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补充表格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133317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66.43KB
历史补充表格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历史补充表格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补充表格必修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被分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
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影响
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划分标准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不同点
行省制
盛行时代
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确立于元朝
和中央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结果在一定时期内部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时期
阶级特征
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
西汉
巩固
中央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地方
汉初实行郡国制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隋唐
完善
隋朝继承魏晋三省体制,将其作为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机构;
隋唐使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唐朝后期因地方节度使权力增大而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北宋
加强
中央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收归中央
元朝
新发展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实行行省制度
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别
项目
公民法
万民法
时间
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
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
适用范围
罗马公民
罗马境内各族人民
侧重国家事务
偏轻私法规范
更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形式
注重形式、缺乏灵活
简洁灵活、实用有效
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罗马法律体系总括
法律
时间
背景
适用范围
评价
《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
习惯法不能维护平民利益
罗马各个阶层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
该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世纪中叶
罗马共和国建立,需要调节公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罗马公民
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3世纪
在罗马帝国形成过程中,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凸显
帝国统治下的一切自由民
有效地调节了罗马社会发展中的新矛盾,有利于帝国的发展和长治久安。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公元6世纪
它是历代罗马法系统化和法典化,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国会的构成
组成
选举原则
职权
参议院
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1/3
批准任命和条约的权力
立法权
财政权
征兵权
宣战权
弹劾权
众议院
选民直接选出,名额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任期2年
提案权
联邦与邦联的区别
联邦
邦联
组成单位
州
邦国
主权归属
中央
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
中央权力高于地方权力
地方权力高于中央权力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共和制的区别
项目
主要特征
典型
国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1.议会拥有立法权、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2.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3.政府(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4.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派领袖担任。
英国
总统制共和制
1.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海陆空三军。
2.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
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
而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
3.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
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是否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而在于在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
美国
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美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产生的方式
选民选举
世袭
国家元首的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的权力
有
无
政府首脑
首相
政府如何产生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国家的权力中心
议会
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英国
美国
世袭的国王:
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选举产生的总统:
总揽行政权力,统率海陆空三军
行政机构
内阁:
由议会下院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政府:
总统领导下,独立于国会,受国会的牵制
下议院
国会
司法权
上议院
法院(独立于国会)
国家政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与法国的共和制区别
德国
法国
世袭的君主:
集立法、行政、军事大权于一身
名义上拥有很大权力
皇帝任命宰相,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行政权归总统;
总统权力受议会限制
下议院虽是立法机构,但所有法案都须经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
立法权归议会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共和制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比较
项目
德国二元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权力
国王,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议会、政府关系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无实权)是立法机构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权力的中心
比较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代议制
法国
德国1871-1918
行政权
皇帝
政府首脑的选举办法
下议院议员由普选直接产生,国王任命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由民间间接选出
由参,众联席会议选出
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议会选举
政府的权力
内阁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内阁向总统负责,总统不向国会负责
内阁向议会负责
内阁和宰相对皇帝负责
在下院
归于参,众组成的国会
归于参,众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宪法规定在帝国议会,实际在皇帝
最高法院
制度名称
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
总统议会共和制
区
别
政府政党
由议会产生;
政党上台须在选举中获多数
当选总统组织政府,政党上台否关键看总统能否在选举中获胜
权力中心
元首
虚位,没有实权
有实权,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军队
相同
①都属民主共和制,议会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②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比较
北伐
西征
1853--1855年
1853-1856年
目的
为了推翻清政府
巩固天京大本营
经过
打到天津郊区因孤军深入失败
挺进安徽、湖北、湖南石达开鄱阳湖大败湘军
意义
牵制清军,为西征创造条件
巩固了天京大本营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
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的区别(无产阶级领导)
名称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
《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比较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马关条约》主要内容
(1)赔款白银4.5亿两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背景
1853年初为巩固政权,强盛时期
1859年为改革内政,衰弱时期
社会经济主张
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绝对平均主义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群众基础
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利益和要求,群众基础广泛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
未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农民反应不积极
特点
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同时有极大的空想性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反映向西方寻求真理和迫切救国救民的愿望
消灭私有制
发展私有制
革命纲领;
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未能真正实施
继承反封建的一面;
弥补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和落后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新中国近60年历史(1949年至今)分期
历史分期
历史年代
时段特点
过渡时期
恢复时期
1949-1952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改造时期
1953-1956
三大改造
十年曲折发展
1956-1966
曲折发展
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严重破坏
二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1956)
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
同苏联等17国建交
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1953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
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
1955年
亚非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外交政治内容
含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团结世界人民”
积极争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及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
巩固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
各民主党成立的情况
党派名称
成立
全称
简称
时间
地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1925.10
旧金山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1930.8
上海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1941.10
重庆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1945.12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九三学社
九三
1946.5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1947.11
香港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1948.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补充 表格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