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名家邹守益.docx
- 文档编号:2208528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3.94KB
理学名家邹守益.docx
《理学名家邹守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学名家邹守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学名家邹守益
理学名家邹守益
明代中叶,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安福县连村乡新背老屋里村)有一邹氏名门望族,在江南极负盛名,四代中就中了七名进士,一名解元,五名举人,一名贡元,真可谓人才辈出。
其中正德年间的邹守益更是名重一时,他是深受学者推崇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邹守益(公元1491-1562年),字谦之,号东廓,少年时便博览群书,以理学气节自命。
17岁时,中江西乡试。
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参加会试,当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为同考官,见邹守益考卷非凡,便将他拔为第一(会元),参加廷试又名列进士第三(探花),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任职仅一年,便辞职回乡,专心研究程朱理学,但对二程、朱栗的“格物致知”久思不得其解。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王守仁在赣州任地方宫,邹守益前往渴见,两人反复辩论“良知”之学。
邹守益对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学说以及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心领神会,极表赞同,使过去存在的疑虑一扫而空。
他恍然大悟地说:
“道在是矣!
”于是拜王守仁为师,潜心钻研阳明理学。
王守仁对邹守益的刻励精进大加赞赏,他赠诗给邹守益说:
“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当年苦旧迷",只恨相见太晚。
邹守益从此成为王守仁的高足弟子与畏友,并开始在赣州讲学。
嘉靖初(公元1522年),朝延起用邹守益。
守益路过浙江,又会见了王守仁,相论问学一个多月。
王守仁恋恋不舍,学生问其故,王守仁答道:
“曾子有所谓有若元,实若虚,犯而不校,谦之近之矣。
”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二月,朝廷爆发了争论世宗本生父尊号的事件,史称“大礼议”。
邹守益刚正不阿,大胆上疏力谏,并指出世宗的行为违背礼教古训,要求世宗纠正错误,信用忠臣。
世宗大怒,下诏狱严刑拷打,并贬为广德州判官。
在广德,邹守益以教化治郡,撤销不在祀典的祠庙,建复初书院,延请王守仁高足弟子玉良和其他学者来讲学,并作《谕俗礼要》在百姓中宣讲。
当时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贺对邹守益在广德务以教化为重的治理方式很是钦佩。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邹守益在从政之余回到安福,与三舍刘邦采等在安福的王门弟子联系建立讲会"惜阴会"。
讲会隔月举行,每次五天。
安福和吉安等地的同道闻风赶至,甚至象钱德洪、王镜等王门高足也专程从浙中赶来。
惜阴会的建立,为江右王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王守仁听说惜阴会建立,特作《惜阴说》予以高度的评价:
“同志之在安成者,闲月为会五日,谓之惜阴,其志笃矣。
……知良知之运无一息之或停者则知惜阴矣。
知惜阴者则知致其良知矣。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微之显,可以入德矣。
……”
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邹守益升为南京礼部郎中,广德州的士民为颂扬他的政绩,立生祠以纪念。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王守仁去世,守益哀伤万分。
为继承王守仁遗志,守益与湛若水、吕楠、钱德洪、王钱、薛侃等论学,讲会不息,并在杭州建立天真书院,集同仁讲学,传播王学。
嘉靖十兰年(公元1534年),邹守益回到家乡传经讲学。
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倡导在家乡兴利除弊。
他对县内编修县志、族谱,重刻厘弊军册等盛事热情支持并作序,主要有《安福丛录序》,《安福粮总录序》、《安福三刻县志总序》、《安福重刻厘弊军册序》、《遗爱集序》等。
他崇尚忠义正直,疾恨邪恶奸诈,他作《李忠文公祠碑》以纪念李时勉,作《刘忠憨公祀典碑》以纪念刘球,大力张扬正气。
他还与刘邦采、刘文敏、刘子和等人创建复古、复真和连山诸书院,并作《重修学宫记》、《创建复古书院记》、《重修儒学记》以叙其事。
他酷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
每当闲遐之时,他便游览县内的风景名胜,并多有唱咏。
蚓《游武功上西石屋山》、《集云庵》、《谈道石》、《游机心潭至龙潭》、《同讷溪罗念庵刘三五游九峰》、《石屋山》、《游天台山》、《马迹石》、《过三峰》、《归自武功至瀑水岩》等,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清新瑰丽的诗作。
为了传播王学,邹守益还利用县内书院,为四乡会讲授阳明理学精髓。
春秋两季则合五郡出青原为大会,郡邑乡大夫都前往参加。
这是继惜阴会后,江西又一个闻名中国的学术盛会,来自江西乃至全国的王门弟子在这里聚集一堂,探讨学问。
在邹守益等人的努力下,青原山成为当时一个重要的学术中心。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邹守益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次年为司经局洗马,充经笼宫,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
不久又改任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执掌南京审林院。
这期间邹守益都是任文官,没多少实权,原因是他刚正不阿,敢言直谏,为朝廷所顾忌,所以敬而远之。
在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后,邹守益一上任就着手整顿学风,严格学校管理,激励学生专心向学。
后又因犯颜直谏被贬滴归乡。
回到安福,邹守益更“以觉人垂后为己任”,每月的初一、十五召聚门生讲习于明伦堂,复古、复真等书院纷纷邀请他主讲。
邹守益讲学言语明白简易,听者很受启悟。
此时的"青原会"还在继续进行,邹守益成为青原会的主讲。
然而王门弟子也并非人人都能遵守王守仁修己正身的那一套规矩,"精进者寡,因循者众,是忽实修而崇虚谈"。
为了扭转这种不良学风,保持过去"惜阴会"的传统,嘉靖己菌(公元1549年)正月初八,邹守益作《惜阴申约》,严厉批评参加讲会的部分会友的陋习,严格要求大家:
"自今以往共决除旧布新之策,人置一簿用以自考,家立一会与家考之,乡立一会与乡考之。
凡乡会之日……相与虚心稽切:
居处果能恭否?
执事果能敬否?
与人果能忠否?
尽此者为德业,悖此者为过失。
德业则直书于策以示劝,过失则婉书于策以示戒。
其人会者策书姓名,下注愿如约,其不愿者勿强其续,愿人者忽限时。
"用以督促会友们的道德躬行。
为了叙述王守仁的生平、学术成就与学术传递,王守仁去世后,王门弟子合作编修《王文成公年谱》,守益被推为编修总裁。
然而没有等到《年谱》修成,便因病逝世,终年72岁。
隆庆初(公元1567年),赠南京礼部右侍郎,溢文庄。
据历史学家分析,真正得到王阳明理学真传的就数安福的邹守益。
流传于江西的江右王学,在邹守益等人的努力下,最终成为王学最有力的继承者。
在越中流弊错出的情况下,使阳明之道赖以不坠,邹守益作为江右王学的开山与掌教,其王学造诣的精深和见解的超群是无与伦比的,其在传播王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宣传教育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功不可没。
守益一生尤其重视教育,崇尚简易明白、朴实无华、直指本心。
他认为,教育是人后天赖以长进的最根本的途径。
守益教人,把王守仁的“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并对“致良知”作了充分的发挥。
他认为,道德教育的“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是人们达到良知的途径。
这途径之上又有一个共同的指导原则“敬”。
所谓“敬”,就是要“慎独戒惧”,这是“良知精明而不杂于尘俗”的根本。
只有保持慎独戒惧,自身才能“常常精明,不为物欲所降”,就能改过迁善。
也只有做到慎独戒惧,才能“出门如宾,承事如祭”。
小到个人修身,大到治理千乘之国,“直以‘敬为纲领”。
然而慎独戒惧又不是着意刻求,不是做作,不是要把“戒惧”紧系心头,而是要经常地保持心地的安宁,“不睹不闻”,否则,心神不定,“心无安顿处”,“失却见在功夫”,道德修养,齐家治国也就失败了。
邹守益著作有《东廓文集》、《诗集》、《学豚遗集》等。
今有《东廓邹先生遗稿》传世。
挚守王学 勤建书院
----安福澈源邹守益世家
明朝吉安府安福县澈源邹氏是以邹守益为代表的著名的王学世家。
他们在教育上建树颇多,在中国古代帥院教育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
邹守益(1491-1562),字谦之,号东廓,明正德六年(1511)参加会试。
当时王守仁是同考官,取他为会试第一。
廷试名列第三,被 授翰林院编修之职。
第二年因病告归故里,到赣州拜谒王守仁,请教理学之道。
从此专心王学,成为王门的著名代表人物。
邹守益曾经对儒学的发展进行过深入的思考,但是碰到一个让他疑惑不解的问题:
子思是曾子的学生,但他们的思想却不一致。
他就此问题求教于王守仁。
王守仁用他的理学理论对他加以引导。
邹守益豁然开朗,于是尊王守仁为师。
王守仁非常赏识邹守益,赠诗于他:
“君今一日真千里,我亦当年若旧迷。
”两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感。
明世守即位,邹守益开始从政为官。
任南京吏部郞中。
嘉靖三年(1524),邹守益因进谏触犯皇帝,被贬谪为广德州判官。
在广德,邹守益“撤淫祠,建复初书院,与学者讲授其间”,对广德的学风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当时的广德土民为他立生祠以示纪念。
嘉请五年(1526),邹守益回到安福,与刘邦采等人联集建立王门最有影响的讲会“异阴会”,宣讲王门学说。
第二年,又与薛侃、钱德兴、王?
等人在杭州建天真书院,传播王学。
嘉靖十五年(1536),邹守益又与程文德共建复古书院。
嘉靖十八年(1539),邹守益出任司经局洗马,充经筵讲官,因上书《圣经图》,教育太子要留意民间农事,差点得罪世宗被治罪。
后改任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出掌南京翰林院。
不入出任国子监祭酒,在任期间大力整顿学风,严格学校管理,深受学子欢迎。
嘉靖二十三鼐(544),邹守益与刘阳等人共建连山书院,三十七年(1558)与刘邦采等 人共建复真书婃。
嘉靖二十年(1541),邹守益因直谏削职归乡以后,专心从事教育活动。
“一以觉人垂后为已任”,“每朔望众诸生讲析明伦堂”。
邹守益在教育中重视因材施教,深受学生欢迎,其“言明白简易,学者多所启悟”。
邹守益所以能扬名理学,是有着家学渊源的。
其父邹贤,字恢才,宏治九年(1496)进士。
邹贤因对学官所问颜回思想宗旨的问题获得学官的赏识,被授予大理评事之职,后任福建汀漳兵备佥事。
在制定律例、平定地方骚乱方面皆有功绩。
邹守益长子邹义也对理学颇有心得,且以讲经见长。
邹义号里泉,自幼聪明颖慧,长大以后见过王阳明,并学习王旭明的思想,对王阳明非常仰慕。
邹义曾入国学,肄业后因讲经而名震京师,先后讲学于青原、白鹭、天真、武夷等处,官至顺天通判。
邹善是邹守益的第三子,安继甫,号颖泉,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
邹善历任刑部主事、山东督学、广东右布政、太常寺卿。
他继承乃父遗风,致力教育活动国,在任山东督学期间就经常率诸生讲明圣学,其所选拔之人才“后皆为名贤”。
邹善回归故里以后,更是全力投入讲学之中,每日聚讲不辍。
邹氏家族世代父子同贤。
邹守益的录辈中也出了不少人才。
邹德涵,字汝海,邹善之子,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刑部主事。
张居正当朝时,学禁森严,他仍求友自若,不为学禁所惧。
邹德溥,字汝光,号泗山,邹善之子。
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充经筵讲官。
出任洗马,辅导东宫。
邹德溥以春秋起家,三任主考,与其父一样,所取之士后皆为名士。
邹德溥性情宽厚,他常常用船装书登上翠胜楼去静读,直到月亮中天才回家。
他休归故里后,大力倡明正学,与邹元标等人朝夕研读,为世宗所看重,诏令讲读其思想学说。
邹德泳,字汝圣,邹美之子。
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官至御史、太常少卿、太常正卿。
邹守益曾录邹匡明,字子尹,德溥之第四子,才学甚高,为大学生。
他曾游学于燕、赵、齐、楚之间。
邹匡明之孙邹钟鸣曾获乡试第一名,对书法颇有研究,尤工行楷。
邹氏家族世代理学传家,形成了良好的家风。
其家人无论为官为民皆“天姿纯粹,忠君爱民”。
邹氏为后人明示了一种仁者风范。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
邹氏家族不但家风淳正,而且学问高深,几代人都是当时的学者名儒。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世代办学不辍--广修书婃,兴办讲会。
邹守益创办的青原山讲会是当时王门最有影响的讲会。
当时甚至有人把青原山与白鹿、岳麓相媲美。
由此可见怨创办的讲会的规模之盛大。
邹守益居于家中也有讲学之地,称“东廓山房”。
邹善也勤于讲学,“建任仁精舍,每月与同志聚讲,虽髦年不少倦”。
邹守益之录邹德泳也致力于教育,经修多处书院。
他们的世代努力,不但弘扬了王氏理学,更为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邹氏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学 名家 邹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