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 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092228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3.61KB
六年级科学下册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 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年级科学下册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 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下册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 教科版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指名让三两个学生上网查阅关于“有毒垃圾”的信息,并做好汇报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可以废弃了的物品进行创意设计后,马上就能变废为宝,或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切切实实地减少了垃圾的产生。
更多的情况下,有一些物品我们明知道它们进行处理和再次加工后仍可再利用,却苦于手上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不得不将他们废弃。
你们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一类物品吗?
(说明:
提到“必要的设备和技术”,宗在让孩子们逐步认识到许多事情得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
学生思考、汇报。
二、识别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谈话:
生活中有许多废弃物通过回收,是完全可以重新加工利用的。
比如:
金属、塑料等。
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
怎样回收利用它们呢?
学生交流、汇报
1、垃圾回收调查小组的汇报
课前,老师派一小队同学做了一次调查活动,让他们调查废品回收站或询问废品回收工作者,他们都回收些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调查小组同学的汇报吧!
调查小队的汇报。
师生共同评价调查活动的开展情况
(注意,调查小组汇报前一定要让其他同学充分地思考并交流。
这样自己先动脑参与了,再学习、倾听才会更有收效。
2、了解回收利用垃圾的方法及好处
示教材76页插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塑料、金属、玻璃、金属回收利用的方法和好处。
归纳小结:
生活中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很多,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
回收垃圾中的废旧材料再加以利用,可以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成本、减少垃圾、减少污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3、家庭垃圾中可回收材料的识别
提问:
在家庭垃圾中,你发现都包含了哪些可以被回收利用的材料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76页的表格,结合家庭生活经验,进一步识别哪些材料属可回收垃圾。
各组派代表交流。
(注意提醒学生相同的答案不要重复,学生汇报时,老师应板书关键词,使学生对可回收材料有较清晰的总体印象。
三、垃圾的分类和分装
1、垃圾有效回收的探讨
(1)平时,我们家庭垃圾中的一些可回收材料是否都得到了有效的回收和再加工利用呢?
为什么?
(2)你认为垃圾应该处理才便于有效回收?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
归纳:
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
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旧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2、垃圾的分类
你们家的垃圾分装了吗?
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大家认为可以把垃圾大致分为几类来分装?
每一类包含的是哪些垃圾?
学生思考汇报。
出示垃圾分类表格(见教材77页),向学生做简单介绍,使之进一步明确科学处理垃圾过程中的垃圾分类方法。
垃圾分类、分装还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
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有毒垃圾吗?
学生汇报
3、资料查阅组同学汇报:
有毒垃圾的相关信息
补充、归纳:
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部分医疗垃圾及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充值卡(手机卡、上网卡、电话卡等)等都是有毒垃圾,处理不当将会直接危害到人体健康。
四、做一个堆肥箱
说到家庭垃圾,有心的同学一定注意到了家庭垃圾中约有1/3是食物废料,大家知道吗?
它们利用得好,可是宝贝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做一个利用食物废料等垃圾做成的宝贝——堆肥箱(板书:
堆肥箱)
请同学们打开书78页,自学堆肥箱的制作方法。
带学生到生物园建堆肥箱
总结:
垃圾分类、分装并不难!
只要我们人人参与,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洁和美丽。
布置作业:
利用身边的简易材料为班级、学校或社区设计分类垃圾箱,要求制作适当图片贴在回收箱上。
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小组作品的评比,并落实回收箱放的地方,谁去管理,怎么管理及回收后怎么办。
板书设计:
4、分类和回收利用
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塑料、玻璃、金属、橡胶……
不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
垃圾
厨余垃圾
有毒垃圾
垃圾分类、分装,有效回收利用。
做一个堆肥箱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下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2教案教科版
[教材分析]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6课。
本课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通过本课教学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2.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能力目标:
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化学反应的一般现象。
[教学难点]
做好硫酸铜溶液和铁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1号试管(内装有2/3的硫酸铜溶液)、2号试管(空试管)、3号试管(内装少许氢氧化钠颗粒)、一根细铁丝(表面用砂纸打磨洁净,一端卷成小团,小团直径小于试管内直径,另一端长度超过试管的长度)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
少许淀粉、碘酒、一个培养皿、一支蜡烛、一盒火柴、生锈和不生锈的铁钉各一个、装有小苏打粉的试管、装有白醋的试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媒体应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一、导入
1.谈话:
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物质变化有哪两种形式?
PPT及板书: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全体或个别回答: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回顾前几课所学的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
2.提问:
物理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化学变化的特点?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化
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个别回答:
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再次理一下关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今天认识化学变化所伴随现象做准备
二、科学探究
(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今天还要来研究一些物质的变化
PPT:
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反应
明确任务
2.(出示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谈话:
这种物质是硫酸铜溶液。
板书:
硫酸铜溶液
观察硫酸铜溶液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硫酸铜溶液,教师出示时就直接告诉学生此溶液的名称
3.谈话:
仔细观察桌上的硫酸铜溶液,描述你所观察到的这种物质的特征。
蓝色、透明、液体
观察后个别回答:
观察、描述、记录硫酸铜溶液在反应前的外观特征极其重要,这将作为反应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的一项重要的证据
4.(出示铁丝)谈话:
仔细铁丝,说说它的特征?
铁丝
灰白色、有金属光泽、固体
同样,对于反应前铁丝的外观特征的观察、描述、记录极其重要,这也要作为对比反应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的一项重要的证据
5.(实验方案指导)
今天我们要来研究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说一说,我们可以怎么来研究?
分组讨论实验方案(用图、文字列出简单方案)
制定研究方案
6.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修正方案(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如何留样来做对比)
交流、汇报、修改实验方案
完善研究方案
7.根据学生制定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实验:
从装有硫酸铜的1号试管中倒出一半的硫酸铜溶液到一个2号空试管中,倒时要小心不要将溶液洒在手上,如洒上后及时用湿抹布擦去。
将洁净的细铁丝卷起的一端小心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让铁丝在溶液中浸泡2分钟左右后取出放在培养皿的盖上,仔细观察比较铁丝和硫酸铜溶液变化。
教师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8.巡视指导实验
分组实验:
填写观察记录
分组实验,观察硫酸铜与铁丝的反应发生变化
9.谈话:
请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前交流实验情况
小组派代表交流实验情况
10.小结谈话:
我们看到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后,铁丝由原来的灰白色变成了棕红色,硫酸铜溶液颜色变淡了。
颜色变了
引导学生关注实验中发生物质发生变化时出现的现象
11.提问:
那么这些变化是化学变化吗?
小组讨论一下,拿出你们的证据!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化学变化?
证据?
小组研究,寻找证据,填写实验记录
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证据来说明硫酸铜与铁丝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12.谈话:
请实验小组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小组派员汇报:
铁钉表面由原来的灰白色变为了棕红色,说明这已不是铁这种金属的,这是一种新的物质。
硫酸铜溶液颜色变了,说明它也不是原来的硫酸铜溶液了,而有了新的不同于硫酸铜溶液的物质。
因此我们认为这个变化是化学变化。
通过对比反应前后溶液与铁丝的变化来说明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13.谈话:
同学们从颜色变化这个现象中判断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
你们的观察分析十分有道理,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这其中的一种就是附着在铁钉表面上不同于铁的一种新物质,推测一下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吗?
动态演示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发生的化学变化
小组讨论后回答:
根据铁丝表面物质的颜色上是棕红色,和金属铜的颜色很相似,而且硫酸铜溶液里有个铜字,由此推测出实验变化中产生了铜这种新物质。
了解铁丝表面生成了新物质是铜
14.谈话:
对,经科学家研究测定,这种新物质就是金属铜,而硫酸铜溶液里之所以颜色变淡,是因为生成了硫酸亚铁这种新物质。
这个实验生成了新物质,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产生新物质
(擦去“化学变化”前的?
再次强调颜色变化是因为产生了新物质的缘故,是化学变化
15.归纳小结:
当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往往会伴随颜色变化等现象,这些现象正是由于产生新物质引起的,因此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变化中是否出现颜色变化、沉淀物等现象来推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颜色变化
认识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变化中是否出现颜色变化等现象来推测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
(二)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我们再来重温一些化学变化,看看在这些化学变化中产生新物质的同时出现了哪些现象呢?
这五个实验的图片
2.演示实验:
(1)碘酒滴在米饭上
(2)铁钉生锈(录像展示过程)
(3)蜡烛的燃烧
(4)小苏打与白醋
米饭+碘酒颜色变化
铁钉生锈颜色变化
蜡烛的燃烧发光发热
小苏打与白醋产生气泡
观察演示实验,汇报这些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泡
3.指导学生完成化学实验: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提示学生注意,不要将药品洒到试管外)
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
出现沉淀
分组实验,汇报:
这是化学变化,有发热现象,颜色变了,出现了沉淀。
通过这一实验让学生了解沉淀现象也通常会伴随化学变化而出现
4.小结归纳: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会伴随颜色变化、发光发热、产生气体、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因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引起的。
人们也往往依据物质发生变化时出现的这些现象来推断是变化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当然最终还要经过检测来确定到底有没有产生新物质,以及产生的什么新物质。
产生了新物质
形成概念:
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三、巩固应用
1.演示实验:
茶水——墨水——茶水,观察现象,推断有没有产生新物质,是否是化学变化。
观察、讨论、汇报
趣味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依据变化时出现的现象可以初步判断所发生的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这一概念的理解
2.评价学生的判断,同时告诉学生在这个中确实发生了化学变化。
3.总结谈话: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从一些物质变化时伴随的现象中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而真正地确定这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还要进一步去研究。
4.谈话:
课后观察更多的变化时的现象,区分出化学变化。
课后观察研究
课后拓展,巩固应用
[板书设计]
伴随的现象
硫酸铜溶液+铁钉
实质产生沉淀
产生了新物质
小苏打+白醋产生气体
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产生沉淀、产生气体
[实验报告记录单]
实验记录实验日期:
课题:
教科版《科学》六下第二单元⒍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学校:
班级:
实验者:
●观察研究硫酸铜溶液与铁丝的反应。
观察
反应前
反应后
研究问题
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是化学变化吗?
我的研究结论
我的证据
观察记录化学变化伴随出现的各种现象。
物质的化学变化
伴随的主要现象
米饭+碘酒
蜡烛燃烧
铁钉生锈
小苏打与白醋
[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是全新的一个单元,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一、本课教学的收获:
1.重视反应前的观察记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物质的变化》学到这一课,学生已经经历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过程,看到了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单单看表面现象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寻找证据来支持结果。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对于反应前物质的观察极为重视,于是我意识地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记录,并将这个观察记录作为反应后物质作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一项重要证据。
实际教学中发现重视这一环节对教学极有帮助。
改进实验器材,获得理想实验效果:
课前试做实验时将一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光亮后将一半浸入硫酸铜溶液,不一会儿,铁钉表面出现了一层棕红的物质,效果极明显,这是铁将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了出来。
可是,与此同时却发现硫酸铜溶液颜色却没发生明显变化。
溶液浓度不对?
重新配制,先配制硫酸铜饱合溶液,然后按1:
1~1:
10的比例调配了10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再分别进行实验。
可实验效果仍不理想,浓度低的硫酸铜溶液不论是铁钉还是硫酸铜溶液变色都不明显;
中浓度、高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铁钉变色现象明显,但硫酸铜溶液变色现象不明显;
一般硫酸铜溶液要放置10分钟左右才略微能感觉到颜色有些变化了,时间长、效果不理想。
于是,又尝试改变与硫酸铜反应的铁钉,先后换用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试做实验,经过多数实验比较,发现将细铁丝多卷折几下(细铁丝多次卷折可增加了与硫酸铜溶液的接触面积),放入中浓度硫酸铜溶液中,大概1、2分钟无论是细铁丝还是硫酸铜溶液都出现了明显的变色现象,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引入趣味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
本课在巩固应用时本人选择演示趣味实验:
“茶水——墨水——茶水”,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视频展示台上放置一杯棕黄色的茶水,用玻璃棒在茶水中搅动一下,大喊一声“变,此时,茶水立刻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接着,又将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杯里搅动一下,大喊一声“变”,果然,刚刚变成的蓝“墨水”又变成了原来的“茶水”色了。
进行这个演示实验时,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学,学生很快会依据所看到了实验现象——颜色变化来判断这是化学变化。
这时可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实验的原理:
原来玻璃棒的一端事先蘸上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草酸晶体粉末。
绿矾粉末遇到茶水会产生新物质,从而使茶水变成了“墨水”。
而草酸具有还原性,可将产生的蓝色的“墨水”消失了,重新显现出茶水的颜色。
神奇的实验现象,鲜明的颜色变化,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颜色变化这是因为发生了化学变化。
这是个十分有趣的化学变化,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邀,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二、本课教学有待改进之处:
1.个人认为这个内容还是有些难的,这节课的学习中需要很多之前的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比较好的反应出学生之前知识掌握的情况,所以课前还要多提供更多的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来丰富学生的认识。
2.平时还要多多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实验的记录习惯,并重视培养如何运用这些记录的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科学下册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 科学 下册 分类 回收 利用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