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160325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39KB
小石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石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从:
自,由。
(2)小丘:
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
走。
(5)篁(huá
ng)竹:
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
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
都是玉质装饰品。
鸣:
发出声响。
(7)乐: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伐:
砍伐。
取:
这里指开辟。
(9)下:
(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
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
):
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
格外,特别。
清冽:
清凉。
清,清澈。
冽:
凉。
(12)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以为:
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
以:
用。
为:
作为
(13)近岸:
靠近潭岸的地方。
近,靠近。
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
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卷:
弯曲。
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15)为坻(chí
)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16)坻:
水中高地。
(17)屿:
小岛。
(18)嵁:
不平的岩石。
(19)岩:
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20)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cī)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1)可百许头:
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
大约许: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
来“
(22)皆若空游无所依:
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空:
在空中。
皆:
全,都。
(2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下,向下照射。
布:
照映,分布。
澈:
透过。
(24)佁然不动:
(鱼影)静止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25)俶尔远逝:
忽然向远处游去了。
俶(chù
)尔,忽然。
远,遥远,空间距离大。
(26)往来翕(xī)忽: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翕:
迅疾。
(27)乐:
玩乐。
(28)潭西南而望:
向潭水的西南方向望去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名词,不译,表修饰。
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29)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忽明忽暗。
斗:
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蛇行:
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30)其岸势犬牙差互:
势:
形势。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
犬牙:
像狗牙一样。
差:
交错。
其:
那。
(31)不可知:
不能够知道。
(3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chuà
ng)幽邃:
四周被竹子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寂寥:
寂静寥落。
悄怆,忧伤的样子。
邃,深远。
凄:
(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寒:
(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33)以其境过清:
认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以,认为。
清,凄清。
(34)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小石潭的情况便离开了。
居:
停留。
之:
代游小石潭这件事。
而:
表顺承。
去:
离开。
(35)吴武陵:
信州(今重庆奉节一带)人,唐宪宗元和初进士,因罪贬官永州,与作者友善。
(36)同游者:
共同游玩的人。
游:
游玩。
者:
……的人。
(37)龚古:
作者朋友。
(38)宗玄:
作者的堂弟。
(39)隶而从者:
跟着同去的。
隶:
附属,随从。
表修饰。
从:
跟随,动词。
(40)二小生:
两个年轻人。
6、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乃记之而去;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
听到。
闻水声;
用鼻子嗅气味。
(4)居:
不可久居;
住。
(5)可,古义:
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
能愿动词,可以
(6)布:
映。
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意: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允许。
(8)佁(yǐ)然:
呆呆的样子。
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7、一词多义
(1)可:
①大约。
②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
①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3)清:
①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凄清,冷清清。
以其境过清。
(4)差:
①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
②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
①看见。
下见小潭;
②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
(6)乐:
①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
②逗乐,嬉戏。
似与游者相乐。
(7)以①因为。
以其境过清;
②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卷石底以出;
③把。
全石以为底。
(8)而①不译,表顺接关系。
②不译,表修饰关系。
隶而从者;
③不译,表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①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游览。
同游者。
(10)环①玉环。
如鸣佩环;
②环绕。
竹树环合。
(11)为①作为。
全石以为底;
②成为。
为岩。
8、译文: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9.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复述课文,体会景物蕴含的感情。
10.合作探究,寻找、发现、品味小石潭优美的景致。
三、讨论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
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
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8、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9、潭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
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
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
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10、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
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
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
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
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
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
游鱼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
11.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
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
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13.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6.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
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四.引导学生讨论。
1.围绕小石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
景物有什么特点?
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1)围绕小石潭周边,作者描写了篁竹、青树、藤蔓;
围绕小石潭本身,作者描写了水声、潭水游鱼、溪身、气氛。
第1段描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点明小石潭的位置人迹罕至,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这一段写景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在游览中引导我们观赏不同的景物。
第2段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潭水的特点是清澄见底,游鱼的特点是动静相映成趣,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整段话无一处写水,又无处不在写水:
鱼儿就像在空中浮游,写出了水的清;
阳光下,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更显出了水的清,这种方法叫侧面描写。
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先写鱼儿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态描写;
忽然,鱼飞快地窜往远处,非常活跃,好像跟游人逗乐,这是动态描写。
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渗透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感到快乐。
第3段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
写小溪,溪身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态;
溪水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
一静一动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小溪曲折延伸,望过去,看得见的一段水面映着天光云影,闪光点点;
一明一灭,精确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作者抒写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样的气氛?
第4段描写了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3、文章开头写“心乐之”,结尾又写“悄怆幽邃”,前乐后忧怎样理解?
柳宗元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只是为了摆脱这种凄苦抑郁的心情;
小石潭景美却人迹罕至,与作者政治改革热情却遭贬很相似;
暂时的欢乐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4.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
“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
“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
“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
“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
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
“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
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
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
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
“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
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
“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
“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
“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
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
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
这一句是“曲笔”;
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
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5.总结全文: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以写景取胜。
作者以细致入微的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景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
文章先写所见景物,再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后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突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作者被贬谪的心常常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小石潭气氛恰当地传达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全文形似写景,实则写心,往往寥寥几笔,神形兼备,各尽其妙。
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小石潭记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交代同游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石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