势突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4、产业联动、集群发展。
尊重现代产业发展内在规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项目和优势企业向基地集聚,推进产业集中、促进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增强配套能力,形成合理空间布局,形成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5、生态优先、持续发展。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根据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合理安排区域开发规模。
坚持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谋划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低碳产业,推进绿色发展,把节能降耗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努力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着力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
6、滚动开发、有序发展。
坚持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分期建设、滚动发展。
在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理清发展思路的前提下,做到近期开发与远期发展相结合,远期发展体现时代特色,瞄准一流,严格准入,提高标准,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近期要立足现实可能性,突出重点,科学建设,局部起步,开发一块,建成一块,收效一块。
(三)战略定位
按照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通过努力,力争将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平台、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和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重点示范区。
1、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
抢抓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大调整、新兴产业发展酝酿大突破的战略机遇,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知识型产业迈进;
充分利用杭州湾新区区位条件较优、开发空间较大的优势,大力吸收并发展高端产业要素,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高效生态农业,建成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
2、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平台。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上浙江”发展战略,抓住我国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开发区和功能区块为载体,与发展海洋服务总部经济相呼应,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产业、新兴海洋装备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制品和药物、小型海洋装备制造,建成我省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平台。
3、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
按照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立足现状、发挥优势、着眼未来,协调与宁波大都市区内其它制造业优势区块的分工,寻求在长三角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集群化发展中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着重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照明)等能对区域产业起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打造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
4、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重点示范区。
对接长三角“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业、现代高端物流业、创意设计产业以及教育培训产业;
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滩涂资源和水资源,以运动休闲和健身休闲为主导,建造高端体育休闲俱乐部、主题性运动公园、体育场馆、国际会议中心,发展运动休闲产业;
利用滨海资源,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禀赋,联动三次产业发展,建成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重点示范区。
(四)发展目标
按照“分阶段推进、有序化发展”原则,并结合滩涂围垦、综合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进度,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可分为三个时期。
1、近期即重点启动期(2011—2015年)
总体目标是:
到2015年,重点功能区的开发初具规模,重大基础设施开始启动和不断完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新兴先进制造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为支撑,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具体目标如下: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在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20%,力争到2015年GDP总量突破200—250亿元。
产业园区用地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现代高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0—3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主导特色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60%。
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力争到2015年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10—15家,其中超过50亿元的企业3—5家,100亿元的企业1—2家。
——区域主导产业初步形成。
重点功能区开发成效显著,国际汽车产业城、高性能金属材料基地、医疗器械产业园、重大装备产业园等工业园区基本建成。
到2015年基本形成全国重要的金属性新材料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国家级小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沿海地区经济型轿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
总部经济基地初步形成,浙江民营企业总部、海洋新兴服务业总部和金融后台基地总部初具规模,国际采购机构分支机构、大型物流企业区域性总部聚集速度加快。
运动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湿地主题公园建成,引进3家高端体育俱乐部。
——产业发展效益明显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效果明显,占引进项目总量的80%以上,占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
新产品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35%,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25万元/人年。
产业发展的单位土地产出率和贡献率与全国先进开发区的差距明显缩小,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突破380万元/亩。
力争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土地开发强度达到60万美元/亩以上,亩均税收超过3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未来五年力争基础设施投入达到200亿元,建成跨十塘江骨干路桥、中心湖特色湖区、滨海二路西延、滨海一路杭州湾连接线、陆中湾和建塘江两侧围涂工程、220千伏浦东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基本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
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外接内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
基本建成互联互通、宽带化的信息网;
基本建成安全稳定可靠的城乡给水和能源供应设施网;
初步建成保障有力、布局合理的环保设施网。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基本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体系。
万元GDP能耗低于0.48吨标煤;
万元工业产值COD排放量低于1.8千克;
万元工业产值SO2排放量低于0.3千克;
主要河道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初见成效。
多元化开发建设模式基本形成,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有效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化投融资体制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基本确立,投资环境在长三角具有较强竞争力。
2、中期即全面发展期(2016—2020年)
在近期开发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依托杭甬高速公路、沿海北线高速公路、杭州湾新区—宁波轨道线等重大交通项目的投入运行,以及十一塘以南区域围垦工程的建成,推动海洋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制造业专业园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创意设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运动休闲中心建成,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初步形成,建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运动休闲业、现代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力争到2020年,区域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40—45%,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
3、远期即提升巩固期(2021—2030年)
力争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区,全面建成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平台、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区和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重点示范区。
成为宁波、浙江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一)区域空间结构
在前期多方案比较研究基础上,根据杭州湾新区功能定位、交通格局和自然资源状况,规划确定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规划空间结构为“一心、两轴、四区”空间结构:
1、“一心”。
即整个杭州湾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以杭州湾新区公共服务核心区为中心,构筑整个产业集聚区的中心区。
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核心和标志性景观地域,将是以功能复合为特点,集企业总部、金融服务、商贸商务、产业服务、品质居住等一体的城市中心区。
2、“两轴”。
结合八塘、十塘两条生态走廊串接东西各功能区,形成若干以湖面为节点的公共服务轴。
依托两条生态走廊及河道绿化带,形成连续贯通的绿色生态网络,同时也为周边功能区块提供公共服务功能。
3、“四区”。
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地自然属性,将产业集聚区从东到西分别划分为:
以高端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区块,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为主导的高端服务业区块,以休闲产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区块和现代生态农业区块。
(1)先进制造业区块
——区域范围:
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东部,东起兴慈大道,西至兴慈八路,南起滨海大道,北至十一塘横江。
——功能定位:
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新能源生产基地、国家级小家电研发生产出口基地、沿海地区经济型轿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
——发展方向:
坚持高端化、高新化、高产化方向,发展节能环保设备、智能家电与IT制造、交通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
在严格准入、注重环保的前提下,重点布局国际汽车城,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太阳能光伏)、信息网络产业,形成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高端服务业区块
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中部,东临陆中湾江,西临杭州湾大桥,南起滨海一路,北至十一塘横江。
总部经济、金融后台等高端服务业主要集聚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销售总部基地、研发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后台服务基地等。
坚持新兴化、高端化方向,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研发设计、运动休闲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形成商务投资、创业创新、运动健身、休闲度假等共同发展格局。
重点布局浙商总部基地、长三角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长三角海洋服务总部、国际会议中心、创意研发中心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3)生态休闲区块
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西北部,东临杭州湾大桥,西至中生路,南起滨海二路,北至十塘横江。
远期向北扩展到规划控制区北部边界,西至建塘江。
运动健身、商务办公、休闲度假等集聚区,是杭州湾产业集聚区的高端运动健身区和生活休闲区,努力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活品质高地和最佳生态休闲基地。
依托区域内部丰富的湿地资源和较为开敞的环境空间,推进杭州湾国际商务健身高端服务区建设,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重点发展运动健身、商务办公、休闲度假等。
(4)现代生态农业区块
位于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波 杭州 产业 集聚 发展规划 报告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