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辅导一年级下册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163443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7.78KB
小学数学教材辅导一年级下册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教材辅导一年级下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材辅导一年级下册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运算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鼓励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在操作、思考和交流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5.注重通过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调查的必要性,鼓励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增长统计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二、全册教材教学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一百以内的数,掌握一百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并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和交流。
2.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探索并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估算,初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引导学生通过购物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元,角、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简单物体,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
6.使学生经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过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通过动手做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能设计有趣的图案。
7.指导学生通过简单的调查活动,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8.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模型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3)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4)注重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4.使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
三、学情分析:
建议老师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对新课程教材的适应情况。
2、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适应情况,哪些做法值得发扬,哪些做法需要改进。
3、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及编写特点,本学期在教学方面有什么设想和打算。
4、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对于数学学习情趣方面的现状如何,还需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四、教学时间安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3.3~3.7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
4
2
3.10~3.14
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
3
3.17~3.21
观察与测量
3.24~3.28
加与减
(一)
5
3.31~4.4
6
4.7~4.11
加与减
(一)我和小树一起成长
7
4.14~4.18
第四单元
8
4.21~4.25
加与减
(二)
9
4.28~4.30
3天
10
5.4~5.9
6天
11
5.12~5.16
第五单元加与减
(二)小小运动会
12
5.19~5.23
购物
13
5.26~5.30
第六单元购物第七单元加与减(三)
14
6.2~6.6
加与减(三)
15
6.9~6.13
今天我当家
第八单元统计
16
6.16~6.20
整理与复习
17
6.23~6.27
期末总复习
18
6.30~7.4
五、各单元教学内容介绍、教学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教学内容介绍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1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
2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00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
在具体情景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后续的相关内容:
万以内数的认识与比较;
大数的意义及估算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逐步发展数感。
3、结合生活实际,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进一步体会数与数位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数,会读,会写100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教学难点:
1、体验数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例如看实物或图能估计出大约的数量。
2、理解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10个十是一百。
(三)单元教学建议: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1)可以先估一估,为了验证估计的准确度而引发数一数的需求。
(2)组织学生开展实物数数活动,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例如一个一个数,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等,根据物品的数量选择数的方法。
(3)交流数数的方法,从而引出“十个一数”,知道10个十是100。
2.开展数数游戏,培养学生估计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学生估计能力的发展。
在完全借助
经验进行估计的基础上,体验与“参照物”进行比较的估计方法。
(例如可以先让学生抓一把豆子,估一估,数一数;
再抓一把豆子,与前面合在一起,再借助前面的感觉估一估;
帮助学生对大约100个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3.结合数数活动,尝试将数数的结果用计数器、图形、数字表达的过程,理解数位的意义,并能正确数数。
(1)开展估计活动,并用数数加以验证。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数数的结果。
(3)借助学具进行读数与写数,注意数的读、写应与直观学具或实物对应起来。
4.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1)能从情境图中寻找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必须拿出具体的两个或多个数比较。
(3)借助直观学具理解数量之间的大小程度关系。
(四)单元教学课时数:
6课时。
第二单元
观察与测量
(一)教学内容介绍:
本单元主要内容:
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
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米;
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二年级上册
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
二年级下册
认识分米、毫米、千米
三年级上册
认识周长;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1、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2、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3、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4、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5、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1、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
2、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1.在观察物体的活动中,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1)组织实物观察活动。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书包或玩具等)
(2)描述观察的结果。
(说或画)
(3)从观察较大物体入手。
(4)出示图片说一说观察实物的位置
2.通过身边物体长度的参照物,帮助建立米的单位。
(1)说一说身边物体的高度与长度
(2)引出长度单位米的概念
(3)帮助学生建立1米长度的参照物
(4)理解厘米与米的关系
3.关注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1)凭借经验和常识
(2)借助自己熟悉的长度,如“身体中的尺子”
(3)通过与已知长度进行比较从而进行估测
5课时。
加减法
(一)
一年级上册
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一年级下册
10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
乘(除)加、减的两步混合运算万以内的加减法与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
(包括整十数的加与减、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
3、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正确运算。
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建议:
1.充分借助直观操作,理解整十数的加与减
(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在提出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进行表达。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将问题进行分类,选择适当的加减法问题展开讨论
(2)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算式(设计一个贴进生活的情境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列式,进而解决整十数的加与减。
(3)借助操作活动,体会算理(一定要训练学生会说算理,会说是理解的表现。
(4)结合活动介绍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2.
在解决问题中,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1)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2)探索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3)借助直观操作的体验,解释探索的过程
3.
在解决问题中,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尝试计算
(3)交流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4)借助直观学具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重点学习)
(三)单元教学课时数:
10课时。
已学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解释一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孩子首先接触的是整个的物体,因此要先学习立体图形。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从物体这个立体的图形上抽象出形);
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图案设计等活动。
二年级下册认识角、直角、锐角与钝角;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设计图案。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利用所学图形,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进行图案设计。
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体会面在体上。
(四)单元教学建议:
1.在从立体到平面的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1)开展摸、看、描活动,一定要注重直观体验。
摸一定要指导到位,摸哪儿,怎么摸。
(2)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具体比较区分。
例如:
让学生拿一块长方体的积木整个摸一摸,让学生再次感知这是体,再用这块长方体的积木的一个面涂上印泥印在纸上,这时纸上印上的就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摸积木上涂印泥的面,点明这个面就是形。
进一步感知面在体上。
从而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3)在分类活动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名称
(4)寻找生活中的有关图形,一定要联系实际,先从教室这个小范围找,再从生活中这个大范围找。
真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基本平面图形的表象。
2.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
(1)在折一折中感受图形对称
(2)开展拼图活动,积累图形的经验
4课时。
加减法
(二)
20以内加减法
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万以内加减法;
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1、知识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发展估算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关键:
创设恰当情境,在正确列式的基础上计算,充分理解算理。
(三)教学建议:
1.结合实际问题,体验算法根据具体的问题讨论列式及解答的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1)理解情境图的问题
(2)检验估算结果时
(3)开展独立的探索活动
(4)在交流中理解计算的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5)加强竖式的指导(加强书写指导要求正确美观。
从教师的板书示范,学生的板演,到作业本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
3.通过学具的操作,理解算法借助学具探索计算方法
15课时。
第六单元
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点,唯一的基础是学生参差不齐的生活经验。
1、在购物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
2、在购物情境中,进行有关元、角、分的简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购物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在购物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元、角、分及相互关系。
理解元、角、分间的相互关系。
1、通过具体情境活动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1)通过情境活动,借助学生生活经验认识人民币
(2)创设实际兑换的情境,理解元、角、分的关系(乘车游戏)
(3)可以在学习之前建议与家长一起购物积累人民币的经验
2、在模拟购物中,掌握计算两种物品价格的方法
(1)创设模拟情境(购物)
(2)提出数学问题
(3)渗透估计思想,只要求学生在购物情境中学习付钱和找钱,不要求列抽象的算式。
第七单元
2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万以内的加减法;
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发展估算和提出问题、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准确的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如结合学生熟悉的乘车这一生活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在教学中渗透估算意识。
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有着重要的价值。
每解决一个问题之前都让学生先估一估。
开始学生估计的结果可能与正确答案相差甚远,但这样的训练多了学生就会发现估算的技巧,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能力。
这一训练不能省略。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同一学生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学中在计算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但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多种方法。
在方法多种情况下要适当引导学生发现简捷的算法,但不强求一致。
第八单元
一年级上册分类;
象形统计图;
简单统计表。
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读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
平均数的意义
1、经历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经历数据的收集及整理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例如:
要想根据同学们的喜好开展体育活动,要想根据同学们的喜好播放动画片,选择什么好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先统计一下就知道了,从而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2、有目的地设计问题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1)指导开展小调查活动
(2)指导数据的整理
(3)了解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实际意义
(4)鼓励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
3、如何指导学生收集数据
如果我们把现成的数据提供给学生,对学生来说,他们只会处理有现成数据的问题。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是没有现成数据的,要想利用统计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就必须学会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有关的数据。
教师在统计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如何收集数据,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利于学生主动获得收集数据的方法,为后面的活动奠定了基础,利于提高学生收集数据的效率,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长提出问题组员举手,起立,逐一汇报等,通过比较找出最简捷的方法。
4、教学中注重用列表的方式来记录数据
统计表是整理数据的一种重要的常用方法,它将数据结构化,清晰、明确,便于制作统计图。
5、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体会到从象形统计图向条形统计图过度,更能直观、有效地表示统计的量。
——教师可以利用“画象形统计图的不便”,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方格代表不同的统计量。
——这里不需要让学生独立地画方格统计图,而是通过学生在方格中涂色,感受统计图的结构和意义就可以了。
——在涂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操作中的细节,指导学生正确地完成统计图。
(五)单元教学课时数:
3课时。
备
课
要
求
一、项目齐全:
第一项
全册教材教学总目标:
三维目标要明确,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第二项
教学进度表
第三项
总体学情分析
第四项
学困生补差计划
第五项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第六项
每课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
2、教法、学法;
3、教学预设。
如果是集体备课还要有个人调整栏)、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杜绝雷同教案,个人调整栏及教学反思要体现个性化。
三、避免教案是教材的复制,一定要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
特别是教法、学法和教学预设要写清楚。
四、严格执行区各学科备课要求:
未满5年教龄的教师必须独立撰写教案,且要写详案;
教龄在5年以上10年以内的教师要详备教材的三分之二;
教龄在10年以上20年以内的教师要详备教材的二分之一;
20年以上的教师可在原教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
五、教案都要分课时设计,即一堂课为一个课时。
练习课、单元复习课均应有教案。
书写简案时不等于提纲或标题,也应具备教案的各个项目,只是教学过程可相应简单些。
注:
其它细节要求严格执行区各学科备课要求和各学校自行制定的要求。
附送:
2019年小学数学教研组试卷分析
本学期期末考试工作已经结束。
下面就期末测试小学数学试卷以及学生的成绩与问题,对全校数学教学质量作一下简单的分析:
一、试卷总体数据统计
一年级14人参加考试,及格率92.9%,平均分88.25,优秀率64.3%。
二年级14人参加考试,及格率100%,平均分92.54,优秀率85.7%。
三年级22人参加考试,及格率100%,平均分84.07,优秀率36.4%。
四年级20人参加考试,及格率90%,平均分82.275,优秀率50%。
五年级20人参加考试,及格率95%,平均分85.58,优秀率45%。
二、各年级试卷分析
一年级:
(一)学生答题情况
第一题知识小锦袋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很好,但是运用知识还不够灵活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教材 辅导 一年级 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