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辩证关系作文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121005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52KB
作文范文之辩证关系作文Word下载.docx
《作文范文之辩证关系作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辩证关系作文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凡事不能过于绝对化,要联系事物所处的历史和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思辩型作文,要求同学们用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具有两重性等观点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使论证显得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无懈可击。
例如: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阐述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此之前,他列举了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一是不敢继承,二是全盘否定,三是全盘接受。
产生这三种错误态度的根源,就在于对中外文化遗产缺乏必要的辩证分析。
正确的态度正是源自对文化遗产的辩证分析--占有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益的(鱼翅),区别对待其中既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的(鸦片),毁弃其中有害无
益的(烟枪、烟灯、姨太太)。
可以说,这篇议论文正是辩证分析这一哲学方法的活生生的应用。
归纳起来就以下两点:
(一)勿过头,勿片面,防静止,防孤立。
(二)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发展联系、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三、常用的辩证思维方法:
(1)发展的观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注意对立面的转化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这是大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
事物对立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
如:
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时期,美苏两大军事强国是站在一条阵线上的,两国紧密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战后,两国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走向了冷战与对立。
再如,中苏本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同志加兄弟,六十年代中后期产生了严重对立,中美建交,形成新的政治平衡。
这些都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最好例证。
(2)联系的观点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具体的联系:
1、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2、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
比如,我们在谈及“成才”这一话题时,就要考虑影响成才的各种因素。
总的来说,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而主观条件包括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客观条件则包括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
从以上条件不难看出,主观努力是成才的决定因素。
(3)一分为二的观点
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只说一面,可能会引起误会,还得说说另一面。
看问题要懂得全面分析,凡事要一分为二。
比如说战国后期秦统一中国是大势所趋,客观上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国防事业的发展,是进步的;
但从被灭掉的六国看,则是一场国破家亡的灾难,屈原忧国忧民自沉汨罗,太子丹遣荆轲刺秦,又不能看作是逆潮流而动。
这就是对秦灭六国事件的一分为二。
秦始皇灭六国是一种雄才大略,功在千秋;
灭六国之后没有及时安抚六国军民,一味实行残暴统治,焚书坑儒,横征暴敛,招致人民起来反抗,他同时又是一个千古罪人。
这是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一分为二。
四、高考作文题中辩证思维运用: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来看,材料作文、关系型话题作文和联合短语型命题作文往往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
立意原则:
正确而全面揭示关系
接下来我们看下面的题目分析:
1、(86全国卷)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但形成了茂密的森林之后,大片森林的出现就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只是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见解。
——谈
辨证思维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2、(90全国卷)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
“
“为什么呢,我的孩子?
”
“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
“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
“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
分析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3、(91全国卷)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
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题目: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辨证思维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4、(93全国卷)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
啪!
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
“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发展变化的观点,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老交替的规律此外同学们还可以看看近几年部分思辨性强的高考作文题:
2011上海卷:
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
2010全国卷i:
有鱼吃还捉老鼠?
北京卷: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08广东卷:
不要轻易说“不”
江苏卷:
好奇心
湖北卷:
举手投足之间
2007四川卷:
一步与一生
宁夏卷:
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浙江题:
行走在消逝中
2006重庆卷:
“走与停”
浙江卷:
生有所息生无所息
解析二元关系作文话题的审题操作程序
第一步搞清两个概念各自的内涵。
如2005年全国卷Ⅲ的“忘记与铭记”中的“铭记”就是“牢牢记住”的意思,话题之前的材料引子就告诉了你内涵。
第二步分析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两个概念中哪个是要重点写的。
1.有的是顺承关系。
如去年广东卷的“语言与沟通”,“语言”是“沟通”的前提,重点要写语言之于沟通的重要性。
又如2004年全国卷Ⅱ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遭遇挫折”是“放大痛苦”的前提,前者是情境,后者是态度,重点应写“遭遇挫折”后,不应“放大痛苦”,重在写积极态度。
2.有的是种属关系。
如去年浙江卷的“人文素养与发展”,“人文素养”小至个人,大到国家都是了“发展”的重要方面,前者是后者这个属概念的种对象,重点应阐述“人文素养”之于“发展”的重要性。
3.有的是提升关系。
如去年辽宁卷的“平凡与自豪”,今年全国卷Ⅱ的“位置与价值”。
要从“平凡”“位置”中提升出“自豪”感、“价值”感,重点就应挖掘出平凡中的不平凡,位置中的含金量。
4.比较多见的是对立统一关系。
如。
天津卷的“材与非材”,重庆卷的“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江苏卷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全国卷的“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全国卷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与铭记”。
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都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都是相互联系、甚至有些是相互制约的,这就更需要灵动的辩证思维
能力。
第三步必须明晰并确定一个有关道德价值判断的主旨或是标准。
如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中的两个概念是相辅相成的,主旨应定位在“真理是评判相信与听取的标准”或“完善自己的最好途径是缺一不可”等。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往往有距离,但二者是螺旋式向上发展的,应认识到必须处理好这一关系才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生价值的内蕴。
“材与非材”须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定位主旨。
今年的“忘记与铭记”的两个概念是不相容的,但又是互相照应的,同样需有一个评判标准,可以是在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下的“谅解、大度、宽容、相助、正义、感恩、责任、报效”等尺度。
而特别要小心的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评判标准,否则就乱套了。
五、例文借鉴:
玩物丧志
“玩物丧志”这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
沉迷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志向。
我认为其实不然,玩物不一定会丧志,相反,还有可能“得志”。
(反弹琵琶,提出观点)
,他小时却并非一个乖巧的孩子。
他从小沉迷于电脑,每天不上学,却去玩电脑。
到了70年代以后,电脑工业渐渐崛起了,他靠他的技术与头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向了成功的巅峰。
所玩之物有好也有坏,比如前面讲的电脑自然是好的。
但一些人不懂得“玩物”会“丧志”。
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了解到一位外国的国王——法王路易十六,他被称为“锁匠国王”,因沉迷于制造精美的锁而不理朝政,最后法国人民将他流放在一个孤岛上。
而他的妻子——人称“亏空夫人”的安东尼王后,因沉迷于金钱而被人民推上了断头台。
这两个例子都是因沉迷于不该沉迷的东西而“丧志”的。
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玩物”的性质。
说到沉迷的程度,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自控力较弱,容易深陷。
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例,我上学期沉迷于打电子游戏,自以为打电子游戏不会影响学习,但到后来越陷越深,甚至旷课去玩,期末时,我的学习成绩进了倒数几名。
【篇二:
辨证思维与高中话题作文】
2007年03月02日星期五06:
40p.m.
宁波市李惠利中学钱洲军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考试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多种思维方式来展示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思维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定然要综合运用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相似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众多的思维方式。
在这些思维方式中,我以为辩证思维是写作中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
尤其是在话题作文的写作中,辩证思维更是作用显著。
因此,在这里,我就话题作文的写作和辩证思维作一点研究和阐述。
一、话题作文的需要突显辩证思维的价值
高考对高中各科教学有一种导向引领和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事。
综观恢复高考以来的作文考题,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截然不同,命题作文限制很死,学生几乎无自由空间;
而话题作文给了学生无限的思想驰骋的空间。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也有质的区别,材料作文由两部分构成,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学生要从材料中寻找写作方向;
话题作文由三部分组成,话引、话题和写作要求,它提供给学生以话题引出的材料,又提供了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话题,学生的写作不一定
与材料发生关系,只要切中提供的话题即可,并体现三自原则,即“自定立意、自择文体、自拟题目”。
这样,学生偏题、跑题的机会少了,思考的余地大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自由的张扬,才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想象联想得到了尽情的驰骋,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因此,从99年高考开始,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发散性、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多向性、客观性等特点成为一种公认的有效命题形式。
高考话题作文已连续七个年头,考察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全国卷中的作文题,还是近年各省的自主卷中的作文题),都能看出辩证思维在话题作文写作中的突出地位。
首先,从高考作文题的分类来看。
2004年全国共有15套高考语文题,其中10份试卷作文的话题是联合式短语,即关系性话题。
话题类型有很多种,除关系型话题外,还有观点型话题、范围型话题、对比型话题、观点型话题等,这些话题中,关系型话题最能体现辩证的色彩。
关系型话题的提示性文字中往往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而这些事物或对象间都存在着某种关系,有对立统一关系,有是非取舍关系,有并非绝对关系,有并列共存关系等。
无论哪一种关系,都是矛盾关系,学生在审题时一定要将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正确全面地揭示出来,否则就有可能离题。
如非借助辩证法原理,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运用“两点论”或“重点论”的辩证法哲学方法论,是很难搞清它们之间的客
观关系的。
这样,审题就会受挫,更谈不上写好文章了。
高考试题如此热衷于关系型话题,给学生的辨证思维方式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从高考题的内容来看。
19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必须借助辩证思维的全面性的特点,即要去肯定“记忆移植”的积极意义,也要去设想“记忆移植”的负面影响或后果。
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充分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事物的多层次性等哲学命题,虽然此题是近年高考命题作文中开放性最大的题目,但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进行哲学的思考,是很明确把握中心,难写得心应手的。
2001年高考作文的话题“诚信”和2002年高考的话题“心灵的选择”,都是人生哲理的问题。
2003年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体现了情感与理智的辩证关系,理智是客观性的,情感是主观性的。
情感应服从于理智,理智决定着情感;
情感又影响着理智,对理智有反作用。
只有在全面考察这两者的关系的基础上,写作才有可能深入。
2004年全国卷四套作文题话题分别为: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这些话题无一不是以矛盾对立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05年全国卷(三)的作文话题为:
“忘记与铭记”,其出题构思方式如出一辙。
再次,从高考作文评判要求来看,也对辩证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考作文的评判除了六项基础等级要求外,要取得高要还得看四项发展等级要求,即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很显然,把“深刻”放在了首位。
所谓深刻,首先是具有深透的见解,作文的观点能给人以思想启迪。
其次是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怎样才能做到说理深刻?
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居高临下审察事物,辩证地剖析问题;
二要摆现象、揭本质、挖根源、说危害、讲办法,逐层分析说清所以然;
三要抓住规律、理清关系、对比曲直、驳斥谬论,多方阐发,切中要害。
这些要求,只有通过辩证思维才能实现。
正是话题作文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在落笔时游刃有余。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辩证思维作为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就成了话题作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维方式。
二、辩证思维为写好话题作文的写作提供可能和保障辩证法思想象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每个角落,话题作文的写作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感受、思考的产物,辩证思维自然成为开启生活真谛的金钥匙。
这就使得辩证思维成为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了。
这里,我们要对辩证思维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自觉或不自觉地按
照辩证法去进行思维。
”(朱智贤、林崇德著:
《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562页。
)恩格斯说:
“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34页)很显然,辩证思维要求在思维过程中,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事物,承认矛盾的存在,承认矛盾对立统一性,全面、历史地看问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摆脱和避免只是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社会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全面及本质,造成态度上的偏差的现象。
进行辩证思维,是需要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学生,从初三起,议论文就成为了教学重点,初中的许多课文哲理性强,饱含辩证思想,使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接触了一些零碎的辩证思维方法,同时初步接受了辩证思维的训练,为高中的系统地进行辩证思想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到了高中,特别是高二年级,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哲学”,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性理论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进行了学习,在诸多的学习内容中,“辩证法”是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
通过哲学课的学习,使学生有了以“矛盾的对立统一”为核心的辩证法的系统知识,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主客观的一致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物
【篇三:
作文:
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第700期2011年11月14日
■洋泾中学语文教师陆晨虹
关于黄浦江大桥该造
多高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产生了争论:
为了让万吨轮和国际游轮进出黄浦江,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的高度为46和48米,相当于16层楼的高度,为此必须建造长达几公里的引桥,坡度也很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浦江两岸的便捷来往,特别是非机动车无法通过黄浦江大桥。
如果桥面高度降低一半,过江交通就会很方便,可是大型船舶进出黄浦江就会受到阻碍。
不过也有专家提出一年进出黄浦江的巨轮才几艘,与城市繁忙的过江交通相比孰轻孰重,是否可以把巨轮码头建在大桥下游?
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其实不少:
有人享受塑料的轻便实用,有人批评塑料难以降解造成污染;
有人受惠于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有人忧患网络中泛滥的垃圾信息?
这类话题往往不能简单地赞成或反对,而要全面看待:
在说理时,能否兼顾到其他角度的合理或不合理部分;
说某个问题重要,又要注意相对性和相辅相成,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
运用科学、辩证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全面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不断变化发展。
如果用静止、孤立、绝对化的观点看问题,往往会滞后与偏激。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传统的教材分析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性格思想往往集中于剖析她的虚荣心,由此上升到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的开放、视角的多元化,对玛蒂尔德的评价变得理解和宽容——对她诚信精神的肯定、责任勇气的赞美和人性的理解,使她的形象变得可爱了。
这一变化,恰恰说明了我们的社会观念更为理性和辩证,更重视人自身的理想、愿望和诉求。
课文《唐诗过后是宋词》中,葛兆光教授阐述了因为时代变化带来观众口味的变化,使得流行歌曲在1990年代受到追捧,而高雅诗歌却在同一时代曲高和寡。
作者认为深层原因在于流行歌曲融入了深切的思乡情绪、人生喟叹、社会关切、故旧情怀;
而诗歌无病呻吟、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自绝于人。
他以“唐诗过后是宋词”的历史进程来预示流行歌曲将会取代高雅诗歌成为新时代大众艺术的主流。
可是我们发现葛教授的预言并未实现,原因并不在于这两门艺术形式的对决,而在于世纪交汇之际文化和艺术形式走向多元,任何一门艺术形式都难以成为霸主。
现在的艺术领域,已是多种形式并存俱荣的时代,超越了葛教授当年文章中的“两维”领域。
第二,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善于把文章的表现对象放在与有关事物的联系比较中进行考察。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分析问题时,要看到事物内部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免偏颇。
隋炀帝在历史上是暴君,他开凿大运河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深重灾难。
可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却在《汴河怀古》中冷静地评价: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客观地说: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促进南北经济
发展,后世享用至今,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秦始皇建万里长城。
这首怀古诗让我们看到秦、隋亡国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开大运河和建万里长城本身,而在于国君“水殿龙舟事”的源头——践踏民生的“独夫”之心。
《世间最美的坟墓》不孤立地写托尔斯泰墓,而把它和那些豪华的墓葬——“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相互比照,以托尔斯泰墓的朴素来对比否定其他伟人,是否公正和客观呢?
辩证地说:
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都是伟大的人物,他们本有资格享受死后的荣华,所以对比并非为了贬低他们,而是能更加突出唯有托尔斯泰墓“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第三,要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多种可能的因素,抓住最主要的矛盾和最关键的原因,剔除次要的枝节或表象。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会”展示了蔺相如的过人胆识和非凡口才,他以外交家的魄力战胜了秦王,为赵国赢得了国威和荣誉。
可是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真相却使我们清醒和冷静:
蔺相如的三寸不烂之舌真的能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
秦王真的会败给他?
原来,当时秦对外扩张的中心由向东推进改为南下攻楚,所以秦王不因和氏璧的小事与蔺相如乃至赵国纠缠、又在渑池会上与赵修好,为的是防止赵国掣肘自己攻打楚国的计划——其实真正抓大放小、不以一时之怒而影响统一大计的乃是秦王!
在《屈原列传》中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隔壁楚国的命运。
蔺相如立下的“功劳”,只是秦国统一趋势中一朵拍击的浪花而已罢。
《失街亭》中人们往往叹息马谡的大意,感动于孔明的挥泪。
但仔细一想,马谡的缺点刘备早已提醒孔明,街亭乃战略要地,为何不用赵子龙,偏要派刚愎自用的马谡镇守?
倘若街亭不失,北伐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局面了,诸葛亮也不至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外,我们还要看到矛盾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谈知青群体人生历程时曾感言:
“苦难和挫折是宝贵的财富”,苦难挫折与财富在很多人的命运中既相对立又相依存,就如孟子所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追求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原则立场,避免为了辩证而在说理时反反复复、逡巡不前、进退不由,使自己的观点不知所云。
【习作训练】
作文题目:
以《假如失去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文 范文 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