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土机结构及原理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085193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71
- 大小:3.73MB
推土机结构及原理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推土机结构及原理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土机结构及原理 精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00~2000
无负荷最低转速(rpm)
550~600
最低燃油消耗率(g/kw·
h)
≤205
充电用发电机
硅整流发电机24伏35安
起动方式
起动马达24伏11千瓦
蓄电池
24伏195安小时×
2
润滑油容量(L)
45
冷却水容量(L)
79
2.配气相位图(见图5—3)
图5-3
3.性能曲线(见图5—4)
飞轮功率:
162kw(220ps)/1800rpm
最大扭矩:
1030N·
m/1250rpm
最低燃油消耗率:
<
205g/kw·
h
图5-4
5.1.3发动机各系统介绍
1.进排气系统
进排气系统主要由空气滤清器、涡轮增压器、消音器、排气管构成
①空气滤清器(见图5—5)
空气滤清器为干式两级滤清器,由旋风管
式粗滤器和纸质滤清器构成,滤清效能达
到99.8%。
清理滤芯时,只清理外滤芯,内
滤芯不允许清理
内滤芯零件号:
6127-81-7412
外滤芯零件号:
6128-81-7320
②涡轮增压器
涡轮增压器型号为T—46(见图5-6)图5-5
1.隔热板
2.密封环
3.排气出口
4.涡轮叶轮及轴
5.涡轮壳
6.排气进口
7.机油出口
8.至发动机的空气
9.空气压缩机壳
10.轴承嵌片
11.密封环
12.油封套
13.空气压缩机叶轮
14.空气进口
15.油封板
16.“O”形密封圈
17.轴承壳
18.机油出口
图5-619.增压器轴承
20.隔热材料
2.燃油系统
①喷油器(零件号3013725)(见图5-7)
1.喷嘴头
2.喷嘴头紧帽
3.止回球阀
4.卡环
5.滤网
6.量孔塞
7.密封垫
8.柱塞接管
9.喷油器弹簧
10.顶杆
11.喷油器体
12.“O”形圈
13.螺纹销
14.柱塞
15.柱塞套图5-7
喷油器体(11)中装有柱塞弹簧(9)、可调量孔(6)、量孔密封垫(7)、燃油滤网(5)和滤网卡环(4)、外部有O形圈(12),它与气缸盖相密封,组成燃油进、回油道,燃油通过可调量孔(6)流向柱塞套(15),经过止回球阀(3)到达喷嘴头和柱塞套间的油道中,然后向上到计量孔中。
燃油在此经过计量进入喷嘴头
(1)中。
(在直接供油的柱塞套中,燃油直接从止回球阀进入到计量孔中)。
不喷油时燃油经过计量孔,通过柱塞的环形槽从回油量孔流出,此时柱塞落在喷嘴头座面上。
喷嘴头、喷油器体和柱塞套靠喷嘴头紧帽
(2)紧固在一起。
②燃油泵(零件号3262175)(见图5—8)
PT(G)VS型燃油泵主要由齿轮泵、标准调速器、节流阀和一个VS全程调速器组成。
图5-8PT(G)VS(可变速)型燃油泵及燃油流向
①传动齿轮及轴②VS调速器飞锤③去喷油嘴的燃油④截流阀
⑤VS调速器柱塞⑥VS怠速弹簧⑦VS高速弹簧⑧VS油门轴
⑨齿轮泵⑩脉冲消减器⑾自滤清器来的燃油⑿压力调节器阀
⒀怠速调整螺钉⒁弹簧隔套⒂高速弹簧⒃怠速弹簧
⒄怠速弹簧柱塞⒅油门轴⒆滤清器滤网⒇调速器柱塞
(21)扭矩弹簧(22)调速器弹簧(23)调速器辅助柱塞(24)主轴
③燃油系统工作原理(见图5—8及5—9)
发动机工作时,曲轴旋转。
经齿轮传动带动燃油泵主轴(24)旋转。
(两者转速相同)由主轴(24)带动齿轮泵(9)、调速器飞锤
(2)及转速表轴工作。
(见图5—8)
图5-9燃油系统工作原理
1.喷油器2.进气管3.燃油泵4.燃油滤清器5.燃油箱6.单向阀
由燃油箱(5)输出的柴油经燃油滤清器(4)过滤后进入燃油泵(3)(见图5-9)
来油经图5—8中的齿轮泵(9)通过滤网(19)过滤,流经调速器进入油门轴(18)。
在怠速时,燃油流过调速器套筒上的怠速口而进入油门轴,从燃油泵截流阀(4)流处而输入喷油器
(1)。
(见图5-9)。
由于燃油是通过主油道和怠速油道进入油门轴的,所以,当柴油机怠速运转时,主油道是关闭的,此时,只有怠速油道输油。
当柴油机转速加快时,怠速油道关闭,主油道输油。
本工作是由VS调速器完成的。
流入各喷油器的燃油经量孔而喷射至气缸燃烧室中。
计量及喷射过程见“喷油器”说明。
而喷油器柱塞动作是由柴油机曲轴传动齿轮凸轮轴、凸轮滚子、推杆挺杆及摇臂等杆系来完成的。
喷射完成后,柱塞停动一段时间,此时一部分燃油(约占80%)经喷油器循环回燃油箱,同时冷却喷油器。
因为供油量取决于供油压力(Pressure)以及喷油时间(Time)。
所以本燃油系统取其英文字母,缩写称为PT燃油系统。
3.润滑系统(见图5—10)
采用强制润滑方式。
压力由发动机曲轴齿轮带动机油泵产生。
润滑系统它主要是由机油泵
(2)、调节阀(5)、机油冷却器(6)、机油冷却器(7)、油尺等组成。
图5-10
1.油底壳2.机油泵3.旁通阀4.旁通滤清器5.调节阀
6.机油冷却器7.机油滤清器8.机油滤清器安全阀9.凸轮轴10.主润滑油道
11.齿轮12.曲轴13.活塞冷却喷油嘴14.活塞15.摇臂16.喷油嘴
17.摇臂18.气门19.涡轮增压器
A.从水泵进冷却水B.排水(至水歧管)
4.冷却系统(见图5—11)
水冷却方式,由离心式水泵(装在发动机前部)产生水循环。
它是由曲轴通过皮带传动传递动力的。
冷却系统主要由水泵(7)、风扇(8)、节温器
(2)、散热器(9)等组成。
由风扇(8)将散热器(9)中水的热量排入空气,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图5-11
1.防腐蚀水滤清器2.节温器3.水歧管4.活塞5.缸套
6.机油冷却器7.水泵8.风扇9.散热器
A.从机油泵进油B.至发动机主油道C.至底盘液压系统D.来自底盘液压系统
5.1.4动力输出装置
1.飞轮壳总成(见图5-12)
图5-12
1.飞轮壳体2.惰轮(Z=51)3.轴承4.分动箱传动齿轮(Z=56)5.轴承6.盖
主要作用是完成动力输出。
2.分动箱(见图5—13)
图5-13
1.飞轮壳2.分动箱体3.从动轮4.分动箱盖5.主轴6.主动轮7.盖8.从动轮
9.润滑管10.分配器
分动箱安装于飞轮壳上部。
飞轮壳上部的齿轮带动主轴(5)及主动轮(6)旋转,从而使从动轮(3)、(8)转动。
卸下盖(7)安装工作油泵。
从动轮(3)带动变速油泵。
在飞轮壳的前面安装转向油泵。
分动箱齿轮与轴承的润滑油来自机油冷却器回油软管,由分配器(10)分配。
经润滑管(9)而滴入各有关部位。
5.1.5散热器总成(见图5-14)
散热器主要是由上箱
(1),散热器(12),下箱(10)及有关附件组成的。
冷却水流经节温器进入上箱
(1),排除了水中空气,再流经散热器芯(12)入下箱(10)。
在冷却水流经散热器芯(12)时,由于位于散热器后端的风扇作用,将位于芯部水中的热量降低而得到冷却。
降温后的冷却水通过下箱被水泵抽出压至发动机汽缸体。
本散热系统为闭式系统。
装于水箱上的压力阀使水箱压力保持在低于表压0.075MPa的范围内,从而提高冷却水的蒸发温度,减少水的损失,提高散热效率。
风扇(13)的动力是由发动机前端的皮带轮通过V型皮带传递的。
通过风扇的强制送风增强冷却效果。
图5-14
1.上箱2.软管3.入水管4.风扇护罩5.加水软管
6.皮带轮7.轴8.罩壳9.出水10.下箱
11.护风罩12.散热器芯13.风扇
5.1.6燃油箱及管路(见图5-15)
燃油箱装在车体后部。
燃油箱通过滤网注油,取下注油口盖子就可找到液位表。
燃油从油箱流入喷油泵燃油滤清器。
燃油箱背面有一个燃油截止阀和放油阀。
图5-15
5.1.7发动机操纵(见图5-16)
图5-16
1.油门操纵杆
2.怠速调整螺钉
3.摇臂
4.杆
5.高速调整螺钉
5.2液力变矩器(见图5-17)
本机采用的是三元件一级一相液力变矩器
图5-17
1.驱动齿轮2.驱动壳3.涡轮4.变矩器壳5.泵轮6.驱动齿轮7.导轮轴8.盖
9.联轴节10.涡轮输出轴11.导轮轴毂12.导轮13.油泵壳14.驱动齿轮15.粗滤器
16.放泄口17.涡轮毂18.压板19.导向器
在泵轮(5),涡轮(3)和导轮(12)中充满着工作油。
当泵轮(5)旋转时,泵轮使油液冲击到涡轮叶片上,从而涡轮旋转。
油从涡轮流出进入导轮,并从导轮流出,进入泵轮进口。
完成油的循环相连。
导轮可以改变液体的旋转运动,从而使涡轮力矩有可能增大。
而涡轮力矩是随工况而变化的。
因此,当负荷增大时,涡轮会受到较大的阻力矩,从而自动降速。
所以,液力变矩器可以保证机械得到平稳的传动。
动力输入路线为:
驱动齿轮
(1)→驱动壳
(2)→泵轮(5)
动力输出路线为:
涡轮(3)→涡轮毂(17)→涡轮输出轴(10)
5.3万向节(见图5-18)
万向节的作用是完成液力变矩器与变速箱之间的动力传递。
它能保证当涡轮输出轴与变速箱主轴中心线的同轴度在允许范围内时可以平稳地传递动力。
图5-18
1.十字联轴节总成2.联接板3.螺栓4.螺栓
5.4变速箱(见图5-19)
变速箱的作用是:
1.实现机器的前进和后退。
2.可以获得不同的输出传动比(包括停车)。
本机采用的是行星齿轮多片盘式离合器结构。
依靠液压力,由控制阀操作,可以获得前进三档和后退三档速度。
1号离合器为前进,2号为后退,3号为第三档,4号为第二档,5号为第一档。
图5-19
1.变速箱外壳
2.第一离合器油缸体
3.第一离合器活塞
4.制动器主动片
5.摩擦片
6.板
7.第一、二、三排行星轮轴
8.第二离合器活塞
9.第二离合器油缸体
10.第三、四离合器油缸体
11.第三离合器活塞
12.第四离合器活塞
13.板
14.第四排行星轮轴
15.第五离合器外毂
16.第五离合器油缸体
17.单向阀钢球
18.后箱体
19.壳体
20.输出轴套
21.输入轴
22.轴承座
23.盖
24.轴承盖
25.轴承档板
26.第五离合器活塞
27.第五离合器内毂
28.第四行星排弹簧
29.蝶形弹簧
30.第四排行星架
31.第三行星排弹簧
32.第二行星排弹簧
33.第一行星排弹簧
34.第一、二、三排行星架
35.螺栓
36.第二排行星轮轴
37.轴承座
38.轴承座
39.轴端挡板
40.联轴节
第一离合器是前进离合器
运动方向
速度档
参加工作的离合器
前进
一档
第一、第五
二挡
第一、第四
三档
第一、第三
后退
第二、第五
第二、第四
第二、第三
第二离合器是倒退离合器
第三离合器是三档离合器
第四离合器是二挡离合器
第五离合器是一档离合器
1.行星齿轮机构原理及离合器机构
①行星齿轮工作原理(见图5—20)
行星齿轮机构由太阳轮(A)、行星轮(B)、
齿圈(C)及行星架(D)构成的。
行星轮(B)装在行
星架(D)上。
它同时与太阳轮(A)和齿圈(C)啮合。
若齿圈固定,运动由太阳轮(A)传至行星轮(B),
此时,行星轮(B)一方面作自转,同时,其轴心绕太阳
轮(A)作公转。
图示结构中,行星轮轴的回转方向与太
阳轮(A)回转方向相同。
(见图5—21)图5-20
若固定行星架(D),则运动由太阳轮(A)传递至行星A.太阳轮B.行星轮
齿轮(B),再由(B)传递给齿圈(C),使齿圈(C)旋转。
图示C.齿圈D.行星架
结构中,齿圈(C)的转向与太阳轮(A)的转向相反。
(见图5—22)
上述原理即为第一、三、四排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原理。
第一排行星齿轮机构是以太阳轮(A)为主动的。
第三、四排行星齿轮机构是以行星架(D)为主动的
要获得与上述相反的输出回转方向,只需增加一组行星齿轮(E)(见图5—23)即可达到。
这种A→B→E→C运动传递形式就是第二排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原理。
图5-21图5-22
②各离合器机构(见图5—24)
变速箱第五排离合器是个闭锁离合器。
图5-23
A.太阳轮B.E行星轮图5-24
C.齿圈D.行星架
各行星排齿圈固定方法如图5—25所示。
它是靠离合器实现的。
离合器接合是靠从控制阀来的压力油推动活塞(3)而实现的。
(见图5-26)
图5-25图5-26
离合器的分离是当压力油断开以后,由回位弹簧(33)将活塞(3)推回原处而实现的(见图5-27)。
(42)是蝶形弹簧。
它的作用是加快活塞(3)回动速度。
改善主、从动摩擦片的分离效果。
图5-28是第五排离合器的结构简图。
在该离合器分离时,处于油缸体(16)背部空隙内的工作油,由于受到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作用,因此,仅靠蝶形弹簧(29)是无法保证摩擦片之间迅速分离的。
这将使该离合器处于半分离状态,在下次换档时将可能会引起故障。
为了消除这种现象,特装置钢球止回阀(17)。
图5-27图5-28
在第五排离合器接合时(见图5-29),来自控制阀的压力油进入油腔推动活塞(26),同时,压力油也推动单向阀钢球(17),从而堵塞阀座小孔。
离合器迅速结合。
当切断控制阀来的压力油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使钢球(17)向图5-30示箭头方向运动。
此时,阀座小孔开启,油缸体(16)背部空隙内的工作油便沿阀座小孔被排出。
保证了摩擦片的正常分离。
图5-29图5-30
2.变速箱各档排的动力传递路线
①前进一档传递路线(见图5-31)
此时,第一、第五离合器同时接合。
动力传递路线依次为:
A→B→(34)→J→O→P→Q(此时:
J、N、H、K、L第五排离合器成一体)。
②前进二档传递路线(见图5—32)
此时,第一、第四离合器同时结合。
A→B→(34)→J→(30)→L→K→O→P→Q
图5-31
图5-32
③前进三档传递路线(见图5-33)
此时,第一、第三离合器同时结合。
A→B→(34)→J→I→H→O→P→Q
图5-33
④后退一档传递路线(见图5-34)
此时,第二、第五离合器同时接合。
D→E→F→(34)→I→J(J、K等成一体)→O→P→Q
图5-34
⑤后退二档及后退三档传递路线从略。
只要第二、四离合器同时接合便可得到后退二档速度。
第二、三离合器同时接合可得后退三档速度。
5.5中央传动(见图5-35)
中央传动的主要作用是:
1.改变动力传递方向(变纵向为横向)。
2.一级减速,增大扭矩。
中央传动及转向离合器、转向制动器等都安装在后桥箱腔内。
图5-35
1.外毂2.压盘3.外摩擦片4.内齿片5.内鼓6.轮毂7.轴承座8.大锥齿轮
9.横轴10.调整垫11.大弹簧12.小弹簧13.螺栓
中央传动由大锥齿轮(8)(与变速箱输出齿轮Q啮合),横轴(9),轴承座(7),轴承等组成。
一对锥齿轮的正确啮合,可以通过调节调整垫(10)及变速箱小锥齿轮总成与壳体间的调整垫来达到。
可以通过检查齿侧间隙及啮合印痕加以判断。
一对螺旋锥齿轮标准齿侧间隙为0.25~0.33mm。
沿齿长方向的啮合印痕应不小于齿长的一半。
且在齿长方向靠近小端(偏小端30%)。
高度上位于齿高的一半。
如图5—36所示。
图5-36
如啮合不正常,应按下表所指示的方法予以调整,直至合适。
被动齿面上接触痕迹的位置
调整方法
齿轮移动方法
前
进
把被动齿轮向主动齿轮靠拢,假如因此而使齿间隙过小时,把主动齿轮向外移动。
把被动齿轮移离主动齿轮,假如因此而使齿隙过大时,把主动齿轮向内移动。
把主动齿轮向被动齿轮靠拢,假如因此而使齿隙过小时,将被动齿轮向外移动。
把主动齿轮移离被动齿轮,假如因此而使齿隙过大时,把被动齿轮向内移动。
后
退
把被动齿轮向主动齿轮靠拢,假如因此而使齿间隙过小时,把主动齿轮向外移动。
5.6转向离合器(见图5-37)
转向离合器位于后桥箱的左右腔内,每侧一套。
其作用是接通或切断从中央传动至最终传动的动力,实现整机的前进、倒退、转弯及停车各项动作。
转向离合器结构,它主要由内外毂,压盘,内外摩擦片,弹簧等构成的。
本机采用的是湿式,多片,弹簧压紧,液压分离式常啮合式的结构。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碟簧的作用,使内、外摩擦片结合,从横轴来的动力通过轮毂(6)→内鼓(5)→内齿片(4)→外摩擦片(3)→外鼓
(1)而传递给最终传动驱动盘。
当转向操纵阀来的压力油进入轮毂(6)的内腔时,(见图5-37)推动活塞(10)、螺栓及压盘
(2),使其朝箭头方向运动,(克服大、小弹簧压力),从而使内齿片(4)与外摩擦片(3)之间脱离摩擦,使外鼓
(1)停止传动,从而切断动力传递。
当切断油压,则由于大、小弹簧的压力迫使上述零件按图示方向运动,使内齿片(4)与外摩擦片接合,实现动力传递。
(见图5-38)
图5-37图5-38
5.7转向制动器(见图5-39)
本机采用湿式、带式、浮式制动器。
带液压助力。
图5-39
1.制动器盖2.摇臂3.摇臂4.弹簧5.滑阀6.阀体
7.活塞8.摇臂9.盖10.双头螺栓11.调整弹簧12.盖
13.调整螺栓14.支架15.杠杆16.块17.杆18.尾端19.制动衬带
20.制动带21.弹簧22.衬套23.弹簧座
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抱紧转向离合器外鼓,使最终传动齿轮终止转动,从而实现车辆的转弯或停车。
1.动作原理
当转向离合器外鼓作前进回转时(见图5-40A)。
当在制动踏板上稍加制动力时,制动带与外鼓之间间隙减小直至某些部位接触,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是制动带上部顶住尾端(18)从而使A销进入杠杆(15)的凹槽内。
若继续施加制动力,则杆(17),B销,杠杆(15)将按箭头方向运动。
实现抱紧外鼓动作。
此时,以A为旋转支点。
如果离合器外鼓作后退回转(见图5-40B),则杆(17),B销,杠杆(15)按图示方向运动。
但此时旋转支点已转移至C点。
两者制动效果是基本相同的。
图5-40
2.助力阀的作用原理
助力阀的应用可以大大减轻司机的制动操作力。
制动时,摇臂
(2)推动滑阀(5),使滑阀(5)与活塞(7)之间的间隙消失,在来自泵的油压作用下,推动活塞(7)而操作摇臂(8)实现制动。
但由于活塞(7)的运动,必将使滑阀(5)与活塞(7)之间重新出现间隙。
为保证动作不间断,制动踏板必须连续动作。
5.8最终传动(见图5-41及5-42)
本机采用了二级直齿轮减速机构。
最终传动的作用是通过二级减速增大输出扭矩,同时,通过链轮将动力传递给行走机构。
图5-41SD22S终传动机构
1.驱动盘10.驱动轮螺母
2.轴承座11.支承
3.一级主动齿轮12.盖
4.一级被动齿轮13.浮动油封
5.二级主动齿轮14.油封护盖
6.二级被动齿轮15.浮动油封
7.轮毂16.油封护盖
8.驱动轮齿17.外壳体
9.链轮毂18.半轴
图5-42SD22、SD22E、SD22D终传动机构
1.驱动盘11.支承
2.轴承座12.盖
3.一级主动齿轮13.浮动油封
4.一级被动齿轮14.油封护盖
5.二级主动齿轮15.浮动油封
6.二级被动齿轮16.油封护盖
7.轮毂17.外壳体
8.驱动轮齿18.护板
9.链轮毂19.半轴
10.驱动轮螺母.
5.9传动系的操纵
1.变速操纵(见图5-43)
图5-43
1.变速操纵杆
2.变速锁紧杆
3.变速阀
2.转向操纵(见图5-44)
图5-44
1.制动踏板
2.制动锁紧杆
3.转向控制杆
4.转向阀
5.制动阀
5.10行走机构(见图5-45、5-46)
行走装置主要由台车架(7),驱动轮(3),引导轮
(1),支重抡(4)(5),托轮
(2)以及履带及履带张紧装置组成,以实现推土机的行走运动。
图5-45SD22行走机构
1.引导轮
2.托轮
3.链轮
4.支重轮S(单边,每边四个)
5.支重轮D(双边,每边二个)
6.护板
7.台车架
图5-46SD22S行走机构
1.引导轮
2.托轮
4.支重轮S(单边,每边五个)
5.支重轮D(双边,每边三个)
6.护板
7.台车架
SD22D和SD22E的行走系统一样,比SD22行走系统增加一个双边支重轮,其排列顺序(自左至右)为S、D、S、D、S、D、S。
1.履带涨紧装置(见图5-47)
涨紧装置的作用是保证履带具有足够的涨紧度,减少履带在行走中的震跳及卷绕过程中的脱落。
图5-47
1.支座10.螺母
2.轴11.端盖
3.油缸12.衬套
4.活塞13.油封
5.端盖14.耐磨环
6.弹簧前座15.油封
7.大缓冲弹簧16.注油嘴
8.小缓冲弹簧17.油塞
9.弹簧后座
2.引导轮(见图5-48)
引导轮主要是起引导链轨节和履带的作用。
图5-48
2.衬套
3.轴
4.导向板
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推土机结构及原理 精品 推土机 结构 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