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081183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1.66KB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摘编自《论孔子之仁与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仁与孝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孝是儒家核心理念,它常把伦理价值诉求、道德价值观念和政治伦理规范,贯彻到百姓生活中去。
B.仁作为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孝则是具体而微的道德情感要求,普遍关照世间一切人和物。
C.孝与仁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百姓只要能够对父母行孝,并且能够把这种孝道推己及人,便可达到仁爱的最高境界。
D.孝是仁的道德依据,正是因为有了孝,仁才得以展开,具备了由下而上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以“孝”入手,分析了孝原本只是一种宗教道德传统,从孔子开始,才转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及家族道德原则。
B.因为依礼尽孝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所以对父母尽孝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依礼奉行,包括生时尽孝,死后依礼祭祀。
C.文章从“孝”入手,论证“孝”是一切仁德的根本。
在家里行孝尽悌就是对仁德的不断扩充和发展,最终可以实现孝的目标,同时进达仁德的境界。
D.文章论述了“仁”和“孝”的关系,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里,家庭是统治的基础,如果可以把孝悌作为道德实践,推广至整个国家,就能达到仁政的目标。
3.依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作为儒家核心理念,结合时代需要演化为“仁德”“仁爱”“仁政”思想,形成了完备的“仁学”体系。
B.对父母尽孝并不是要满足父母提出的任何要求,对父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言行加以规劝也在尽孝的范围之内。
C.孔子从家庭内部的自然“亲亲”出发,将孝的功能推广到社会和政治层面,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做出了圆融的和解。
D.不断提升仁德,推广仁爱,君主将自身的仁德施于百姓,再施以仁政而民心自化,就有可能实现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
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
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
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
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
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
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
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
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
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
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
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
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
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
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
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
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
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
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
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
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
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
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
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
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
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
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已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
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
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
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
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
结局也只有两种:
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
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
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2018年第9期)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5.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5分)
6.文章结尾说“我的叩问没有答案。
不必求答案”,请结合文意及自己的感悟,并联系现实对作者“叩问”的“答案”加以探究。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寅恪的眼睛
1937年,陈寅恪刚满47岁。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将不保。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此时已85岁,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
五天后,陈三立死了。
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叩首鞠躬,频繁弯腰、低头,极劳累,直接诱发了陈寅恪高度近视的右眼的视网膜脱离。
陈寅恪不为日寇汉奸胁迫利用,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陈寅恪一家几经逃难,1943年底才到达成都,任教燕京大学,住入学校租赁的民房内。
此时物价飞涨。
灯光昏暗,且常停电,陈寅恪用高度近视的左眼,照旧备课并从事学术研究,完成多篇论著。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种《元白诗笺证稿》基本完成,但就在这天早上,陈寅恪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失明之后,陈寅恪仍坚苦卓绝,锲而不舍,穷十年岁月,写出了《论再生缘》和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
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这在古今中外学术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出现得益于他超人的记忆和毅力。
在这段艰难的著述岁月里,有一位女性自愿给陈寅恪当助手,她叫黄萱。
黄萱每天准时来到陈寅恪的住处,为眼睛看不见的陈寅恪查找书籍,朗读材料,誊录书稿,14年始终如一。
黄萱曾感慨地说:
“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柳如是别传》)。
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在感叹命运的的刻薄之余,我们不禁会问陈寅恪的眼睛为什么会失明呢?
王锺翰先生在《陈寅恪先生杂忆》中有段文字有助我们了解陈寅恪失明的原因:
先生一日见告:
我之目疾非药石所可医治者矣,因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旧日既无电灯又无洋烛,只用细小油灯藏于被褥之中,而且四周放下蚊帐,以免灯光外露,防家人知晓也,加以清季多有光纸石印缩本之书,字既小且模糊不清,对目力最有损伤,而有时阅读爱不释手,竟至通宵达旦。
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对于终身以读书、教学、研究学问为己任的陈寅恪而言,其痛苦是他人难以体会的。
眼睛瞎了,对于陈寅恪会是怎样的一种毁灭打击?
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让人读到他内心的痛楚。
据家人回忆,在最初的日子里,他变得非常暴躁。
但很快,他便归于宁静。
很多人回忆,陈寅恪以前上课是很有特点的,讲到深处,他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眼睛瞎了之后,再也没有人看见他闭着眼睛讲课。
他永远睁大着眼睛,永远是目光如炬。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陈寅恪,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通晓二十余种语言。
傅斯年说: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其人被学界誉为“教授的教授”,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
②1941年受邀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
同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物资奇缺,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寅恪拒受日本人馈赠。
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②1957年“双百”方针提出,大家都在极力赞颂“双百”时,陈寅恪并没有“响应”,专心地研究“钱柳姻缘”。
“今天,人们终于可以发问,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未来,中国社会是否需要或者说能否容得下这一类纯粹的学人?
”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让读者了解到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对其父亲及去世情形的描述,可见其人格高贵有其家人的影响。
B.行文引用黄萱的感慨,既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又直接体现了陈寅恪治学的可贵精神。
C.文中简要交代陈寅恪任教燕京大学的艰难生活,借助居住环境的介绍,凸显传主的性格和品质。
D.陈寅恪中年双目相继失明对其读书、教学、研究学问造成极大的阻碍和打击,他内心自然十分痛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标题“陈寅恪的眼睛”不能对表现传主的精神风貌起突出作用,未能统领全文。
B.陈寅恪双目相继失明,原因在于视网膜脱离,而他决定不做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
C.陈寅恪超人的记忆和毅力及黄萱的协助,是他能在十余年的瞽者生涯里写出近百万字的著述的重要保证。
D.材料提及陈寅恪既拒绝他人好意,又不“响应”双百方针,可见虽学识丰厚,却有点不适时宜,带书呆子气。
E.传主失明前后生活曾比较艰苦,但一直没有放弃教学和学术研究,即使内心痛苦,仍完成多篇论著。
9.国学大师陈寅恪因学识过人及人格尊贵深受人敬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体会。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
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
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景祐元年,礼院奏用冬至日册后,沔奏:
“丧未祥禫而行嘉礼,非制也。
”李安世上书指切朝政,被劾。
沔奏:
“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请勿治。
”黜知衡山县。
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
所在皆著能迹。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
沔上书言:
“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
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
冀复思己而召用也。
”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①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
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居两月,迁礼部郎中,知庆州。
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
沔曰:
“乘危伐丧,非中国体。
”三司所给特支,物恶而估高,军士有语,优人因戏及之,命斩之徇。
明日,给特支,士无敢欢者。
迁枢密直学士、知成都府,未至,以母丧罢。
服除,为陕西都转运使。
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
对曰:
“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
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
”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曰:
“南事诚如沔所料。
”英宗即位,迁户部。
帝与执政议守边者,难其人,欧阳修奏:
“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
今虽七十,心力不衰,中间曾以罪废,然宜弃瑕忘过。
”遂又以为观文殿学士、知庆州,徙延州,道卒。
沔居官以才力闻,强直少所惮,然喜宴游女色,故中间坐废。
(节选自《宋史·
孙沔传》)
注:
①大名:
吕夷简曾在大名为官,在此代指吕夷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B.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C.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D.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的第一、二、三名依次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B.礼部,古代官署,掌管祭祀、典礼、外宾、科举取士、学校接待等事务,为官员办理丁忧守制手续也归礼部管辖。
礼部的最高长官是礼部尚书。
C.三司,又称三公。
常见的解释,一指司空、司徒、司马,二指太傅、太保、太师。
而宋朝的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
D.服除,意思是脱掉丧服,即守丧期满。
根据传统孝道观念,官员遭逢父母去世,一般都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沔睿智清醒,善于审时度势。
他上书指出吕夷简主动申请罢相的真实意图;
任秦州长官时又提醒皇帝岭南一带敌人气焰正盛,战局危急。
B.孙沔恪守道义,不乘敌军之危。
西夏国君元昊死去,这本是攻打西夏的良机,可是孙沔认为,在敌国举办国丧期间发动战争是不合大国风范的。
C.孙沔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上谏。
他曾上奏反对在举丧期间册封皇后,并为李安世上书说情,请求赦免,结果李安世还是被贬为衡山县知县。
D.孙沔政绩突出,办事能力很强。
他所管辖治理的地方都能够有很好的政绩;
在他七十高龄的时候,欧阳修还向皇帝推荐了孙沔出任边境守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
(2)孙沔向守环庆,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最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行香子
赵鼎
草色芊绵,雨点阑斑。
糁飞花、还是春残。
天涯万里,海上三年。
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
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谩凝眸、老泪凄然。
山禽飞去,榕叶生寒。
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阑。
注:
1138年,面对金国的进攻,南宋大臣多主张割地求和;
赵鼎坚决反对,遭到秦桧忌恨。
秦桧做宰相后,将他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
赵鼎最终绝食而死。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举头见日,不见长安”中的“长安”实际上是指南宋的都城临安,这是作者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B.“天涯万里,海上三年”概括了作者被贬谪到海南的三年生活,万里之遥,三年之久,语甚沉痛。
C.“草色芊绵,雨点阑斑”描写了草木繁密茂盛、小雨淅沥的景色,作者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D.“山禽飞去,榕叶生寒”描写了作者凭栏远眺所见的景色,山鸟飞去,榕叶生在寒冷的环境之中。
E.“谩凝眸”是说枉自定睛远望,不能慰己胸怀,所以紧跟着的就是“老泪凄然”,这七个字直抒胸臆。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写潭边茂盛植被的语句是,
,。
(2)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同日而语,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弯道超越的势头。
②在对待利比亚的局势的态度上,英国又一次紧跟美国顺风吹火,这纯系英美关系的惯性使然,尤其显示了它们当前特别需要相互借重的一面。
③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的人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④河西走廊曾是佛教东传的要道,这里还留存着大量的石窟群,大小石窟俯拾即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激荡,积淀下蔚为壮观的历史文明。
⑤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作为一个职业发展起来。
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⑥微信朋友圈中有少数人常把一些不经之谈当作新闻来分享,对某些言论不加分辨就转发到朋友圈中,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A.①②⑤B.②⑤⑥C.①③④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世贸组织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最新预测显示,近两年全球贸易额的预测增长值有所下调,低于1993~2018年均值。
B.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顽强刻苦,付出努力,获得成功。
C.为了应对持续出现的暴雨天气,许昌市防汛指挥部在统一部署和大力动员下,襄城县积极做好道路、电力抢修等应急工作准备。
D.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谈不上造诣,马齿徒增罢了。
B.明天我准时到府上拜望,请务必在家恭候。
C.你邮寄来的那首诗,我抽空一定雅正。
D.如此真心实意,这礼物我就笑纳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讲究家国观念,欲治其国,①。
事实上,一个人的责任、担当与情感,总是按照家庭伦理、由近及远扩散开去。
很难想象,一个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人,会对这个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不能相信,一个对自己家人缺少担当的人,②。
③,才能谈得上爱社会和国家。
21.根据下列信息,给“个人存款实名制”下定义。
不超过50个字。
据有关方面介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操作以后,我国将全面推行个人存款实名制。
目前,国际通行的个人存款办法是,储户到银行存款必须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并要提供足以证明姓名真实性的身份证等相关的法定证件。
我国开始实行这种储蓄管理制度,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提高储蓄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试点操作表明,这一办法使储户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受到普遍的欢迎。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家企业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
不做追随者,要做领先者。
做一个追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
因为追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道路明晰;
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对于“追随者”和“领先者”,你更欣赏谁?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D.解析:
A项偷换概念,所述对象是“仁”不是“孝”。
B依据原文“仁则是对世间一切人和事普遍关照的伦理道德归宿,是由个人道德修养提升而来的”可知普遍关照世间一切人和事的应为“仁”,不是“孝”。
C说法太过绝对,原文是“百姓通过对父母的亲情之爱推己及人,彰显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不断追求仁爱的最高目标。
”“只要……便”太过绝对。
2、B.因果倒置。
原文表述为对父母尽孝依法奉行,包括生时尽孝,死时依礼祭祀,礼即理,是社会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由此得出依礼尽孝就是仁德的自我实现和不断提升。
3、C未然变已然。
原文表述为“以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关系作出较为圆融的和解”
4.C(A项“没有留下精神财富”错。
B项“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错,应该是“勤劳”。
D项“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
)
5、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夏银川 一中 届高三 上学 第二次 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