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11527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50.04KB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二中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侧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和本质。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对中西方绘画创作特点做了清晰形象的分析。
C.文章以齐白石等人作品为例,证明中国传统绘画是再现的形象形态,更追求和谐。
D.文章中“气韵”这一术语虽专业,但文中相关论述及解析降低了理解难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作画时画家个体特性太强,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特性,这不利于艺术表现。
B.中国传统花卉作品不是再现对象形态,这样也会导致作品中的形象扭曲变形。
C.中国花鸟画透露出牧歌式的亲切,有利于画家和观者提高完善自身,和谐心灵。
D.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传神、含蓄,艺术表现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的片面张扬个性。
答案:
1.D(A曲解愿意,原文是“不尽相同”,并不是完全不同。
B“此类艺术成就也最高”属于无中生有。
C曲解愿意,有“怪异的欣赏趣味”的是现代西方富有阶层而非画家本人。
)
2.C(C中的中国画不追求再现的形象形态。
3.C(A无中生有,“势必排挤对象的自然属性”原文并无表述。
B曲解愿意,原文是“是升华了对象自身的根本特征而不是任意以画家的主观来扭曲变形”。
D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标明中国传统绘画“优于”西方现代派绘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
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
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
(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
材料二:
表一:
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
元)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
表二:
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
(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
[注]扣除款:
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
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
材料三:
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际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
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
(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该按小孩人头抵税》)
材料四:
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
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入群体税负下降明显:
B.收入高的群体纳税额高而降税幅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入的作用,低收入者是最大收益者。
C.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D.高收入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
B.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
C.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
D.《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
6.根据材料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给出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4.C(“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不正确,应是赡养老人费用扣除比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
)
5.D(“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不正确。
材料一原文说的是“《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6.将岳父母和公婆纳入赡养父母专项扣除的范围;
理由:
①更符合家庭实际情况;
②有利于倡导孝敬父母的社会风尚;
③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
④让纳税人更能切实地感受到减税效果,更有获得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我就等拆迁
伍中正
宋玉生的房子低、矮,逢雨必漏。
他对自己的房子特别不满意,一心盼望着拆迁。
那年,宋玉生30岁。
有天早上,宋玉生从门前的枫树上的高音喇叭里听到了一个让他振奋的消息。
在离宋村三十里开外的地方要建一个大型变电站,那地方有十多户人家要搬迁,并且,那十多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统一修建后,再分给他们。
也就是那天早上,宋玉生就萌生了一个希望,将来哪一天,自己的房子也能名正言顺地拆迁。
不到一年,变电站建好。
宋玉生去看变电站。
除了变电站,宋玉生最关心的是那些拆迁户。
然后他跑到统一安置的住房一看,一栋栋房屋果真整齐漂亮。
回来的路上,他就想,自己的房子有那么漂亮就好了。
好不容易到来一次的拆迁机会白白地错失了。
宋玉生那年40岁。
那一年,从葛洲坝输往广州的高压线路经过宋村。
测量线路时,宋玉生拉着一位测量员问,路线经过不经过他的房屋?
他那破屋碍事不碍事?
测量员说,还说不准,要等整个线路的测量数据都计算好再定。
等吧。
宋玉生不再犹豫。
后来,宋村有3户人家的房屋需要拆迁。
那3户人家的房子由政府出钱修建,3幢房子建好,在丽日蓝天下格外漂亮。
宋玉生开始埋怨:
那条线路怎么就不经过自己的房屋?
50岁那年,宋玉生的身体再没有以前健康,时常咳嗽,还伴随头晕。
可是一听到要拆迁的消息,他就会强打精神。
那一年,县里要在宋村修建一个农药厂。
整个村里,再没有比宋玉生更兴奋的。
宋玉生逢人便说,只要项目一开工,自己就可以拆迁,就可以享受到政府修建的好房子。
他经常出现在人堆里,开口闭口就是拆迁。
这个项目让宋玉生兴奋了一年。
那一年,宋玉生的咳嗽和头晕仿佛减轻了很多。
一年后,农药厂的建设没有一点儿动静。
后来他才明白,建农药厂是县长的想法,没经过科学论证。
有专家提出,在宋村坚决不能修建农药厂,专家还列出了不能建厂的8条理由。
宋玉生的病情慢慢加重。
他的房子越来越破败。
村主任宋家宝每次见到宋玉生就说,玉生老爹,村里愿意出钱翻修你的房子,房子拆迁,说不定等上好多年呢。
宋玉生说,不翻修,我就等拆迁,愿意等。
60岁那年,宋玉生大病了一场。
宋家宝领着村医去看宋玉生。
村医拿出听诊器搁在宋玉生胸口,还摸着宋玉生的手,辨别着他的脉象。
听完看完,村医给了宋玉生一些药,叮嘱他怎么吃。
临走,宋家宝说,今年,宋村将引来市里的公墓建设项目,需要宋村几座山,说不定,你的房屋将被拆迁。
真的!
宋家宝肯定。
不久,宋玉生用颤抖的手在房屋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签完字的那天晚上,宋玉生一阵猛咳,一口气没接上来,就走了。
那年他61岁。
宋玉生走的时候,手里紧紧抓着那份拆迁协议。
宋家宝说。
宋家宝在村委会上提议,宋玉生用不着分房子了。
他的钱,放在宋村的账户上,往后,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拿出一部分作为学费。
宋家宝的建议很好,村干部都答应,村民也答应。
2011年春,宋家宝讲了同族人宋玉生的故事。
我一直没有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
按辈分,宋玉生,我应该叫他叔。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命运跟宋玉生紧紧地连在一起。
我还知道,村里其他孩子的命运还将与他连在一起。
我就是拿着宋村,也就是宋玉生的钱念完大学的。
这是一个老人等了半辈子却没有享用的房屋拆迁费用。
大学毕业,我留在宋村小学。
每次上课,我对孩子们说,只要你们用心学习,考上大学,村里就会有一个人为你们提供学费。
那个人是谁,我没有告诉孩子们,孩子们也没有问。
每年清明,我都领着宋村小学的孩子们在宋玉生的坟头放上一挂长长的鞭炮,撒上纸钱。
空旷的天空下,宁静山野中,那一挂鞭炮清脆激越的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关注社会现实,“拆迁户”一夜之间可以变成“暴发户”,是小说主人公“就等拆迁”的心理支撑。
B.房屋拆迁后农民变市民,村委会变居委会,宋玉生代表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与时俱进。
C.小说运用语言、细节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形象地刻画了“拆迁”给主人公带来的精神刺激。
D.宋玉生“等拆迁”等了大半辈子,小说以其为视点,暴露了浓缩的众
生相。
8.小说的叙事角度新颖,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小说这样叙事的好处。
9.小说中说,“宋家宝的提议好”好在哪里?
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7、B.错在“代表着农民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与时俱进”,文中没有这个意思。
8、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结合的叙事方式,用第三人称叙述宋玉生的故事,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他希图一夜暴富,渴望不劳而获的思想,这种现状令人深思。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我的成长经历及我对孩子们的教育,真实地表现了我及后代人思想的改变。
(手法2分,各自的好处2分,答案可以再完善)
9、符合农民子女上大学急需学费的实际情况;
下一代人的文化素养亟待提高,需要摆脱上一代人不思进取变革一味等靠、依赖的懒惰思想;
宋玉生坟头的鞭炮声,反应了后代人的思想醒悟,是“宋家宝的提议好”的事实印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夏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人。
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
为文章,典雅藻丽。
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史成,迁户部。
景灵宫成,迁礼部郎中。
后二年,徙邓州,又徙襄州。
属岁饥,大发公廪,不足,竦又劝率州大姓,使出粟,得二万斛,用全活者四十余万人。
仁宗即位,迁户部郎中,徙寿、安、洪三州。
洪俗尚鬼,多巫觋惑民,竦索部中得千余家,敕还农业,毁其淫祠以闻。
诏江、浙以南悉禁绝之。
竦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
当太后临朝,尝上疏乞与修《真宗实录》,不报。
既而丁母忧,潜至京师,依中人张怀德为内助,宰相王钦若雅善竦,因左右之,遂起复知制诰,为景灵判官、判集贤院。
竦雅意在朝廷,及任以西事,颇依违顾避,又数请解兵柄。
改判河中府,徙蔡州。
庆历中,召为枢密使。
谏官、御史交章论:
“竦在陕西畏懦不肯尽力,每论边事,但列众人之言,至遣敕使临督,始陈十策。
尝出巡边,置侍婢中军帐下,几致军变。
元昊尝募得竦首者与钱三千,为贼轻侮如此。
今复用之,边将体解矣。
且竦挟诈任数,奸邪倾险,与吕夷简不相能。
夷简畏其为人,不肯引为同列,既退,乃存之以释宿憾。
陛下孜孜政事,首用怀诈不忠之臣,何以求治?
”
竦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朝廷大典策累以属之。
多识古文,学奇字,至夜以指画肤。
文集一百卷。
其为郡有治绩,喜作条教,于闾里立保伍之法,至盗贼不敢发,然人苦烦扰。
治军尤严,敢诛杀,即疾病死丧,拊循甚至。
尝有龙骑卒戍边郡,剽,州郡莫能止,或密以告竦。
时竦在关中,俟其至,召诘之,诛斩殆尽,军中大震。
其威略多类此。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B.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C.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D.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数言竦材/命教书资善堂/未几/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迁尚书礼部员外郎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领,兼任官职的意思。
与之意义相同的还有“兼”“判”。
B.户部,是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负责全国税收、土地、户籍、接待外宾等事务。
C.斛,容量单位,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D.起复,封建时代,官吏有丧,守丧未满期而重新起用,称作“起复”。
也可以指降职或革职后重被起用。
文中指的是第一个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竦聪敏,有才华。
他多识古文,学习奇字,写文章辞藻华丽,经常执笔朝廷大典的策书。
B.夏竦体恤民情,祛除社会流弊。
在襄州,他开仓赈灾,又以身示范,带领本州大姓捐粟救灾。
在洪州,他采取措施,祛除当地尚鬼的习俗。
C.夏竦才智过人,但反复无常,世人以他为奸邪。
庆历年间,被召为枢密使,但谏官御史们交相上奏,认为不能任用他。
D.夏竦治郡有方,治军严厉。
他在任州郡长官时,用立保伍之法,控制了盗贼的行为。
他诛杀剽掠的士兵,让军中大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既而丁母忧,潜至京师,依中人张怀德为内助,宰相王钦若雅善竦,因左右之。
(5分)
(2)竦在陕西畏懦不肯尽力,每论边事,但列众人之言,至遣敕使临督,始陈十策。
10.D
11.B(接待外宾是礼部的事务)
12.B(夏竦以身示范错)
13.
(1)不久夏竦为母亲去世守丧,暗中到京城,依附宦官张怀德为内助,宰相王钦若向来很欣赏夏竦,因而(于是)以他为左右侍从。
(一句1分,重点词“丁忧、潜、依、中人、雅、善、左右”,第一句加主语。
(2)夏竦在陕西畏缩懦弱不肯尽力,每次议论边事,只列陈大家的言论,到朝廷派敕使前来督促,才陈述十策。
(一句1分,重点词“畏懦、每、但、临督、始”。
参考译文:
夏竦资质明敏,喜好读书,从经史、百家、阴阳、律历,外到佛老之书,无不通晓。
写文章,典雅修饰华丽。
仁宗初封庆国公,王旦几次说夏竦的才能,命夏竦在资善堂教书。
不久,同修起居注,为玉清昭应宫判官兼领景灵宫、会真观事,升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
国史修成,升户部员外郎。
景灵宫建成,升礼部郎中。
后二年,移邓州,又徙襄州。
适值饥年,大肆散发公家仓库粮食,不能满足,夏竦又劝说带领本州大姓,使其拿出粟米,得二万斛,因此而被救活的人四十多万。
仁宗即皇帝位,夏竦升任户部郎中,移任寿、安、洪三州。
洪州习俗尚鬼,多女巫男巫蛊惑百姓,夏竦搜索部中得到一千多家,敕令返归农业,毁掉其祭祀祠堂,以之报告朝廷。
诏命江、浙以南全部禁绝。
夏竦智才过人,急于升官,喜欢交结,纵任方术,反复无常,世人以他为奸邪。
值太后临朝,他曾上疏请求参与编修《真宗实录》,没有得到答复。
不久母亲去世守丧,暗中到京城,依附宦官张怀德为内助,宰相王钦若向来很欣赏夏竦,因而以他为左右侍从,于是起复知制诰,为景灵判官、判集贤院。
夏竦向来意在朝廷,等到委任以西部边事,很是犹豫观望,又几次请求解除兵权。
改判河中府,移任蔡州。
庆历年中,召用为枢密使。
谏官、御史交相上奏章论列:
“夏竦在陕西畏缩懦弱不肯尽力,每次议论边事,只列陈大家的言论,到朝廷派敕使前来督促,才陈述十策。
曾经出巡边地,把侍婢安排在中军帐下,几乎导致军队叛变。
元昊曾悬赏得到夏竦首级者给钱三千,他为敌人轻视侮辱如此。
现在又任用他,边地将要解体了。
而且夏竦挟诈任数,奸邪倾险,与吕夷简合不来。
吕夷简害怕他的为人,不肯引为同列,辞官隐退后,又推荐夏竦来消除历来的怨恨。
陛下专心政事,首先任用胸怀欺诈不忠的臣子,何以求得治理呢?
”
夏竦以文学起家,有名于一时,朝廷大典策书屡次让他执笔。
多识古文,学习奇字,到晚上用手指画在皮肤上。
有文集一百卷。
他任州郡长官有治绩,喜欢制作条条框框,在闾里立保伍之法,致使盗贼不敢显露,但人们苦于苛烦骚扰。
治军尤其严格,敢于诛杀,倘若疾病死丧,抚慰很周到。
曾经有龙骑士兵戍守边地,群起剽掠,州郡不能制止,有人秘密报告夏竦。
当时夏竦在关中,等他来到后,召见士兵诘问,诛斩几乎将尽,军中大震。
他的威严方略多类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9分)
寒食还陆浑别业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注】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之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住处,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前四句在写景的同时交代行踪,表明心境,语言的形象性及概括力极强。
B.颈联描写了诗人远离京师,在热闹的别院欣赏繁花盛开的春天,举杯畅饮,无所拘束。
C.尾联所写的山中野老实为诗人自己,道出了诗人愿作一名老人歌颂这太平盛世的心愿。
D.本诗描写了纯朴幽雅的山野景色,情感怡然欢欣,似有田园牧歌风味,令人耳目一新
15.颔联中的“杨柳风”和“桃李月”是两个全新的组合意象,极有情致,请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两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2)韩愈《师说》中指出:
古之圣人,“”,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疑问;
今之众人,“”,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
(3)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落日”来表情达意,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和范仲淹《渔家傲》中“”。
参考答案:
14.B别院是清幽的,不是热闹的;
桃李是刚刚开始吐露芬芳,而不是繁华盛开。
15.“杨柳风”用“杨柳”来形容“风”,展示了洛阳繁花飘飞之后“春风杨柳万千条”的暮春景象;
“桃李月”用“桃李”来形容“月”,展示了陆浑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
(2分)这两句写诗人早上刚刚辞别了河桥那掠过杨柳吹来的风儿,晚上又卧在这伊川桃李间的月色中,(2分)不仅表达了对洛阳春光的留恋,而且透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青岛 二中届高三 下学 期期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