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押题专练练习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11495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46.92KB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押题专练练习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押题专练练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8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押题专练练习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时,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
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
这说明( )
A.中共彻底推翻了原来对蒋介石的历史评价
B.“一国两制”已经得到两岸人民的共同认可
C.肯定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贡献
D.国民党放开台胞探亲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A项表述中“彻底”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
“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但是在香港、澳门得以实现,并未在台湾问题上实践,故B项错误;
根据题意,1985年以来大陆肯定了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贡献,故C项正确;
国民党放开台胞探亲政策是在1987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1938年1月8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军训部长白崇禧提出: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作长期抗战。
”同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流行的速胜论和亡国论,通过分析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
这反映出二人( )
A.主张实行全民族抗战
B.所主张的抗战路线不同
C.对抗战的方针进行理性思考
D.对抗战持有感性认识
7.在宜昌战役中,日军几乎陷入绝境。
日军发现:
“在我阵地前,战死的重庆士兵尸体,连长在前,军官继后,在地面上排成了金字塔形。
在一名战死重庆军连长精心记载的日记本上,写着对部下士兵的无限信任和明天必将占领宜昌的必胜决心。
”这表明军队( )
A.战斗意识高昂 B.作战规模庞大
C.军官素质过硬D.官兵纪律严明
【解析】从材料中“连长在前,军官继后……对部下士兵的无限信任和明天必将占领宜昌的必胜决心”可以得出,将士的斗志高昂,故A项正确;
作战规模材料中没有提到,故B项错误;
军官素质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
官兵纪律问题不是材料的重点,故D项错误。
8.蒋介石在1945年8月28日、29日的日记中写道:
“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面对军事则严格统一,不稍迁就”,而“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
这段材料表明国民党( )
A.阴谋发动内战B.坚持一党专政
C.抢夺抗战果实D.破坏国共合作
【解析】“内战”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政令军令之统一’则是一切问题之‘中心’”可知,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故B项正确;
“抢夺抗战果实”在材料中没有提到,故C项错误;
此时抗战即将胜利,国共间的合作也即将结束,故D项错误。
9.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
“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
”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
C.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
D.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10.下表数据整理自姜涛与卞修跃所著的《抗日战争时期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该统计表说明( )
项别
死亡(人)
伤残(人)
失踪(人)
被俘捕
合计(人)
国统
区域
国民党军队
作战
伤亡
1328501
1769299
130126
3227926
因病
消耗
422479
191644
323436
937559
因伤
45710
123017
274671
443398
平民
4397504
4737065
9134569
A.国民党军队是抗日主力军
B.日本侵略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
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解析】仅从材料无法看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主力军,故A项错误;
由材料可以看出日本侵略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造成了大量的人口伤亡,故B项正确;
材料仅能看出军队和平民的伤亡,无法看出战场抗击了绝大多数的日军,故C项错误;
仅从材料无法看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故D项错误。
11.下表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目录(部分)摘编。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
第三章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
第六章
长征
第七章
到敌人后方去
第十三章
第十六章
决战淮海
A.北伐先遣战江南B.三次反“围剿”
C.千里跃进大别山D.挥师过大江
12.据统计,1946年有881部美国影片在上映,1947年为393部,1949年则下降为142部。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国内政局的剧烈动荡
B.本土电影的强势崛起
C.提倡国货运动的蓬勃开展
D.二战后欧洲电影卷土重来
【解析】1946年国民政府对美国开放市场,美国影片大量涌入,1949年新成立,中美敌对带来美国电影数量减少,国内解放战争、政局的剧烈动荡与更替是其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
当时本土电影还很落后,故B项错误;
提倡国货运动的蓬勃开展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D项无法解释1949年的数量的下降,故D项错误。
13.1943年1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的《国民义务劳动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男子年满18至50岁,依法之规定服义务劳动,义务劳动的内容包括:
筑路、水利、自卫、地方造产等。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限制自由,发展经济B.强化管制,稳定政局
C.管制劳力,服务抗战D.效仿苏联,塑造形象
14.据史料记载: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2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
国民党军队共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B.国共两党的共同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
C.国民党军队一直消极抗日
D.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解析】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积极抗战,从材料中“国民党军队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可知,C项说法错误。
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有体现。
15.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在四川大量吸收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其中第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学员几乎全部是袍哥会成员。
这表明( )
A.国民党企图在部分区域内长期抵抗
B.地方民间组织不了解共产党政权
C.四川成为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
D.国民党发动民众与解放军对抗
【解析】国民党吸收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并进行培训,说明国民党企图在四川负隅顽抗,故A项正确;
袍哥会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并不代表不了解共产党政权,故B项错误;
台湾是国民党抵抗的最后堡垒,故C项错误;
国民党发动的帮会组织袍哥会,并不是一般民众,故D项错误。
16.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 )
抗日武装
部分历史事件
东北军爱国官兵
江桥抗战(1931.10)
双城堡阻击战(1932.1)
热河抗战(1933.2)
东北抗日义勇军
消灭日军古贺骑兵团战斗(1932.1)
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1932.8)
攻克安城(1932.10)
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
第一军独立师攻占三源浦(1933.11)
第二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城(1934.8)
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城(1935.3)
关内地区的抗日活动
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2.1)
察哈尔抗战(1933.5)
绥远抗战(1936.8)
A.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B.东北地区是抗战的主战场
C.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
D.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17.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
“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
”该规定( )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D.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共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要求农民交纳减租之后的地租,所以规定的目的并非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故A项错误;
材料内容与边区政府的合法性无关,故B项错误;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扩大抗日联合战线,故C项正确;
土地革命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材料中要求农民依然交租,说明允许地主土地私有制继续存在,故与土地革命不符,故D项错误。
18.下表分别为1940年12月25日刊登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上和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关于抗战时期,百团大战中日双方统计的日方伤亡情况( )
中方
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日方
伤1719人,亡302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202人
A.中方的统计数据相对接近事实
B.日方减少伤亡数字以鼓舞士气
C.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
D.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
19.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1936年涉及的报道为17篇,1937年为46篇,1938年为122篇,1939年为539篇,1940年为531篇。
这种状况表明( )
A.对日宣战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B.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数量增多
C.战时国际战略地位不断强化
D.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华支持的力度
【解析】1941年,正式对日宣战,故A项错误;
材料仅涉及美国著名报刊《纽约时报》,并不能代表西方主流媒体,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B项错误;
材料仅涉及美国对的报道数量变化,并不能由此表明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华支持的力度,故D项错误。
20.1945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以后,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
指出:
“谈判的结果,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这样很好。
国民党再发动内战,他们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材料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意义是( )
A.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
B.增强了中共消灭国民党的实力
C.国民党没有理由发动国内战争
D.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
21.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解放军要“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这一任务的执行对革命的影响有( )
①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 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 ③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消亡的转折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这是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高度评价,①③④说法正确,②的说法错误,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2.“随着日本的投降,斯大林似乎没期望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
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
”这表明当时( )
A.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B.尚存在和平统一的机会
C.美苏关系尚未出现裂痕
D.苏联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对抗战胜利后的局势的态度,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故A项错误;
材料重在分析局势,不是关注苏美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中斯大林似乎没期望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并不是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故D项错误。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仅损害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也将威胁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将矛头指向苏联。
1937年8月,在全面抗战爆发一个多月后,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苏联也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
1937~1939年,苏联提供援华贷款总额达2.5亿美元,用以购买苏联的飞机、坦克等军事装备。
1937~1941年间,苏联对华派遣了大批的空军飞行员和军事顾问。
1941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宣称:
“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减少直至停止了对华援助。
1942年3月,苏联召回了全部在华军事顾问。
1943年,苏联声称,“对于政府事件不再打算有任何的关心”。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在达成保证苏联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以及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等秘密协议后,苏联决定出兵东北。
4月,苏联废除《苏日中立条约》。
8月上旬,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向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动突袭并一举歼灭之。
——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1941年间苏联对华援助的措施,并分析苏联援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1)措施:
签订条约,允诺不与日本结盟;
提供援华贷款以购买军事装备;
派遣空军飞行员和军事顾问。
原因:
德日法西斯的扩张威胁苏联的安全;
出于对人民抗战的同情和支持;
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祸水东引。
(2)演变:
前期援华抗日;
中期改变立场,停止援助;
后期出兵东北,谋取利益。
评价:
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反映出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和多变,体现了其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前期的对华援助,鼓舞了人民抗战的勇气和信心,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客观上减小了日本对苏联的威胁;
中期停止援助,不利于抗战;
后期的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灭亡和抗战胜利进程。
苏联的某些对华政策损害了的主权,表现出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一面。
【解析】
(1)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信息从不与日本结盟、军事援助、军事合作等方面分析;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从苏联自身的利益,联系所学西欧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另外出于对的人道主义同情等因素。
(2)第一小问演变,根据材料从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总结;
第二小问评价,首先从苏联角度来看,初期的援华和后期的谋利,其本质是以维护自身利益的外交活动,也可以反映出这段时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其次从的角度来说,援华能鼓舞人民的抗日信心,中期的停止援助对抗战是非常不利的,后期出兵东北,加速了日本的灭亡,但也有对华的损害等。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
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
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
“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
“今日郑重声明,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
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
——据XX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
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
(要求:
写出变化,变化根据材料得出,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一:
变化:
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
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
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
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
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
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
总之,日本对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示例二:
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
而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
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
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
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
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持久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论述。
毛泽东认为抗战作战形式应该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条件下的运动战”。
毛泽东多次强调:
“兵民乃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放手发动群众,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不断地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逐渐形成了持久消耗战略的思想,其基本内容是:
“以空间换时间”和“积小胜为大胜”。
国民党制订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但在实战中又设想用顽强的阵地防守充分杀伤敌人,遏制日军的进攻势头。
1938年国民党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
但同年蒋介石又下令,对各地自发组织的游击队“一律勒令取消”,李宗仁说国民党把抗战“前途建立在欧战和世界大战之上”,因此在日本进攻面前被动应敌、苦撑待变。
——摘编自祝滨滨《抗战时期国共两党
持久战略之比较》
材料二 从1937年到1941年,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三次向提供了总额为2.5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且全部为军火贷款,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军火物资通过新疆和甘肃的西北国防大通道输送到内地抗战前线。
而同期美英法的援助总共才2.6亿美元,且均为非军事贷款,主要用于购买非军事品和稳定货币。
从1940年起,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成为援助的主要国家。
1941年3月,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从1942年到战争结束,美国援助的枪炮弹药、飞机坦克及各种军用装备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驼峰航线进入昆明、重庆等地,租借法援助总额达到13亿美元左右。
——摘编自徐中约《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共两党抗战如何体现了有异有同。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国际对华援助的变化及国际援助对抗战的影响。
(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的特点。
(7分)
(1)体现:
从战略上看,两党都坚决抗战,认为抗战是持久战;
在作战方针上,都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但中共执行较好,而国民党在实践中更注重阵地防御战;
都有发动民众的意愿,中共真正依赖民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则更多依靠政府军队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且有严重依赖英美(外援)的心理。
(2)变化:
主要援助国从苏联变为美国;
援助通道由西北转为西南;
美国对华援助由非军事性援助转为军事援助。
影响:
在道义上、精神上鼓舞了人民,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缓解了抗战的物资困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特点:
民族性,国共合作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双重性,从斗争性质看,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国共抗战中形成了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互相依存。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战略上、作战方针和抗战路线上进行比较。
(3)材料一反映抗战的民族性,国共合作抗日,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材料二反映了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日本伪造的法币。
近年来有日本学者向世人展示日本陆军登户研究所制造的法币半成品。
明治大学还把研究所遗址改成资料馆陈列史料,并有当年工作人员出来作证,静冈市还发现研究所当年印有孙中山水印的印钞纸。
学术界也有大量文献表明,侵华日军曾用假币在华大肆采购物资。
依据材料论证侵华日军发动伪钞战的罪行。
日本大肆发行伪钞给带来了什么影响?
日本学者这么做说明了什么?
【答案】论证:
物证,研究所当年伪造的印钞纸;
人证,当年工作人员的作证;
文献资料,学术界的文献。
加剧通货膨胀,扰乱了的金融体系;
掠夺了的财富,不利于抗战。
说明日本有识之士承认日本侵华罪行,追求中日和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08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押题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