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学家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05397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53.83KB
外国语言学家文档格式.docx
《外国语言学家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语言学家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辛辛那提大学与伊利诺斯大学任德语讲师(1909--1913),在伊利诺斯大学任比较文学与德语副教授(1913--1921),在俄亥俄洲大学任德语与语言学教授(1921--1927),在芝加哥大学任日耳曼语教授(1927--1940),在耶鲁大学任语言学教授(1940--1949)。
布龙菲尔德的早期著作是出版于1914年的《语言研究导论》,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
1933年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语言论》出版。
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心理学。
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如区分粘附形式和自由形式、关于直接成分的分析、配列学说等等。
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
布龙菲尔德语言学"
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
布龙菲尔德学派"
。
在美国语言学史里,有人把1933--1950年称为"
布龙菲尔德世纪"
,可见布龙菲尔德在美国语言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
布龙菲尔德还致力于理论的应用,特别是外语教学。
20世纪20年代初,他编写了一套英语教科书和德语初级教科书。
二战期间,编写了《外语实地调查简明指南》。
1945年,他为美国国防部编的《俄英词典》写了俄语语法简介。
布龙菲尔德是美国语言学会的发起人,曾任主席职位。
此外他也是美国其他一些著名学会的会员,还担任过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的委员,曾经是国际语音协会和丹麦皇家科学院的会员。
语言学名著《语言论》
布龙菲尔德(L.Bloomfield)著,1933年出版。
这部著作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写的《语言研究导论》(AnIntroductiontotheStudyofLanguage)的修订本,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二十八章:
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
第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
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
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
《语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本书主要观点如下:
(一)从行为主义和机械论的观点观察语言现象,把语言看成为一系列刺激和反应,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传递公式:
Sà
r…sà
R:
S表示实际的刺激;
R表示实际的反应;
r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反应;
s表示语言的替代性刺激。
布龙菲尔德说,S和R都是"
实际事项"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r和s都是"
言语事项"
,是语言学家关心的。
很明显,布龙菲尔德用"
刺激-反应"
的理论来解释言语行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映。
它的实际含义是反对传统心理学的"
心灵主义2"
,强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
机械主义"
,并认为只有排除了对心灵的依赖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语言科学。
(二)制定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是一个共时系统,他首先使用"
替换法"
研究音位学。
如,pin-fin-sin-tin这三个词的区别由词的开头音不同造成,接下来用同样的原理替换pin单词中的剩下的两部分,从而得到pin是由三个不可分的单位组成的结论;
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个单位都是有区别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叫做音位。
接着,他说道:
"
我们可以用三个音位来分析和描写pin这个语素"
,"
任何一个语素都可以全部描写为某个配列中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音位组合(不管它的意义)"
,由此可见,布龙菲尔德认为语素是由音位或音位的组合构成的,而全部语素就构成了一种语言的词汇。
从词汇转向语法,就需要"
配列"
(arrangement)的概念,语言形式的配列方式有四种:
词序、变调、变音、形式的选择。
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
句法如短语和句子;
词法是粘附形式出现于组成成分中的结构,包括词和词的一部分的结构。
这样,人们就可以用这些原则去描写一种语言的构。
(三)对历史语言学的原理、原则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高本汉
高本汉(BernhardKarlgren,1889-1978)瑞典人,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音韵学研究》(1915-1926)、《中日汉字分析字典》(AnalyticDictionaryofChineseandSino-Japanese,1923)《藏语和汉语》(1931)、《诗经研究》(1932)、《汉语的词族》(WordFamiliesinChinese,1934)、《汉文典》(GrammataSerica,ScriptandPhoneticsinChineseandSino-Japanese)(1940)、《汉语》(1949)、《中古及上古汉语语音学简论》(CompendiumofPhoneticsinAncientandArchaicChinese)(1954)。
高本汉在汉语音韵学方面的研究影响最大。
他以《切韵》为枢纽,上推先秦古音,下联现代汉语的方言,对汉语的语音史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汉语的中古音系和上古音系进行了语音学的描写,为每一个音类构拟了具体的音值。
这为汉语音韵和语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
中国学者一般都接受了高本汉的总原则,只是在细节问题上进行了订正。
高本汉的研究思路是:
我责成我自己追随着这些显赫的学者们(指清儒)的开路工作,而把现代西方语言学的方法应用到他们所搜集的材料上去,以便重建一个相当古的阶段的汉语语音系统,作为有效地研究方言的必要基础。
在重建中古汉语的时候,高本汉主要运用三个方面的材料:
1)韵书和韵图;
2)汉语方言;
3)外语借词。
在上古音的重建中,高本汉主要利用了《诗经》押韵和汉字的谐声原则,并根据他自己所构拟的中古音系(切韵音系),应用内部拟测法构拟音类的音值。
"
内部拟测法"
这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结构语言学兴起之后将共时语言结构的分析方法应用于语言演变的研究而产生的一种方法,但它的实际应用已见于高本汉的汉语上古音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分见于《中日汉字分析字典》《上古中国音之中的几个问题》《诗经研究》和《汉语的词族》等不同的著述中,到1940年,他将这些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凝聚,以字典的形式写进《汉文典》。
如果说,《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对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结晶,那么《汉文典》就是他对汉语上古音系研究的集中描写。
它们在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汉语音韵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在已被中国语言学家广泛接受。
语言学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
《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
该书影响极大,标志着中国现代音韵学史的开端。
全书的大致结构是:
第一卷"
古代汉语(关于古音知识的书本上材料、古代汉语的音系、古音字类表)"
,第二卷"
现代方言的描写语音学"
,第三卷"
历史上的研究"
,第四卷"
方言字汇"
高本汉主要运用的材料包括:
1)韵书和韵图,他把《广韵》的韵部和反切看成为《切韵》系统的反映,韵图他实际上用的是《康熙字典》卷首的《等韵切音指南》;
2)汉语方言,他运用自己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实地调查资料,以及利用广州、客家、福州等地的方言字典等材料;
3)外语借词,主要运用的是日译吴音(5-6世纪)、日译汉音(6-7世纪)、朝鲜借词(约公元600年)、越南借词(9-10世纪)。
以这些材料为基础,高本汉从《切韵》的反切出发,通过系联法来确定中古汉语的音类,也就是根据反切上字确定声类,根据反切下字确定韵类。
高本汉从方法论的角度确立了系联法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语文学提取音类和分析音系的一种经典方法。
根据这种方法建立起中古音系(切韵音系)的音类框架之后,高本汉就将其作为构拟对象,把中国境内的30多个方言点的读音和几种域外方言的音值作为比较的材料,全面地构拟出了中古的声母、韵母系统,其中采用的方法是典型的历史比较法。
由此可以看出在本书中高本汉运用的是语文学和历史比较法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结合是方法论上的一个进步,两种方法各有运用的领域,各自揭示了古音的一个方面。
不过,从根本上说,高本汉考订古音的方法是以语文学的方法为基础的,历史比较法作为补充。
但是,就是这作为补充的历史比较法给中国音韵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将之引向一个广阔的领域。
在书中,方言与外语借词对重建中古音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
据二等肴韵在广州方言中的独立,确立了它在音系中的地位;
据越南借词中读音的分立分开了喻三和喻四。
1.把中国古音构拟出来,要想作系统的现代方言研究的起点,这一层是很必要的;
2.把中国方言的语音作一个完全描写的说明,作过这层之后然后可以;
3.用音韵学的研究指明现代方言是怎样从古音演变出来的。
高本汉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为完成这一宏伟的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经过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王力、董同龢、张琨、李荣等的研究补正,高氏研究中的一些疏漏得到了改进和改正,使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日趋完善。
哈里斯
哈里斯(ZelligHarris,1909--),语言学家,美国描写语言学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继布龙菲尔德之后"
美国新语言学的发言人"
1909年10月12日出生于乌克兰南部的巴尔塔城,4岁移居美国,一直接受美国教育。
1930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32年在该校获得硕士学位,两年后在同一所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该校任教。
&
enbsp哈里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结构分析方法的方面,不过他的研究重点在1951年以后发生了一些改变。
1952年以前,他重点研究形态和语音的结构分析,并出版了代表该时期主要成果的专著《结构语言学的方法》(1951年初版,1960年第4次重印时改名为《结构语言学》,内容基本上没有大变);
此后他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句法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观点主要集中在《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1952)、《话语分析范例》(DiscourseAnalysis:
ASampleText,1952)、《分布结构》(DistributionStructure,1954)、《句子结构的线性分析》(StringAnalysisofSentenceStructure,1962)、《话语分析》(DiscourseAnalysis,1963)等论著中。
enbsp哈里斯学术贡献体现在他把"
分布关系的逻辑"
作为结构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建立了一整套描写语言的严格的技术,对美国描写语言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1951年的出版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被认为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期的诞生,有人把它称作"
后布龙菲尔德时期"
(post-Bloomfieldianera),这一时期的美国描写语言学因为哈里斯的努力而呈现出精密的分析手续和高度的形式化,"
分布"
成了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韩礼德
韩礼德(M.A.K.Halliday,1925--),英国语言学家。
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青年时期在英国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获得学士学位。
1947年至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深造,导师为罗常培先生;
1949年至1950为攻读现代汉语转入岭南大学,跟随王力先生学习。
回国后,跟随剑桥大学弗思(Firth)教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1955年完成了对用我国14世纪北方官话译述的《元朝秘史》一文的语言学分析,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韩礼德先后在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任教。
1963年韩礼德担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主持多项对英语研究和教学工作,1973年到1974年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员,1974年到1975年任英国埃克塞斯大学教授,1976年移居澳大利亚筹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年12月退休。
韩礼德是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又是"
新弗思派"
的领袖。
他的学术思想,受弗思和马林诺夫斯基影响很深,在60年代后期,他接受了布拉格学派的"
功能句子观"
和美国S.拉姆的"
语言层次和体系"
的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说。
韩礼德的代表性著作有《语言功能探索》(1973)、《语言的系统和功能》(1976)、《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1978)和《功能语法导论》(1985)。
韩礼德坚持从系统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批评乔姆斯基的纯形式理论。
世界各地围绕着韩礼德已形成了一支系统功能语法学家的队伍,他的理论对我国语法研究的影响也已日渐加深。
语言学名著《功能语法导论》
本书出版于1985年,英文名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是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的重要著作。
韩礼德是一位既重视系统的概念又重视功能概念的学者,该书阐述了韩礼德的功能语法思想。
全书共分为两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讲小句(clause)及其相关问题;
第二部分讲小句之外以及围绕小句所产生的众多的关系问题。
在这本书中,韩礼德提出了他对语言结构的看法:
语言分为表达方面和内容方面,这两个方面又各存在实体与形式,前者的实体与形式分别是语音和音位,后者的实体和形式分别是语义和语法。
这种看法导源于丹麦结构主义学派的叶尔姆斯列夫,不过叶尔姆斯列夫只研究形式,不研究实体,而韩礼德则综合考虑语言两个方面的实体与形式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他的语言理论模型:
在人类经验之上是语义系统,通过词汇、语法、音系、文字达到有物质形式的声音和图形,越往人类经验的方向走,其最小系统的数目就越多,反之就越少;
语言的各个结构层面,从上层到下层,是个实现的过程,语言是经过三次编码才实现为声音、图形的实体。
为了说明这一点,韩礼德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
层面,不同层面的性质各不相同,语义层面、词汇语法层面、音系文字层面的意义各不相同;
级阶(rank),同一层面中,存在由大到小的单位,如在语法层面存在句、小句、短语等不同的级阶,在音系层面,有句调、调群、音步、音节、音位等。
同一层面的级阶是构成关系,各构成关系之间的性质是不变的;
层面和层面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关系(realize)。
如音系方面:
音位构成音节,音节构成音步,音步构成调群,调群构成语调;
语法方面:
语素构成词,词构成词组、短语,词组、短语构成小句,小句构成句。
这两个层面之间的要素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不能认为音位与语素是对应的。
本书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语言的三大元功能。
这就是:
达意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前二者与人类的经验有关,后者与语言内的因素有关。
三大元功能之间互相不存在替代、衍生、包含等关系,每一个元功能下有更小的功能,形成一个语义的网络。
其中,达意功能包含及物性系统、语态系统、极性(肯定或否定);
人际功能包含语气、情态系统、语调;
语篇功能包含主位系统、信息系统、衔接系统。
通过这样的网络系统,最终实现到语法。
韩礼德认为,人类的语法与人类的经验有着直接的天然的联系。
霍盖特
霍盖特(CharlesFrancisHockett,1916--),美国语言学家。
1916年1月17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1932年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萨丕尔等著名学者的指导下进修人类学和语言学,同时经常到哥伦比亚大学参加鲍厄斯主持的美洲印第安语讨论会,1939年获人类学博士学位。
1940-1942年期间,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进行语言调查,并执教于密歇根大学,帮助弗里斯做研究工作。
1942年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做语言工作,编写供军队使用的汉语教材和词典。
从1946年起,霍盖特一直在康奈尔大学教语言学和人类学,并曾主持基础汉语教学,为美国培养了一代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
1964年他曾担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
1973年被选入美国文理科学院,1974年又被选入国家科学院。
1986年他曾来我国讲学5个月。
霍盖特是位多产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从1939年到1948年,他共出版了专著、论文146种。
其中重要的有《音位学手册》、《现代语言学教程》、《语言、数学、语言学》、《语言学的现状》、《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等,另外还有十几种汉语论著。
《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集大成的一部理论著作,它科学地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末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并展现出美国结构语言学后期的基本面貌。
霍盖特对发展和完善布龙菲尔德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美国布龙菲尔德学派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语言学名著《现代语言学教程》
霍盖特的《现代语言学教程》出版于1958年,它是美国结构语言学的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又是论述语言学各方面问题的综合教材。
该书自问世以来,虽然经历了语言学各种新兴理论的冲击,但仍旧一再重印,并出版了波兰文译本(1969)和西班牙文译本(1971),至今仍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被公认为全面、扎实、稳妥的现代语言学手册。
汉译本根据该书对语言共时描写原则和历时演变规律的论述,分上下两册,分别出版于1986和1987。
《教程》全书六十四章,除绪论(第一章)外,归纳为十二个大问题。
(1)通过声音发信号:
音系。
这部分主要论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音位理论和方法。
(2)音系和语法:
不同的模式层面。
这部分主要论述语言的结构,其中第十六章"
语言的构造"
是全书的纲。
(3)语法系统。
这部分主要论述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法理论和分析方法,其中第三十一章"
语法的核心"
至关重要。
(4)语素音位系统。
这部分论述语素的音位编码和语素的同一性问题。
(5)习语。
(6)共时方言学。
(7)语言的个体发生。
这部分研究个人从小到大的言语习惯的发展过程。
(8)种系发生。
这部分论述语言历史演变的规律。
(9)语言的史前状况。
这部分论述探究语言史前状况的基本方法。
(10)文字。
(11)文学。
(12)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这部分论述人类语言与动物"
语言"
的根本区别,对研究人类语言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其中,前四个问题(第二章-第三十五章),论述语言的结构和分析语言的原则与方法,可称之为"
描写篇"
;
后八个问题(第三十六章-第六十四章),论述语言演变的规律和探索语言演变过程的原则与方法,可称之为"
历史篇"
霍盖特认为"
语言是一个复杂的习惯系统"
,包含五个子系统:
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语义系统、语音系统。
其中,语法系统、音位系统、语素音位系统是中心系统,语义系统、语音系统是外围系统。
《教程》的主要任务在描写语言的中心系统,即整理出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语法系统,并以语素音位系统为"
中介"
把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系统联结起来。
霍盖特在《教程》中所表述的描写语言的这套理论框架和描写技术,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语言学家们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
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中心系统描写的进一步程序化,可概括为"
由表及里"
和"
分层单向推进"
的基本原则。
《教程》归纳总结出来的音位研究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语法描写的程序是简明实用的。
如果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是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奠基性著作,那么霍盖特的《现代语言学教程》就可以说是美国结构描写语言学成熟阶段的带有总结性的著作。
拉波夫
拉波夫(W.Labov,1927-),美国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
1927年12月4日出生于美国Rutherford。
194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3年在哥仑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次年获得博士学位。
1964年到1970年担任哥仑比亚大学助理教授,1971年至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副教授,1976年担任该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主任。
1979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6年还出任纽约语言学研究所萨丕尔教授席位。
拉波夫早期师从魏茵莱希,重点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曾共同撰写一篇很有影响的论文《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为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方向。
拉波夫主张把语言放到社会中去研究,反对索绪尔以语言、言语的区分为基础的"
就语言而研究语言"
的理论。
这就使索绪尔以来的语言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语言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系统内部,而是联系不同的社会因素具体考察它们如何影响语言的运转和演变,研究语言的变异,建立起一套富有特点的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一大批社会语言学家形成了一个以拉波夫为学派领袖的"
变异学派"
语言学名著《语言演变理论的经验基础》
这是一篇长篇论文,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当代语言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它由美国语言学家魏茵莱希(U.Weinreich)、拉波夫(W.Labov)等人论著。
英文标题为EmpiricalFoundationsforaTheoryofLanguageChange,载于《历史语言学指南》(DirectionsforHistoricalLinguistics,由W.P.Lehmann和Y.Malkiel主编),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篇文章的初稿曾于1966年4月提交德克萨斯的一次专题讨论会讨论,当时文中的第三章只是个粗略的提纲。
会后,作者们对草稿进行了修订,一些观点有所变动。
全文共十余万字,分为四章: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个人方言的离析"
,第三章"
关于结构变化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国 语言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