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论文 精品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13952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40.74KB
路遥《人生》论文 精品文档格式.docx
《路遥《人生》论文 精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遥《人生》论文 精品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高加林和刘巧珍的悲剧爱情(12)
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悲剧(13)
(三)路遥的爱情悲剧在高家林身上显现(14)
三、路遥的黄土情结投射在高加林悲剧事业上(15)
(一)路遥对黄土的忠诚投影到高家林身上(15)
(二)路遥的黄土情结在《人生》中的投射(16)
(三)高家林的浓郁泥土味正是路遥经历的体现(17)
参考文献(19)
谢辞(20)
附录
任务书(21)
中期检查报告(23)
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24)
结题报告(25)
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26)
答辩过程记录(28)
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
——从路遥的不幸经历看高加林的悲剧
摘要:
路遥的《人生》是新时期文学中少有的持续拥有大量读者的小说作品之一,也是当代文学作品宝库中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力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和中国文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对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内容、主人公高加林的性格、形象、人生的教育意义等方面展开过多层面、多角度的讨论。
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也是一个较有创意的研究角度,高加林是当时中国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身上所体现的平民意识、人格尊严、观念、精神的追求、生活经历以及梦想无不是作者主体在作品中的投射,特别是高加林的悲剧即是作者主体不幸经历而使他极度自卑最后失败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最终梦想的破灭回归黄土地的悲剧在作品中的投射。
关键词:
路遥;
高加林;
不幸经历;
悲剧;
精神投射
LuYaocaststhespiritualworldupontheworkof《life》
——LookingthetragedyofJiaLingGaofromtheunfortunateexperienceofLuYao
Abstract:
《life》,theworksofLuYao,oneofThenovelworkswhichcontinueownlotsofreadersamongtheliteratureinthenewperiod,isalsoapioneeringmasterpieceinContemporaryliteraryworkstreasure.IthasbeenfocusedonandstudiedbyreadersandChineseliteraturesinceitscoming,andalso,peoplehavediscussedthenovelwhichdepictstheSocialcontent,personality,imageandthelifeeducationsignificanceofHeroGaoJiaLinfromexcessivelevels.Thissubjectisamuchmorecreativeresearchdirection,GaoJiaLinwasthetypicalcharacterofthetypicalsocialenvironmentatthattimeofChina,theciviliansconsciousness,humandignity,ideas,spiritualpursue,lifeexperiencesanddreamwhichHeembodiestous,istheauthorherselfreflectingintheworks,EspeciallythetragedyofGaoJiaLinisnamelytheprojectionoftheunfortunateexperienceoftheauthorwhichmadehimextremelyinferiorityandfinallyfailedtragedy,lovetragedy,andfinallytheBurstdreamofreturningfarmlandtragedy.
Keywords:
LuYao;
JiaLinGao;
Unfortunateexperience;
Tragedy;
Mentalprojection.
目录
《人生》是新时期文学中少有的持续拥有大量读者的小说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读者和中国文学界研究关注的焦点,人们已经对这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内容、主人公高加林的性格、形象、人生的教育意义等方面,人们已经展开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讨论。
路遥的精神世界在《人生》中的投射也是一个较有创意的研究角度。
高加林是当时中国社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平民意识、人格尊严、观念、精神追求、生活经历以及梦想无不是作者主体在作品中的投射。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研究应侧重于文本的结构分析。
认为文本一经生成,便是一个独立的符号体系。
对文本的认知应从文本的本身结构出发,无需关注作者本体的生平、个性、情感、思想等状况。
这种观点令人难以认同。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最基本的观点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精神产品。
人物是作者的精神产儿,是作家心灵感受人生的艺术精华;
人物的身上充盈着作者主体的精神、个性和信念,是作家整个精神、生命、个性的具体化、形象化。
由于作者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投射到人物身上,反之,人物也自然而然地映射出作者的生活经力、个性品质和精神追求。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人物具有“双重影像”———直接是人物,间接是作者;
表层是人物,深层是作者。
作品是作者意识的载体,割断作品与作家的联系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文学批评方式。
作品与作家主体的联系因作家不同而程度有别。
高加林的悲剧、强烈的自我意识说明他就是那种把本人的主体精神状态、生存经验与作品息息相关的作家。
《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在许多方面都是作者主体在作品中的投射。
一、路遥的不幸童年投射到高加林失败的悲剧
(一)路遥的不幸童年——造成极度的自卑
“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而且,“每个人的一生都受其童年的‘基本经验’的影响”,反映在艺术家的创作中,童年经验不可避免的体现在艺术家创作的过程中。
童年留给路遥影响最深的恐怕是贫穷了。
1949年,他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从一出生的那刻起,饥饿就像魔鬼一样紧紧缠绕在路遥身边。
太早的苦难已经降临到这个不懂事的孩子身上。
生活的异常艰辛。
路遥的父亲一字不识,家里十来口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甚至于一家只有一床被子。
贫困生活的经历,给路遥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到了1956年,这个苦难的家庭在贫困的重压下不得不做出选择,把已经7岁的路遥过继给他的伯父。
路遥的生身父亲带着他,一路讨饭,从老家榆林地区清涧县来到延安地区延川县的伯父家。
起身离开家和在漫漫100多公里的行程中,父亲始终没有告诉他真相,只是说带他到伯父家去玩两天。
到了伯父家,聪明的路遥从人们的神态和言语上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将要发生变化。
几天以后的一个早晨,父亲很早就起来了,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唤醒儿子,对他说他要去赶集,下午就回来,明天咱就一块儿回老家去。
路遥点点头,但是他知道父亲是要悄悄溜走。
趁家里人不注意,路遥抄近路来到村边一棵老树背后,含着眼泪看着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从村子里溜出来,过了大河,上了公路,走了。
后来,路遥在谈到当时情景的时候回忆说: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
一是大喊一声冲下去,死活要跟我父亲回去——我那时才是个7岁的孩子,离家乡几百里路,到了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特别伤心,觉得父亲把我出卖了。
但我咬住牙忍住了,因为我想到我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回家后父亲没有能力供我上学。
尽管泪水唰唰地流下来,我没有跟上父亲走。
”[1]路遥留了下来,这不是他的选择,这仍然是一种命定。
他童年的不幸出生在贫困家庭,父母的没办法选择,寄养到伯父家,依然吃不饱穿不暖,但唯一的好处,也是改变路遥命运关键的就是他可以上学。
尽管上学时的屡屡遭受到当时干部子弟的奚落和排斥,但是他的成绩就是最好的回击武器,学校里的贫富差距,让他内心深处有很大的伤痛,而这个伤痛是他无解决的。
心理学家阿得勒认为:
当一个人面对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2]当小小的路遥无法改变出生贫寒的时候,心里渐渐开始积压起了自卑。
自卑,成为路遥心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这样的情节压着路遥童年生活经验,致使路遥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既而内心严重的焦虑和恐慌渐渐成为支配个体无意识的自卑情结。
路遥丝毫不能容忍他人的傲慢和轻视,而内心渴望别人的尊重,形成了极度的自尊,当这种渴望得不到满足时,他需要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命运的垂青来改变,事实上他也做到了。
于是,我们看到在他的作品中,一个个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的年轻都会有这样的奋斗的经历来掩盖自己的出生,路遥的童年是寂寞、阴暗和不幸的。
童年时代的经历,给路遥的性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出生的贫寒极度的自卑,从未消失,并且在文学作品《人生》中有强烈的反映并鲜明体现在主人公高家林身上,尤其是高加林出身的贫寒的平民家庭里不可改变的悲剧。
为了改变这种悲剧,只有通过自己的才华、不断的奋斗和命运的垂青来改变这种悲剧。
这也是文学作品《人生》主人公高家林的一个鲜明特征。
(二)高加林的自卑——造成悲剧色彩
阿德勒认为,有两种孩子最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一种是受宠的,一种是受歧视的。
[3]高加林就属于后一种,高加林虽然从小生长在农村,家中光景也不如别人,生活贫困,但由于是独生儿子,强烈的自尊心迫使他刻苦学习,加倍努力,以至于他能顺利考入县城高中,得以进入城市接受高中教育所以,他虽出身寒门,但他既不尊重一村之长、一手遮天的大队书记高明楼,也不羡慕心眼活泛、富甲一方的二能人刘立本。
“在他看来,高明楼和刘立本都不值得尊敬。
他们的精神甚至连一些光景不好的庄田人都不如。
高明楼人不正派,仗着有点权,欺上压下,已经有点‘乡霸’的味道,刘立本只知道攒钱,前面两个女儿连书都不让念。
他认为念书是白花钱。
所以,他在任教三年都被无故排挤出了教师队伍以后,感到特别辛酸、特别苦闷。
一种强烈的心理上的报复情绪使他忍不住咬牙切齿。
他产生了这样的思想“假如没有高明楼,命运如果让他当农民,他也许会死心塌地在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可是现在,只要高家村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人更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楼他们强,非得离开高家村不可这里很难比过他们他决心要在精神上,要在社会面前,和高明楼他们比个一高二低”[4]由此可见,小说一开始,在高加林的心理、个性中己首先显露出鲜明的两个大字“自尊”。
高加林的这种强烈的自尊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有时就难免表现为它的反面,即过度的的虚荣、狭隘、自卑。
例如,当他教师被刷、回到农村又当农民的时候,他为了表示自己也能够吃苦耐劳,拼命地干活,手上磨出的血染红了撅头把也不停下当他得知全村最俊俏的姑娘巧珍对自己一往情深的时候,他大吃一惊,手足无措,全身紧张,四肢僵硬当他和巧珍的恋情在村里曝光后,他故意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巧珍双双进城,引起一连串的惊诧,当他去县城担粪,受到张克南母亲等人羞辱的时候,他强忍泪水,据理力争,毫不退让,当他被安排到县城工作以后,他却违心地抛弃了巧珍,选择了亚萍,为攀高枝、登高位,为寻找适于自身发展的更好环境而当他后门被堵,被迫离开城市的时候,他又毅然与亚萍分手⋯⋯这一切,他并未经过深思熟虑,是出于强烈的自尊心理驱使下的本能,从而衍生出一种自卑和虚荣。
因此,高加林这种由于家庭出身的贫寒,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这种贫穷和别人的看不起,面对无法改变的出身家庭背景的情况下,高加林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当前的一切,就有着极强的自尊心理,这种自尊不是妄自尊大,也非卑琐自娱。
他身上表现出的是一种追求独立人格,追求个性价值的自尊,而这种自尊极端强烈时,难免会导致虚荣和自卑,这种虚荣和自卑最终导致高加林的悲剧色彩,既没有了事业也没有了爱情的双重悲剧色彩。
(三)《人生》的高加林体现路遥童年时代
《人生》的那个时代,正是农村人逐渐走向城市的时候,在《人生》之后数以亿计的人从乡土社会走入都市生活,并且这种流动还将长期存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也就是说,像高加林那样由乡入城的人还将是绝对数字很大的群体。
由乡入城的人们,他们内心对于城市的感受和体验是怎样的呢?
大多数从农村出来的人,都有过类似于高加林面对城市灯火时的那种强烈的自卑感和超越感,这也正是路遥成长中深切的内心体验。
高加林是最早的流动人口。
他生活在农村,有城市生活的经历,追求知识,对城市的生活很向往。
但高加林是一个孤独的个人奋斗者,他的命运在更大程度上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命运随着很多突然发生的事情而发生变化。
高加林从小生长在农村,家中的光景也不如别人,生活的贫困,但是由于是独生子,强烈的自尊心迫使他刻苦学习,加倍的努力,从高加林的身上可以看到路遥小时候的那种贫苦,这种由于家庭的出身不好,没有权势和地位,最终导致了高家林没有了工作,这难道不让我们质疑吗,如果他有家庭背景,还有谁会把他顶替或有谁敢顶替呢?
如果他的父母有权有势,他的工作还会丢吗?
这些这可以看出他的无奈,不是他没有能力,不是他没有优秀的才华,而是他的家庭他的出身,这是他无法改变的,这就意味着他短暂的人生带着悲剧的色彩,他的这些经历虽说不完全是在童年发生的,但是他的悲剧确实是由于他童年的出身,给他的身上添上了悲剧色彩,有很多的事情不是他所想象的,高加林的这种对现实的无法改变也是路遥曾经经历过的。
越是在这个不可能在凭借个人才能获得荣誉和尊重,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拥有显赫的身世、贵族的头衔和充足的金钱,而高加林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平民家庭里,身份卑微,属于社会的底层,是一个受人蔑视的弱者,因此,高加林产生自卑感便很自然。
他最怕别人轻视他,并对此非常敏感,甚至莫名其妙地感到孤独、仇恨和愤怒。
他不得不以冷个人的努力奋斗和优秀的才华来保护自己。
而这种奋斗的经历中带有强烈的自卑感,这也是路遥道路中的深切体会,高加林的这种极度自尊的反面带给他强烈的自卑和虚荣感。
最终的悲剧是高加林不得不面对的结局。
二、路遥的不幸爱情投射到高加林的悲剧爱情上
(一)路遥的不幸爱情经历
路遥的人生中经历的不幸,不仅童年的出身让他经受苦难,而且也经历了坎坎坷坷的爱情经历,在爱情的日子里让他经历伤痛也让他感受爱情的美好,他的爱情经历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部分。
1.与林红相爱到伤痛
缘是天意,也关人情,因而先有情而后有缘。
路遥与北京姑娘的初恋也是一种缘分。
其时初中毕业返乡知青路遥非常风光,曾是延川县城最有权力的人物,他领着8000多名风雨同舟的红四野造反战士所向披靡,此时又作为群众代表,被推选当了县革委会副主任。
延川县城好几个声势浩大,气派宏伟的群众对敌斗争批判大会由他主持。
林红这个北京姑娘当时正在的延川县战备文艺队,两个人自然地相识了,林红能歌善舞,活泼美丽,路遥对她十分倾心,而林红对路遥的才华人品也颇有好感。
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说路遥是最甜蜜的,不但自己的事业春风得意而且还有自己喜欢的女孩在自己的身边相陪。
路遥的作品里不少是对美好爱情的描写,这和他的美好的初恋是分不开的。
把招工的机会让给林红,1970年春,国家在插队知识青年中首次招工,林红体检不合格。
那时,县上决定把路遥送去当工人,指标有限,两人只能走一个。
路遥把自己当工人的指标让给林红,又通过几个铁杆朋友周旋,事情成功了。
路遥当时可以说是有年轻冲动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也少不了一种伟大的为了爱情而牺牲的自豪感吧。
至少在当时来说他是完全出于自愿的。
失意与失恋的痛苦,路遥心爱的姑娘去了某市某信箱当了工人,离开了陕北。
林红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路遥,信中明言,让他买了香烟抽。
第二个月寄回一条宝城牌纸烟。
不知什么原因,慢慢地由一月一封信减少到三月一封信,到后来一年也不通一封信。
此事对路遥感情损伤很大。
苦恼中的路遥,屋漏又遇连阴雨,浑身长出许多疮,折磨得他两个月不能行走。
一天县革委会军代表找到躺在病床上的路遥,对着他这个当过一派头头叱咤风云的人物宣布一个文件:
经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停止路遥的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进行隔离审查。
生活中总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事件。
就在上边宣布对路遥进行审查的当天中午,一封来自内蒙古要与路遥断交的信刺痛了他的心。
原来,林红当了工人后对路遥的爱出现了“举棋不定”(路遥当时是农民身份),便写信给内蒙古插队的女友征求意见,想不到那位女友不等林红同意,便代写了断交信寄给路遥。
船破偏遇打头风。
风云一时又无比倔傲的路遥这一次可是从崖畔上掉到沟底了。
这个少年得志而又突然中道崩阻的失败者,难以承受这种暴风骤雨的打击,他哭了,哭得肝胆欲裂,泪泗横流。
[5]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路遥是后悔了,应该说在这次经历是他一生难以忘怀的伤痛,当然这次刻骨的经历也让他在思想上成熟了很多,同时,也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素材,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中,有很多的作品是反映这方面的问题的。
《人生》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篇,在作品的结局方面,路遥多半没有给抛弃自己原本的爱人的小说主人工以好的下场,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那样遭到了可悲的下场,从而,我们可以看得出在很多年以后的路遥眼里仍然是对当时林红的做法耿耿于怀的,显然他是后悔了当时的选择。
在他的心里已经埋下了这样的阴影。
2.与林达的爱情在暗室中“显影”
面对罢了官而又失了恋的路遥,回山沟沟当了民办教师,重新过起物质上穷和精神上孤独的生活。
他只好用写作来充实自己。
奇迹总是会出现的,在县委通讯组正要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名单上多加了一个人,那便是民办教师路遥。
培训班结束后又把路遥借调在县委通讯组。
没地方安身,路遥就住在办公室里,路遥与经常来此与商量工作的林达,自然抬头不见低头见。
林达的风度和特有的气质,使路遥又看到了当年林红的影子,而林达与他亲热来往,使得路遥重新燃起了一种希望的火花。
上级有意识地让通讯干事林达带着路遥到贺家湾公社去实习采访,又让俩人骑了一辆自行车。
乡下回来,路遥觉得有许多话要向林达倾吐。
但林达住的是集体宿舍,而路遥又住在办公室,封闭的小县城里,青年男女两个人又不能在马路河畔悠闲地漫步,路遥想了一个办法。
就在他的照相暗室,一间平房分作两部分,前半部分放办公桌,可以做案头工作,后半部分修了蓄水池,通了自来水,安了个灯光,可以洗相放相。
除了通讯组长,谁也不能涉足那个领地,路遥和林达领的爱情也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起来,这对路遥的生活来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那个时候的路遥来说,太美妙,太理想,简直是他的伊甸园和方舟,只要林达有空闲,他就找林达,这个暗室中,许多重要的摄影作品都是在这里冲片、显影、定影的,此时,路遥与林达的爱情故事渐渐在这里开始显影。
第二次的爱情经历又是在路遥的工作时认识,林达是一个热情的好姑娘,在这个暗室里他们坠入了爱河里,路遥和林达的相爱,不知道林达是想念了昔日的朋友还是为了要把事情做的光明正大,她来到了林红工作的城市,告诉了林红的真相,这时的林红已经做了一位军代表的妻子。
路遥与林达在相爱的两年之后就成了终身相伴的伴侣,可是好景不长,就在路遥逝世的三个月前,两人签了离婚协议书,路遥强烈的爱这个世界,而他离开这个世界时竟显得那么的孤独,路遥的爱情经历中有苦有甜,第二次爱情经历也是最后一次,都显得那么的凄凉和伤痛,他的这种对爱情悲痛的感受在《人生》中的高家林身上有所体现。
(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高加林身上也经历两次爱情经历,在高加林这个努力奋斗有才华的身上也体现了作者路遥的爱情经历,在路遥的笔下在爱情和道德的两个方面,作者会选择道德,只要是背叛了道德的,都不会有好的下场,就像高加林抛弃了巧珍,在路遥的心里始终对自己爱情中的林红对他的背叛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
1.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在《人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路遥对加林和巧珍的喜爱,但直到最后他也未笔锋陡转硬他们撮合在一起,因为按照人物的性格、思想、故事的发展以及作者本身的爱情经历所呈现的爱情观,在作品当中作者按照他自己的爱情观对他俩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路遥一开始就把高加林定位于一个心志高远的青年。
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他又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地方,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
他要求从土地上走出去,走进城市,由简单的劳作走向层次较高的精神价值创造。
他一心向往现代文明生活。
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
几年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
到那时,他再努力,争取做他认为更好的工作。
在故事发展中,他不满于现状、追求更高目标的形象逐渐清晰,他有更大的抱负和想法,不能满足于在这个县城所达到的光荣。
在爱情与事业的天平上,高加林始终偏向于事业一端,所以一旦个人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可能性和黄亚萍结合,到南京去工作,他决不会因留恋农村情人而放弃对前途的追求。
他们的爱情发生在高加林人生失意落魄之际的非常时期,因而高加林对爱情的态度就并非如恩格斯所说除了相互的爱慕以外,就再也不会有别的动机了,[6]爱情同时担当了心灵安慰与精神补偿的外在职责。
高加林能接受巧珍的真正原因是巧珍向他表白的时机有关,她的幸福正是在他不幸的时候到来的,[7]他们的爱情是在特定条件下双方需要的暂时互补,是历史的偶然催生的昙花。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其爱情就可能变质。
就像路遥和林红,当路遥把难得机会让给林红,林红生活在城市而路遥又生活在农村,他们之间的距离慢慢的疏远,并且林红进城之后更路遥的联系越来越少,这就暗示了一种结束,当高加林进城之后,他对巧珍的这种感情慢慢的褪色了很多,这种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是他们的感情越走越远高加林进城后为了自己的事业,而最终选择黄亚萍做了一个背叛者,他的爱情悲剧也在这时开始,所以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中折射出了路遥和林红的爱情悲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生 路遥人生论文 精品 路遥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