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药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07364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3.09KB
中药的药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药的药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的药性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
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
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
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
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
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
酸有收敛、固涩作用。
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涩:
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
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苦:
有泄和燥的作用。
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
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
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至于燥,则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
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
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
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
有渗湿、利尿作用。
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
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
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
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
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
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二、升降浮沉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法邪外出。
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
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但仍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二向性,如麻黄既能发汗,又可平喘、利水;
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
不过,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
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与药物本身的性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
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
所以,李时珍曾经指出: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此外,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还常受到加工炮制的影响,而在复方中,一种药的作用趋向还可能受到其他药物的制约,这在用药时是应加以注意的。
如药物炮制,经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能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而在复方配伍中,性质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的沉降性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性质药物同用,则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可见各种药物所具的升降浮沉性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加以人为控制而转化的。
三、归经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
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
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
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病变时,体表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内脏;
内脏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
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而获得系统的认识。
如肺经病变,每见喘、咳等证;
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
心经病变,每见神昏、心悸等证。
我们根据药物的疗效,与病机和脏腑、经络密切结合起来,可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着主要医疗作用。
如桔梗、杏仁能治胸闷、喘咳,归肺经;
全蝎能定抽搐,归肝经;
朱砂能安神,归心经等。
这说明归经的理论,是具体指出药效的所在,是从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
但是,在应用药物的时候,如果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了四性、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
因为某一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可能有的属寒,有的属热,有的属虚,的属实。
所以,不可只注意归经,而将能归该经的药物不加区别地应用。
同归一经的药物,其作用有温、清、补、泻的不同,如肺病咳嗽,虽然黄芩、干姜、百合、葶苈子都能归肺经,可是在应用时,却不一样,黄芩主要清肺热,干姜则能温肺寒,百合补肺虚,而葶苈子则泻肺实,如此等等。
归其他脏腑、经络的药物,也是这样。
可见,将中药的多种性能结合起来,以之指导中药的应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我们还必须了解,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并不单纯地使用某一经的药物。
如肺病而见脾虚者,每兼用补脾的药物,使肺有所养而逐渐向愈;
肝阳上亢由于肾阴不足者,每加用滋补肾阴的药物,使肝有所涵而虚阳自潜。
总之既要了解每一药物的归经,又要掌握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四、毒性
中药的毒性,在广义上泛指药物的偏性,在狭义上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在《本草纲目》中将药物的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
中药中的商陆、细辛、苦杏仁、何首乌、附子等有不良反应的毒性。
一般地讲,中药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药要小些,但也有些药物毒性较大,如红砒石、白砒石、水银、斑蝥、青娘虫、红娘虫,生藤黄等。
毒性稍轻些的有:
白附子、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马钱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闹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鳖、吕宋果、云轴子、枫茄子、枫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罂粟壳等。
当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慎重,如枫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剂量过大,常会引起中毒死亡。
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五、配伍
中药的使用是十分讲究配伍的,一般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的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以达到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提高疗效,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
其中首先谈到“单行”。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
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现代单用鹤草芽驱除绦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
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
但若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难以实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治疗要求时,便需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固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就必需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的问题。
所以前人总结的“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谈配伍关系。
现分述如次。
中药的配伍内容分为: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被称为“七情”。
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
序例上》总结为“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
1.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2.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3.相畏: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和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4.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5.相恶:
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6.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上述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
(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
(3)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4)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
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
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
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六、禁忌
中药为了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中药的用药禁忌分为配伍禁忌、证侯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的饮食禁忌。
其中配伍禁忌应遵守十八反十九畏的原则。
服用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三种:
1、中药配伍禁忌:
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
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较大的药物耐受性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有些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及副作用,对胎儿及妊娠妇女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因此,妊娠期妇女是不能选用的,这些中药有巴豆、芦荟、芒硝、二丑、甘遂、水戟、芫花、商陆、乌桕皮、桃仁、红花、牛膝、三棱、莪术、水蛭、虻虫、虫、蛴螬、蜈蚣、全蝎、乳香、没药、苏木、雪莲花、瓜蒂、藜芦、麝香、樟脑、犀角、南星、皂荚、生半夏、常山、斑蝥、芫青、地胆、蝼蛄、蜈蚣、马钱子、乌头、莨菪子、八角枫、轻粉、雄黄、雌黄、胆矾等。
还有一些中药虽然本身不具有很大的毒性,但其具有攻下、行气、破瘀、催吐、通经等作用,而且作用猛烈,这些药也容易造成孕妇早产、流产等现象,因此也应该慎用。
如治疗时必须选用,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用药量,并密切观察病人用后变化,以便及时停药或采取救治措施。
这些药包括大黄、蕃泻叶、山楂、枳实、刘寄奴、蒲黄、茜草、槐角、益母草、丹皮、郁金、附子、肉桂、干姜、白茅根、薏苡仁、冬葵子、通草、瓜蒌、葶苈子、蚤休等。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
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
后者为慢性病服药须忌生冷,热性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