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A4纸打印4页的宋词精选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05564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57.09KB
可用A4纸打印4页的宋词精选Word格式.docx
《可用A4纸打印4页的宋词精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用A4纸打印4页的宋词精选Word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首词上阕前两句写春去人愁,后两句直写痛楚。
下阕逆锋倒接,略作回旋,然后跌出本意。
最后两句以舟载愁的想象,十分别致,前人以为可与苏轼的“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相媲美。
004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②,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
媪:
音奥上声,老之韵。
于老妇之敬称。
②:
无赖:
无奈。
顽皮。
[赏析] 这首小词近年来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
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
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
老和小写得最生动。
“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
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
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
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
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
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
我却以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我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
现将拙作《读词散札》第十二则转引如下: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上片云:
……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
此“醉里”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
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
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
“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
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
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
(《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
)我以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
退一步说,即使读者不同意夏先生和我的关于“醉里”的讲法,则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总不会是指白发翁媪。
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005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①。
八百里分麾下炙②,五十弦翻塞外声③,沙场秋点兵④。
马作的卢飞快⑤,弓如霹雳弦惊⑥。
了却君王天下事⑦,赢得生前身后名⑧,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
吹角连营:
各个军营接连响起号角声。
②:
“八百里”句:
广布八百里范围的将士分熟肉吃。
麾下:
部下。
炙:
烤熟的肉。
③:
“五十弦”句:
各种乐器齐奏军歌。
翻:
演奏。
塞外声:
雄壮悲凉的军歌。
④:
“沙场”句:
秋天在战地检阅军队。
⑤:
“马作”句:
战马像“的卢”那样跑得飞快。
的卢:
刘备的战马,曾“一越三丈”使刘备脱险。
⑥:
“弓如”句:
弓弦像惊雷那样响。
⑦:
“了却”句:
完成了皇帝托付的天下大事(指收复中原)。
⑧:
“赢得”句:
获得了不朽的荣誉。
【赏析】这首词是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
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
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
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以老的境况。
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用词精炼,艺术造诣很高。
006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赏析】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
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阙写景。
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
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
“时时现”;
一个诉诸嗅觉:
“细细香”。
充满了诗情画意。
下阙写散步。
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
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007江城子·
密州①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②,右擎苍。
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⑥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①:
密州:
今山东诸城。
黄:
黄犬。
苍:
苍鹰。
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
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
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
报:
告、语。
倾城:
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
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
节:
符节。
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
会:
当。
如满月:
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
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赏析】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就是指的这首词。
008红窗迥柳永
小园东,花共柳,红紫又一齐开了。
引将蜂蝶燕和莺,成阵价①,忙忙走②。
花心偏向蜂儿有,莺共燕,吃他拖逗③。
蜂儿却入,花里藏身,胡蝶儿,你且退后。
[注释]①成阵价:
成群成片地。
②忙忙走:
飞来飞去。
③拖逗:
宋元时口语,惹引、勾引。
吃:
被。
[赏析]这首词写春景。
上阕起笔点出地点,紧接两句写树木花卉,展示一片浓郁春意。
“引将”三句借蜂、蝶、燕、莺,渲染春景之绚丽。
下阕开头具体写蝶戏花。
“花心”两句赋生物以人的情态,生动有趣,“拖逗”两句,活画出莺、燕为花吸引却又无可奈何的神态。
“蜂儿”两句写蜜蜂采蜜,“藏身”二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以蜜蜂口吻写,更有妙趣。
上阕从蜂蝶莺燕绕花飞舞落笔,热闹生动、充满情趣;
用口语、俗语入词,在以雅为主的词坛上别具一格,表现出另一种美学趣味。
009西江月·
夜行黄沙①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②,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③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黄沙:
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明月”句:
苏轼《次韵蒋颖叔》诗:
“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
斜枝。
社:
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
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
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010南歌子①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②,龙纹玉掌梳③。
走来窗下笑相扶。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④。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工夫。
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⑤。
[注释]①南歌子:
唐教坊曲名。
又名《春宵曲》、《十爱词》、《南柯子》、《水晶帘》、《风蝶令》、《宴齐山》、《梧南柯》、《望秦川》、《碧窗梦》等。
②凤髻金泥带:
用凤钗及金丝带梳饰的发髻。
③龙纹玉掌梳:
图案作龙形如掌大小的玉梳。
④入时无:
赶得上时兴式样么?
时髦么?
⑤怎生:
怎样。
[赏析]此首爱情词,写新婚夫妻的甜密。
特殊之处是该词脱去一般相思离别或花前月下寄情之陈规,通过新婚女子的特殊妆梳和深情的语言及动作表情等的描写,活现了新婚少妇对丈夫的一片纯情,以及其对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珍视和向往。
全词以生活的顺序,表现新妇在闺房向丈夫示爱的细节,人物动作性强,神态毕现,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011丑奴儿①·
书博山②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③;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④。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⑤;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即《采桑子》。
四十四字,平韵。
博山:
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层楼:
高楼。
强说愁:
无愁而勉强说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多少事,欲说还休。
”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012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①去。
[注释]①:
三山:
神话渤海三仙山,有方丈、瀛洲、蓬莱。
蓬莱又称蓬壶。
蓬音彭。
[赏析]见《漱玉词》。
题为“记梦”。
约作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赵明诚被罢官后偕清照避居青州(今山东益都)故乡时所作。
起首两句状夜空景色,意境壮阔优美。
此词吸取《离骚》“上下求索”和李白“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精神,凭借丰富想象,体现作者的不凡理想和豪迈气概,是《漱玉词》中独具豪放风格之杰作。
清黄蓼园评:
“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浑成大雅,无一豪钗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李清照集》引《蓼园词选》)
013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①。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③,高处不胜寒④。
起舞弄清影⑤,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⑥,低绮户⑦,照无眠⑧。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⑩。
把酒问青天:
李白《把酒问天》: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
今夕是何年:
牛僧孺《周秦行纪》:
“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琼楼玉宇:
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宫殿。
不胜寒:
抵不住寒冷。
“起舞”句:
在月光下舞动优美的影子。
⑥:
转朱阁:
月亮转过了红色的楼阁。
低绮户:
月亮低低的照进雕花的窗户。
照无眠:
照着心事重重的失眠者。
⑨:
“何事”句:
为什么偏偏老是在人有离愁别恨时才圆?
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
“月如无恨月长圆。
⑩:
“千里”句:
相隔千里,共赏美好的月色。
婵娟:
指月中的嫦娥,这里指代月亮。
[赏析]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宋代胡仔说: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极高。
014满江红①岳飞
怒发冲冠②,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③,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④!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①满江红:
原为吴民祭祀河神的迎神之曲。
②怒发冲冠:
暗用荆轲刺秦王事。
③靖康:
宋钦宗年号,靖康二年(1126),金人攻陷汴京,徽、钦二帝被掳,北宋遂亡。
④贺兰山:
在宁夏自治区,此处借指敌境。
[赏析]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表现出词人以国家存亡为己任的耿耿忠心。
在历次民族危亡中,都给人以巨大鼓舞。
这首词以义愤填膺的肖像描写开篇,极力展现对北宋灭亡的愤怒。
“潇潇雨歇”,壮中寓悲;
“三十功名”,回顾自己的战斗生涯;
“八千里路”展现自己战斗历程。
“莫等闲”三句是对未来的期许,激越悲壮。
接下来直陈丧国之痛。
“驾长车”数句,表达报仇雪耻的决心。
“壮志”“笑谈”一联,运用夸张手法,表示对入侵者彻底战而胜之的信心与豪情,词语之间可听金鼓之鸣,可闻血腥之气,显示出一代英雄的精神风貌。
结尾三句,是为前几句作结,也是前几句合乎逻辑的发展与结局,是“壮志”与“笑谈”的余韵。
英烈气概烁人,读之令人奋起。
015永遇乐【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①,暮云合璧②,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③,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④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⑤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⑥。
铺翠冠儿⑦、捻金雪柳⑧,簇带⑨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落日熔金:
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合璧:
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吹梅笛怨:
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次第:
接着,转眼。
中州:
这里指北宋汴京。
三五:
指元宵节。
铺翠冠儿:
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捻金雪柳:
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
簇带:
妆扮之意。
【赏析】《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写她在一次元宵节时的感受。
词的上片写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她主观心情的凄凉。
起始二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
紧接“人在何处”四字,点出自己的处境:
飘泊异乡,无家可归,同吉日良辰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的“人”,有的评论者认为指李清照所怀念的亲人,从文意上看,似不如指作者自己为好。
)前三句写当时的天气,次三句写当时的季节,“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点出时令是初春。
上句从视觉着眼,写早春时节初生细柳被淡烟笼罩。
下句从听觉落笔,通过笛声传来的哀怨曲调,联想到“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初春景色。
四处充满春意,景色宜人,但在词人看来,毕竟“春意知几许”,还远不是很浓郁的。
虽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可是这些年来国事的变化,身世的坎坷,使得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
所以在“融和天气”之后,立即指出“次第岂无风雨”的可能,在淡淡的春意中又掺进了浓浓的隐忧。
以上三小节结构相类,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写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一个问句,反衬出主观的不同感受。
归结到本篇的主题:
身逢佳节,天气虽好,却无心赏玩。
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表面上的理由是怕碰上“风雨”,实际是国难当前,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情。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这样,诗人很自然地转到当年汴京欢度节日的回忆上来。
词的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作对比。
“中州”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三五”,指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当时宋王朝为了点缀太平,在元宵节极尽铺张之能事。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
其中提到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
“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六日”条也有类似的记载。
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正是作者当年同“闺门”女伴,心情愉快,盛装出游的情景。
全是写实,并非虚构。
可是,好景不常,金兵入侵,自己只落得飘流异地。
如今人老了,憔悴了,白发蓬乱,虽又值佳节,又哪还有心思出外游赏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更反衬出词人伤感孤凄的心境。
016水调歌头①苏轼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②,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③,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
[注释]①水调歌头:
《乐苑》:
“《水调》,商调曲也。
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
②玉宇:
道家所谓天帝之居所。
③绮户:
绣户。
④婵娟:
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赏析]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
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
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
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
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017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
临水的亭台。
②沈:
同“沉”。
③争:
同“怎”。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018醉花阴①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②。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③,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④。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⑤,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释]①醉花阴:
毛滂创调。
②瑞脑:
即龙脑。
一种香料。
③金兽:
兽形铜香炉。
④玉枕纱窗:
瓷枕纱帐。
瓷白如玉,故美名之。
⑤东篱:
指菊圃。
⑥消魂:
形容极度愁苦。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重九佳节为怀念丈夫而写。
上阕写半夜枕席上吹来冷气,感到自身孤独。
重阳节也在孤独冷寂中度过。
下阕写黄昏时在菊圃独饮。
词人认为自身正如傍晚的黄菊,伶仃瘦损。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以菊花自喻别有创意;
一个“瘦”字,使一个身体清瘦满面愁容的少妇形象活脱脱浮现出来,且符合词自身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贴切传神。
019临江仙①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②,落花人独立③,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④,两重心字罗衣⑤。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⑥。
[注释]①临江仙: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
又名《谢新恩》、《采莲回》、《瑞鹤仙令》、《画屏春》、《庭院深深》。
②却来:
重来,再来。
③落花:
此两句原为五代翁宏诗。
④小蘋:
歌女名。
⑤心字:
沈雄《古今词话》谓为衣领屈曲如心字。
⑥彩云:
指上蘋。
[赏析]此词写别后故地重游,引起对恋人的无限怀念。
上阕描写人去楼空的寂寞景象,以及年年伤别的凄凉。
“去年春恨”“来时”,正是与“小初见”的良辰;
今年再来时,尽管又是落花时节,然而只有斯人独立,佳人已去。
微雨中双飞的燕儿,似在嘲笑此人的孤独寂寞。
下阕追忆初见小蘋温馨动人的一幕。
“记得”以下三句“两重心字”既写“罗衣”装饰,又暗示与恋人的默契。
“琵琶弦上说相思”足见其一见如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可用 A4 打印 宋词 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