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07585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2.17KB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考纲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主动地提出观察目的、任务的能力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学生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2)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
(3)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变多思。
(4)要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
(5)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另外,持之以恒的观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习惯,对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帮助。
这一点比观察本身的收获更为重要。
(2)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由三个环节构成:
识记是第一环节-----保持是第二环节---再认和回忆是第三环节
一、识记:
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像和经验的首要过程。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实验研究证明:
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作为教师,了解识记的这一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使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尽量进行意义识记。
但最好布置一些机械识记的内容作为必要补充,使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结合起来。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任务。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3、识记的方式和方法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及其变化规律
1.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
(1)内容更加简洁、概括,不重要的细节被省略。
(2)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具体、合理和有意义。
(3)内容变得更为夸张和突出。
2.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
(记忆内容的量变包括记忆回涨和遗忘两个方面)
记忆回涨也称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立即测得保持量的现象。
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地再认和回忆。
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失。
1)根据遗忘时间的长短,可把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根据遗忘的内容,可把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
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3)压抑说(4)同化说
遗忘的规律
(1)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
(2)识记材料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3)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
避免遗忘
(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
(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
三、再认
影响再认的因素
(1)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
(2)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3)当前呈现事物的环境与过去被识记时环境的相似程度
四、回忆
1、根据回忆时是否需要中介物,回忆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2、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有时不需要太大的意志努力就可以实现,有时则需要较大的努力,进行复杂的思索,才能在头脑中呈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这种回忆叫追忆。
要顺利地进行追忆,一要保持平静的情绪状态,二要根据中介线索进行正确的联想。
联想:
①接近联想。
②类似联想。
③对比联想。
④因果联想
(五)再认与回忆的关系
再认和回忆都是过去经验的恢复,一般情况下,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
因此,再认容易,回忆困难。
记忆的品质:
识记的敏捷性(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
保持的持久性(记忆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记忆的精确性(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精确的特征);
记忆的准备性(能否迅速地提取保持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的能力)
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类:
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以思想、概念或者命题等形成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内容的记忆)、动作记忆(人们操作过的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
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般来说,低年级小学生主要采取机械识记的方法,中高年级小学生比较多地采用意义识记的方法.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对学习材料不易理解,也不会进行信息加工,因而在学习功课时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到了中高年级,由于他们知识经验日益丰富,抽象逻辑思维不断发展,在学习活动中运用意义识记的比例逐渐增大.一般来说,小学生回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对外在线索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小.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提高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
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
正确组织学生复习—-要及时复习,复习要注意科学性,复习形式多样化。
2、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记忆的效率。
3、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4、提高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5、让多种分析器参与记忆活动。
6、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
*(1、采用动机诱发的方法,动机诱导法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老师授课通常使用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好的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
3、具体知识记忆方法的指导,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善于摸索,总结具体知识记忆的规律,帮助学生找到快速记忆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关键.)
(3)想象及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
表象:
是个体头脑里所保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映像
想象产生两个条件:
表象、运用智力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代替功能;
调节功能
想象的种类:
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无意想象(梦)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模拟事物形象、模拟事情发生,以及在头脑中做实验的能力,我们就称之为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途径: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材,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4)思维的类型、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
思维的类型: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按思维内容分)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否具有清晰意识)4、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
思维品质:
深刻性;
灵活性;
敏捷性;
独创性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括性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方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3、加强发散性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4、陶冶创造型的人格
(5)问题解决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创造性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2、明确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
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算法式、启发式)
4、检验假设
——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人的知觉特点。
(发生问题的客观情境及问题的表述方式)
人的知觉的整体性有时会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使思维陷入困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即心向)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3、已有的知识经验。
(迁移作用)
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
4、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动机因素对解决问题也可产生影响。
5、原型启发。
6、个性特征。
(6)注意及其规律的运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的特征:
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紧张度;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功能:
(一)选择功能
(二)保持功能(三)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有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
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新颖、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
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教师在教学中药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一方面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
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使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
此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用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产生疲劳,而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在一堂课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
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
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
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如边听课边记笔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
皮亚杰
2、内容:
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
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㈡前运算阶段(2-7岁)
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
思维特征:
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以自我为中心;
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
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
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
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思维灵活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感的发展及其教育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的表现形式:
高兴、生气、痛苦、憎恶、恐惧等
情绪和情感由三种组成成分构成:
1、主观体验:
2、外部表现:
3、生理唤醒:
(三)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4、信号功能
情绪的种类:
心境、激情、应激、热情。
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暴发性和冲动性;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外露性和内隐性;
心境化和持久性。
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①信号功能②调节功能③感染功能
情绪、情感的调控方法:
学会情绪规则,恰当表达情绪;
学会心理调整,保持愉快心境;
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认知调节法、语言调节法、意志调节法、转移注意法、释放法等。
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
帮助中学生学会合情合理的提出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充实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情趣;
培养中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培养中学增强挫折的耐力,学会调节情绪、情感的本领。
(2)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意志:
人在有意识的活动中,同克服内在的和外在的困难相联系,而坚持实现行动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的特征:
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应注意:
(1)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任务,同时又是他们能及的。
(2)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与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
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3、人格发展与教育
需要:
是有机体内部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从内容结构的角度,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关系需要;
从存在形态的角度,可以把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
从需要主体的角度,需要又有个人需要、集团需要和社会需要之分;
需要作用:
1.个体的需要是个人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内容动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学生需要与教育
首先,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思维来判断事情的是非,其次,学生犯了错误,多问为什么,多建议少指责,须由权威者转变为指导者、参谋者,积极引导者。
再次,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沟通的方法。
兴趣:
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种类: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兴趣的品质:
倾向性;
广阔性;
持久性;
效能性
直接兴趣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间接兴趣具有较稳定的特点。
间接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
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1)加强情感教育,诱导兴趣
(2)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兴趣(3)利用竞争比赛培养兴趣(4)强化成功愉快,巩固兴趣(5)创设表现空间,拓展兴趣(6)利用课外活动延伸兴趣
动机: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是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一般分为两类:
第一类:
与身体的生理需要有关。
这些动机是生来就具有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物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温冷、解除痛苦等。
第二类:
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
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
可称为继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等。
包括友谊、爱情、亲和、归属、认可、独立、成就、赞许等。
这种分类只具有相对意义。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3)运用多种有趣的方式呈现知识;
(4)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可能的学习目标;
(5)设法满足学生各种缺失的需要。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指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认知变量,对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2)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使用以下教学策略:
①展现教师的热情。
教师学习应充满热情和激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在工作和职业中表现出自己的决心。
②让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
③使学习富有意义。
教师应确定学生的兴趣,在培养创造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
④教学技巧多样化。
⑤提供明确和反馈。
⑥表示关心。
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待学生一定要真诚、热情、富有同情心。
兴趣与教育:
(2)能力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类型:
按能力是否已经获得:
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按能力是否只与所要完成任务分: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根据能力所关涉的活动性质分: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按能力所参与的活动结果的新颖性: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差异:
发展水平的差异、类型的差异、发展年龄的差异
按种类来分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
能力的测量按测验方式有个人测验、团体测验
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分非文字测验和文字测验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先天素质的影响
2环境教育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实践活动的影响
4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学生能力的培养:
1、正对学生能力差的要因材施教
2、营养状况
3、教育上加强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4、社会实践上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5、培养非智力因素
气质与教育
气质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气质与教育:
多血质培养孩子的专一性,黏液质培养孩子的计划性胆汁质培养孩子做班干部使他的精力等到宣泄。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4)性格的形成与教育
含义:
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
性格的结构:
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主要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同伴群体;
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
性格培养常用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说理教育法行为训练法环境熏陶法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l.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教育意义
答: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学习(广义):
指人体在活动中通过后天经验引起行为或心理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
狭义学习:
指人类的学习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分类:
1、根据学习结果分类(加涅):
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
2、根据学习的方式和性质分类(奥斯贝尔的二维分类):
维度一是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维度二是根据学习内容及其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3、根据学习的意识性分类: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4、按照教育目标分类(布鲁姆):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5、国内的学习分类:
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 教师 招考 心理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