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怎样做父母 助孩子扬起自信成才的风帆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079803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4.90KB
美国人怎样做父母 助孩子扬起自信成才的风帆Word下载.docx
《美国人怎样做父母 助孩子扬起自信成才的风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人怎样做父母 助孩子扬起自信成才的风帆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家一般认为,这样的父母就是爱孩子。
其实不然,这些并不等于也不能说明孩子肯定会感到自己可爱。
所以,仅靠主观上的爱是不够的,孩子要感到自己可爱,需要很多的证据。
那些在百般宠爱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十有八九都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得到什么爱。
有些父母常常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这看上去颇象爱孩子。
其实,这种行为培养孩子强烈的自私心理。
牺牲自己迁就孩子并不是爱孩子。
有些人经常劝说父母要和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一些,越长越好。
殊不知父母能否使孩子感到自己可爱,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怎样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比如:
艾奇先生和他的孩子一连几小时在一起,玩积木,做游戏等等。
表面上看,他为孩子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但你若稍一留心,就会听到他不停的这样呵斥孩子:
“吉米,轮到你了。
好好做,别浪费时间了,快点!
”
“锯子握得不对。
我已经告诉你多少次了,要这样拿,记住了没有?
!
“你为什么这样扔皮球?
你哪年哪月才能学会?
“看,你弄得乱七八糟!
算了,还是我来吧,好好看着!
他和孩子在一起的几个小时,始终充满了批评和责备,毫无尊重可言。
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孩子就越感到自己低能,自己不可爱。
(二)真正的接触
简单的说,真正的接触就是诚挚相待。
真正的接触要求自然的、直接的、专一地与孩子想在一起,做在一起。
真正的接触的特点是与孩子接触时亲密无间,爱护并尊重孩子的特性,使孩子从心理上感到坦然自若。
与真正的接触相反的是情感疏远。
许多父母从不正视孩子,对孩子态度冷漠,在感情上与孩子隔着一道鸿沟,思想与行为的节拍从未与孩子的所想所作相吻合。
许多父母虽然身体常和孩子在一起,但思想、情感从来没有与孩子接近过。
这种心不在焉的做法与真正的接触是截然不同的。
要做到真正的接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专心致志。
孩子对你是否专心致志于他非常敏感。
如:
莫莉生日那天发生的事让她妈妈很惊奇——晚饭后,妈妈带莫莉外出散步。
夜晚,妈妈给她盖好被子。
莫莉在被窝里问妈妈:
“妈妈,你猜我今天什么事最高兴?
”妈妈回答说:
“你一直想要的自行车今天得到了,对不对?
”莫莉说:
“不对。
得到自行车我高兴,为我举行生日宴会我也高兴,但是我最高兴的是今天晚上我们在一起散步。
我们手拉着手,愉快地回想今天发生的一切,太幸福了。
”女儿的话使人深思,做妈妈的懂得了该怎样去爱孩子。
唯有真心诚意地对待孩子,才能使爱得以传递。
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因为这一切在无声的告诉孩子:
“我关心你,你是多么可爱。
2、不能心不在焉,不可漠不关心。
比如说,你正在和你丈夫说话,他心不在焉的应酬你的话:
“嗯,”“对,”“是,是。
”这样你马上就会觉得:
他在想别的事,他希望我停止说话,我不说话他就可以专心致志的考虑自己的事情了。
假如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无论丈夫内心怎样爱你,你都会感到“他对我没有兴趣,他不关心我,他可能不爱我。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请记住,漠不关心的结果就是情感疏远,情感疏远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可爱。
与孩子接触的时间碎不可怕,只要经常,只要是真正的接触,就会发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在心也在的接触等于告诉孩子“对父母来说,和你在一起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父母花费时间,一心一意的和我在一起,由此看来,我很重要。
3、定期接触。
当你觉察到孩子有思想问题或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和他接触。
每天一次,每次二十分钟;
或者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
无论孩子有没有思想问题,定期接触都是有益的。
一位母亲每周一下午单独和女儿在一起,她女儿把这个下午叫做“极乐下午。
”请记住,孩子没出问题时也需要得到温暖和帮助。
这样孩子就越觉得父母关心她,也就越不容易出问题。
4、改正过去的错误。
如果你觉得过去对孩子重视不够,今后想多加注意,但又不可能一下子摒弃多年来的习惯而集中精力于孩子,那么就首先以物为对象,培养注意力。
请选择一个没有干扰的时间,摆脱一切杂念,专心致志的干一件事,无论是洗碗还是擦车,使自己完全沉浸在这一工作中:
认真体验皮肤对水的感觉,注意泛起的水花,水花又引起了什么反应。
观察,观察,仔细观察,就好像是自己第一次看到水从车上淌下,从盘子中溢出一样,不想别的事情,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于此时此刻的所见、所闻、所感。
短时间内专心致志容易,但时间稍长就难了。
不过你一定要坚持,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效果。
然后,你就该培养和孩子在一起时人在心也在的本领了,即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也要专心致志,象第一次看到孩子那样注视它,完全沉浸在对孩子的欣赏中。
与孩子在一起,要仔细观察,认真倾听,思想与行为要和孩子融洽无间。
二、保证孩子心理安全
我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出岔子。
孩子一旦出了问题,无论是身体有毛病还是学习成绩差,或是结交了不好的朋友,我们都会感到恐慌。
我们大都不太清楚,孩子出问题往往是在他心里感到不安全时才发生的。
如果我们不能使孩子从心理上感到坦然,那就非出问题不可。
保证孩子心理安全是把爱传递给孩子的前提。
如果你给了孩子以下六大保证,他就不会说谎,不会感到处境窘迫,不会逃避现实,他会健康成长。
(一)建立信任感
使孩子心里感到安全的前提之一就是让孩子信赖我们,没有这个前提,孩子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许多父母总想让孩子信赖自己,但是由于他们对孩子隐瞒事实真相,就会不知不觉地遭到失败。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博比放学会家,看到妈妈气呼呼的在擦地板。
她依着地板擦,咬着牙,瞟了博比一眼,长叹一口气。
博比立刻意识到大概出了什么事,忙问“妈妈,出什么事了?
“没事,博比!
”她应付道。
博比知道,妈妈不会再告诉他什么了,他心里忐忑不安,“哎呀,是妈妈发现我放在床底下那个铁盒里的蛤蟆了,还是为别的事生我的气?
”博比的疑虑当然不是无道理的。
因为他到两个相反的信息:
一是妈妈的话(“没事”),二是妈妈的行为和语气(肯定出了什么事)。
显然妈妈的言语和行为是矛盾的,因此孩子被推进了云雾里。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把蛤蟆藏在床底下不对,可能是妈妈因为这个生气。
如果博比先前就怀疑妈妈是否爱自己,那么他这时恐怕就会对妈妈的气愤产生别的想法了。
他可能会想:
“可能妈妈根本不愿看到我回家,大概压根儿就不想要我这个孩子。
”看,孩子的想法多复杂。
父母言不符实,会使孩子感到茫然无措,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可信赖。
我们的亲身体验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脾气暴躁的妻子装出贤惠的样子,丈夫马上就会看出她的虚伪;
气量狭小的丈夫装出豁达大度,妻子立即就可识破他的假象。
所以长期生活在一起,我们不能对别人,特别是对孩子日复一日的隐瞒自己的真实感情。
那么,怎样对孩子说真话呢?
你可能马上就问:
“为了使孩子信赖我,我不论什么时候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吗?
”当然不是,不分条件,不看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是不足取的,你完全可以保留一些想法,但无论如何,即使有保留,也要诚实,不要含糊其辞。
还是刚才那个例子:
其实博比的妈妈只是与别人吵架了,她的愤怒根本与博比无关。
如果她不想让博比知道这件事,她可以这样说:
“孩子,我和别人吵架了,不过,我现在不想给你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从另一方面讲,倘若她真的发现了博比藏在床底下的蛤蟆,她想批评博比,但又觉得这个时候不妥,她可以这样说:
“博比,我发现你藏在床底下的蛤蟆了。
老实说,我很生气,你破坏了家里的规矩。
气的我真想好好教训你一顿,可又觉得这样做对你太严厉了,搞得我很为难。
倘若这样说了,她的言行就一致了,博比就不会那样惶惑不安了。
父母即使在气愤时也要说真话
不少人在气愤时,往往用假象把它掩饰起来,让孩子觉得并非如此。
我们掩饰气愤,孩子虽然弄不清原因,但完全可以看出来我们的伪装。
这难免使孩子产生这样的看法:
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该气愤,今后如果我气愤了,我也最好装作没有。
孩子模仿我们的掩饰行为,认为气愤和其他情绪是不成熟的表现,是错误的。
由于这种思想作怪,孩子就不能在内心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剖析,进行正确地认识自己。
如果这样,孩子永远也不会牢固的树立自信心。
这时你会问:
“真正与孩子敞开思想,是不是不分青红皂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当然不是,要适可而止。
对孩子诚实,但绝不是信口开河,让孩子伤心。
言语与情感相符,恰如其分的表露情感是完全有可能的。
例如:
有一天,w夫人特别累,但孩子还要缠着她讲故事。
她马上想到:
“哎,真不如不要孩子。
”这话要讲出来恐怕使孩子极为伤心。
此话虽然不能讲,但她还是可以与孩子敞开思想的。
她可以这样说:
“亨利,我今天太累了,我想单独待会儿,现在不想让任何人打搅我”这样说是诚实的,它既没有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又向孩子表明了你的情感,让孩子明白了你让她离开的想法。
在孩子面前坦率地对待自己,就等于告诉孩子:
产生各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
坦率不但不会使孩子嫌弃,反而会使他们同父母更亲近。
掩饰真实情感和错误,只能使孩子觉得我们在欺骗他门,只会更快的失去孩子对我们的信赖。
孩子觉得父母可以信赖有什么意义呢?
它等于告诉孩子——你可以信赖我,以满足你的需要;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对你诚实,即使我有缺点也会告诉你;
你自己也会有缺点,没关系,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克服它。
(二)不乱加评判
假如你是一个孩子,听到下面两种不同的言论,你会有何反应呢?
哪种使你觉得降低了人格呢?
甲:
“你,真讨厌!
“你,懒骨头!
“你,没头脑!
“你,坏孩子!
乙:
“我不想听到你们为这件小事而争吵。
“我不想跟着你收拾东西。
“我为你的学习成绩感到担心。
“看到你打人,我很生气。
很明显,甲的话纯属斥责,听了这些话,你会觉得自己低能。
乙的话使你知道了她是怎么想的,你的人格免受了攻击。
斥责——是否定的评判——是造成孩子心绪紊乱和自卑心理的祸根。
避免对孩子下判语很容易,只要告诉孩子你对他行为的真实想法就行了。
你可以说:
“你记得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我很高兴。
”这样的说话比下判语“你是个好孩子”大有益处。
谁也未曾听过一个大夫这样说:
“你的孩子是个好病好。
”大夫往往根据孩子的行为说:
“我给捷克看病,捷克不哭不闹,非常顺利。
谢谢你,解渴。
你跟我配合得很好。
一般来讲,如果先说“你”,后面再用一个描述孩子形象或行为的名词或形容词,孩子就等于受到了一次评判。
如果先说“我”,接着说出自己的所感所想,孩子得到的就是有关对他行为的看法。
请看下面两组句子:
你十评判——————我十想法
你真是个磨蹭王——————我担心,你会迟到。
你真是个邋遢鬼——————我不想给你清扫地板上的垃圾
你是骗子——————我不能相信你的话,因为你说的与做的不一样
你好眼力——————我喜欢你选的这件衣服
你不该上街去玩的——————我非常生气,在街上玩很危险,让车碰着怎么办?
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秘密就是摒弃“你十评判”,坚持“我十想法”。
摒弃评判恶习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人们已经养成了评判的习惯。
要摒弃这一恶习,首先应该在自己要作评判时能够立即意识到这一点,应立即变判语为想法。
你可以把经常说孩子的那些“你”字开头的评判句子写下来,然后,把它们一一换成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话。
显然,即使我们完全意识到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恶习,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做到。
但如果时时留意,持之以恒,则完全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功夫是不负有心人的。
每个孩子都会受到外界各方面的评判。
假若在他的生活中,特别是在他的性格形成的时期,对他影响重大的人没有用评判的恶语伤害他,他就可能对来自外界的评判嗤之以鼻。
你对他不下评判,可以促使他把别人的评判变换成想法。
这样,他的自我意象就可以免遭无辜的损害。
本期提醒大家:
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产生各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不要隐瞒。
保证孩子心理健康,要摒弃“你十评判”,坚持“我十想法”。
(三)正视孩子的价值
父母要正视孩子的价值。
正视孩子就是承认孩子的现实,无论孩子有点愚笨或是缺陷,都不能嫌弃他。
但仅仅正视显然又是不够的,正视仅能使孩子平静的生活,而不能使他的生活放出异彩。
必须给孩子以爱。
绝大多数父母确实爱孩子。
如果孩子陡然死去,他们会痛苦难耐;
在危急关头,他们也会做出巨大牺牲保护孩子。
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常常有这种情况:
做父母的觉得自己很爱孩子,而孩子却体会不到爱。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行为失措。
在内心深处,我们寄予孩子极大的期望,期望他们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但平时,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的轻视悔蔑他们。
我们常常对待孩子就像对待缺乏情感的低等动物一样(不是吗?
我们常常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的种种缺点和错误,毫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却又口口声声说爱他们。
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值得研究。
A夫人带她十岁的女儿与L夫人一起吃饭。
两位夫人侃侃而谈,时间长达一小时,却根本意识不到她们冷落了另一个人。
孩子坐在那儿,忍气吞声,索然无味。
如果这第三者是一位成年人,两位夫人恐怕就不会这样做了。
我们是不是常常这样做呢?
我们还常常过分强调孩子的弱点,忽略了他的优点。
孩子拿回家一份试卷,上面九道题作对了,一道题做错了,我们看到什么?
只是一道错题!
在一些父母培训班上,许多父母这样说;
“这个学习班使我开始把我的孩子当成一个人对待了。
”可见,大多数父母并不是有意识的不尊重孩子,而是忽略了孩子或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
怎样才能做到正视孩子的价值呢?
先别急,先学会正视自己。
首先,请反躬自问,你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请记住:
你对别人的态度来自于你对自己的态度)。
我们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认真地这样“反躬自问”,现在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的时候了,请自省一下吧。
你知道自己具有哪些特殊才智吗?
在整个世界里,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具有不同于他人的能力和思想,你为之高兴吗?
请把你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地方找出来,如果你觉得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毫无特色,那么说明你多年来强调了自己的弱点。
现在是引起你对自己的特殊才智注意的时候了。
当你不在以无所谓的眼光看待自己时,你会陡然产生奇异的能力,由一个悲观主义者变成一个乐观主义者。
接着再问自己:
“我是尊重自己还是妄自菲薄呢?
我是自强不息还是甘居末流呢?
我尊重自己的意愿,并设法使之满足了吗?
我总是抓紧时间从事我喜欢的工作吗?
”请记住:
你的个人意愿得到的满足越多,你给予别人爱的信息就越多。
请再问你自己:
“我认为自己的行为就是自己的人格吗?
”有这样一位女士,她听到别人称赞她所作的一件事,她就高兴得说:
“你喜欢我,我很高兴。
”在这里,她没有把自己的成就与自己的人格区别开来。
又有一位作家说:
“你如果不喜欢我的书,就等于不喜欢我。
”这样,他的人格不是建立在个人品质上,而是与他的作品等同。
不幸的是,在生活中,人们这种唯行为的观念处处作怪。
人们通常只是赏识我们所作的事,而不是我们个人的存在。
倘若你现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就等于其个人价值,那么,很可能是你年幼时对你有影响的人使你接受了这个观点。
如果你过去确实受到了这些不利影响,那也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有意识的去努力,是可以改变的。
为使我们的孩子不被唯行为的观念所危害,你自己必须首先摆脱它。
你只有喜欢自己的个性,尊重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更好的施爱于孩子。
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十分有效的使孩子清楚行为和人格的区别。
当孩子理解了行为过错与自身价值是不同的概念时,他们就不会为一点行为过错而过分恐慌。
这样,孩子就会把错误看作是前进中的波折,而不是自己不幸的结局。
他们就可以正视错误,克服缺点。
本期提醒大家注意:
正视行为与人格的区别。
家长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然后再给孩子做表率。
四)尊重孩子的意愿
四岁的特比哭哭嚷嚷地说:
“妈妈,我现在想吃糖。
”妈妈摇摇头,说:
“特比,你现在不能吃糖,午饭后再吃。
”很明显,要午饭后吃糖是妈妈强加给特比的意愿。
在许多类似的事情上我们总是无视孩子的意愿,我们随便对待孩子,就像对待可以自由输入程序的计算机,我们感到悔恨,也要让孩子感到悔恨;
我们饥饿,也让孩子感到饥饿;
我们焦急,也让孩子感到焦急。
总之,我们想使孩子的意愿与我们的意愿一致。
可你想过没有,你强使孩子应该有什么意愿,就等于要孩子放弃她自己的愿望。
孩子不能表明自己的愿望时,就只好把它埋在心里,但潜在的愿望决不会自行消失,它们终究会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出来(在后面的章节里还要讲到)。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愿并不等于允许他恣意妄为。
不让孩子做某些事情与使孩子具备什么意愿,两者有天壤之别。
我们一方面要经常对孩子的行为有所限制,另一方面,我们应允许孩子有产生各种想法的自由,我们不要轻易对其否定。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必须给他以产生自己想法的权利。
在前面的例子里,特比的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特比,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吃糖(这话等于告诉孩子,你有自己的想法,你有权这样想),但是你得午饭后再吃(这样她就阻止了孩子的行为)。
你是不是饿了,我们马上吃饭。
“盲人摸象”这个寓言是大家所熟悉的。
几个盲人第一次摸到了一只大象,他们每个人触摸到了大象的不同部位,得到了不同的体验,每个人又都坚信自己的所触所想是唯一正确的,为此争论不休。
然而他们谁也不曾想一想,别人的所触所想是不是同样有道理呢?
我们就像这些盲人,经常会因为自己有了一点体验,产生了一定的看法,就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是摸着“生活大象”某一部位的盲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带着自己的已有的体验和情感去看某种事情,因此彼此看法各不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请明智一点,如果我们能真正承认别人的“所触所想”也有一定的价值,就肯定不会再固执己见了。
你需要时时提醒自己:
你的见解并非总是一贯正确的。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也是这样,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同样,孩子也认为自己的看法有理有据。
你对孩子的态度应该这样:
“你观察事物有你自己的角度,你的看法出自你的体验。
”这样孩子就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就能感受到你的理解和尊重。
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意愿,对培养他的自信心影响很大。
孩子可以说:
“我有我的特点,是完全应该的;
我有我的体验,也是合情合理的;
即使有时看法与父母不同,那也是无可非议的;
有时我的某些想法虽然不很正确,但是无损于我的自身价值。
具有这种坚定信念的人既不会掩饰自己的看法迎合他人,也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这样,她就能更好的与人相处。
很有意思,当你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经常会发现孩子观点的正确性。
那么,你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了。
本期文章提醒大家:
有趣的是,当你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用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经常会发现孩子观点的正确性。
(五)沟通情感
人们之间感情上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用一个专门的词语来表示,就是“移情”。
移情和同情是不同的。
“哎,你真可怜。
”这是同情。
虽然我们有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但在思想交流方面,同情远没有移情重要。
移情就是别人站在你的立场上理解你。
它的意思是说他人设身处地站在你的立场上,通过思想和言语表达,理解你的情感。
他暂时忘怀自己的一切,和你一道进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体会你的思想。
通常人们交流思想有两种途径:
一是口头语言,二是身体语言。
一般来讲,人们要完整的表达思想,必须把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结合起来。
在交流思想过程中,态度和情感比具体语言更重要。
大家来看一个例子:
迪克无精打采的走进卧室,沮丧的说:
“我可看完了那份报纸。
”话语本身表明他做完了一件事,但他说话的语调和态度,表明他对这件事的厌恶和不满。
迪克流露出来的态度比他说那句话的字面意义重要的多。
这时,如果父亲仅仅回答说:
“啊,看完了。
”很显然,这里父亲对儿子的回答并不得体。
如果父亲不仅注意到儿子说话的字面意义,还体察到他说话时的心情,他完全可以这样回答:
“尽管看完了,但是你觉得很扫兴,是吗?
”这样,不仅说明了父亲真正理解了孩子,而且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被人理解的快慰。
“移情”有一个界限,即:
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情感。
你只要明了孩子的真实情感,不要过问孩子那样去想的原因。
如果你注意了事情发生的细微末节,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这样想,这样做了。
让我们从下面的事例看看,对一件事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会出现怎样不同的两种结果:
三岁的孩子被震耳的响声吓得哭喊着跑向妈妈。
一般情况下妈妈会说:
“啊,宝宝不要怕,那是天上的飞机发出的响声”。
这实际上等于说:
“不要有畏惧心理,飞机发出的噪音没什么可怕。
”很明显,妈妈在竭力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驱赶孩子的恐惧心理。
妈妈的客观分析代替了“移情”。
但不管她解释得多么清楚,孩子都不会听进去。
我们看看另一种方式:
妈妈紧紧抱住孩子,说:
“天哪,那是飞机的隆隆声,真吓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国人怎样做父母 助孩子扬起自信成才的风帆 美国人 怎样 父母 孩子 扬起 自信 成才 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