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07648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0.52KB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指私
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
而是互补关系。
图1-1说明了有政府
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二是
都要增加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
答: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
国家一旦产生,
于是才
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
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
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
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
发重新认识财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
政体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
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
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
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
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
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
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财政履行和实现政府经济职能
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研究财政同其他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研究政府、企业、家庭和进出口之间的关系。
因而从四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出发,也是分析财政职能的另一种思路。
10.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
配置。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
财政的
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
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
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
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
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
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11.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
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
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⑴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属
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2.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和政府运行机
制的不同所决定的。
其一,市场是通过买卖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在市场上,谁有钱就可以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而公共物品的享用一般是不可以分割的,无法个量化。
其二,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其三,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他能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适于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而提供纯公共物品
恰恰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领域,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3.简述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
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
另一类是由外部
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
二是由收
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政府授权经营。
(2)政府参股。
(3)政府补助。
4.简述公共定价。
公共定价是指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公共定价的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公共部门
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从定价政策来看,公共定价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
断行业的价格;
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涉及国计民生而又带有竞争性行业的价格。
政府实施公共定价的目的和原则,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公共物品得到
最有效的使用,提高政府支出的效益,而且是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公共定价方法一般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5.试述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
这样的效率标准就
GDP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政府的资源
(1)财政(3)公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4)财政资金的
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
是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首先,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其次,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政府的)需求。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
(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
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
(5)居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居民有随时查询权。
7.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对于处理政府与市场
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
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该理论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其次,该理论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再次,该理论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9.试述如何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
完善我国财政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完善我国财政民主化和法制化程序
(二)完善我国财政的法制化建设
10.试述财政监督的内涵、作用及其构成要素。
(一)财政监督的内涵。
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二)财政监督的地位和作用。
财政监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理财、切实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1)财政监督主体。
(2)财政监督范围。
2.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对于这种财政支出不断膨胀的趋势,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世纪德国经济
学家阿道夫?
瓦格纳最先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
按
照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解释,瓦格纳法则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
于是,瓦格纳
法则可以表述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4.试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
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归纳起来,经常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经济性因素、
三个方面:
(1)经济性因素。
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当前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
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局是否稳定;
二是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
三是政府干预政策。
的效应。
3.社会性因素。
如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政支出规模。
5.试述“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新古典增长理论是最成熟也最具有代表性的。
该理论将经济增
长解释为生产要素(特别是物质资本)的积累过程,认为只要投资超过重置的原有机器(或
者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均资本下降),人均产出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增长。
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新古典模型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及职工再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
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
因此,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
长率将大于“0”。
显然,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将原来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要素内在化,人们据此将这种理论称为内生增长理论。
这一理论对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新的诠释,认为生产性公共资本、人力资
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
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
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属于财政政策的变量范围之内,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对长期经济
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化的。
从客观上说,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
展阶段,使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变化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但从政府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则必
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和优化,而内生增长理论为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供了重要思路。
6.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根据当前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近期内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是:
(1)实行重点倾斜政策。
一是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是增加社会保障。
三是保障教育、科技等重点支出。
四是增加国防支出。
(2)根据保证重点、压缩一般的方针,对一般支出实行零增长政策。
(3)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适量发行国债,主要用于续建和收尾工程,重点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和中西部倾斜。
(4)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缩小地方间财力差距,协调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加强中央财政的调控作用,支持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1.试述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
社会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同属购买性支出,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大的
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的消耗性支出,它的使用并不形成任何资产。
然而,两者又有共同之
处,即在必要的限度内,它们都是为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另外,就其本质来说,
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纯社会共同需要,正是这种支出构成了财政这一经济现象存在的主
要依据。
社会消费性支出既然是社会的,它所提供的服务就可为全体公民共同享受,具有明
显的外部效应。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国家执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保证,一国政府不仅要为
公民提供国家防务和社会安定,还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管理处理和协调公民之间的相互
关系,维系正常的社会关系以及商务关系。
4.简要分析文科卫支出的经济性质。
当然这并不说明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已经是生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皆
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科学、卫生支出的简称。
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
产性的了。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非生产性的范围。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凡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
科学、卫生事业在现代社
而且支出规模越来越大。
第二,许多与医疗卫生有
为生产劳动;
除此之外的一切劳动,皆为非生产劳动。
普遍做法是将文科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的范畴。
由于文化、教育、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无不投入大量资金,
6.试述政府必须干预卫生医疗事业的理由和范围。
以下就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政府要对卫生事业进行干预的三条理由:
第一,减少贫困是在医疗卫生方面进行干预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
(1)公共卫生服务。
(2)
关的服务是公共物品,其作用具有外部性;
第三,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保险市场的缺陷是政府行为的第三个理论基础。
”卫生医疗领域中的公共服务范围:
政府需要和能够对卫生医疗领域提供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基本医疗服务。
1.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范围和特点。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
一般来说,财政投资即为政府投资。
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
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
目划分,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用于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
财政投资的特点是:
(1)政府投资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的
目标是追求盈利,而且它们的盈利是根据自身所能感受到的微观效益和微观成本计算的。
政
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但是政府投资建成的项目,如社会基础设施等,可以极大地提
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通信、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2.试述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
政府投资的决策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一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的投资项目。
(2)资本一劳动力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5.试述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特点。
(一)“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其中既含有经常性支出,也含有投资性支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是履行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功能,提供那些市场不能满足的具有
“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对“三农”的投入也是如此,而且任何国家都是如此。
这是财政对“三农”投入的一般特点。
我国
(二)我国“三农”投入的特殊性我国的“三农”投入具有不同一般的特殊性:
首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
其次,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6.试述国家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政策和财政采取的措施。
(一)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
(二)财政采取有效措施,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7.试述什么是财政投融资,简述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按日本财政学家井手文雄的解释,所谓财政投融资是“以特定的财政资金,对指定的特
别会计、政府关系机关和各种特殊法人进行投资和借贷,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
”财政投
融资的基本特征如下:
(1)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它是在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同时构建的新型投融资渠道。
(2)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范围有严格限制。
概括地说,它主要是为具有提供“公
共物品”特征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部门融资。
(3)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4)财政投融资的管理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和经营。
(5)财政投融资的预算管理比较灵活。
8.试述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和特点。
我国于1994年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政府投融资的典型代表和主要承担者是“三大”银行。
(1)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是中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中最大的一家主要业务
职能包括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项目建设,支持国家区域发展政策,承担国际
金融组织转贷款业务等。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业务职能是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和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业务中的政策性贷款,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
(3)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贯彻国家外贸政策的政策性银行,其主要业务职能是为大型机电设备进出口提供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为成套机电产品出口提供信贷贴息
及信用担保。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如下:
(1)业务职能的政策性。
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是不言而喻的,开发行多年以来为之奋斗的目标正是充当“配合国家宏观政策,重点向基建设施等发放贷款”的角色。
(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财
政借款。
即由政府组织资金,再转借给政策性金融机构使用。
二是财政贴息。
三是税收减免。
由于得益于政策性银行的政策二字,政策银行长期享有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
1.简述社会保障支出与社会保障制度。
相应的社会
社会保
按照某
社会保障支出是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
保障支出安排也就存在较大差别。
但是,在现代社会下的任何社会制度的任何国家,
障支出都是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的、
那么政府介入
另一方面可
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社会保障既然是社会性事业,
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
政府介入一方面是出于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
以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还可以运用社会保障调节经济的运行。
2.简述市场经济调整下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意义。
。
这里的“下
不能
(1)的问题。
正像有的学者所说的:
“社会虽然不能制止老天下雨,但却可以生产雨伞”雨”是指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而“雨伞”则是指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的收支(特别是支出)便与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
基于这种联系,社会保障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发生的反向变化,可能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幅。
政府之所以实施社会保障另一个经济上的合理性,是私人保险市场由于存在种种局限,
完全胜任向人们提供经济保障的职责。
私人保险市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2)私人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免费搭车”
(3)私人保险市场难以抗御系统性风险。
(4)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5.试述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1)财政补贴的性质作为一种转移性支出,财政补贴支出同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多相似性。
从政府角度看,无论是
以补贴形式还是以社会保障形式拨付支出,都不能换回任何东西,支付都是无偿的。
在我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学 课后 习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