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乙素作业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112655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0.91KB
灯盏乙素作业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灯盏乙素作业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灯盏乙素作业DOC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eywords:
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scutellarin,totalsynthesis
药用植物灯盏花学名灯盏细辛,为菊科飞蓬属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广西、四川、贵州和西藏等西南部地区。
其性寒,味微苦、甘温辛,具有散热解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舒经治瘫、祛风除湿、消炎止痛等功效,在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特殊疗效,己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自1979年以来灯盏花已被制成针剂、片剂应用于临床,对灯盏花功效的进一步研究和大规模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目前云南省楚雄州、红河州、丽江等地区已对灯盏花进行了大规模研发。
由于灯盏花的自然分布有限,加之近几年对灯盏花的大规模开发,野生灯盏花已非常稀少,在野生状态下已很难找到成片分布的灯盏花。
从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活性成分,统称为灯盏花素,其中灯盏乙素[1-2]占90%以上,另含有少量的灯盏甲素。
灯盏乙素又称野黄芩苷(scutellarin),即4,,5,6-三羟基黄酮-7-葡糖醛酸苷,是灯盏花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瘫痪的主要有效成分。
研究表明,灯盏乙素经证明有扩张血管、增加心脏冠脉流量、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对抗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凝集作用,已用于临床多年[3-4]。
灯盏花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张人伟等[1,7]首次从灯盏花中分离得到了包括灯盏乙素和焦袂康酸在内的8种化合物;
而灯盏花的系统研究则是由张卫东等[2]人完成的,他们将灯盏花分为几个极性部分,通过各种柱层析手段,从灯盏花中分离得到了包括咖啡酸、飞蓬苷、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山萘酚、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肉桂酸、咖啡酸甲酯和木栓醇等在内的30余种化合物。
一.灯盏乙素作用
灯盏乙素具有改善脑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促进纤溶,具有良好的溶栓和防栓作用,临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如肺心病、高黏血症、急性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冠心病等的治疗。
临床应用的制剂,过去主要是灯盏花素的片剂、口服液和注射剂,目前已有缓释片、缓释滴丸、缓释微丸、脂质体和聚乳酸纳米粒等制剂的研究报道[3-4,8-9]。
二.灯盏乙素化学性质和合成路线
2.1灯盏乙素化学结构
灯盏乙素化学式为C21H18O12,,化学结构如下图:
即4,,5,6-三羟基黄酮-7-葡糖醛酸苷
2.2灯盏乙素化学合成路线
对灯盏花素的合成路线鲜少有文献报道,崔建梅[4]综合相关类似文献,制定了灯盏花素的两部分合成路线,先合成5,6,7,4,-四乙酰氧基黄芩素和溴代乙酰糖,再进一步合成得到目标产物,该方法路线简单,每步达到了60%左右,收率较高,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具体路线如下所示:
2.2.15,6,7,4,-四乙酰氧基黄芩素的合成
2.2.2溴代乙酰糖的合成
2.2.3灯盏乙素的合成
2.3灯盏乙素前药以及衍生物的合成
2.3.1灯盏乙素聚乙二醇前药的合成路线
灯盏乙素经证明有扩张血管、增加心脏冠脉流量、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以及对抗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血小板凝集作用,已用于临床多年。
但灯盏乙素难溶于灯盏乙素难溶于水,口服生物半衰期短,绝对生物利用度低,临床应用需大剂量多次给药才能达到治疗目的,不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而发挥持久治疗功效。
前药的设计可有效地解决某些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问题,增加药物的血液存留时间,改变药物体内分布,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降低毒副作用。
近年来,高分子前药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关注,通过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来提高药效;
避免降解,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提高细胞通过内吞作用对药物的摄取;
通过配体使药物对靶向细胞有位点特异性识别。
聚乙二醇以良好的水溶性、无毒、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无免疫原性等其他高分子无法比拟的优点,在前药的合成和制备中占有重要地位[5]。
2.3.2灯盏乙素衍生物的合成
以灯盏乙素为先导化合物,将其水解后在苷元的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可合成一系列灯盏乙素衍生物,初步探讨构效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发现灯盏乙素中糖基的有无对活性影响不大;
4’位羟基为影响最显著的活性必须基团;
此外,化合物的脂溶性及空间结构对活性也有一定影响。
以此为参考对灯盏乙素进行适当的结构改造能增强其抗血栓能力,使这一传统中药成分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2.3.3灯盏乙素苷元4'
-L-氨基酸衍生物的合成[8]
现代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口服灯盏乙素后其体内真正的吸收与药效形式是灯盏乙素苷元,但是灯盏乙素苷元仍存在绝对生物利用度低(7%inrats),不易透肠吸收等缺陷。
研究显示,以中药的活性成分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和发现新药是目前国内外药物化学研究的热点,因此以灯盏乙素苷元为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为止仍很少见到这方面文献报道。
因此,认为有必要以灯盏乙素苷元为先导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结构修饰以期达到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与提高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效果。
为探索L-氨基酸结构的引入能否适用于灯盏乙素苷元的结构改造以期发现活性更好、口服吸收效果更好的抗心脑血管等疾病药物,以灯盏乙素苷元为先导化合物,结合核苷L-氨基酸前药L-valacyclovir与L-valganciclovir的结构特征,运用药物设计中的结构拼合原理在苷元结构的4'
-位上引入L-氨基酸片段,设计合成了11个灯盏乙素苷元4'
-L-氨基酸衍生物,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提取分离纯化工艺
提取分离工艺总路线
首次分离是由张人伟于1987年完成的[7]。
当时采用的方法是乙醇提取后以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依次萃取,母液用醋酸铅沉淀粗提,最后用聚酰胺柱层析。
第二军医大学的张卫东[2]于2000年全面分离灯盏花化学成分时,依次过大孔吸附树脂柱、葡萄糖凝胶柱和硅胶柱,同样分离得到乙素含量高的灯盏乙素。
胡倩,王玲等[6]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超声波法提取灯盏花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以10倍量的70%乙醇提取3次,每次60min。
在此条件下,所得浸膏中灯盏乙素含量达到2.15%,灯盏乙素提取率达到83.39%。
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快速、简便、高效且稳定可行的灯盏花素提取方法。
以植物化学常用成分研究方法中的不同极性溶剂梯度萃取方法将粗提物分为五个极性部分。
并从水层部分分离得到高纯度灯盏花素纯品。
此种方法一方面是首次应用到灯盏花素分离,另一方面与其后的石油醚部分化学成分研究互不冲突,药材利用率较高。
得到的灯盏花素纯品乙素含量达96%以上,回收率达70%以上,证明超声提取、极性溶剂梯度萃取方法适用于灯盏花素的富集,可应用于进一步工业生产研究[7]。
四.灯盏乙素化学图谱
紫外吸收光谱
以甲醇为溶剂,甲醇为空白,在285nm和315nm处有吸收,说明可能有苯环和双键以及共轭双键存在,有待其它图谱验证。
红外图谱
KBr压片得红外图谱:
3375cm-1处尖峰为-OH,1600cm-1处峰为-C=O,1722cm-1处峰-COOH,苯环骨架振动在1400~1600cm-1。
灯盏乙素的一级质谱图
灯盏乙素的二级质谱图
一级质谱中m/z463[M+H]+,说明灯盏乙素分子量为462;
二级质谱中287[M-176+H]+处为葡萄糖醛酸。
五.活性测试
灯盏乙素的大鼠药代动力学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相关性研究[9]。
试验结果显示,随AUC0→4h的增加,血小板抑制率反而下降,说明血小板抑制率仅与瞬时血药浓度有关,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累积效应。
提示灯盏乙素为直接作用于血液系统的药物,不存在药效室,可将其药效直接与血药浓度进行拟合。
灯盏乙素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下降很快,推测灯盏乙素在体内可能主要以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
而血小板抑制率在4h时有所升高,可能是由于灯盏花素的代谢产物同样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或是灯盏乙素在体内存在肝肠循环现象,导致其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的延长。
中剂量(7.5mg/kg)的灯盏乙素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在0.25h时出现下降,而后在0.5h又升高,但灯盏乙素的血药浓度并没有出现这一现象,是否在0.5h时已经有灯盏乙素的代谢产物参与了药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灯盏乙素对老鼠胃癌细胞株的体外抑制作用[10]。
道恶性肿瘤。
本实验观察了灯盏花乙素体外对两株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胃腺癌细胞系)的抑制作用。
从实验结果可知:
灯盏花素在高浓度(1000Ixg/mL)下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率为47.07%,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而灯盏乙素对胃癌细胞BGC-82在高浓度(1000Ixg/mL)下无抑制作用。
南于胃癌细胞SGC-7901为中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胃癌细胞BGC-823为人低分化前胃粘液腺癌细胞,由此可初步得出:
灯盏乙素在高浓度(1000txg/mL)下对中分化的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对低分化前的肿瘤细胞无抑制作用。
由此可以推断:
灯盏花素,作为一个临床应用多年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虽然没有直接抗肿瘤作用,但可以通过抑制TGF2β1信号传导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对循环系统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阻止肿瘤手术后的复发和转移,其抗肿瘤的辅助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可为后期进一步的抗肿瘤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六.讨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灯盏乙素的来源,临床及药理作用。
通过查阅文献明确了灯盏乙素的化学结构,其主要合成方法以及分离提纯的最佳工艺。
并且还查阅到灯盏乙素的紫外谱图,HPLC谱图,红外图谱,质谱图,对灯盏乙素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能够更好的对灯盏乙素进行提取分离以及进行化学结构修饰,更好地发挥其药理以及临床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人伟,杨生元,林泳月.灯盏花的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1981,16
(1):
68-69.
[2]张卫东,陈万生,孔德云等.灯盏细辛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8):
514-516.
[3]孙文基(SunWJ),绳金房(ShengJF).天然活性成分简明手册[K].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509.
[4]崔建梅(CuiJM),吴松(WuS).灯盏花素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NatProdResDev),2003,15(3):
255-258.
[5]叶海,,张灿,沈文斌等.灯盏乙素聚乙二醇前药的合成与表征[J].中国天然药物,2006,4(4):
283-286.
[6]胡倩,戴霖霖,王玲等.灯盏花素的提取与分离工艺优化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9,26(4):
58-60.
[7]张人伟,张元玲,王杰生等.灯盏花黄酮类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J].中草药,1988,19(5):
7-9.
[8]傅晓钟,张伟,王永林等.灯盏乙素苷元4’-L-氨基酸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抗氧化活性[J].药学学报,2011,46(5):
548-555.
[9]李烨,李春艳,杜荣琼等.灯盏乙素对胃癌细胞株的体外抑制作用,大理学院学报[J],2011,10(6):
14-16.
[10]吴毅彦,侯娟等.灯盏乙素的大鼠药代动力学和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相关研究[J].天津药学,2010,22(6),1-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灯盏 作业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