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各论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15001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0.63KB
细菌各论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细菌各论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各论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绿色溶血环,胆汁容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荚膜肿胀试验。
脑膜炎奈瑟菌
G-球菌,呈肾形,双排列。
营养要求高,专性需氧,“巧克力培养基”
荚膜、菌毛、IgA1蛋白酶、⑷内毒素:
主要致病物质
流行性脑膜炎:
飞沫传播,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
脑脊液、血液或刺破出血斑取出的渗出物涂片镜检,中性粒细胞内、外有G-阴性双球菌
淋病奈瑟菌
G-球菌,双排列,有菌毛,新分离菌株有荚膜
同脑膜炎奈瑟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菌毛:
粘附,抗吞噬。
⑵外膜蛋白⑶脂寡糖⑷IgA1蛋白酶
成人淋病:
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病。
男性:
前尿道炎—前列腺炎;
女性:
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不孕;
新生儿淋菌性眼结膜炎
取泌尿生殖道或子宫颈口分泌物涂片镜检——形态观察:
双球菌
补充:
1、葡萄球菌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
表皮葡萄球菌—白色;
腐生葡萄球菌—白色或柠檬色
2、葡萄球菌A蛋白:
(SPA):
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生物学活性。
3、肺炎链球菌主要应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方法:
胆汁容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荚膜肿胀试验。
4、链球菌的分类:
溶血现象
性质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
不完全溶血,草绿色溶血环
机会致病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溶血,完全透明无色溶血环
致病力强
丙型溶血性链球菌(不溶血性链球菌)
不溶血,无溶血环
一般不致病
5、抗O实验:
抗链球菌溶素O实验(ASOTEST)鉴别A群链球菌的实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肠杆菌科
标本→分离培养→鉴定IMViC(++--)
生化反应+血清分型+毒素测定+核酸检测等
埃希菌属
符合共性,周毛菌,有菌毛
符合共性,生化反应IMViC(++--)
粘附素:
定植因子抗原、集聚粘附菌毛、紧密粘附素、菌毛:
黏着、特异性高;
外毒素:
肠毒素及溶血毒素;
内毒素、荚膜等
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首位、女性多见
②肠胃炎:
不同类型菌不同
志贺菌属
G-杆菌,无鞭毛,无荚膜,有菌毛。
符合共性,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无色透明、乳糖不发酵
侵袭力:
黏附
毒素:
内毒素—引起全身症状
外毒素、肠毒素、细胞毒性(人肝细胞、肠黏膜细胞)、神经毒性
菌痢:
粪-口传播。
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慢性痢疾:
造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半固体双糖含铁培养基接种试验、血清学实验
快速:
免疫荧光菌球、协同凝集实验
沙门菌属
周身鞭毛,有菌毛
符合共性,不发酵乳糖或蔗糖,对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糖发酵,除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均产酸产气。
菌毛、O和Vi抗原抗吞噬
内毒素:
体温,白细胞,中毒症状和休克
肠毒素:
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
肠热症伤寒、副伤寒,胞内寄生
胃肠炎(食物中毒):
最常见
败血症
无症状带菌者
取样:
肠热症:
1W取血,2W取粪便,3W取尿液,1-3W取骨髓液
血清学诊断、生化反应、肥达试验
1、肠杆菌的共同特点:
(1)形态结构:
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2)培养:
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
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
O抗原:
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
H抗原:
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
荚膜抗原:
具有型特异性。
(5)抵抗力:
外界生存能力强,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
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2、埃希菌的分类
菌株
疾病与症状
致病机制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
婴幼儿、旅游者腹泻,与霍乱功能相似
质粒介导LT、ST肠毒素,分泌液体和电解质,粘附素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
水样便,继而少量血便,腹痛发热
质粒介导侵袭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婴儿腹泻(水样腹泻)
质粒介导A\E组织病理变化,上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吸收受损、腹泻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tx-1、Stx-2,中断蛋白质合成,A\E损伤,绒毛结构破坏→吸收受损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EAEC)
婴儿腹泻(持续性)
质粒介导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出血,液体吸收下降
3、大肠菌群指数:
是指每1000(g)ml水中大肠菌群数。
我国卫生标准:
在每1000ml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
4、志贺菌的分群: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我国最常见)、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
5、肥达反应:
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
(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
(1)原理:
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
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
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
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2)方法:
试管凝集法(定量):
当TO≥1:
80,TH≥1:
160,PA、PB均≥1:
80才有意义
(3)动态观察:
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4)临床意义:
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O抗体(IgM),H抗体(IgG)
O、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O、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
只有H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只有O升高而H不高,则可能是感染早期或其他沙门菌的交叉反应。
(5)分析结果时应注意:
正常人抗体水平。
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
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
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在1:
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
动态观察:
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1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
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
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
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
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
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弧菌属
霍乱弧菌
G-,弧形或逗点状,周身菌毛,有荚膜,无芽胞,单鞭毛,运动活泼,“鱼群”状排列
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pH7.4-9.6)选择培养基:
硫代硫酸盐-枸橼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平板(TCBS),
鞭毛:
运动;
附着;
霍乱肠毒素(Choleraenterotoxic):
最强的致泻毒素,1A+5B结构不耐热
霍乱:
粪-口
症状:
严重吐泻脱水,神志不安、淡漠“霍乱面容”呈脱水貌,眼窝下陷,舟状腹,肌痉挛等。
愈后可获得牢固免疫
标本:
“米泔样”便及呕吐物
2、直接涂片镜检:
悬滴法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穿梭样运动有助于诊断。
Tcbs培养基培养观察,玻片凝集反应
副溶血性弧菌
G-,嗜盐性
单鞭毛
培养基含3.5%NaCl为宜在TCBS平板上形成绿色蔗糖不发酵菌落。
神奈川试验(KP):
在高盐培养基上中使人或兔红细胞发生溶血(β溶血)
致病机制不明
食物中毒:
海产品或盐腌制品
自限性腹泻:
腹痛、腹泻、呕吐和发热等
病后免疫力不强,
1、霍乱弧菌分型:
抗原分型:
根据0抗原的不同,有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可引起霍乱,其余不致病或仅引起胃肠炎等,O1群包括两个血清型:
古典生物型和埃托生物型(E1-Tor)。
2、霍乱疾病分期:
(1)潜伏期:
2-3d;
(2)前驱期:
不明显;
(3)吐泻期:
剧烈吐泻、米泔样,每日数十次,持续2-3天,失水12000ml;
(4)脱水期:
严重吐泻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脱水酸中毒,肾衰、循环衰竭、休克、死亡.表现:
神志不安、淡漠“霍乱面容”呈脱水貌,眼窝下陷,舟状腹,肌痉挛等;
(5)恢复期:
吐泻停止、紊乱纠正、症状消失、病程平均为3-7天
螺杆菌属
幽门螺杆菌
G-,呈弧形、S形或海鸥状排列。
严格微需氧培养,生长缓慢。
尿素酶阳性是幽门螺杆菌的重要特性,具有鉴定意义
中和和抑制胃酸产生、引起炎症和自身免疫反应
口-口和粪-口传播
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部MALT淋巴瘤
取胃体和胃窦组织:
组织活检、脲酶试验,涂片镜检
厌氧性细菌
破伤风梭菌
G+杆菌。
芽胞园形,位于菌体顶端—鼓锤状菌体
专性厌氧,在血平板上呈扩散生长,有溶血。
抵抗力强
破伤风溶素、破伤风痉挛毒素(tetanospasmin):
主要致病物质,阻断抑制性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持续兴奋
致病条件:
创伤、厌氧环境:
小而深的伤口,局部有坏死组织存在异物、需氧菌混合感染
破伤风:
只痉挛毒素进入血流。
早期症状(特别是新生儿)肌肉痉挛。
先局部后全身,早期是咀嚼肌的痉挛。
新生儿:
拒奶、啼哭成人:
早期症状:
一般为牙关紧闭,吞咽困难角弓反张
产气荚膜梭菌
G+粗大杆菌,两端平切。
有荚膜。
芽胞椭园形,位于次级端,直径小于菌体横径
专性厌氧,代谢活跃;
血琼脂平板上,双层溶血环。
牛乳培养基中“汹涌发酵”
荚膜:
抗吞噬作用
毒性酶:
侵袭性酶:
卵磷脂酶、纤维蛋白酶、透明质酸酶
致死性毒素,α毒素作用最强
1、气性坏疽:
①潜伏期短;
②伤口肿胀特别厉害—“捻发感”③分泌物特别臭④毒血症
2、食物中毒:
主要为剧烈腹痛和腹泻
3.坏死性肠炎
取伤口深部脓汁
直接涂片镜检:
G+大杆菌,有荚膜。
分离培养鉴定:
厌O2培养:
庖肉培养基、牛乳培养基:
汹涌发酵。
动物试验
肉毒梭菌
G+粗大杆菌,芽胞为椭园形,位于次极端大于菌体,细菌呈“汤匙状”
肉毒毒素:
强烈的神经外毒素,是目前已知毒素中毒力最强者,对人的致死剂量是0.1μg。
但不耐热
1、食物中毒:
运动神经麻痹→头晕头痛→眼部症状→咽部肌肉麻痹:
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膈肌麻痹:
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而死亡。
病人无发热;
神志清楚
2.婴儿肉毒症
3.伤口型肉毒症:
感染伤口引起全身感染
厌氧分离培养
动物毒力试验
脆弱类杆菌
G-小杆菌,无芽孢,两端钝园,有不着色的空泡,新分离的有荚膜
荚膜、内毒素、酶:
神经氨酸酶、β-内酰胺酶、肝素酶
化脓性炎症:
如脑脓肿、肝脓肿,阑尾炎
特点:
感染部位多发生在粘膜附近分泌物有腐败性恶臭
1、破伤风梭菌致病条件及特点:
破伤风梭菌经创口感染,感染发生与否与伤口的条件有关,重要的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
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
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2、肉毒毒素作用机制(嗜神经毒素):
作用部位位于外周神经—肌肉神经接头处,可以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运动神经末梢功能失调,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软瘫)
分支杆菌属
抵抗力
结核分枝杆菌
G+杆菌,菌体细长、微弯。
抗酸染色:
红色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特殊,罗氏培养基培养。
生长缓慢,粗糙型菌落,菜花样菌落
三耐三敏感:
耐干燥、耐强酸强碱、耐某些消毒剂和染料(如孔雀绿)。
对湿热、75%乙醇、紫外线敏感
无侵袭性酶,不产生内、外毒素,其致病性主要由于细菌繁殖引起炎症、菌体成分、代谢产物毒性作用、抗体对菌体成分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肺结核(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肺外感染:
脑、肾、骨
涂片镜检、结核菌素试验、动物实验
麻风分枝杆菌
细长略弯曲,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抗酸染色阳性
胞内寄生:
泡沫细胞/麻风细胞
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
动物模型:
犰狳
不清。
人对该菌抵抗力强,接触者仅少数发病皮肤、黏膜、呼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家庭内传播多见)
瘤型麻风:
传染性强,肉芽肿,麻风结节“狮面容”;
结核样型:
麻风传染性小
界限型
未定类
涂片、病史诊断
(一)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是一类细长或稍弯的杆菌,因有分枝生长的趋势而得名。
此菌属的最显著的特性为其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主要是分枝菌酸)。
主要特点:
1.抗酸染色阳性本属细菌一般不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时间着色后能抵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又称为抗酸杆菌。
2.生长大多缓慢除腐物寄生菌经培养2-3d生成菌落外,其他动物及人的致病菌皆需孵育两周以上才长出菌落,麻风杆菌至今仍不能人工培养。
3.致病多为慢性病变常有肉芽肿形成。
(二)肺结核病:
原发感染:
常见于儿童,也称外源性感染。
原发综合征。
结局:
机体抵抗力强:
形成结核结节→纤维化→钙化→自愈(但病灶内常有细菌的潜伏)
机体抵抗力差:
活动性肺结核→干酪样坏死;
全身播散→粟粒样结核
继发感染——常见成人(原发病灶——内源性感染)
特点:
局部病变重,但不易扩散
一般局限于肺部,易发生干酪样坏死,可形成空洞和开放性肺结核
(三)结核菌素试验:
1、原理:
人类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产生迟发性超敏反应,将结核菌素注入皮内,观察有无超敏反应的发生,判断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无免疫力。
■试剂两种:
①旧结核菌素(OT)②纯蛋白衍生物(PPD)—PPD—C,BCG—PPD
■方法:
前臂皮肤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
■结果:
→红肿硬结>5mm,阳性(>15mm,强阳性);
→红肿硬结<5mm,阴性
■意义:
阳性:
感染过,或BCG成功,有免疫力;
强阳性:
现在活动性;
阴性:
没有感染过/未接种BCG;
假阴性:
①感染初期,老年人,严重结核合并其它传染病;
②使用免疫抑制剂③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者
动物源性细菌
布鲁菌属
G—短小杆菌,无芽孢,无鞭毛;
需氧菌,营养要求较高,自然环境抵抗力较强
内毒素、荚膜、侵袭性酶。
胞内寄生菌
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或畜产品
人类:
波浪热
耶尔森菌属
G—球杆菌,两极浓染,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慢性病灶,陈旧培养物,高盐培养基上呈多形性,液体培养基中48小时可形成菌膜,轻摇可呈“钟乳石”状下沉
F1、V/W、外膜抗原、鼠毒素、内毒素
鼠疫(黑死病):
烈性传染病。
鼠蚤叮咬、呼吸道传播。
腺鼠疫:
急性淋巴结炎。
肺鼠疫:
高热、咯血、呼吸困难。
死者皮肤黑紫色。
败血症鼠疫:
热、休克、全身出血,死亡率高。
愈后免疫力牢固。
炭疽芽胞杆菌
G+粗大杆菌,致病菌中最大者,两端平齐,呈竹节状排列。
芽胞有氧条件下形成。
有荚膜
灰白色粗糙型菌落—卷发状菌落
有毒株在血平板上产生荚膜)—为粘液性菌落。
抵抗力强,对青霉素敏感
抗吞噬
炭疽毒素:
保护性抗原、致死因子、水肿因子
炭疽病:
接触——皮肤炭疽;
食用——肠炭疽;
吸入——肺炭疽
败血症,死亡率极高,愈后免疫力牢固
1、动物源性细菌:
以动物为传染源,能引起动物和人类发生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主要有布氏菌、炭疽芽孢杆菌、鼠疫耶氏菌。
对人致病的有:
牛布鲁菌(B.abortus)、羊布鲁杆菌(B.melitensis)、猪布鲁杆菌(B.suis)、犬布鲁杆菌(B.canis)
2、布鲁菌属引起的波浪热:
通过皮肤黏膜侵入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繁殖,经过淋巴结入血,形成菌血症,随后进入肝、脾繁殖,然后再度入血,反复形成菌血症,使病人热型呈波浪状。
3、芽胞杆菌中只有炭疽杆菌有荚膜。
其他细菌
棒状杆菌属
G+细长微弯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粗细不匀,着色不均,排列不规则(V、L或栅栏状)异染颗粒。
需氧或兼性厌氧
吕氏培养基:
灰白色S型小菌落,异染颗粒明显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黑色菌落
白喉毒素:
β—棒状杆菌噬菌体侵袭→tox基因整合→产生毒素
A亚单位:
毒性中心;
B亚单位:
受体结合
菌体不入血,毒素入血
白喉:
飞沫传播
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形成假膜,引起呼吸道阻塞,窒息。
外毒素入血→心肌炎、外周神经炎等症状:
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
体温不高。
病后、隐性感染、预防接种均可获得免疫力。
假膜边缘取材,涂片镜检:
革兰染色—菌体颜色;
奈瑟染色—菌体排列;
Albert染色—异染颗粒
分离培养:
亚碲酸钾琼脂平板
毒力鉴定:
动物试验,Elek平板毒力实验
铜绿假单胞菌
直或微弯杆菌,有荚膜,单端有1~3根鞭毛,运动活泼
带荧光的绿色水溶性色素
抵抗力强、多重耐药
内毒素、菌毛、荚膜、胞外酶、外毒素
化脓性感染:
条件致病菌,皮肤黏膜损伤,烧伤,创伤等、免疫低下时引起多种器官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败血症)
流感嗜血杆菌
G-小杆菌,多形性,有毒菌株形成荚膜
巧克力色培养基:
提供血液中X因子和V因子
菌落光滑、无色透明、露滴状“卫星现象”
荚膜、菌毛、内毒素、IgA蛋白酶
急性化脓性感染,小儿多见。
继发感染:
内源性感染,成人多见。
军团菌属
G-杆菌,Dieterle镀银法黑褐色,Giemsa法—成红色。
端生或侧生鞭毛,有微荚膜
微荚膜、菌毛、毒素、多种酶
军团病:
直接法荧光抗体染色镜检,Dieterle镀银法染色、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查
1、白喉的防治原则:
人工自动免疫:
接种类毒素(DPT白、百、破三联疫苗)免疫力可维持3-5年。
对象:
5岁↓的儿童。
出生后3、4、5月龄各接种一次,2岁时加强一次。
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白喉抗毒素。
接种对象:
接触了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
注意点:
要做皮试:
阳性者---脱敏注射
2、棒状杆菌异染颗粒:
成分:
核糖核酸+多磷酸盐。
作用:
储存养料、鉴定价值
3、卫星现象:
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平板上共同孵育时,由于后者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的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越小。
支原体
显著多形性,菌体小,光学显微镜很难观察。
缺乏细胞壁,细胞膜胆固醇含量丰富。
普通染色不易着色,常用Giemsa染色,革兰阴性。
营养要求高:
提供胆固醇及长链脂肪酸。
生长缓慢:
荷包蛋样菌落,显微镜观察。
能在细胞培养中生长,是汚染细胞培养的重要因素
多数不致病。
通过粘附素吸附易感细胞
致细胞膜受损
产生毒性代谢产物
免疫损伤
1、肺炎支原体—原发性非典型肺炎,表现为间质性肺炎
2、溶(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道支原体---性传播性疾病非淋菌性尿道炎(NGU):
男性不育,女性不孕,新生儿低体重,呼吸道炎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3、穿透支原体,发酵支原体:
AIDS的协助致病因子,与某些恶性肿瘤的形成有关,长期慢性感染可诱导细胞恶性转化
立克次体
多形性:
球形,杆形等,G-,常用Giemsa染色
大多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常用动物接种,鸡胚,细胞培养
内毒素、磷脂酶A节肢动物叮咬传染
1、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人虱传播;
2、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或鼠虱传播;
3、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恙螨传播;
Q热柯克斯体—Q热,蜱传播
衣原体
专性活细胞内寄生,鸡胚卵黄囊接种,细胞培养
对宿主细胞代谢的抑制,溶解破坏宿主细胞,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免疫病理损伤
1、沙眼亚种:
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
2、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
性病淋巴肉芽肿
3、肺炎衣原体--TWAR株:
青少年急性呼吸道炎症
螺旋体
暗视野观察:
致密而规则的螺旋,运动十分活泼。
G-,但不易着色。
镀银染色法棕褐色。
人工培养难,离开人体极易死亡
只感染人。
不产生内外毒素,可能与外膜蛋白的粘附作用及透明质酸酶有关,梅毒的免疫病理损害。
获得性梅毒:
Ⅰ期梅毒:
硬下疳,局部溃疡,无痛性硬结,传染性极强,可自愈。
Ⅱ期梅毒:
梅毒疹,皮肤粘膜红疹,无自觉症状,可消退,传染性强。
Ⅲ期梅毒:
晚期梅毒,全身组织器官慢性肉芽肿,损伤严重,但无传染性。
钩端螺旋体:
钩体病
1、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3、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群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4、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类严格在真核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5、在衣原体的发育周期中可观察到两种颗粒形态:
⑴原体(elementarybody,EB):
发育成熟的衣原体、有胞壁、具有高度感染性
⑵始体或网状体(reticulatebody,RB):
为衣原体在宿主细胞内的增殖形式,分裂增殖,代谢活跃,繁殖型,无感染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菌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