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小公务员之死》教学资料 长版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17346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81KB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小公务员之死》教学资料 长版Word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小公务员之死》教学资料 长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小公务员之死》教学资料 长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说精湛地刻画了小公务员的狭窄心胸,巧妙地通过“一个喷嚏”的巧合展开叙事,揭示了一类人的卑微灵魂,这种人格跌落是沙皇统治下官僚制度的结果。
但是,小说主体是揭示在极端恐惧下人格丧失之后的可怜状态,间接地表现了官僚等级制度对人格的扼杀,“将军”在小人物眼中的威严,社会的等级制度是造成奴颜婢膝的根本原因。
作品表现出来的这些思想,体现了文学典型性的普遍意义。
从切尔维亚科夫的心理活动中我们看到,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即使不是顶头上司也万万得罪不起。
卜里兹查洛夫将军的不以为意,恰恰反衬了切尔维亚科夫的格外小心,小人物在等级社会里的精神压抑是极其沉重的。
这种精神压抑表现在他与将军说话时是“小声”地,“喃喃地”说;
负荆请罪时“穿上新制服”,“理了发”;
心理活动是窘迫的,“傻头傻脑地微笑”,“惶惶然”,“定不下心来”,“脸色苍白”,吓得呆若木鸡,最后“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到了绝望的程度。
文中切尔维亚科夫的话很少,他觉得风头不对大都是“暗想”,
他不只是不敢言,实际也是不敢想,至少是不敢往正确了想。
切尔维亚科夫扭曲了的人格和心态,恰恰是一个畸形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
是社会不平等的精神分配压垮了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压死了这个可怜的小人物。
契诃夫是伟大的小说创新者。
在俄国文学史上他第一个以短篇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攀登到世界文学高峰。
在本文中他以对生活挖掘的深刻,对小公务员这一典型形象概括的鲜明、集中,对语言运用的简洁、准确,发挥了短篇小说的最大潜力。
这篇小说取材于日常生活,不靠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而以善于揭示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取胜。
在结构上,本文突破了陈旧的公式,表现了极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看不到传统的冲突和高潮。
却能做到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大量的潜台词促使读者细细琢磨作者没有明说的话,沟通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形成契诃夫独有的抒情方式。
契诃夫的讽刺是相当辛辣的,他善于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善于将人物的潜在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善于在幽默讽刺中表现深刻的思想性。
但是作者又不动声色,而是以言语、动作、心态的白描笔法冷峻地讽刺了一类人的奴性。
这篇小说短小精湛,言简意赅,全篇不到2500字,但已经把一个奴才相的小官吏写绝了;
另外,这篇小说在喜剧中又融汇着悲剧,在荒诞的故事中表露了对人性可怜之处的不胜悲哀,读来真是含英咀华,回味无穷。
二、问题研究
1.如何正确剖析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不同于以往俄罗斯经典作家笔下的人物,他对这些小人物的指责远远多于同情,有时是进行批判,批判他们本身的软弱无能,指责他们不知自尊,在有权势者面前卑躬屈膝。
所以说契诃夫表现的不是“小人物”,而是妨碍他们成为真正人的东西,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一个诚实的人“不可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因此对文中的小公务员我们也不妨用这种思路进行剖析。
2.从俄罗斯民族大背景上来考察“小人物”的产生原因。
契诃夫生活的时代是俄罗斯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精神与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年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俄罗斯的农奴制度虽然在契诃夫降生的第二年就废除了,但数百年的农奴制度却在俄罗斯人民的民族特性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根除的。
作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最后一位经典大师,契诃夫与他的前人们面临的是一些不同人物,生活的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更多关注的是当时历史舞台上的普通人以及普通人身上的弱点。
当把普通人的这种弱点放在俄罗斯民族这大背景上来考察的时候,他的作品就带有更高的概括性。
他把这种种的弱点甚至丑陋展示给读者,是为了让读者警醒:
你自己身上是否有这些弱点,你自己是不是这样一个缩手缩脚、什么都怕的“小人物”?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契诃夫在日记中写过这样的话: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
思考与讨论
一、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阅读课文,请找出表现切尔维亚科夫为人谨小慎微、性格可笑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他的死仅仅是性格悲剧吗?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课文中有很多对于切尔维亚科夫的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描写,并进而分析其人物的悲剧性格以及产生这一悲剧性格的原因。
参考答案可参见文本解读部分。
二、小说的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人物性格却具有典型性。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切尔维亚科夫”式的人物吗?
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正确对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上下级关系。
参考答案:
传统的“小说要塑造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性格”的说法是依据文学史上的小说作品(特别是一些名著)概括总结出来的。
切尔维亚科夫生活的大环境是等级森严的沙俄时代,下对上必须是恭而敬之,处事说话,甚而举手投足都要小心有加,稍有闪失,有时是一个小小的误会,一旦令上司心生不悦,便会招致横祸,后果不堪设想。
切尔维亚科夫身处官场的底层,一个小小的庶务官,度日如履薄冰是他固有的心态。
他被一个自身的误解吓得惶惶然不可终日,终于诚惶诚恐而死,虽然有戏剧性的夸张成分,但却反映了等级社会造成人们心理病态、精神扭曲的必然性
当今社会也存在上下级的差别,历史的沉积对“上”对“下”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正视观察,也要注意正确对待上下关系。
三、人物性格是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
本课是怎样安排情节的?
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课文,学习运用小说的描写技巧。
讨论作品的结构不宜在“巧”上兜圈子,要多在“自然”上着眼。
看戏(寻乐),打喷嚏(失乐),道歉(忧愁),登门致歉(忧上加忧),再次登门致歉(忧患致死),这不是小庶务官“惹祸招灾”的自然过程吗?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胆小怕事,身处官府底层被压迫扭曲的精神世界才充分地暴露了出来。
也要注意到不是他,上述过程也就不存在了,打个喷嚏有登门道歉的必要吗?
大官不会这么做,其他小官也可能不这么做,只有他(这个典型化了的人物)才会这么做,这便是文学艺术的典型化意义。
在诸多的刻画人物手段中要注意本文人物语言,特别是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切尔维亚科夫的地位及与他发生矛盾冲突的对象的地位决定了他想得多,想得复杂,想得可笑,想得糊涂,想到钻死胡同为止。
注意人物语言中的潜台词也是心理活动,切尔维亚科夫说话时吞吞吐吐,就是突出的反映。
教学建议
一、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性格,例如开篇两句中连用两个“挺好的”表现小人物对平淡美好生活的天然满足,为下文写平淡幸福的生活被打破作了自然的衬垫。
接下来用了反反复复具有黏着力的语言,强调忽然间的平常的喷嚏的再平常不过,为小公务员卑微的死作了有利铺垫。
学习对丰富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运用。
二、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又是优秀的剧作家,《小公务员之死》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喜剧小品式的幽默,更在于它令人深思的悲剧结局。
课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让学生课下将小说改写成短剧,体会文中的戏剧冲突和合理夸张。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在19世纪末的欧洲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安东·
巴甫洛维奇·
契诃夫(1860—1904)的创作占有光荣的一席。
他是杰出的短篇小说作家,也是优秀的剧作家。
契诃夫生在塔干罗格。
祖父是赎身的农奴。
父亲开一家小食品杂货铺。
契诃夫弟兄几个从小就得站柜台,学会应付顾客和耍买卖上的小骗术,还要无休止地在教堂唱诗、做祷告。
而契诃夫所上的中学则是一所制造奴才的工厂,气氛比家里更加窒息。
1876年,契诃夫的父亲破产,全家迁往莫斯科。
契诃夫一人单独留下继续上学,以兼当家庭教师为生。
他从小生活在贫困、屈辱、虚伪、庸俗的小市民习气的氛围中,这就把他锻炼成为一个最善于揭示日常生活的悲剧的作家。
1879年,契诃夫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兼当医生和作家。
从大学一年级至逝世的24年间,契诃夫写了大量的短篇和中篇小说,十几个剧本。
他的作品是19世纪末及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夕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脱离当时革命斗争的作者本人不懈地追求明确的世界观的痛苦探索过程。
为了糊口,契诃夫早期大量的幽默小说难免粗糙。
但从一开始他的许多幽默短篇如《勋章》《外科手术》(1884)、《马姓》(1885)、《错》(1886)等即以其反映社会风尚的内容及清新活泼的风格而高于流行的逗笑故事。
而《胜利者的胜利》《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1883)、《变色龙》《假面》(1884)则已由幽默转为讽刺,是对统治者的骄横跋扈和被统治者的奴颜婢膝痛加针砭的作品。
其中《变色龙》中趋炎附势、看风使舵的奴才的典型形象塑造得尤为出色。
《普里希别叶夫中士》(1885)里蛮横愚昧的中士则是扼杀一切有生气的事物的沙皇专制军警制度的象征。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契诃夫的社会责任感日益增强,创作的题材和主题也日益广泛、严肃,民主倾向也更为明确。
《哀伤》(1885)和《苦恼》(1886)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伤痛。
《万卡》(1886)和《渴睡》(1888)揭露了资本家对幼弱无助的儿童的残酷压榨。
在《风波》《安纽黛》《恶梦》《歌女》(1886)中,契诃夫在对“小人物”寄予同情的同时,用对照的手法,对自认品德高尚、有教养的老爷、太太、少爷的粗暴、自私、虚伪和道德堕落,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幸福》(1887)和《草原》(1888)则表现了祖国巨大的潜在力量和人民对幸福的渴求。
但如何求得幸福,契诃夫自己也不知道。
在1889年写成的《没意思的故事》中,作者通过毕生献身科学的老教授晚年发现不知生活目的何在的悲剧,谴责了包括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缺乏明确的世界观。
这也反映了作者探索真理而不得的苦恼。
1890年他到流放犯人的库页岛进行了调查。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俄国革命浪潮的新高涨也带动了他,使他对社会活动感兴趣并对一些政治事件表示自己明确的态度:
参加救济饥民(1891)和防止霍乱流行(1892)的工作;
在德莱弗斯案件中主持正义(1898);
为抗议沙皇当局取消高尔基的科学院名誉院士资格和阿罗连科一起放弃了自己的名誉院士称号(1902)。
这些行动说明他的思想渐趋成熟,使他的创作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
这首先表现在他与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有害理论划清了界限。
《第六病室》(1892)把整个沙皇俄国隐喻为一座暗无天日的大监狱,那里的野蛮、残忍和混乱惊心动魄。
年青的列宁读完小说后看到自己也被关进了“第六病室”。
这部作品和同年写的《在流放中》都是对麻木不仁和消极无为的理论的揭露和批判。
《匿名的故事》(1893)揭露了民粹派恐怖分子的精神堕落。
《带阁楼的房子》(1896)则是讽刺自由派地方自治会改良主义活动的无补于事。
在《跳来跳去的女人》(1892)、《文学教师》(1894)、《醋栗》、《姚内奇》(1898)中契诃夫确实“善于在那乍一看来一切都好像很好、很舒服,甚至光辉灿烂的地方也能找出庸俗的霉菌”。
他还指出,庸俗环境的腐蚀性是通过知识分子本身的软弱与思想空虚而起作用的。
揭露资本主义是契诃夫后期许多重要作品的主题。
《女人的王国》(1894)、《三年》(1895)、《出诊》(1898)描写城市的资本主义剥削。
《出诊》通过工厂继承人的不幸道出资本主义关系的悲剧性实质,但作者指望一走了事以摆脱这关系,这说明他尚未看到工人阶级才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农民》(1897)和《在峡谷里》(1900)写的是资本主义给农村带来的灾难。
前者再现了农民的赤贫、愚昧、落后和野蛮。
后者则描写资本家在农村的更加原始和肆无忌惮的掠夺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罪恶。
这些触目惊心的情景有力地驳斥了民粹派把农村生活理想化的谎言。
脍炙人口的《套中人》(1898)的意义在于契诃夫用讽刺手法塑造了一个反动、保守、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套中人”的典型形象。
而周围的人能与这个统治阶级的奴才与帮凶和平共处则更加突出了社会生活的停滞与黑暗。
契诃夫以“不能再照这样生活下去啦”的呼喊表达了他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愿望,又以“套中人”别里科夫喜剧性的死亡暗示反动势力的必将崩溃。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气氛的加强,契诃夫的作品中出现了追求光明未来的调子。
这在1903年的《新娘》里表现得最为明显。
尽管女主人公所奔向的新生活还只不过是朦胧的憧憬,但她走出庸俗的家庭,想“把生活翻一个身”的愿望却是激动人心的。
契诃夫的戏剧创作也极为丰富。
他早期的通俗喜剧《蠢货》《求婚》(1888)、《结婚》(1889)、《纪念日》(1891)等,风格与早期短篇近似。
《伊凡诺夫》(1887)以及以后的剧本主要围绕着知识分子主题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探索。
《伊凡诺夫》批判了自由主义者和民粹派的软弱无能。
《海鸥》(1896)通过女主人公痛苦的生活道路,说明艺术家只有摈弃对个人荣誉的追求,把社会责任感放到首位才有可能在生活中取得胜利。
《万尼亚舅舅》(1897)揭露了徒有虚名的伪学者的平庸、自私,同时怀着忧伤和惋惜的心情,谴责那些有才智、辛勤劳动,但却因缺乏明确理想而变得消沉的知识分子。
《三姊妹》(1900)对无所作为的知识分子的批判较前严厉一些。
剧中出现了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预感和三姊妹对生活意义的痛苦探索和对幸福未来的追求。
在最后一部作品《樱桃园》(1903)里,美丽的樱桃园是光明绚丽的祖国的象征。
腐朽的地主贵族阶级无力保护它。
新兴的资产阶级暂时占有了它,但其冷酷贪婪的本性必然要毁灭它。
契诃夫预感到祖国美好的未来将属于另一些人,但由于阶级的局限,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认识到当时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工人阶级是新生活的主人,也没有找到当时已开始传播的、指导人们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剧中的新生活也仍旧是模糊的。
虽然契诃夫渴望写出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但这部剧本并未完全达到这个要求。
契诃夫是伟大的创新者。
在体裁、题材、艺术手法上他都独具一格。
他以对生活挖掘的深刻,对典型形象概括的鲜明、集中,对语言运用的简洁、准确,发挥了短篇的最大潜力。
他的小说和戏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不靠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而以善于揭示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悲剧取胜。
在结构上,他的短篇突破了陈旧的公式,表现了极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
戏剧里也看不到传统的冲突和高潮。
他的作品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大量的潜台词促使读者细细琢磨作者没有说透的话,沟通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形成契诃夫独有的抒情性。
契诃夫的创作,特别是短篇小说,对世界上的许多作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仅有助于后世认识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旧世界的罪恶,而且能激起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热爱。
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对今天的青年作者更是有益的借鉴。
(李廉恕,选自《外国名作家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二、作品赏析:
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
《小公务员之死》是一篇几分钟可以说完的小说,写得很短,情节也是很单纯的。
它的基本情节是:
小公务员伊凡·
德密特里奇·
切尔维亚科夫,因看戏时不慎把喷嚏喷到了将军的光头上而向将军道歉。
虽然以后又渐次发展到为打扰了将军的“听戏”、休息和应酬事务等而道歉,直至在过分恐怖中死去,但这都是由为打喷嚏而道歉这一主要情节引发出来的。
契诃夫小说中的情节,都具有单纯的特点。
即令是戏剧作品,也不宥于传统做法,设置较多的戏剧冲突,乃至没有明显的高潮。
但情节单纯,并不枯燥无味,相反,读后令人感到饶有韵致,要反复赏鉴咀嚼。
这篇小说,固然写到了“死”,作者又意在由此反映出社会生活中一个令人深思的侧面,但他让这深刻严肃的社会主题寓于滑稽可笑的喜剧形式之中,即所谓“含泪的笑”。
为了揭示道歉的滑稽可笑的一面,契诃夫在小说开头俨然以“法官”的口吻作了如下意味深长的铺垫:
诸君看得明白,他打喷嚏了。
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打喷嚏总归是不犯禁的。
乡下人固然打喷嚏,警官也一样打喷嚏,就连枢密顾问官有时候也要打喷嚏。
大家都打喷嚏。
这是一次很精彩的艺术铺垫,因为它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小公务员那般没完没了的“道歉”中,包含有一种不近常理的荒诞的性质,为小说的喜剧气氛准备了一个基础。
此外,又带点“推理小说”的影子,引导读者去想:
打喷嚏,固然“总归是不犯禁”的,可是在一个病态的专制社会里,就是因为打喷嚏出现在一个地位卑下的小公务员嘴里,又把它喷到一个将军的秃顶上,就不仅需要小公务员滚雪球般的赔礼道歉,还需要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样,喜剧就演变成惊人的悲剧,
“道歉”一类的滑稽可笑,就转化为对社会制度最无情的嘲讽和针砭。
而契诃夫就是这样擅长于寓奇异于平淡、寓严肃深刻的社会主题于滑稽可笑的喜剧形式之中的,构成了小说情节既单纯又隽永的一面。
情节和人物是密切关联的。
小公务员的病态心理,演变成三番四复的道歉,而在这三番四复的道歉和最后的“死”中,又塑造出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这一成功的艺术形象概括起来便是:
小脚女人般的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敏感多疑,畏首畏尾。
应该说,切尔维亚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在当时是有相当的普遍性的,在反动的封建沙皇专制统治下,有很多个“切尔维亚科夫”,但就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也不难找得到某些“切尔维亚科夫”影子。
这会使我们油然想到世界讽刺文学中阿Q或堂吉诃德这样的艺术形象的深刻性和普遍性,并同他们一样,同时还带有自己特有的态貌和方式,所谓“这一个”。
切尔维亚科夫形象中的“这一个”,在不间断地狐疑、道歉直到“死”去的情节中,有很突出鲜明的表现。
开始时,是不慎把喷嚏喷到了将军的“秃顶”上,这固然是一种失礼之举,但任谁都要打喷嚏,又往往像火灶打呛一样,带有很大的“突然袭击”的性质,所以道一声歉也就行了。
可问题发生在“将军”头上,小公务员就看得很重,便粘上耳根絮絮叨叨地“道歉”起来,结果因影响看戏而使将军产生了不耐烦情绪。
这时如果是常人心理,本可以由此意识到这般道歉已有些过分了,可他很怕将军,于是见到将军的不耐烦情绪后反而再去道歉。
结果这次又因打扰了休息,将军更感到不耐烦了,埋怨他“说个没完”。
这时如果是常人心理,会意识到这第二次道歉已属多余了。
但他更惧怕由此生非,像“狂人”看见赵家的狗也有些异常一样,他感觉到将军的眼睛里“有一道凶光”,于是又决定去将军家作第三次道歉,为此他还“穿上了新制服,理了发”。
但这次的道歉,又打扰了将军应酬他人来托办事情,而将军的不耐烦情绪也按捺不住了,说他“简直是开玩笑”,由不理他到丢开他不管,于是小公务员又添加更大的忧虑,为解释“无意和将军开玩笑”,又不得不再来将军家作第四次谢“罪”道歉。
结果这次后果便这般不妙:
“滚出去!
”将军大叫一声,脸色发青,周身打抖,“什么?
”切尔维亚科夫问了一声,害怕得周身麻木。
小公务员当然得病了。
一路上,他磨磨蹭蹭地走着,看不见什么,听不见什么,肚子里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信步走到家后,没有脱掉制服,往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
我们说,必要的谨慎,为一种美德,但小公务员这般谨小慎微,已为反面了,自该在讥刺之列。
契诃夫是怀着深切的同情来写小公务员的“死”的,但对其屈服于特权阶级淫威之下过分懦弱屈从的小市民心理和性格,又作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怒其不争、不坚强的一面,怒其“人性”中“异化”的一面。
正是这“人性”中“异化”的一面,导致小公务员走向“自我毁灭”。
而在这么一段故事情节的展示中,他的病态心理和性格得到了异常突出的表现。
这篇小说的艺术成就,并不单是因为它塑造了小公务员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还在于它通过对这个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的描写,进一步揭示了酿成小公务员病态心理和个人悲剧的深刻的社会根源,把对个人的批判推进到对社会制度的批判上去。
当然,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等多种原因,这种批判不可能采取直接方式,而是通过对另外两个人物不动声色的描写,艺术地体现了出来。
“秃顶将军”的形象,在小说中是仅次于小公务员的对立面人物。
如果说,小公务员的死有其自身方面的重要原因,那么他则是小公务员致死的直接的社会因素、外因条件。
自然,契诃夫在处理这个人物的时候,并不是把他作为权力的象征而简单化、脸谱化和漫画化,而是根据生活多样化的原则,把他生活化。
如他有权,便有些人来托求事务,他应酬着,显得很忙;
又如他并未把打喷嚏事看得很重,也见不到他事后真的会有报复的心理。
但作者紧紧地抓住了他的不耐烦情绪的逐步升级和产生不耐烦情绪的两方面原因:
一个是他对下级小职员害怕自己的心理竟很不了解、不关注、不体恤。
一个是总感到小公务员的道歉打扰了自己的听戏、自己的休息和办事或闲逸等。
我们说,抓住了这两点,便是抓住了剥削阶级的共有心理、共有情绪和习惯,而正是这样一种阶级属性在起作用,就形成了他和小公务员之间虽似不大,但又是不可逾越的心灵上的鸿沟。
一个求宽解,一个不耐烦,永远不通融,愈演愈烈,直到小公务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矛盾才得以解决,这就客观而逼真地为我们描述了那个时候一幅非常典型的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并使人联想到,正是在由将军这样的特权阶级的代表人物专制一切的社会里,才有可能产生小公务员那样的病态心理和性格,直到最后惨淡地死去,这便赋予了小公务员个人的死以深刻浓厚的社会悲剧的色彩。
这一方面的艺术匠心,在作者描述小公务员的妻子的时候,也有同样生动的体现。
小说中,特意写了小公务员回家后和他妻子见面的一段,写得很简洁,但很重要,不妨摘引一下:
一回到家,切尔维亚科夫就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他妻子。
他觉得他妻子对这件事全不在意;
她先是有点惊吓,可是等到听明白卜里兹查洛夫是在“别的”部里任职以后,就放心了。
“不过呢,你也还是去赔个不是的好,”她说,“要不然他就会认为你在大庭广众中举动不得体了!
(以后小公务员便穿上制服亲自去将军家作第三次道歉——当然他妻子意料不到最终后果竟那般可怕。
)
欲理解这段情节,须留心两点:
一是她和她丈夫的不同。
她没有表现出过敏的惊惶不安,而是能够客观而冷静地看待所发生的事情。
这样,在她的看法中,便应该有温度计反映着外界温度那般的较大的客观价值。
而另一点,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常人心理状态的妻子(还应该是有着女人般特有的精明细心的妻子),在如下两个方面又和丈夫相同了:
一个是她也“有点惊吓”,一个是虽听明白将军是在“别的”部里任职的时候“放心了”,但也认为“还是去赔个不是的好”。
这就赋予了她丈夫反复道歉的“喜剧”的一面以严肃的正剧的性质,赋予了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公务员之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小公务员之死教学资料 长版 年级 语文 下册 13 公务员 教学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