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名胜陶唐峪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137305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93KB
华夏名胜陶唐峪Word格式.docx
《华夏名胜陶唐峪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夏名胜陶唐峪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正是当代霍山人对他的缅怀。
(游客朋友们,过了这道牌坊,我们就进入了陶唐峪景区。
景区内属于国家森林公园,植被丰富,大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动植物物种繁多,池潭瀑布一瀑接一潭,被誉为“天然氧吧”。
是“森林浴”的极品佳境。
但大家在享受美景时也一定要注意环保噢!
进山门回首观望,中门背面楣框内镌刻“中镇独幽”,中门柱上也挂有一副抱柱楹联。
上联“莲台修身池内沐心化外求仁”,下联“尧祠养性潭边濑玉博中见厚”。
(陶唐峪的自然风光,以山雄、水奇、谷幽、石丽为主要特征。
其山雄,以摩天岭、莲花山为代表;
其水奇,以仙女池、水帘洞、五龙池等星罗棋布的深潭浅池及叠边瀑布为奇观;
其谷幽,以石门、观峰峡、一线天为典型;
其石丽,以鸳鸯潭河床石、仙女池壁、五龙池壁、石门河床、莲花山奇石等为胜景。
(爬山的旅途之行,艰辛中饱含着愉悦,暂且不说它是一次意志和精神的陶冶,单说一路观赏,亲身体验就是一种享受。
这些,都是当今人类所神往所追寻的Nature(自然)、Nostalgia(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iirvana(天人合一般的涅磐)的梦想之境。
峪口有三坝三潭,乡民传说尧帝于此峪立宫治世时,舜辅政之暇,曾垂钓于此。
至今潭南尚存“舜渔潭”三字石刻。
(由峪口南向,可至董公墓前。
)董公名熙兆,霍州城内人,生于清同治末年。
1928年至陶唐峪,喜其地清幽,便在此潜心修道并植树垦田。
历时34载,深谙周易八卦之奥,悉解善恶轮回之说,不公知识渊博,而且乐善好施,方圆数十里贫苦乡民多受其周济照应,深得附近百姓敬仰。
1962年,董公仙逝,享年89岁。
后人感其普施之德、惠里之仁、弘道之义、济助之善,通博之智、治山之功,葬董公于此,时常祭奠。
董公董东小山梁上有一亭,名“万年亭”,重檐八角,金顶攒尖。
亭北柱上,悬挂一联:
“山涧碧泉一枝瓜蔓水,峪前梯地十里果香园。
”亭南柱上,也悬挂一联:
“隐凰隐鹤松皆古,循路循阶地亦香。
”
董公墓之南,有一条小山沟,唐代名将尉迟恭及贞观天子李世民曾先后屯兵于此,故名“屯兵峪”。
公元620年,刘武周部将尉迟恭追赶李世民至陶唐峪,李世民遁入尧祠,尉迟恭把守峪口,屯兵于此,以困李世民;
不久大唐兵部尚书殷开山及行军总管秦叔宝率军赶到,尉迟恭从峪口退去,李世民又与殷开山、秦叔宝屯兵于此,然后挥师“米粮川”,大战尉迟恭;
尉迟恭归唐后,李世民派他镇守霍邑并修北桥、铸铁牛、监修观堆山二郎宣贶真群神祠,后陶唐峪恶僧为患,尉迟恭再次屯于此,缍剿除恶僧,保护了黎民百姓。
还有人说,此沟本名“洞宾峪”,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修仙于此而得名。
民间传说本无需深考细究,或许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只不过在时间上有所差异。
(过舜渔潭,入峪溯流东向,约行30米,便可看到一泓小潭,名鸳鸯潭。
)潭水清流澈见底,河床石花纹优美,五彩焕然。
传说此石为女娲补天时所留,上有风卷流云及各种飞禽走兽图像。
溪水入潭处,水底河床石上有一只禽鸟,头南尾北,栩栩如生。
初看像单鸭凫水,细观似孤鸳求鸯,其东有一石猴,水丰时入流嬉水,水瘦时则在溪边观望。
传说很早以前,此处水深草茂,潭中栖息一对鸳鸯。
有一天,鸳鸟生病,鸳鸟出去寻医求方。
天色将晚,仍不见鸯回来,鸳便抱病出巢,边叫边寻,却始终找不到鸯。
一只猴子过来,问清缘由,便答应帮鸳去找鸯。
猴子跑遍深谷山峦,终于在后山崖边找到一堆残羽、骸骨,看到石上血迹斑斑。
猴子明知鸯已遇难,回来后却不忍将惨景告知于鸳。
鸳鸟左等不见鸯回,右等不见伴还,终日悲鸣哭寻,痛苦万般。
猴子被鸳鸟的痴情深深感动,每天坐在潭边流泪相伴。
年长日久,这只孤鸳,这只猴子都变成了石头,留在这溪中潭边。
(鸳鸯潭之东,右边山崖陡峭高耸,形成一个大弧圈,左边山崖突兀伸出,插入这个弧圈。
两崖若即若离,中站留下一段狭窄的弧形山谷。
)这曲水弧崖的中部,夏季气候凉爽异常。
游留至此,全部沉入水底,身贴河床,久久不肯离去,尽情享受这大自然赐于的清凉。
弧崖上部的岩逢中,燕巢无数。
游人夏日入峪,坐在这谷底青色河床石上,耳闻北山莺鸟啼唱,眼观南崖燕子翩然,会真正领略到莺歌燕舞的景观。
如果说“沉鱼落雁”这个成语出自《庄子·
齐物论》,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但考证原文,却是“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词义似乎与原文有所不符。
然而,传说尧帝在此峪立宫度暑时,他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容貌美丽,常带宫女出入经此,花见羞而不开,月见之闭而不露,鱼见之沉入水底,燕见之落崖归巢,才是真正用“羞花闭月、沉鱼落燕”形容女子容貌美丽的词源。
落燕崖东部峭壁上,石刻宋提刑御史张商英五言古诗一首,名为《题霍岳》。
诗云:
鹫翅垂三晋,鳌趺踞一方。
丹书亡智伯,白妇诣秦王。
展足承姑射,回峦揖太行。
水涵千顷富,源发四渠长。
鸟不栖林木,云常入帝乡。
柏根蟋老石,瓜蔓散平冈。
叱咤生雷电,鞭笞役虎狼。
谷知雄气象,卫霍出平阳。
(曲水弧崖的东北部,河谷狭窄,水急石乱,汛期游人难以通行。
山民为方便游客,顺谷搭起一座浮桥。
)人行桥上,舒适自然,晃晃悠悠,飘然若仙,故名接仙桥。
桥北崖下,黑色大理石面底座上立碑一块,上刻当代著名书法家刘恪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桥名。
下桥东转,有一石龟伏卧道上。
游人踩龟尾、上龟背,可见石龟左右各伸一爪,头朝东南。
如果游人下石龟,站在对面山崖下回头观望,可见石龟张开双目,与游人对看。
传说此谷时无桥,便由此石龟迎客送仙。
从石龟东向,溪流转弯处又有一潭,名聚仙潭,又名仙经潭。
潭南一块巨石,上平略方;
其余三面大石环围,多似青蛙、蛤蟆形状。
传说古时候南无阿弥陀佛见此谷深邃幽青,景色奇特,常在此聚仙讲解《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讲经时,便坐在潭南平石上,此石能升能降,讲经时自然高升数尺,讲经后佛去石落,恢复原状。
众神仙由石龟接来,便坐在这众大石头听讲。
(从聚仙潭北转,50米处有胭脂池。
)传说此池因尧帝度暑时,娥皇、女英及众宫女常在上游卸妆沐浴,胭脂溶入水中,至此池起浮沉淀,因而将池底壁石头染为红色而得名。
游人至胭脂池,可听到崖后谷内水声清脆响亮,如百磬齐鸣,似千弦共弹。
转崖东向,一大奇观呈现面前。
只见瀑布从天而泻,两挂叠连。
上瀑如银河落谷,下瀑似珠玉垂帘。
瀑面石崖略呈弧形,石上花纹黑白相间。
瀑底一池,名簪环池,又名金银池,传说因尧帝度暑时,娥皇、女英及众宫女在上游卸妆沐浴,常有金簪、银环、玉佩之类落入水中,跌入此池而得名。
据说现在还有山民,珍藏着一些祖上从这个池中捡到的金簪银环。
瀑南崖畔有台阶119级。
山民们常说:
“一百二,缺一级,不上台阶无乐趣”。
南部台阶中段平台上,修建单檐四柱亭一座,上挂一联:
“银练千层喜见蛟龙戏水,云宵万里遥看仙女下凡”。
今池北又建台阶百余级,成为循环台阶路。
拾阶而上,又见瀑顶一池,即著名的仙女池,又名漱玉池。
这便是娥皇、女英及众宫女化妆、卸妆、沐浴、嬉戏之池。
直到后世,每逢夏日傍晚,山民们也见美女在池中出现,若人若仙。
人立池南崖边,举目北望,只见池北山崖状如大鹏,其后左右两峰,如同两翼,大有鲲鹏展翅,扶摇而上直向万里云天之势。
(仙女池往东,路边水中有一青黑石头,)石虽不大,其上却有一老一省两猴图像。
老猴端坐石上,凝神观望;
小猴背朝老猴,状如在石边俯视,又像在树上攀援。
(再向东,只见一条黑色石头,)从河床中隆起,横跨溪流,犹如青龙过涧。
其东一潭,便名青龙潭。
过青龙潭仰视北部山崖,如一头雄狮,俯视下方。
雄狮崖后,便是水帘洞奇观。
只见群峰四合,水从西北方高处谷口垂悬。
水帘下有一洞,口朝东南。
游人至此,自然会想起《西游记》中描写的“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其洞究竟多深、多宽,当年猴子们使用的石床、石桌、石碗等物是否还在洞中,大约只有吃过熊心豹胆的人才敢攀石壁、过水帘进去观看。
洞下方水在石上飞溅,如无数银球玉珠,壮观异常。
这此银球玉珠,再攒集一起,成为一股玉流,顺石而下,入至谷底汇于一池,因名“玉液”或“琼浆”,池西壁便是雄狮崖的底部,看去斜立危耸,实则固若金汤。
(从水帘洞南望,崖顶古建雄伟,便是传说当年尧帝立宫之所,后世名闻天下的尧祠景观。
如从仙女池沿右边山路台阶而上,可直接进入尧帝祠堂。
)山路右边有许多青色石头,其上白色条纹形如字状,或像甲骨钟鼎,或似大篆小篆。
传说嘉靖年间霍州知州褚相,曾悬赏千金,求天下贤能之士破译此“天书”含义,结果如何,史载不详。
尧祠依山傍水,坐北朝南。
传说华夏始祖黄帝以后,颛顼为帝,他把中国画为九州,每州均有一座名山作“镇”。
霍州属冀州,遂以其“巍大隆峻,深厚广博”而为冀州之镇山。
唐尧咨询四岳,方贤入霍山,见此处山雄水奇、谷幽石丽,景色优美而百姓勤劳,便在此宫度暑、治理万民。
舜时洪水泛滥,禹奉命治水,先登霍岳,随山刊木,疏河导水。
历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平水患,百姓安宁。
隋末,炀帝无道,天下大乱。
唐公李渊起兵太原,在吕州霍邑(即今霍州市)斩隋将宋老生,克霍邑,入长安,建立大唐。
唐初,霍邑被地方割据势力刘武周占领。
他派元帅宋金刚坐守霍邑,勇将尉迟恭威镇白壁关。
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兵返霍邑,与尉迟恭展开激战。
传说李世民被尉迟恭追赶至此,躲入尧词,在圣像的庇护下才幸免于难。
后来。
李世民麾下名将秦琼,与尉迟恭大战“米粮川|”,留下了“三鞭还两锏”的动人传说。
最后李世民设巧计,终于使尉迟恭的帅府行辕。
那时,山谷中寺院却出了一个恶僧。
传说他会用妖术,能“夜骑板凳,杭州观灯”,抢来良家女子,在山中蹂躏。
尉迟恭率兵入峪,与恶僧斗智斗勇。
恶僧“剪纸为马,撒豆成兵”。
尉迟恭神火烧纸马,神鞭打豆兵,终于制服恶僧,保护了平民百姓。
历史沧桑,变幻无穷。
当初尧宫古建,自然不可能历4000载而安然无恙,而尧帝治世之功、爱民之德却历4000年而长盛不衰。
数千年来,峪中纪念尧帝的建筑时圯时修,时倾时建。
现存古建筑,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霍州知州褚相捐资募工所建,至今已历442年。
门上牌匾高悬,上书“尧祠”二字,大门两边柱上悬挂一幅楹联:
“幸有名贤来作主,可知佳景不须多。
”入祠瞻仰,只见台上正殿砖窑五孔,原称中为尧祠三楹,内塑尧、舜、禹三皇圣像,翼为斋堂;
堂前厦柱上悬挂楹联一幅:
“祥光遍护春台暖,瑞气常依玉殿庄。
”东西两边又各砖窑一孔,原为碑厅、执中堂。
台阶下东西各砖窑三孔,是历代僧侣的住房。
祠外西北角,原有召魂楼一座,当是僧侣祭典亡灵,做道场的地方。
祠堂东、南、西三面群山环卫,景色壮观。
南山顶原有遥望塔一座,塔高七层,底围七丈。
是后人为纪念尧帝而修建。
传说尧帝建都平阳,却立别宫于霍州。
嗣后,尧庙于平阳,尧祠在霍州。
遥望塔既谐“尧王”之音,又系尧帝“南庙北祠”之情。
尧祠东南角山顶有天成石佛一尊,眉、目、鼻、唇显露,神态安然慈祥。
祠堂基座石崖,下临溪水,背对雄狮山崖、水帘洞天。
尧祠庭院宽敞,院外现有山民为游客准备的有碗托、凉粉、烙饼等各种地方小吃和饮料,还有许多桌凳,供游人餐饮休息、观景聊天。
(尧祠西边小山梁上,新建三长廊八角重檐亭一座)。
长廊南端,额枋彩绘八仙形象。
两边柱上悬挂一联: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层台叠翠上云霄。
”穿廊过亭,北端两边柱外又挂一联:
“目送鲲鹏杳杳去,思随流水茫茫来。
(从尧祠东边入沟上行约300米,南边山腰有天成石洞两个),传说为尧王初入霍山陶唐峪,尚未立宫时的住所。
西洞洞口高约2米,宽约2米,进深5米。
东洞高约1.5米,宽约2米,进深约3米,内有石床、石灶、尧王古迹犹存。
(从尧祠转山崖入谷,或从水帘洞之东攀崖入谷,两条路的交汇处有一石潭,名卧牛潭,)传说从水帘洞顶至滴水崖间这一段河谷以及附近山峦,曾是牛的世界,牛的乐园。
各种耕牛、食牛、野牛、犀牛出入其间,饿了上山吃草,渴了谷饮水,认晚或卧山岗,或卧河床。
当地百姓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关于牛头马面的故事,关于美猴王、牛魔王谷中相会的神话传说以及群牛为山下观堆塔、二郎祠及后山玉泉寺的建造驮木运砖的趣闻可谓斑驳际离、五彩缤纷。
卧牛潭之东,河谷中有一青黑色的大石,石上朝东的一面,开然造就一副犀牛临涧图像。
其牛颜色纯白,凸出于黑色石面,四足踏石,双角朝天,俯首弓背,活龙活现,此石便名“犀牛石”。
(犀牛石之东,溪水转弯处悬崖壁立,名为滴水崖。
)夏秋两季,平时满崖滴水,珠玉万千;
汛期瀑布飞泻,声如雷响。
冬春两季,满崖挂冰,形成百米冰壁,异常壮观。
传说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强行拆散后,牛郎遭到官府豪强的欺凌,茅屋被烧,织女的织布机也被砸烂。
牛郎拼死从强人手中夺下织女的布梭,肩挑儿女,来到此山。
说也奇怪,织女的织布梭到此后竟有灵性。
每天晚上,牛郎将织梭口朝下放到山边,便成为一座房屋,父子三人住进里面;
白天牛郎要出山卖柴,将织梭口朝上放入水中,便成为一只木船,载着牛郎与柴担穿峪出山。
牛郎上山打柴,谷中群牛便与他的儿女亲密相伴。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谷中群牛便驮着牛郎的儿女在山顶观望。
牛郎及其子女在此山中,虽说穿戴不愁,吃住方便,但是每天夜里,牛郎思贤妻,儿女念亲娘。
滴水崖的万千珠玉,便是牛郎及其儿女的珠泪涟涟。
(滴水崖后约100米处,)右边山麓有一天然画郎,长约30米,宽约2米,画面彩纹或如天女散花,或似敦煌飞天,或佝龙飞凤舞,或若云卷浪翻。
画面之上有流畅的曲线为界,下有笔直的白石玉带作边。
天然画郎之后,五池相连,玉水银流,贯穿其间,先见黑纹中一条白龙,身在池壁,头入池中,又见崖上一条白龙,游入池间。
五池藏五龙,池池居龙王。
从下往上看,水,一池比一池深;
池,一池比一池圆。
传说公元620处,李世民峪中避难时,常和寺中的老僧来此下棋。
一日,世民心中烦躁,因此砸出这五池相连。
山民们还说,过去每逢天旱,百姓们便到这五龙池烧香请愿,求龙王施恩降雨。
只要心诚,龙王便会让大雨从天而降。
大概这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水在深,有龙则灵”五龙池后不远,路边又有一块青色大石,石上形成一只白色老虎、头、身、爪、尾皆显,耳、眼、鼻、须俱全,此石因名“猛虎下山”。
此石之后还有一石,名“虎头石”,虽有头无身,却也能使人看到那“兽中之王”的面部形象。
(五龙池后约1000米处,又有一挂瀑布当谷垂悬,名大沟叉瀑布。
)瀑南崖衅,台阶40级,即使炎夏酷暑,拾阶登临瀑顶,也会只觉山风扑面,浑身凉爽。
后行不远,右方有一小岗,名“平珠玛岭”,又名“茯苓岗”。
岗上多长猪苓、茯苓、茯等名贵药材。
传说约百年前,山下观堆村有一山民周继祥,入山挖药,身感疲惫,便躺在岗顶休息乘凉。
将昏昏入睡时,只觉腰下有、似有东西在蠕动。
他翻身起来察看,什么也看不见。
再躺下时,又出现同样感觉。
周继祥起来,拿起镢头便刨,想看看土中到底有什么东西作怪。
刨了几下,竟刨出一只“茯苓牛”。
据说,茯苓之根如长成牛形状则名贵无比,如再能走会动则价值连城。
周继祥因此在挖出茯苓牛而成为当地首富,以“城东周家”名扬乡里。
据说山下偏墙村程家,也曾在此附近挖出过茯苓牛,致富发家。
(从大沟叉瀑布前沿北部山坡攀援而上“抓岭”,)回首南望,隔谷可饱览五子峰秀丽景观。
五峰东西排列,由西向东,一峰高过一峰而间距相当。
五峰似同胞兄弟,一脉承传。
峰峰翠绿欲滴,秀色可餐。
山民们传说,在五子峰西数第四峰上,过去曾有土匪结寨,打家劫舍,为患乡里,至今匪寨遗迹犹存。
据《霍州志》记载,明嘉靖39年(1560年)霍州知州李春,曾率兵剿匪与此。
李春是大明嘉靖年间继褚相之后又一著名霍州知州。
他在任期间,挖凿大张堰,开官渠引水灌田,当地百姓受益非浅。
百姓们为他树碑立传,大张堰至今犹称李公堰。
他还毁淫祠,移菩萨,避邪崇正;
正偏门,盖南塔,为霍州增添一处著名景观。
但近年来,关于他东山剿匪一事,有人卞他剿灭的是一支“替天行道,打富济贫”的起义军,当为罪;
有人说他剿灭的是一股“打家劫舍,欺男霸女”的土匪,当为功。
众说纷芸,性质难定。
看来,老百姓有口皆碑,李春所剿灭者,是匪不假了。
现引《霍州志》大明学正陈澜所著《南山塔记》中有关此事数句以作参考;
“圣天子临御三十有九年,临漳阳谷李公以中州进士拜命守霍。
比至适值年难,土寇渊薮于东山,蹂残灵秀,亦足为山川羞矣,公约众矢神,三捣巢穴,不逾旬而尽洗之。
”李春剿匪,不仅保护了百姓,也保护了山川灵秀。
(石门位于在沟叉瀑布后约3000米处。
)两边悬崖对峙,如同六状。
水从谷中流出,在巨石上垂悬叠连。
河床石花纹绚丽多姿,形成各种优美图案。
攀石而上,坐于谷口回望,可见对面石壁上有两条白龙,龙头相向。
其一尾在谷中,其一尾在崖上。
二龙头之间,有一圆形两爪怪物,略像蜘蛛之状,这便是二龙戏珠天然奇观。
传说古时此谷中有一只大蜘蛛,千年修炼成精,在此祸害生灵。
五龙池中二白龙闻知,飞临此谷,与妖蛛激烈争斗。
经过多次较量,二龙虽都身负重伤,但终于齐心协力,治服妖蛛,使它不得再在些为患。
石门后有两个沟叉,一朝北,一朝南。
北沟通往后山一线天,南沟名为观峰峡,石崖壁立谷间。
两沟之间有一巨大石头,略呈圆形,直径约12米,石重约200余吨,名为“恐龙蛋”。
此石原在南沟观峰峡中,当沟而立,隔断沟中交通。
巨石挨地处,有一弧形壑口,与地面之间形成一孔,名“透水窟窿”。
水从孔中流,人从窟中钻。
现在村中30岁以上的人,大都钻过这个窟窿,但不知何时,也不知什么力量,竟将这颗硕大的“恐龙蛋”移到这南北两沟之间。
若上南沟石崖,回首北望,可见对面一座山峰耸立,形似巨笔朝上,又似玉柱擎天。
每天傍晚,群岭皆暗,此峰独受夕阳映照,如银如玉,景色蔚然壮观。
(从石门顺北沟而入,约200米处,便是著名幽谷一线天。
只见窄谷两边悬崖对峙,似斧劈刀削,高不可攀。
谷口有一深潭,水深逾丈,山民称其为“油瓮”。
)传说原来此潭深不见底,临潭使我毛骨悚然。
古时曾有人在后采集油料榨油,担油出山时,在此将油桶扣翻,油入潭中,漂浮水面,此潭便以油瓮而名。
夏秋之时临潭观看,水面上常有无数俗称“卖油瓮”或“卖油郎”的昆虫,戏游水面,似乎在证实此潭为油瓮名不虚传。
从油瓮之侧石壁入谷,谷成一隙,天若一线。
寒气裘人,使人顿生幽僻深邃之感。
(从一线天顺谷而进,可到阶水洼瀑布前。
此瀑瀑面宽阔,高入云端。
沿瀑侧蜿蜒援而上,便至玉泉寺遗址。
)据大清嘉庆三年(1798年)《陶唐峪重建玉泉寺碑记》载称,清雍正年间大旱,知州唐麟祥独入深谷乞雨,至此见老年夫妻围棋石上。
唐公认定为龙公龙母,便虔诚侍立于旁。
龙公龙母一局弈华,被唐公诚心感动,便以砚水相赠,于是普州降甘霖,而雨含墨色墨香。
不仅田禾受雨露滋润而丰产,百姓也因此“墨雨”沐浴而民风大变。
《霍州志》载称,大明永乐年间,著名学者曹端在霍州任学正十八年,他学识渊博,品德廉正。
所教弟子,成名者甚众。
他的学生郭晟,乡试中举,官授西安府同知,临上任时请教为政之道。
曹端说“吏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
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
”他的这段名言,以后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官箴”,刻碑立石,使当政者永铭不忘。
大明嘉靖年间,褚相、李春先后任知州时,霍州学子中举成名者仍甚为兴旺。
其后却一度民风萎缩,科试颓唐。
至唐知州乞求龙母降“墨雨”后,霍州学子又屡屡名题金榜,兴旺如前。
清嘉庆三年,圪塔村民张尔珠,损资募工,重建玉泉寺于此,使曾号称古霍八景之一的“玉泉圣迹”再度名扬天下,万民景仰。
另据残碑记载,玉泉寺曾有高僧主持,死后“金椁埋泉,舍利其塔”,历代来此掘墓盗宝者大有人在。
究竟塔立何处,金椁是否还在,很难断言。
如今,古迹玉泉寺虽“功成身退,解归田”,但仍遗迹微存,瓦砾满山。
(依山飘浮的淡淡烟霞为这秀丽的莲花峰增添了迷人的美。
在这里还可以观赏到“霍岳堆云”、“东岭夕照”的厅特景观。
(一线天后,沿东岭崎岖山路,可直达摩天岭。
此咱陡峭难行,路上几乎没有可以坐下休息之平,登山者即使气喘吁吁,也只能站立歇息,乃至不敢回视身后。
此坡因名“歇立坡”。
)坡越高,苍松古柏便越多。
才行坡之一半,侧目西望。
只见高耸入云的擎天玉柱峰已降到视平线的下方。
至山顶,再穿林盘绕北向,终达摩天岭极巅。
此峰海拔2155米,因千年石龟雄跨山顶又名龟山。
山顶南坡,有一片约400平方米的草墁,墁上不长高大树木,山珍野菜、名贵药材布满。
秋后花残叶落,一片金黄,因而此山又名“黄梁”。
草墁东南部,有一巨石,形似“鲤鱼翘首”,又似“恐龙问天”。
人立山顶,极目四望,东面安泽、古县,西边霍州、汾西尽收眼底;
北部蛤蟆岭、五龙壑,南部莲花山、老爷顶,诸峰亲如兄弟,近在咫尺之间,形成霍山群峰“高不欺矮,强不凌弱,齐心协力,携手并肩”的雄伟景观。
“龟山日出”,景色奇特。
夏秋清晨5时左右,若遇晴天,东方日出之处便红光浮动,色彩绚烂。
既而一个鲜线的亮点突现,忽然露出一个圆边。
眨眼工夫,成为红色半圆。
方见云彩由红变黄,彤红色的太阳已变成一个圆亮闪光的金盘。
俯视周围群山,山尖都染上一道金边,山坳仍苍绿发暗。
云彩由黄变白,山们也消除睡意,开始发亮到处碧绿显露,一片生机盎然。
《霍州志·
霍山中镇庙记》载称:
“九州皆有山,必以其魁硕伟杰者为镇。
谓其能蒸云汇雨,障敌固圉,系民望而安地德也。
”周礼职方氏载:
“九州之镇山,在扬曰会稽,在荆曰衡,在豫曰华,在雍曰嵩,在兖曰岱,在青曰沂,在并曰恒,在幽曰医无闾,在冀曰霍,名于后世不可易。
惟冀州据北方,地最圹邈,河东尤称山水之雄,而独以霍为镇,意在其巍大隆峻,深厚广博,子诸峰崦隶群垤,其气象有以冠境内。
霍山神传》载称:
“霍山神者,苍帝之中子也。
生于天灵之纪著雍,赤奋若之岁封冀,总领海内名山。
由此看来,霍山为海内名山之首,霍山神为海内山神之尊,渊源久在,名副其实。
称霍山为“华夏第一山”,有根有据,理所当然。
(从摩天岭沿山梁、穿密林,可至景区东南部另一著名奇峰莲花山。
)一路山高林密,古木参天,有时林间落叶竟达尺余。
山珍野菜,到处皆有,如黄色的金针,绿色的蕨菜,黑色的木耳,还在乳白带黄的“猴头”;
名贵药材,屡见不鲜,如茯苓、猪苓、贝母等,据说此处的贝母不仅优于川贝,而且胜于浙贝。
将至莲花山山顶,回首东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夏 名胜 陶唐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