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099784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3.72KB
《论语十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语十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
发愤忘食,安贫||乐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也作“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有言: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
”)孔子去世后,历代帝王为彰显对孔子的尊崇,不断对孔||子进行追封追谥,诸如“尼父”、“褒成宣尼父||”、“文圣尼父”、“先师尼父”、“先圣”、“宣父”、“文宣王||”、“玄圣文宣王”、“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等。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
自汉||代以来,注解《论语》之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
比较重要的古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程树德《论语集释》、杨树达《论语疏证》、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等。
何谓“论||语”?
班固《汉书·
艺文志》云: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由此可知,“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并且,“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那么,“论纂”又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云:
“论,议也。
”议,即商议、讨论。
商议、讨论,显然非一人||之事,而且商议、讨论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有所定论。
所以,以本义,“论”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
那么,班固所谓“论纂”,就是通过大家共同商议论定而纂||集;
“论语”,就是“大家共同商议论定的语录”,||或者“经过讨论的语录”之义。
也就是说,“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
二、孔子的仁学观念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学为其核心,以||“仁”释“礼”,强调复礼归仁。
那么,孔子之仁学的要义何在呢?
孔子是如何论“仁”的呢?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所附“论语词典||”的统计,“仁”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9次。
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论述是《颜渊》篇的一段对话: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此段对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涉及了孔子||仁学最重要的三个层面,即仁之内涵,为仁之方,仁与礼之关系。
下面联系其他||篇目的相关论述,分别简析之。
1、“仁”之基本内涵
“克己复礼为仁。
“樊迟问仁。
‘爱人。
’”(《颜渊》)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
‘恭、宽、信、敏、惠。
’”(||《阳货》)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子路》)
子曰:
“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
可见,孔子之“仁”,即是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又超越血缘亲情、由近及远||的“差等”之爱;
是涵蕴、孕育各种美善德行的总德。
一言以蔽之,在孔子看来,“||仁”就是人的本性的最高表现,是人的美德的最高概括。
《中庸》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郑玄注:
“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以人意相存问之言。
”孔颖达疏||:
“仁谓仁爱相亲偶也。
言行仁之法,在于亲偶。
欲亲偶疏人,先亲己||亲,然后比亲及疏,故云‘亲亲为大’。
”《说文解字》曰:
“仁,亲也,从人二。
||”段玉裁注引上文郑注并曰:
“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
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
李泽厚说:
仁,“乃是以亲子情(孝慈)||为主轴,辐射开来却具有神圣性质的爱的人际心理的概括总称”。
(《||说巫史传统》,见《己卯五说》)
吴展良||(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说:
“孔子发现礼的根本是仁,而以其为人生价值的核心||。
仁字所讲的就是我们的一颗心,是人与人乃至人与万物相接触时,自然||发生的温情厚意”;
“当人对万物有一番温情厚意时,是人心最感平安、||喜悦、光明与充实的状态”。
(《寻找核心价值:
儒学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困境》,见黄俊杰编《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
2、“仁”与“礼”之关系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释“礼”归“仁”,将仁的基本性质||确定为约束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并宣扬为仁的自觉性||,力图吧“礼”这种外在的约制,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化作主体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3、“为仁之方”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可见,孔子所谓的“为仁之方”即为仁||的工夫与方法,主要就是“忠恕”之道。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
||”的问题时所说的:
”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乃至万物,||以对待自己的态度待人待物,从而成己又成物。
这不就||是“爱人”的具体体现吗?
能如此,不就是一个“仁者”||了吗?
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不仅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有言:
“孔子崛兴,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传的贵族教育开始转移到平民社会来,||开出此下平民讲学之风。
后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
”“《论语》一书,竟体||是一种教育思想。
读其书,当如听孔子之耳提面命,乃为真切。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论语||·
先进》: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孔子世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德行:
1.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丰富而深刻,要而言之,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②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
“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③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
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
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
||④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
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
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2.为学之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
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②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学而》。
③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
“然,非与?
”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④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又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
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更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提出了“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
四、课文解析
(1)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词语匡补】
●温故而知新:
温,温习。
||旧所闻昔所知为故,今所得新所悟为新。
温故而知新,温习就有知识而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可以为师:
时时温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此乃学者之心||得。
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即能教,故曰可以为师。
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
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记问虽博,非属心得,既||非能学,即非能教。
然心得亦非凭空自创,乃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一,如是始||可谓之学。
若仅温故不能知新,则必有学绝道丧之忧矣。
故惟温故||而能知新,始能胜任为师。
【参考译文】
孔子说:
“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本章大旨】
本||章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
一方面,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另一方面,孔子强调,温故必求知新,能学然后能||教,若仅务于记诵稗贩,不能开新,即不足以任教。
“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罔:
迷惘。
只向外面学,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则必迷惘无所得。
●殆:
危殆。
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危殆不安。
“仅向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惘||了。
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
”(也可译为:
“孔子说:
‘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
本章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而不能偏废)。
仅学不思,将失去了自己。
||仅思不学,亦是把自己封闭孤立了。
朱熹《论语集注》曰:
“不求诸心,故昬(按:
||同‘昏’)而无得。
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曰: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
(3)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孔文子:
卫大夫,名||圉(yǔ)。
文,其谥。
《左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为文,故问。
子贡问道:
“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
”孔子说:
“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本章是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仅是对孔文子的评价,同时也是孔子自||己治学态度之写照。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
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
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4)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学于文:
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
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约之以礼:
礼,||犹体。
躬行实践,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务皆是。
约,要。
博学之,||当约使归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
●弗畔:
||畔,通“叛”,背离,指离经叛道。
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
“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
(以上为||钱穆《论语新解》之看法。
“约之以礼”之“礼”,一说礼节、礼仪,亦通。
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本章意在||说明“文”与“礼”、“博”与“约”兼修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
就学言之谓之文,自践履言之谓之礼,其实||则一。
惟学欲博而践履则贵约,赤非先博文,再||约礼,二者齐头并进,正相成,非相矫。
此乃孔门教学定法。
(5)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孔子说: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
”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
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6)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参考译文】
孔子断绝四种毛病||:
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本章乃孔子弟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7)子曰: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罕》)
●空空如也:
或说:
孔子自言无知。
||或说:
此指鄙夫来问者,言此鄙夫心中空空。
||就文理,后说为是。
空空,即悾悾,诚悫(què
)||貌。
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
然此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知,则仍是空空,两义可兼说。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
又如||叩钟使自鸣。
孔子转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开悟。
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
竭,尽。
于此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
然此非孔子先自存有一番知识,专待此鄙夫之问。
孔子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
||无知也。
”正为此鄙夫心悾悾如,诚悫有疑,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
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诚不悫,别怀他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团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
故孔子虽善教,此||鄙夫亦善学。
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
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问。
||盖问者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故使答者能转居于叩问之地位,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地位。
而此所疑之事,乃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
“我有知吗?
我实是无知呀!
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本章乃记孔子教诲他人之态度与方法,||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言学问求知,必心虚始能有得,此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十二章 论语 十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