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如何立意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066183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0.76KB
材料作文如何立意Word文档格式.docx
《材料作文如何立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作文如何立意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不注意纠正小毛病,就会铸成大错,造成重大损失。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寓言故事型的材料。
当然,高考作文题所给的材料类型不止上述几种,这里只是就文字性材料略加归类,借此说明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一些根据和方法。
二、找角度。
在读懂材料、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应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广开思路,尽可能多地寻找立意的角度。
苏轼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一则材料,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因此,多找角度,也就是找出材料的多侧面意义。
为什么要多找角度?
高考作文题一般有“自选角度”的要求,如果不多找角度,则无所谓“选”;
也就很难保证理解材料中心及立意的准确恰当。
一般来说,可以从材料涉及的人、物、事件入手寻找立意的角度。
至于恰当与否暂且不管,尽量多找。
如上文例⑴,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行为;
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告的错误行为;
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从的后果。
对于正反对比型、正面列举型的反面列举型的材料,则应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从材料整体的角度立意。
如例⑵、例⑶。
三、联实际。
高考作文有“联系实际”的要求,就是要求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际问题。
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空发议论。
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
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标理想、意志恒心以及对人对事的思想方法、观点态度;
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热点。
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原因想到结果等等。
总之,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
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清晰。
这一步不但是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四、立论点。
在读懂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就可以水到渠成,确立中心论点了。
这是审题立意的关键一步。
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扣材”,是指所确立的论点必须是根据材料生发出来的。
在引论部分对材料只字不提,就摆出论点;
或置所给材料于不顾,另选材料,并据此确立论点,这些都是不扣材的表现,不符合给材料作文的要求。
“准确”,一是指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
如前所述,找角度尽量多找,但并非找出的所有角度都能立意成文。
有一种意见认为,既然是“自选角度”,那么从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立意都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从一般意义上讲,此说也有一定道理。
事实上,在应考作文中,有的考生也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非主要角度、非主要方面来立意的。
阅卷者出于某种考虑,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加以承认。
但我认为,从应考的实际来讲,还是扣紧材料的中心意义或者选择最能显示材料中心意义的角度来立意为好。
这也正是命题者所希望的。
如上文的例⑴,最好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
例⑸最好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
对例⑵、例⑶、例⑷这类综合性材料,应根据整则材料的中心立意。
切忌抓住某一次要方面或片面只语,断章取义,立意成文。
如根据“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这一句话,确立论点为“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心灵美”;
根据例⑷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而大谈腐败现象的危害,反腐败的必要性;
由例⑶的蜜蜂酿蜜而联想到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人民;
由蚕吃桑叶联想到辛勤育人的人民教师。
这些都是因为未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含义,角度未选准而匆忙立意,导致驴唇不对马嘴,东拉西扯,令人啼笑皆非。
“准确”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即对应的话题)。
联想到的社会现象、人物事件,并非都能与选定的立意角度对上号,因此,也要认真选择。
如:
例⑴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联系现实的对应点应是不择手段制售伪劣商品营利的人和事,而不是刑事犯罪、腐败现象等等。
例⑸从评说者的角度立意,联系现实的对应点应是看待别人的观点和态度,而不是打击报复,以人为镜之类。
其次还应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才能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
“稳妥”,是指确立的论点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如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主流的观点等。
此外还要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合乎情理。
作为应考作文,关系重大。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不宜提倡用逆向思维方式立意以求新,还是顺向立意为妥。
否则,可能会由于学生认识的局限,因而立意偏颇,观点过激。
这样,整篇作为表达再好,也“不可问矣”。
况且有的材料也不宜反向立意。
我们显然不能为卖马人的行为叫好,更不能把鸟们满怀妒意的评说当作检查自己言行的“镜子”。
至于把南郭先生因“充”不下去而逃跑说或是有自知之明,已属强词夺理。
鲜明、简洁,是对中心论点表述方面的要求。
在引论部份一定要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
得到什么启示,悟出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一定要一语道破,直截了当。
不能罗里罗嗦、含含糊糊。
论点的表述,一二句话即可。
可以采用肯定句式,也可以采用否定句式。
句子要通顺,语气要畅通,语句要简洁。
综上所述,确立论点是对读材料、联实际、找角度的总结、综合,也可以说是前三个步骤的思维结晶。
只有找准材料的角度以及该角度与社会实际的最佳对应点,才能确立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的中心论点。
五、拟题目。
这一点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本来应该作为另一个话题来谈。
但是,因为题目与立意关系密切,高考作文题中又有“自拟题目”的要求,所以拟题目应为本文中应有之意,并作为审题立意的第五个步骤。
可以这样说:
文章好比人的躯干,中心论点好比人的头部,而题目则是人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题目则是文章的“窗户”了。
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拟题目。
题目比论点更需要准确、鲜明、简洁。
好的题目,或准确揭示文章主旨,或点明论述范围,或新颖别致,都能给读者留下良好印象,吸引读者仔细阅读下文。
题目的类型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比喻型、关系型、问题型等。
一篇文章拟什么的样题目好,这没有统一的标准。
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点来拟定。
从应考的实际来说,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在中心论点确定的情况下,只需把论点句照搬或缩简短一点即可。
如果这样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简便又稳妥。
以上所谈,就是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这五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综合思维过程。
而中心论点则是这个综合思维过程的结晶。
但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的起始阶段,最好是分步指导,分步训练。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步练习,学生才能形成审题立意的综合思维能力。
也只有经过这样认真扎实的训练,学生才能在高考的考场上面对作文材料,在短短的十来分钟之内迅速准确地审题立意,写出立意准确的文章。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2009-06-2211:
16:
51)转载标签:
教育自选角度作文审题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
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
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一、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
当然,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但它在必须在整体框架下进行。
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一伟大雕塑家完成了一座非常完美的雕塑,有人问她:
“你是怎样雕出如此完美的雕塑的?
”雕塑家回答说:
“其实,这座雕像原来就在那里,我只是将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其实,在人生中,你就是那座雕像,只要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就能获得完善的自我,而那位出色的雕塑家,就是你自己!
我们该怎样“审”这则材料呢?
有的同学抓住了关键词“雕塑自我”,以此为话题,立意为“我勤奋努力塑造自我”、“我通过多读书塑造自我”、“我选择好的朋友塑造了自我”、“我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来塑造自我”等等。
有的同学更是出新:
“我不用祛除自身的毛病,因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缺点错误。
”这样行不行呢?
不行!
只抓住材料本身的“只言片语”来立意,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出题者的真正意图,未免偏颇。
既然是审题,就应该审得全面,把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分割蚕食,片面立意。
如我们把上面这则材料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就不难发现:
除了“塑造自我”这个短语以外,“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
“去掉‘多余的边边角角’才能塑造完美的自我”才是材料的中心内涵,围绕这一点立意选材文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
再如这样一则作文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
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
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
“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
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
”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
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
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
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
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
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
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
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
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②多角度原则
多材料包含两个或更多含义,因此分析材料时,要运用发散性思维,很快列出由材料中引出来的观点2~5个,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分析角度去写。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
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
“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
”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
“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
1.横向立意:
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
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
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
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
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③明限制原则
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限制性非常强,必须要明确材料题旨来确定立意。
如这样一则材料,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
“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
“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
“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有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
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④倾向性原则
有些材料,客观地叙述一件事,说明事物或现象,不带命题人任何主观感情色彩和思想倾向;
有些材料则正好相反,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据此可立意为:
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
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
就明显偏离题意。
二、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如何快速审准题意,是材料作文成功的关键。
审题方法:
找关键词句法。
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
以果溯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
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材料: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
“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
“它也很可爱呀!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
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
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
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
人贵有自知之明。
认识自我。
一切从实际出发。
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
”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敢于尝试,勇气可嘉!
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也可以从既要勇于尝试又要讲究实际立意。
审题方法:
联系实际法。
材料: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往直前的气概;
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命不息,犁耕不止的精神。
然而有的人总感到不如意,总想让“千里马”与“老黄牛”搞优势互补,从而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这则材料谈的是人们对“千里马”与“老黄牛”的态度,如果将材料中的动物联系到人类社会,学生自然容易找出材料的主旨:
对人不能求全责备。
领会寓意法。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则寓言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讲一只蜗牛好高骛远,立志大而不当,结果两次“宏伟”的计划都因不切实际而最终流产;
第二层讲这只蜗牛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于草丛之中。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蜗牛悲剧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立志不切实际;
二是不肯脚踏实地,不肯从干好平凡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
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
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
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
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
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正面:
1.独立思考是可贵的精神素质
2.正确的行为导向来源于独立思考
3.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走出盲从的迷谷
4.多分析,多比较,方能鉴别是非
5.真知从实践出,真理从实践来
6、试一试是成功的开始,敢试才会有成功
反面:
1、人云亦云,自陷困境。
2.缺乏独立精神的人只能扮演依附攀附的角色
3.大脑长在别人头上的人是可悲的
4.盲从没有出路
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由话题作文回归到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趋势。
材料作文既能避免命题作文猜题押宝的弊端,又能避免话题作文泛泛而写的不足,它具有综合考察读写能力的优势,因而再一次受到了命题者的重视。
然而由于审题立意难度的增加,对考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那么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
思辨性是材料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要准确的把握材料的中心,审题时必须辨明以下四种关系。
一、要辨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供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在对材料的综合限制上。
试看2006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
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
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乌,牧羊人说:
“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包含两个层面:
乌鸦的行为和父子的不同评价。
乌鸦的行为既有盲目性,又有合理性。
盲目性是乌鸦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不能认清自我;
合理性是乌鸦不满足现状,积极学习他人之长,并勇于实践尝试。
父与子的评价也具有盲目性与合理性,这也启迪我们怎样认识和评价自己,怎样避免评价的片面性。
因此可立意为:
A.乌鸦的角度:
①有梦的乌鸦,早晚会成为自己心中的那只乌鸦;
②敢拼才会赢,人生最珍贵的理想莫过于自己的执着;
③只要心中充满信念,为了自己的目标,就算生命为之毁灭.也无怨无悔;
④乌鸦努力地练习,努力地改变自己,尽管它失败了,但这种精神是可贵的;
⑤只有不断地挑战既有的规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才能。
很多事情,不做是不知道能否成功的,就像那条成功跳过龙门的鲤鱼,如果它不尝试,不努力,又怎么能够改
变自己的命运呢?
B.对弱势群体关注的角度:
①给乌鸦练习本领的机会;
②善待弱者;
③向强者学习,应该鼓励。
C.小男孩与牧羊人的角度:
①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②多用欣赏、宽容的眼光看人;
③一次沉重的失败,足以葬送自己的一生。
当我们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这样才能成功。
练习:
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日:
“无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
久之,手惫,失手坠地。
乃自哂曰:
“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就可以得出“学会‘放手’”、“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立意了。
如果从“过者”的角度,得出“帮人要帮到底”的立意,或者从“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从劝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适。
前者虽然可以说通,但“过者”是次要人物,着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没有做到整体把握;
后者从逻辑上讲推不出这一观点,是没有吃透材料。
审题时应善于抓住关键词语。
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如上则材料中的“放下即实地”就是关键。
不明底细,不敢放手,尚情有可原。
但是告之实情,仍固执己见,非要等到自己吃不消了,再松手,往往就晚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
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二、要辨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供料作文的“料”常常是摆出现象,提出问题。
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分析“料”的深层意蕴。
例如:
2006年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
目前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
99年60%,01年52%。
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
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99年是3.7%,03年18.3%:
要求:
全面了解材料,选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材料通过列举大量的数字说明,现在的人读书的越来越少,还举出了三个原因;
而后又用数字说明网络读书人数百分比的增加。
基于此,考生应该很容易确定此材料的中心话题,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的话题,一个是图书阅读率低,一个是网上阅读率攀升。
对这种现象应辩证的思考,在这个信息和网络日益发达的社会中,读书是否必须要到书店去买书读?
网上阅读的利弊是什么?
衡量读书的标准是什么?
造成读者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等等。
其实,考生任选一个角度,都会有话可说,有话能说。
偏向阅读纸质媒体的人越来越少,而网络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
这里面是否有更深层次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材料 作文 如何 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