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师考试按照考纲整理部分内容仅供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166252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43.80KB
广西教师考试按照考纲整理部分内容仅供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
《广西教师考试按照考纲整理部分内容仅供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教师考试按照考纲整理部分内容仅供参考Word文档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教育:
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
(2)走向大众化(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终身化
(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现代化
(3)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脑力劳动增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性加强、信息量变大、生活和交通空间拥挤。
结合信息化,信息多,信息来源广等现代社会角度,来谈谈教育的变化。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
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
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
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佩斯泰洛奇:
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赫尔巴特:
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杜威:
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梅伊曼和拉伊(两伊):
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
泰勒:
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布鲁姆:
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朗格朗:
《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
布鲁纳:
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
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
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
杜威、克伯屈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
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
根本分歧:
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
(1)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3.教育的文化功能
表现在: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递、选择和发展功能。
4.教育的生态功能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其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
其三,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
(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
教育的政治功能:
(1)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
(2)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3)形成舆论、思潮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
(2)文化融合(3)文化创新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起主导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2)了解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功能:
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一)
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具体体现为:
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三)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领带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的话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
马克思吸收了以往任何时代关于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观点,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历史地考察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的观点。
(3)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各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互相促进,又不可替代。
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动力;
智育是各育的知识和智力的基础;
体育是各育的物质性前提条件;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也都是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同其他三育共同促进人的发展。
(4)掌握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是: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5)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运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面向全体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这是新世纪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首要任务和核心课题。
素质教育大环境下的常见教育现象评析: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应试教育是指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水平的教育制度,它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
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其评价学生的方式太过单一,限制了很大一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从指导思想上看:
升学率、提高国民素质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
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
少数人的英才教育、普及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
考什么教什么、德智体美全面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
学科课程、各课程平等对待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
课业繁重;
灵活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
管与被管、教与被教;
平等、双向交流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
被动;
主动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
课堂和书本;
多种途径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
以分为导向;
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多元评价
例题(2011年)在化学实验课中小虎做了一个实验,请教王老师时,王老师却说:
“这个不考,不用管它”。
王老师这一做法存在的问题是()a.教学方法单一b.教学理念偏失c.教学技能欠缺d.教学态度不端解析:
应试教育的做法,是教学观念的错误答案:
b
例题(2014年上)班主任孙老师经常对学生说:
“知识改变命运,分数才是硬道理”,他自己出钱设立了“班主任基金”,用于奖励每学期末前三名的学生,孙老师的做法()
a.正确,物质奖励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b.不正确,考试成绩不能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c.正确,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重要依据
d.不正确,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
解析:
孙老师的做法其实是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智育,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
答案:
d
例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离的,下列选项中不利于克服这种消息现象的是(
)
a.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b.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
c.加速开展素质教育,废止考试制度
d.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
考试本身并没有错,错在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考试的作用,把其看做学习的最终目的。
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不能废止,要改进现有的考试制度,使其克服这种消极的现象。
c
(二)素质教育注重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要让学生懂得与人和睦相处的意义,体验与人和睦相处的喜悦。
2、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3、严格要求孩子。
4、肯定学生的成功。
(三)素质教育采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
2、探究性学习
3.学校。
(1)了解学校的定义。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XX文库学校指: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
)
(2)理解学校公益性特点。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地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在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妨害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
(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3)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相应的各项规定。
“各级”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
学制中具体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一般简称学制。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
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
现代学制是在普及和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的新要求推动了统一学校、建立学制的过程,使之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教育对象逐步扩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趋势。
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
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
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
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
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14世纪时,欧洲已经有了几十所大学。
这些大学一般设有文科、神学科、医学科和法学科等,其中文科主要教授七艺,属普通教育性质,起着后来的普通中学的作用,是大学的预科。
在文科学习三四年,修完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获得在文科任教许可证的,就是硕士。
文科修业期满,就有权进入大学的其他三科中的某一科学习,毕业合格,并获得任教许可证的,就是博士。
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后,在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了一类从教会中独立出来的,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在英国叫文法中学或公学,在德国和法国叫文科中学,为大学培养预备生的,因此这类学校在教育史上一般称为古典文科中学。
由此,形成了由大学和中等学校组成的一类学校系统。
现代小学的发展要比大学和中学要晚得多。
在文艺复兴以前,欧洲的许多国家存在着一类学校,叫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主要是学习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这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
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教会又办起了许多类似的学校,这些教育机构可视为现代小学的前身。
到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先后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小学由此得到了广泛发展。
在小学逐步普及的基础上,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近一百年时间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一要求促进了普及教育的延长。
在许多发达国家,义务教育先后延长到8-9年。
延长的这部分教育统称初中教育,实施初中教育的学校一般叫初级中学。
在欧洲各国,这类学校都只是小学的延伸,并不能与高等学校相衔接。
与大学相衔接的高级中学是由古典文科中学演变而来的。
上述这两种学校系统在办学形式、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水平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典型的双轨学制。
在美国,并没有发生类似欧洲的发展过程,群众性学校由初级中学继续上延到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
总之,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各种不同功能的学校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始逐步衔接和贯通,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4)掌握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纵向分为四个等级,横向分为若干的不同的类型。
幼儿教育(幼儿园)。
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
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
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5)掌握学校文化的概念、构成与功能。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上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
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比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校园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以及创造性、主体性的养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学校文化的功能:
(1)选择功能
从总体上说,人类文化来自于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相似的积累过程,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
为保持自身文化的纯洁性,每个文化圈子都有一个过滤网,对自身既有文化进行净化,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和同化。
没有哪一种文化愿意毫无保留地接受异质文化。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个人认识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无限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为此,有必要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进行整理和选择。
(2)浸润功能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文化所烘托的氛围,所创造的环境,往往使置身其中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成人的品格、素养,仍折射出儿童时代的影子,散发出学生时代的气息。
所以,人们在界定素质定义的时候,认为素质就是当人们把在学校里学过的东西都忘记了以后,所剩下的就是素质。
素质的形成,恰恰是学校文化长期熏染的结果。
(3)凝聚功能
学校文化能加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团结师生,凝聚师生,好好的工作、学习、发展,还可以把学校、家庭、社会凝为一体,形成办学的合力。
(4)导向功能
学校文化体现一种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追求一种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诉求一种教育责任和价值取向。
这些教育准则和道德规范,起到约束、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和人的发展。
(5)融合与传播功能
学校文化汇聚了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取长补短、吐故纳新。
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与此同时,各种文化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形成新的地域文化。
如同深圳市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相互碰撞和相互融的合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特区文化。
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要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主流文化,有选择地传播大众文化、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了解、交流、融合和发展。
(6)掌握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已经提出学生只有在学校中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一代,但由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理解不同,实际效果也就有很大差别。
如有的学校存在着以智育为中心、单纯追求升学率等错误思想。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家庭教育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2、家庭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重要作用。
3、家庭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西 教师 考试 按照 整理 部分内容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