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实习指导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16651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9.92KB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Word格式.docx
《工程地质实习指导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实习指导Word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区地形最高点为老君顶海拔493米,最低为70米。
西部、东南部地势高峻,河流切割较深,山坡陡峭为构造剥蚀地形,相对高差较大一般为170米,多属低山,坡、顶基岩裸露,濒临河谷可见有狭窄断续的基座阶地。
北部、南部为剥蚀构造地形,山顶、山坡较平缓,多构成单面山和馒头状山丘,坡麓发育有坡积裙,沟谷也较发育,在其出口可见规模不大的洪积锥、扇。
中部为较开阔的大石河河谷,地形平坦,河谷两侧顺河发育有三级以上内叠阶地,属堆积阶地。
本区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可见有重力堆积、残坡积、洪积和洪冲积。
在构造剥蚀地形,可见有崩塌和倒石锥,其岩性为大小不等到带棱角的岩块;
在剥蚀构造地形,多见有坡积、洪积和残积物,厚度不大约3~5米,坡积物多见含碎石的砂或亚砂土;
洪积物可见夹有磨圆度差,大小不等的砾石、粗细砂透境体的亚粘土、亚砂土;
残积物多为红色含碎石的粘性土。
大石河河谷漫滩多为卵砾石,向下游粒径明显趋小,阶地可见下粗以卵砾石上细以砂、亚砂土或亚粘土的二元结构,在河谷两侧靠谷坡边缘深部,可见有淤泥质沉积。
冲积物的厚度一般小于20米。
本区平均降水量为680~7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5%,大石河年平均流量为5.07米3/秒,最大流量为11.8米3/秒。
本区的地方工业以开采石炭二叠纪无烟煤和耐火粘土为主;
并开采奥陶纪石灰岩做烧石灰和水泥的原料。
在农业种植方面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为主;
另外还盛产水果如:
桃、杏、核桃及板栗等。
柳江盆地一带由于交通方便,地形比高不大,地质条件及露岩均较好,在北戴河海滨一带可观察海岸地质现象,故本区作为工程地质教学实习基地是一个较好的地点。
(二)区域地质特征
1、地层
本区地层属华北型。
除较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一定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的上三叠统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
本区的地层顺序,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各地层单位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接触关系,见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新生界
第四系河床、河漫滩等松散堆积物
中生界
侏罗系中侏罗统蓝旗组(J2l)
下侏罗统北票组(J1b)
古生界
二叠系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2sh)
上石盒子组(P2s)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
山西组(P1sh)
石炭系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奥陶系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1m)
亮甲山组(O1l)
冶里组(O1y)
寒武系上寒武统凤山组(∈3f)
长山组(∈3c)
崮山组(∈3g)
中寒武统张夏组(∈2z)
徐庄组(∈2x)
毛庄组(∈2m)
下寒武统馒头组(∈1m)
府君山组(∈1f)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qj)
龙山组(ql)
下元古界混合花岗岩
本区地层自下而上简述如下:
1、元古界青白口群
1)下马岭组
下马岭组是区内出露最老的沉积岩地层单位,不整合于绥中花岗岩r2之上,在张崖子一带发育良好,出露全。
张崖子西剖面可作标中剖面。
本组厚91米,主要岩性为杂色页岩(包括紫红色、蛋青色、灰黑色、黄绿色等)。
下马岭组的层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县境内,最早称为下马岭页岩,后又称下马岭页岩组等。
其实下马岭组的岩性不都是页岩,与本区一样还有部分砂岩。
区内本组地层有两个韵律构成。
第一个韵律的底部是灰白色粗粒长石石英净砂岩,除最底部含少量砾石外,一般分选都很好,并见有许多海成波浪,交错层理,含海绿石,是滨海相沉积长石石英净砂岩可作玻璃原料。
本组除主要在东部落近南北向分布外,在西南部的鸡冠山一带也有分布,其与绥中华岗岩的沉积接触关系在鸡冠山和张崖子西一样明显。
波痕、泥裂等现象亦易见到。
2)景儿峪组
本组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的最好剖面在李庄北沟,厚约28米。
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至粘土岩至碳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
与下马岭组整和接触,与上覆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下界限明显。
岩性标志是以其中上部分的粉红色薄层状(呈板状)的泥灰岩为主要特征。
与下伏下马岭组的分层标志,则以本组底部的砂岩作为分界。
此岩的特征是颜色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粒度较细(中细粒结构),含铁质及海绿石较多。
关于景儿峪组、下马岭组如何划分对比,近年来有人提出新的方案,即在景儿峪组的下部划分出一个新的地层单位称龙山组或其它名称。
关于龙山组的含义,有人提出以砂岩为特征,原称龙山砂岩,并认为其与下伏下马岭组存在沉积间断。
这种论点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其理由是:
景儿峪组下部的砂岩与其上的页岩及灰岩为渐变关系,并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韵律。
景儿峪组下部的砂岩与下伏地层下马岭组为整和接触。
无化石及同位素的依据。
2、寒武系
1)府君山组
府君山组是区内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层,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厚146米。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Redlichia)化石。
顶部含核形石化石。
本组属浅海相沉积。
其与下伏景儿峪组、上伏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顶底界限和分层标志都十分清楚。
底部为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砾屑,并产三叶虫化石,与景儿峪组顶部地层相差悬殊。
与馒头组的分界则以本组顶部暗灰色含核形石的白云质灰岩,或以馒头组底部的红色碎屑岩和泥岩。
2)馒头组
馒头组由于岩体侵入、构造破坏和风化剥蚀而出露零心。
出露较好的地区是在温庄以北一代,但距离较远,东部落北出露也较好且完整,可作本区的标准剖面。
本组厚71米,岩性特征是鲜红色(通称砖红色)泥岩、页岩为主,底部具角砾岩和砾岩。
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加少量白云质灰岩。
本组与下伏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
本组上下界限均明显:
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本组顶部的鲜红色泥岩层做为标志层。
泥岩的特点是颜色鲜红(砖红色),成块状无层理。
这一分层标志在整个华北区都相当稳定,是典型的标志层。
本组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
但从岩石地层特征,尤其是顶部分层标志,结合层位来考虑,本区下寒武统馒头组的存在是无疑的。
3)毛庄组
本组的分布特点同馒头组相仿,但比后者稍广。
在沙河寨西,毛庄组出露较好,化石也较丰富,可作为本区毛庄组标准剖面。
本组厚约112米,岩性特征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含少量白云母小片。
就其颜色而言,比馒头组要暗一些,俗称猪肝色;
与徐庄组相比,则又鲜艳一些(徐庄组的颜色为暗紫色)。
毛庄组的化石,以褶颊虫类三叶虫为主。
4)徐庄组
本组的分布比毛庄组更为广泛,比较好的剖面是东部落西剖面。
此剖面不但出露全,而且化石十分丰富,上下界限也十分清楚,可作本区徐庄组标准剖面。
本组厚101米,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
与下伏毛庄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
而毛状组顶部则是比较单一的紫红色页岩。
注意四点区别:
颜色;
结构;
成分;
岩石组成。
从成分来看不易识别,但要善于比较和多观察。
徐庄组含云母多些。
除此之外,化石的区别就更为重要了。
5)张夏组
张夏组受到破坏和覆盖较少,是寒武纪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
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良好,是区内很好的标准剖面。
本组厚130米,属浅海相沉积。
按岩性特征可分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鲕状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本组与与下伏地层徐庄组为整合接触。
两者的分界,是以层状的鲕状灰岩为张夏组的底部。
徐庄组的顶部很少有灰岩或有少量很小的扁豆体(一般不超过0.3米)。
从三叶虫化石来看,张夏组底部常见有叉尾虫Dorypyge、小裂头虫Crepicephalina等。
6)崮山组
崮山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剖面也以288高地东山脊上的剖面标准剖面。
本组厚102米,属浅海相沉积。
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下,中,上三部分。
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
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包括泥质条带壮灰岩,鲕状灰岩,藻灰岩等)与下伏张夏组间有明显的水下冲刷面,界线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颜色和结构,成分变化明显。
张夏组的顶部是灰色藻灰岩,而崮山组的底部是紫色砾屑灰岩或紫色粉砂岩互层。
三叶虫化石也不同,张夏组藻灰岩中产德氏虫Damesella,在崮山组底部见有蝴蝶虫Blackwelderia。
有人认为上述两化石在张夏组和崮山组中都可出现。
尽管这样,就岩性及接触关系来看,此两组的界线还是很清楚的。
崮山组的化石非常丰富,几乎每层都可采到,主要为三叶虫,其次是腕足类及迭送层石。
主要都是三叶虫种类。
7)长山组
长山组分布与崮山组相同,出露好的剖面也是揣庄北288高地东山脊为标准剖面。
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很小,只有18米左右,属浅海相沉积。
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分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类岩及生物屑灰岩。
与下伏地层崮山组为整合接触,二者分界清楚。
崮山组顶部与本组接触部位是灰色厚层状藻灰岩,含三叶虫:
蝙蝠虫Drepanura和蝴蝶虫Blackwelderia等化石。
长山组的底部为紫色生物砾屑灰岩,含海绿石。
组成生物砾屑灰岩的化石是腕足类和三叶虫庄氏虫Chuangia等。
本组中的藻灰岩为柱状藻,紫色氧化圈非常明显,与崮山组有所不同。
8)凤山组
凤山组的分布同长山组,出露好的一面是揣庄一带,揣庄北288高地东坡可作凤山组的标准剖面。
本组厚92米,属浅海相沉积。
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
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
特点是泥质成份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后往往成黄色土状。
砾屑成为小团块状(俗称疙疸状)。
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与长山组的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
此层含有三叶虫化石,长山组顶部的紫色粉砂岩紧伏于其下。
3、奥陶系
1)冶里组
下奥陶统冶里组的分布大体上与凤山组一致,区内东、西部都有,但主要部分在东部区。
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揣庄北288高地西的剖面可作区内冶里组的标准剖面。
该剖面冶里组厚125.5米,属浅海较深水沉积。
岩性可分上下两部分:
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及虫孔状灰岩;
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
与下伏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屑灰岩作为冶里组的底界。
此砾屑灰岩很薄,厚不到0.5米,其上便是质纯灰岩。
纯灰岩在揣庄一带形成陡砬子,地形标志特别明显。
冶里组所产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腹足类、介形类等。
2)亮甲山组
亮甲山组的层型剖面在石门寨的亮甲山。
1983年笔者在亮甲山的亮甲山组上部地层中发现存在马家沟组后,亮甲山组的厚度比原来缩减约一半。
虽然如此,亮甲山仍是亮甲山组的层型剖面。
厘定后的此处亮甲山组在华北区更具代表性。
亮甲山组的含意更加明确。
在亮山剖面测得亮甲山组厚118米,茶庄北山剖面厚128米,均属千海相沉积。
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
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亮甲山组底部的中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燧石结核。
此层开始便见到头足类化石“房角石”。
3)马家沟组
马家沟组过去在区内未曾发现,笔者1983年在原亮甲山组的上部首次发现。
本组分布也很广,动不和西部都有。
地层发育最好,化石较多的是茶庄北山一带。
改剖面可作为区内马家沟组的标准剖面,出露厚101米,属浅海相沉积。
主要岩性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部分白云岩、含燧石结合豹皮状白云质灰岩,顶部具少量灰岩。
化石多产与顶部。
本组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但二者界线十分明显,分层标志是以马家沟组底部的黄灰色具微层理、含砾屑、燧石结合的白云质灰岩。
此层分布稳定,在整个华北区都可看到。
这里所指的马家沟组是与河北省开平地区的马家沟组(层型剖面)相对比而确定的。
包括上、下马家沟组。
近几年对马家沟组是否必要分出下马家沟组,尚有争议。
因为将马家沟组一分为二,是在原马家沟组的下部地层中找到早奥陶是世的笔石;
而过去将马家沟组归属中奥陶世。
这样便将含笔石所谓属于奥陶世的地层分出建立下马家沟组。
现在看来马家沟组的时代有可能都属于早奥陶世。
因此这里仍采用原马家沟组的命名,其时代属于早奥陶世。
4、石灰系
1)本溪组
中石灰统本溪组东、西部分部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东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带。
小王山剖面可作标准剖面,本组厚82米。
横向上本组厚度有所变化,在石门寨西门处测得厚度约70.7米。
本组的岩相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下部谓铁质砂岩和褐铁矿(山西式铁矿),粘土岩(G层耐火粘土),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
上部为细砂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3泥灰岩透镜体。
透镜体中含海相化石:
筳、珊瑚、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苔藓类、棘皮动物等。
粉砂岩及页岩中含植物化石。
2)太原组
上石炭统太原组的分布与中石炭统本溪组相同。
区内研究最早的剖面是在付水寨的老柳江,初称为云山组。
经调查,本组在半壁店东191高地及小王山东坡一带出露较好,化石也较丰富。
小王山剖面可作为区内太原组的标准剖面,厚51米。
半壁店东,厚45米,石门寨西门厚48米。
本组岩性比较稳定,以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有两个韵律组成,也含海相化石腕族类、双壳类,是海陆交互相沉积。
与本溪组分界明显,本组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具小孔,特征显著,分布稳定,过去称作云山砂岩,在辽宁太子河区则称黄旗砂岩或小孔砂岩,此砂岩均可对比。
5、二叠系
1)山西组
山西组主要分布在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
本组是区内重要含煤层位,属于近海沼泽沉积。
研究和开采煤矿最早是在付水寨老柳江,因此本组以前称柳江组,本组可以石门寨西剖面作为标准剖面,厚61.8米。
主要沿线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沙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韵律。
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及相当B层耐火粘土)。
本组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60米左右,发育较好是老柳江、夏家峪、石门寨西一带;
往北至半壁店、曹山、长城区有变薄趋势。
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
其分层标志可以本组底部的灰色、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为界。
这些砂岩在走向上有些变化,有时粒粗并含砾石,有时变成中细粒结构;
颜色可由灰白色变黄灰色。
但结合地层层叙,上下联系以及注意山西组含可采煤的分布特征便可加以区别。
2)下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主要分布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部,发育较好的剖面是牛毛岭一带,(大致包括过去曾划分的櫆树店牛毛岭组)。
石门寨西门西所测的剖面可作为区内下石盒子组的标准剖面。
此剖面上本组出露完全,并产植物化石,厚115米,有三个韵律构成。
本组属湖泊相沉积。
主要岩性为灰色中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
第二、第三个韵律的顶部分别为A2、A1层耐火粘土岩或粘土质粉沙岩,颜色为紫色、紫灰色。
含化石层位是在第一个韵律的顶部灰绿色含云母泥质粉沙岩中。
下石盒子组与下伏山西组为整合接触,二者的界限,以山西组顶部的“B层耐火粘土”为标志层。
3)上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分布比较局限,主要在黑山窑、欢喜岭至大石河西一带。
发育最好的剖面是欢喜岭。
此处可作为上石盒子组的标准剖面,本组厚72米。
本组岩性特征明显,分布稳定,以河流相的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少量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
与下伏下石盒子组的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但上石盒子组的底部是另一个沉积韵律的开始,界线明显。
其下即为下盒子组的A1层紫色粘土质粉砂岩。
界线的上、下岩层都可作为这两组的分层标志,上石盒子组底部的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更为特征。
这层沙眼一般出露较好,单层厚度较大,总的厚的也大,含长石量较多,杂质少,粗粒结构并含砾石。
这层长石净砂岩以前曾称南山砂岩。
与太子河地区的彩家砂岩相当。
在太子河又称彩家砂岩或王八盖子岩。
其特点相似,是很好的区域性分层标志。
本组中未获得化石资料,本组的划分和时代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岩性对比。
4)石千峰组
石千峰组是二叠系最上一个组。
由于上覆中生代地层的覆盖,因而出露很局限,只见于黑山窑至欢喜岭一带(过去属南山组的上部)。
出露较好的是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此处剖面可作为石千山组的标准剖面。
厚150米以上。
主要岩性是一套河流相的紫色岩层,包括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砾岩、粗粒至中细粒净砂岩和杂砂岩。
其余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二者可以以颜色区分。
石千峰组的底部是紫红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
从成分看,尤其是从岩石组合的特征看有较大的差别。
即石千分组的岩石成分和岩石类型都杂一些。
本组在红层中发现有植物及少量昆虫化石。
植物化石组合特征,主要反应晚二叠世早期的特点,但值得指出的石千峰组的层性剖面很少发现植物化石。
由此石千峰组的植物化石是何面貌?
这里可能提供重要的化石依据。
关于石千峰组的时代确定,只要是根据岩性对比考虑地层层序关系初步确定,石千峰组即与狭义的石千峰组和孙家沟组可能相当。
6、三叠系
黑山窑组
黑山窑组是晚三叠世地层,原属下侏罗统北票组的下部。
层型剖面在黑山窑后村西,厚161.8米。
岩性为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黑色炭质页岩、粉砂岩、含煤线。
其中含大量植物和少量昆虫及双壳类等。
属湖泊相。
与下伏上二叠统石千峰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岩层产状差别很大,本组底部具底粒岩。
与上覆地层北票组为整合接触,但二者界线十分清楚。
北票组底部以砾岩与本组分界。
7、侏罗系
1)北票组
北票组在区内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近南北展布,出露层序较全。
露头较好的剖面是在黑山窑后村至大岭一带,此处可作为区内北票组的标准剖面。
该剖面的北票组可分上、下两段。
下段
以砾岩和含砾粗粒杂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页岩,厚278米。
与下伏地层上三叠统黑山窑组呈整合接触,二者分界以北票组下段底部的砾岩作为标志层。
下段植物化石丰富。
上段
以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含煤线,厚215米。
底部具大砾岩,与下段界线明显此段含植物、昆虫、双壳类等化石。
北票组属湖泊、湖流、沼泽相沉积。
由南至北厚度变化较大,有其在东部区。
北票组的不同层位覆于下伏地层上,这可能是由南向北超覆之故。
北票组与下伏地层黑山窑组为整合接触,与其他地层如石千峰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山西组都是角度不整合接触。
与上覆中侏罗统蓝旗组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关于北票组的时代,根据植物化石组合来看,应属早中侏罗世的锥叶蕨──拟刺葵组合。
因此将北票组置于早侏罗世。
2)蓝旗组
蓝旗组分部在柳江向斜的核部,近南北向延展。
上庄坨西旁水崖剖面出露好可作为本组的标准剖面。
本组有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组成,厚1000米以上。
其下与北票组等较老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组合,本组可分下、中、上三部分。
下部稍偏酸性,为灰绿和浅黄绿色安山质、较闪安山质、粗安质火山熔岩与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互层,厚400米左右;
上部以中基性为主,黑绿色、紫红色、青灰色玄武质、玄武安山质和辉石安山质火山熔岩和熔结集块岩、集块岩互层,夹少量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厚600米以上。
3)孙家梁组
孙家梁组分布很局限,在区内的东南部潘桃峪一带有少量出露。
其上下均被岩体侵入,未见与其它地层的直接接触关系。
从区域资料来看,本组与蓝旗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本组厚350米以上,是一套灰色酸性和中碱性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包括流纹质、粗面质和粗安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与集块岩。
区内新生界只发育部分第四系,堆积类型较多,详见地区路线部分。
2、地质构造
1)区域地质构造轮廓
柳江盆地在我国区域地质位置,位于中朝地台燕山沉降带中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山海关隆起的南缘。
它的地理范围,包括河北遵化以东,昌黎以西到辽宁锦州一带地区,本区在中~晚元古代长期隆起,中生代燕山期岩浆活动较剧烈。
2)地质构造特征
根据本区各次地壳活动所造成的区域不整合面以及地层分布特征,可分为两个构造层:
一是晚元古代及古生代构造层,另一是中生代构造层,两个构造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构造线的方向以北北东向为主。
本区地质构造表现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
①柳江构造盆地
柳江构造盆地是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为主,组成的向斜构造、四周高山耸立,向中间为逐渐低矮的小山和丘陵,大石河蜿蜒其中,此向斜北起城子峪,南至下平山,呈北北东向延长达20公里。
东起张岩子、黄土营,西至花场峪,宽约10公里。
上元古界及古生界环绕盆地边缘分布,构成向斜的两翼。
西翼构造复杂,受南北冲断层影响,地层出露不全;
东翼构造简单,地层较发育,分布广泛。
中生界侏罗系分布在盆地的中部,构成向斜的核部。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古生变质岩系混合花岗岩组成,分布于向斜的北、东和南部边缘。
向斜的西部和东南外缘,有中生代燕山期响山花岗岩呈岩基出现,它在地貌上构成高峻的山地。
柳江向斜的长轴方向为北北东向延伸的不对称向斜,东西两翼发育不对称。
向斜的轴部为中生界侏罗系,它分布在通过大傍水的北北东向延长线上,此线在向斜的北西侧,故柳江向斜为一不对称向斜。
通过大傍水北北东向一线以西,即向斜的西翼。
西翼岩层产状普遍较陡,倾角在70度以上,靠南段秋子峪至山羊寨的产状甚至有倒转现象。
同时有近北北东向的走向断层发育,致使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地质 实习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