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初学作曲的业余音乐爱好者.docx
- 文档编号:2209192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21KB
致初学作曲的业余音乐爱好者.docx
《致初学作曲的业余音乐爱好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致初学作曲的业余音乐爱好者.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致初学作曲的业余音乐爱好者
致初学作曲的业余音乐爱好者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发布:
2008-6-1503:
02 作者:
侠名 来源:
网络 查看:
12223次
(一)
首先声明,这个是给业余初学者看的,高手们就算了,可以来挑挑错。
看来有不少业余作曲爱好者啊,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业余人士写作主要凭感觉,但是感觉也不是随便来的。
有很多写作的规律,还有禁忌,算是定式吧,我由于一开始不知道,所以走了很多弯路。
我希望能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经验,如果不打算系统地学习乐理的话,少走一些弯路。
首先,来说说音阶,因为这里有很多术语回头会用到,所以必须从这里说起。
常用的音阶有六种,包括一种大音阶,三种小音阶,半音阶和全音阶。
通常旋律与和声,还有调式等都是构造在大音阶或小音阶上的。
这是一部乐曲的基础,所以在了解一切之前必须先了解这个。
一般人都喜欢从音程开始入手,可是我感觉音程没什么可说的,无非是根据跨越的半音数量来起个名字。
现列表如下,讲解略去。
包含半音数量音程名称举例
1小二度C-bD
2大二度C-D
3小三度C-bE
4大三度C-E
5纯四度C-F
6增四度C-#F
7纯五度C-G
8小六度C-bA
9大六度C-A
10小七度C-bB
11大七度C-B
12纯八度C-c
13小九度C-bd
14大九度C-d
15小十度C-be
16大十度C-e
只是注意一点,不把数学概念用在这里。
比如,两个纯四度相加不是纯八度,而是小七度。
还有,度前面的数字是根据大音阶上音的数量计算的。
废话少说,开始说音阶。
大小音阶各有七个音,分别构成音阶的七个级。
最基本的音阶是自然大音阶,就是doremifasollati。
这是按照五度相生法构造的。
具体构造方式不实用,这里就略去了。
每个级的音都有自己的名称,下面按照重要程度一一叙述。
以CDEFGAB为例,唱名仅按照该大调音阶。
C(dol)是主音,是自然大音阶的根本之根本,音阶的名称也是根据这个音来的。
比如CDEFGAB叫C大调音阶,E#F#GAB#c#d叫E大调音阶等等。
G(sol)是属音,其重要性仅次于主音。
F(fa)是下属音,也是非常重要的音。
D(re)是二重属音,也就是属音的属音。
因为在一个调子的属调里面,属音就是原来调子的二重属音。
E(mi)是中音,因为它的位置在主音和属音中间。
A(la)是下中音,因为它的位置在下属音和主音中间。
B(ti)是导音,这是音阶中最不稳定的音,有强烈的进入主音的要求。
所以,尤其是在终止式里面,导音进行到主音几乎是一切进行中优先级最高的。
嗬嗬,这些还是预备知识,虽然可能有很多人知道,不过以后频繁要用到,所以为了让更多业余爱好者了解,还是提了一下。
自然大音阶最大的特点就是三音是大三度(当然是和主音的关系)。
在自然大音阶里面,所有音程不是大音程就是纯音程,没有小音程的。
现在开始说三种小音阶。
首先,和声小音阶。
所谓和声小音阶就是把大音阶的三度和六度变成小音程。
这两个音(中音和下中音)是对调性最敏感的两个音,把它们变成小音程会是音阶的色彩从太阳变成月亮,从阳性变成阴性。
比如C大调:
CDEFGAB,对应地c小调和声音阶应该是CDbEFGbAB。
本来是dorebmifasolblati,可是听起来却像是latidoremifa#solla。
待会儿还会说到。
和声小音阶的特色是那个增二度。
即从小六度到大七度的跳变(忘了说了,呵呵,大音程和纯音程多一个半音是增音程;小音程和纯音程少一个半音是减音程。
)这个音阶的无限魅力就在这个跳变上。
许多欧洲作曲家在模仿东方异国情调的时候都喜欢来回来去地强调这增二度。
另一个小音阶是旋律小音阶,这个音阶只有三度是小音程,其他都和大音阶一样。
所以,我认为一个音阶的三音是决定这个音阶色彩的最重要一个音。
不过注意这个音阶在下行的时候是要把六度和七度全都变成小音程的。
这种做法由于抹平了那个增二度,所以旋律更加圆滑了。
最后,自然小音阶。
这个音阶的三度,六度和七度全都是小音程。
这样,dorebmifasolblabti就完全变成了latidoremifasol。
于是,我们不用主音作为小调的调名,而是用三音。
这样,小调的谱号就要从上方小三度的大调去借,这是小调会多出三个降号来。
比如,C大调没有升降号,可是c小调却有三个降号;又如,#F大调是六个升号,可是#f小调却只有三个升号。
半音阶。
顾名思义就是由半音组成的,一共十二个音。
用处很广,不过最好熟练掌握之后再用。
最早是mozart提倡的,他带得他的老师haydn都开始用半音阶了,而且相当精彩。
全音阶。
当然都是全音了,每两个音之间都是大二度。
由于12/2=6,所以全音阶实际上只有两个:
CDE#F#GbB和bDbEFGAB。
这种音阶没有调性,听起来很玄。
是德彪西的最爱。
如果是初学者的话尽量避免,如果要八度老兄那样的我就管不着了。
终于说完了,这些是点基本理论,还有很多旋律和声部写作的惯例和禁忌,以后还有,呵呵。
(二)
呵呵,这回轮到曲式了。
说到曲式,那可是我最早接触的音乐理论之一了,我看的是匈牙利近代三大音乐家之一魏纳。
莱奥所作的<器乐曲式学>,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蓝本讲述以器乐为主的奏鸣套曲中的曲式。
我之所以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看曲式,主要因为曲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对专业要求比较少,只要知道一些关于调性的东西就可以了,不像对位法,死难死难的,科班的都学不好。
好了,现在开始。
再重申一下,我不是专业,所以我讲的就是经验之谈,不是书本知识。
(当然,也有来自书本的经验)
一首乐曲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
音。
废话!
不过单音没有任何意义,也就省去了,放到旋律的写法中来讲。
在创作中,最小的单位应该是动机了。
所谓动机,就是展示你旋律特征的一到两小节的短旋律,不要求完整,只是把鲜明的特征表述出来即可。
一个模进的旋律就是由一连串动机构成的。
动机是构成音乐的基本素材,无论是呈示,还是展开,都要用到这样的素材作基础。
各个段落以及乐章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都是和动机分不开的。
一部音乐,最重要的主题,没有主题的音乐好像没有脑袋的人(嗬嗬嗬,有点儿荒诞吧?
),是不可理解的。
主题的定义很模糊,魏纳。
莱奥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
总之能让听者进入状态的就是主题了。
主题也有好多的结构呢,从最简单的乐句到复杂的综合乐段,都是主题。
大家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挑选着用,我来一一描述一下:
乐句:
一个完整的句子,就像写文章一样,一直到让人产生"句号"的感觉(也就是终止)为止。
乐句的终止可以是完全终止(结束在主和弦上),也可以是不完全终止(结束在属和弦上)。
甚至可以不用终止,直接进入下一段。
这时没有终止的乐句就称作开放式乐句。
比如钢男的那个impromptu的中段(Trio,三声中部,一会儿会讲到。
)就是一个开放式乐句。
重复乐句:
超级简单,就是把一个乐句重复一下,不改动或者作一些修饰性质的改动。
mozart特别喜欢用这种重复乐句。
乐段:
也是由两个类似的乐句构成,不同于重复乐句的是,在终止上作了本质的修改。
最普通的做法是前乐句不完全终止,后乐句是完全终止。
这个非常常见,在mozart等人的sonata里面经常出现,大家应该有所体会。
另外在前后乐句之间可以插入短小的动机作为连接。
重复乐段:
不用我再废话了吧?
两个一样的乐段。
在小步舞曲(menuetto)当中大量出现。
三部乐段:
呵呵,这个有些像元曲当中的"鼎足对",就是把原来两部分的东西变成三部分了。
分成前乐句,中乐句和后乐句。
这时三个乐句的终止式就非常微妙,有兴趣不妨琢磨一下。
beethoven在处理时意外地把中间的的乐句转到下属调上,然后在下属调上面用了个完全终止。
复合乐段:
就像把乐句攒成乐段那样,就可以把乐段攒成复合乐段。
综合乐段:
如果乐段前后乐句在材料上(也就是动机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或者说前后乐句用的不是一个材料,这样构成的乐段就是综合乐段。
这种乐段会让你的作品更加富有变化。
三部综合乐段:
三部乐段,其中每一部分都是不同的素材,就是这种乐段。
这是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因为,三个部分可以是乐句,也可以是乐段,也可以交替使用。
注:
乐段也可以是开放的。
这些其实是一些基本的主题结构,魏纳。
莱奥之所以讲了许多是因为后面他要分析beethoven全部的32部sonata,在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不必了解的那么精深,大略知道一些就足够了。
下面开始讲真正的重头戏--曲式。
从二部曲式开始吧。
这个可是最最基础的曲式了,可以说一切的曲式都是从这个演变来的。
因为在最初写作的时候,作曲家最简单的方法不过是把曲子分成两部分,随后这两部分就逐渐有了定型。
单二部曲式的结构是(AB),也就是两个部分。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划分,而是互相有联系的。
通常A段是以不完全终止结束,然后B段用A段的素材在变化和弦,通常是七和弦或九和弦上开始,最后再用相似的材料在完全终止上结束。
在bach和haydn的作品中(haydn限于早期,因为晚期他已经把奏鸣曲式发展出来了),有大量的这种曲式出现,但是稍有不同。
在B段的末尾有大量的A段素材出现,造成了结构听上去像(ABA),这样的二部曲式称作带有再现的二段曲式,比通常的更加完善一些,这种结构也直接导致了三部曲式的出现。
三部曲式中,(也叫三段式,不过名字听起来有些。
。
。
想起亚理士多德和卢卡西维奇来了。
)三部曲式的结构为(ABA),和带有再现的二段曲式很像,但是不同在于B段相对独立,可以完全使用新的材料,也可以继续使用A段的材料。
而且再现A段相对完整,而不是只有一个A段特征的小乐段加上一个完全终止。
这里的再现A几乎可以和呈示A一模一样。
重复一般为(||:
A:
||:
BA:
||),也有省略前面或者后面重复的。
A或B只有一个乐句或者乐段,不可再分的,称作单三部曲式。
有单三部曲式,当然就有复三部曲式啦!
如果A段或B段本身又是一个二段或三段式,整个乐曲就是一个复三部曲式了。
这是乐曲的结构已经相当丰富,完全可以作为套曲的一个乐章了,这就是第三乐章,小步舞曲(menuetto)或者谐谑曲(scherzo)。
回头要说。
现在研究研究复三部曲式的调性和结构。
复三段式的中间B段在早期作品中一般以三重奏(Trio)的形式出现,称作三声中部。
大多数情况下三声中部用另外的调性,这样可以让听众不至于在长大的作品之中感到烦躁。
当然也可以不转调。
至于转向的调性,通常有以下几种:
1、属调:
颜色更加明亮。
2、下属调:
颜色更加柔和,这是速度宜放慢,要是保持速度不变的话至少也要把节奏放慢。
3、同名大小调:
颜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4、上方大三度的调性:
色彩忽然闪亮。
5、下方大三度的调性:
色彩忽然变得柔和,有圆号的感觉。
另外复三部曲式结构还可以加以变化,比如前面加引子,后面加尾声,或者使用多个三声中部等等。
两个三声中部的结构如下:
A:
二段式主题--B:
三声中部I--A:
二段式主题--C:
三声中部II--A:
二段式主题。
这时至少要有一个trio转调,否则就会使乐曲枯燥无比,即使是催眠曲也将不会有这样好的催眠效果。
j。
s。
bach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部最后乐章就是复杂的复三段式,结构为:
A:
二段式主题--B:
Trio_I--A:
二段式主题--C:
波兰舞曲--A:
二段式主题--D:
Trio_II(这个我在共享区上传过)--A:
二段式主题。
长大,没有转调,但巴赫借助乐队的变化避免了枯燥。
复三部曲式经过进一步变化之后,发展成了两个非常常用的复杂的曲式--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
奏鸣曲式吗,自然是在奏鸣曲里面大有用武之地了。
九成以上的奏鸣曲第一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学 作曲 业余 音乐 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