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授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128484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0.03KB
最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授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授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授课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的基本理念;
学前儿童健康观内涵;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等。
健康的基本理念
一、医学模式的演变
人们对自身的认识,经历了若干不同的阶段。
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的科学。
医学的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的集中和概括,就构成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1.机械唯物模式
人们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健康是上帝或鬼神赐予和主宰的,只有用祈祷乞求上帝祛病保平安,这种迷信思想曾一度限制和约束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
后来,西方出现了“人是机器”的说法,这种模式看到了健康和疾病的“物质”性,但是它忽视了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生物医学模式
19世纪以后,进入了“细菌学时代”。
人们开始认识到疾病是生物因素引起的,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只重视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忽视了影响人体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3.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心理和生理的关系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
社会上的种种事件,通过人的心理反映到机体上,从而影响健康,引起疾病。
1977年美国学者C.L.Engel正式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
该模式研究生物、心理、社会的三方面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只有在三者之间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才意味着健康。
也就是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件,都有可能通过影响人的心理,破坏人的健康,引起身心疾病。
二、现代的健康观
不同时代对健康有不同的理解。
过去,人们认为“无病”就是健康,或者把健康当作疾病、伤残、功能障碍等词的反义词。
从现代的认识来看,这仅仅是对健康的机械理解。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在其宪章中将健康定义为:
“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
”从这一定义可以理解为:
1.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完满状态
从基本要求来看,机体应当发育匀称,功能健全;
在心理方面应当心理稳定,精力充沛;
在社会适应方面应当关系和谐,道德健康。
但是完满状态是很不容易达到的,而且在不同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标准。
2.健康和疾病是互相演变的过程
生命存在的三种状态:
健康-----亚健康----疾病
健康是动态过程,也是机体不断调节和维持的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表现在个体内部,也表现在个体与环境(包括其他个体)之间,一旦机体出现某种平衡失调,便脱离正常状态,可称为“不健康”或异常。
所谓疾病是“产生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
所谓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心理功能低下的不健康状态,可称之为“灰色状态”或“第三状态”。
疾病一般是由健康经“亚健康”或前疾病状态发展而来,即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互相演变的过程。
总之,此定义破除了“无病即健康”的传统观念,从机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提出了健康的要求,使健康的概念更加全面,有力地促进了医学模式的发展,表达了人类对完满健康的追求。
三、健康的评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制订的标准包括躯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
其中躯体可用“五快”来衡量:
吃得快、走得快、说得快、睡得快、便得快
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来衡量:
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状况有赖于环境、机体和病因三者的平衡关系。
健康是许多相互交叉、渗透、影响、制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保健学家把这些影响因素归纳为四类:
1、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影响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与生物因素。
有些是自然界固有的,有些是人类制造的,但都以自然因素的形态对有机体产生影响。
个体和人群的健康,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更重要的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2.生物学基础
包括机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3.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习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也有生物病原体逐步转为不良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中的“富贵病”,其致病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儿童发生营养不良也与偏食、挑食、过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4.卫生保健设施。
我国的健康服务也逐步从重视疾病的治疗扩大到防治并举,从身体健康服务扩大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服务。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观
一、学前儿童健康的基本特性;
学前儿童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能较好地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
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学前儿童健康的获得需要成人的关心和教育,也需要学前儿童力所能及的自我努力。
学前儿童健康具有以下特性:
1、学前儿童健康主要包含身心层面的健康。
对于道德发展水平十分有限的学前儿童而言,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是判断其健康状况的主要标志。
学前儿童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2、学前儿童健康首先指向学前儿童身体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各个生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良好发挥,能够有效抵抗疾病,学前儿童生理组织和构造的完整是身心良好发育的物质基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就必须从零岁前就开始加以重视,提倡优生优育。
3、学前儿童身体、心理发育水平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与同年龄儿童的发展水平接近。
4、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是智力发展正常,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交往的基本条件。
5、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社会适应良好。
6、总体地看,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还是心理的发展都应呈永恒上升趋势。
具体地说,学前儿童的生理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生和发育正常,没有生理缺陷,能有效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二、学前儿童健康观的要点
学前儿童健康观,是指人们对学前儿童健康的基本态度或看法。
这些态度或做法直接关系着我们促进还是阻碍儿童的健康。
1、学前儿童健康是系统的和谐发展
(结合器官系统的联系解释)
2、学前儿童健康是持续的正常发展
(结合儿童成长的规律来解释)
3、学前儿童健康是平等的普遍发展
4、学前儿童健康是需要促进的主动发展
学前儿童的健康促进并不意味着揠苗助长;
健康的学前儿童能够自助,健康促进也需要学前儿童力所能及地主动参与。
三、现代保育观的内容
传统的幼儿园保健模式重在学前儿童生理疾病的防治,它强调对学前儿童实施计划免疫,供给充足的营养等,使之“不得病,睡得安,吃得饱,长得高”。
这种传统的保健模式不能满足学前儿童健康的需要。
显然,学前儿童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外,还有心理上的多层次需要。
因此,幼儿园保健模式由单纯的生理保健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保健模式,必须加强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服务和保育,培养学前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并维持身心的健康。
第三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含义以及发展趋势
(一)含义:
参见教材第8页。
应当从以下角度理解:
1、健康教育是教育活动。
和一般教育一样,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关系到人们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2.健康教育需要社会行动和行政干预。
采取社会行动和行政干预是推动健康教育的良策。
3、健康教育者应先了解健康的决定因素。
对当前(也包括将来)影响人们健康和健康相关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及影响健康的环境条件有一个基本了解。
才能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二)发展趋势(略讲)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内容系统
生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人体认识与保护教育;
生活卫生与习惯教育;
饮食与营养教育;
安全教育;
运动与锻炼教育等。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方法;
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习惯:
主要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品德行为习惯;
以及早期的性教育等。
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目标系统
(1)提高学前儿童健康和卫生知识水平
(2)改善学前儿童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信念和态度
(3)促进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和保健能力的形成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关键,就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促使形成有益于人、社会和民族的健康行为,能保护和增强自身和他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个人及全民族的健康和素质水平。
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实施模式
成功的健康教育应该包括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个方面的健康教育。
从幼儿园来看: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就是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健康、社会、科学以及其他有关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和户外活动,进行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可分为创设健康环境和提供健康服务。
健康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此外,还应该包括健康和健康教育管理。
从家庭方面来看:
家庭健康教育,主要特点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活动,教育幼儿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品德行为习惯。
从社会方面来看:
社会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
第二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6学时)
生长发育是学前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
生长:
指身体各个器官以及全身的大小、长短和重量的增加与变化,是机体量的变化,是能观测到的。
发育:
指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成熟与完善,是机体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成熟:
指机体的生长与发育达到一种完备状态。
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一)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又有阶段性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有它独有的特点,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例如:
“头尾发展的规律”
在胎儿时期的形态发育是头部领先,其次为躯干,最后为四肢。
动作发育顺序:
“三翻六坐八爬一岁走”,婴儿期动作发育顺序为首先会抬头,转头,然后为翻身、直坐,最后才会站立和行走
(二)生长发育的程序性
生长发育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程序。
(三)生长发育的速度呈波浪式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呈波浪式的,有时快、有时慢。
由胎儿达到成熟期,人一生有两次突增阶段,第一次突增是在胎儿期到1岁,第二次突增是青春期阶段。
呈现出:
“1、2、3、4”规律------从出生到成年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头只长了1倍,头只长了1倍,躯干增长2倍,上肢增长了3倍,下肢增长4倍。
(四)各系统器官的发育统一协调但是不平衡。
根据各部分发育情况的不同,人体各器官的发育分为四种类型:
一般型器官的生长;
生殖型器官的生长;
神经型器官的生长;
淋巴型器官的生长。
(五)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符合正态分布
在一定范围内由于遗传、性别、环境、教养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
(六)出现生长发育的特殊现象。
1、追赶性生长:
儿童年的生长,在正常环境下遵循一定的规律。
遇到不良条件时生长变慢。
一旦改善后,生长即可加速逐渐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生长轨道上。
这种现象称之为“追赶性生长”。
2、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
二、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实际就是个体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遗传-----决定机体生长发育的可能性
人体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等都受到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环境----决定机体生长发育的现实性
1、营养是保证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充足的营养素可使生长潜力得到最好的发挥,营养对生长发育中的学前儿童的形态、机能、会产生暂时的或永久的影响。
2、体育锻炼----可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
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呼吸和心血管的发育,充分利用“三浴锻炼”。
3、疾病----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
包括急性感染、长期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先天性疾病等。
疾病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阻挠取决于病变的部位、病程的长短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4、合理的生活制度-----促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
科学安排学前儿童的生活制度,使之有足够的户外活动,适当学习,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促进其生长发育。
5、良好的生活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包括:
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水源清洁、无噪音、住房宽敞
6、社会因素:
主要包括父母的职业,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父母的职业和文化水平。
三、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评价方法
参见教材第70页。
第三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6学时)
第一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
一、确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确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根本依据;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首先依赖于学前儿童群体发展的一般规律,目标的制定者必须进行深入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应与国内外幼教同行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研究,以期真正把握学前儿童的健康需求。
2、学前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确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直接依据;
学前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制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最直接的依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五条规定了我国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见参考资料中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的4条;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又从五个方面具体化了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见《纲要》的总要求和健康领域要求。
3、社会发展与要求是确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分类
1、幼儿园健康教育总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已;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确定相应的年龄阶段目标及具体活动目标的依据,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我们要这样理解:
※身与心并重,身体健康以发育健全、具备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情绪愉快、适应集体生活为主要特征。
※保护与锻炼并重。
既重视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身的能力,又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
※其他四个领域也有与健康教育相关的目标,在促进学前儿童的道德健康、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2、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是以3—5周岁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而确定的教育目标,它对3-5岁的学前儿童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是对总目标的细化,又是制订具体活动目标的直接依据。
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健康教育目标见附页。
3、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目标
这是幼儿园健康教育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的具体实现。
教育活动目标在内容上一般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
一般而言有三种表述方式:
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
※行为目标的表述一般有如下句式:
“知道……”,“理解……”,“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区分……”,“把……配对”,“对……进行分类”,等等。
※表现性目标追求的不是儿童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
※“尝试……”是生成性目标较为典型的表达方式之一。
(此处结合目标内容方面、难度要求方面、表述方式上的常见的问题进行目标确定练习。
)
第二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1、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相对应
例如,应针对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前儿童不偏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为此就要选择那些与认识、品尝各类食物有关的内容。
2、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和已有的经验相关联
要针对学前儿童的健康现状及其趋势选择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中存在着肥胖、消瘦、任性、胆小、尿床等现象。
3、与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相符合
一般来说,内容的深浅应符合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但在实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必要的内容以学前儿童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显得更为重要。
比如“膳食平衡”这一专业术语不容易被幼儿理解,不如具体化、生活化,就是不挑食、不偏食。
4、与学前儿童所受的社会影响同步
针对社会治安问题,针对家庭的现代化等。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
生理健康方面:
1、人体认识与保护教育:
2、体育锻炼与健康:
3、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教育:
4、环境教育:
5、营养教育
6、疾病与意外伤害的预防教育
(二)心理健康方面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和性教育。
培养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情绪,学会友好与人交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实施(21学时)
本章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日常健康行为教育、身体生长发育教育、饮食与营养教育、安全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的特点以及实施方法。
第一节学前儿童生活常规教育
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环节,进行生活卫生与习惯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盥洗习惯、排泄习惯、行为习惯等。
一、学前儿童生活常规教育的目的:
让学前儿童懂得生活的基本知识、规则和技能,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学前儿童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
懂得生活要有规律;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三、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要求:
(1)不同年龄儿童要求有差别:
一般小班为量基本的生活要求,中班、大班儿童内容逐渐增多,难度增大;
(2)具体而规范:
按照一日生活常规的具体要求进行培养和训练;
(3)保育和教育相结合:
儿童年龄越小,越需要通过保育的服务。
(4)注意照顾个体差异:
对特殊幼儿需要特别加以照顾,给予耐心细致的帮助。
第二节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教育
人体主要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培养正确的性别意识,学会保护自身的健康。
一、人体保护常识教育
二、身体生长教育
三、健康的性教育
第三节学前儿童饮食与营养教育
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饮食习惯以及食物特点深入开展学前儿童饮食与营养教育,及时纠正饮食问题。
一、营养教育的目标
让学前儿童初步了解食物的名称、种类及特点,纠正不良饮食、态度和习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自己进餐和技能;
促进其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二、营养教育的内容
让学前儿童学习粗浅的食品营养和卫生知识;
让学前儿童有自我控制饮食的意识及其能力;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
培养学前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
纠正营养不良学前儿童的饮食习惯。
三、营养教育的注意事项
1、重视学前儿童膳食心理卫生:
掌握学前儿童膳食的心理特点,采取心理卫生措施和方法,是学前儿童营养教育的关键。
2、针对进餐情况,及时、随机地进行教育;
3、注意个体差异:
由于学前儿童对营养需要存在个体差异,要结合营养、生长发育、遗传等多方面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4、加强全方位合作:
家庭和幼儿园密切配合,社会和幼儿园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营养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四节学前儿童安全生活教育
学前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儿童生活常规教育、安全教育、自我保护教育的实施方法;
学前儿童安全生活教育的内涵:
根据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认知发展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特点,加强学前儿童对周围环境中潜在危险的认识,提高其预见性和保护技能,减少意外伤害发生,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以及对策
从成人角度来看:
1、成人的监护不当——应建章立制,增强责任心
2、周围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配备安全设施,消除安全隐患
从学前儿童角度来看:
1、学前儿童自身的生理发展水平有限——既要保护,更要锻炼
2、学前儿童对危险情境的认识不足——提高儿童的危机感
3、学前儿童的冲动天性——让儿童逐步学会“三思而后行”
二、学前儿童安全生活教育的实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师“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教师在保育幼儿的同时要转变思想观念,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学习生活自理技能,以活动促进幼儿运动协调能力的提高,提高预见及排除危险的本领,不断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安全生活的目的。
1、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幼儿入园、进餐、睡眠、自由活动等的安全注意事项。
2、丰富学前儿童生活中的自我保护常识
※创设模拟情境,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例如鼻出血了怎么办?
生病了怎么办?
跌伤了怎么办?
通过创设适当的教育情境,激发幼儿脱险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学前 儿童 健康 教育 授课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