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052797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19.17KB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及对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引言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在课堂上,不仅学困生有问题行为,学优生也有。
这些问题行为主要变现为轻度的问题行为,但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如干扰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妨碍学生自身以及其他同学的发展。
因此寻找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成为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小学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遵守纪律,破坏课堂教学秩序的问题行为。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干扰课堂教学,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探究课堂问题的原因和对策之前,先要明晰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一)问题行为的定义
探究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问题行为。
“行为是人类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生理与心理的活动,即行为是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所有活动。
”对于问题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发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
”但国内学者由于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一样,为问题行为下的定义也不一样,如孙煌明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
车文博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常见的各种不利于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
问题行为是指在某种时空状态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适当的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对于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国内学者有以下解释:
周润智认为,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由于小学生发生的影响正常进行的一切举止和言行。
施良方、崔允潡等人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孙璐、叶珊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师生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影响学习或教学的问题行为。
阴山燕、赵慧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综合以上学者的论述,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小学生违反课堂教学规则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这些行为是那些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师认为阻止或威胁到学习活动的学生行为,它破坏了课堂学习活动的连续性。
大多数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一般都是一种“本不应该出现,但是学生故意让它出现”的行为。
这样产生的“问题”通常包括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破坏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或违反纪律、对抗教师和学校的合理要求等。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所要做的除了控制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大限度上避免问题的发生。
(一)学生的因素
小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课堂问题行为与学生有密切联系,造成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之一便是学生个体因素。
1、寻求注意
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都是父母的宝贝,几乎都已习惯于得到完善的关怀、注意和照顾。
因此,当他们刚进入学校团体时,也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和赞赏。
为此,他们会尽力展示自己,表现出教师期望的行为来,从而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
但当这种表现机会被剥夺或失去时,即每次上课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或课堂上协助老师的学生都不是他时,或是老师本来常提问他,但在几次出错之后老师就再也不找他时,会使他转而以其他较不合宜的方式来“获得注意”。
2、认知发展能力失衡
皮亚杰认为,到了11-15岁,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超出了感知具体事物,表现出能进行抽象的形式推理,进入了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在少年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在学生需要更加生动、形象的例子、材料或操作活动来理解某一个问题时,教师却想当然地以晦涩、抽象的讲授代之;
在学生已经开始有能力理解某些抽象概念,需要通过独立思考进一步提升思维品质时,教师却一位地灌输,让整个课堂变得索然无味,那么这时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自然在所难免。
3、遭遇挫折
当小学生没有实现教师与家长的期望和要求或人际关系处理不和谐时,会形成内心的挫折感。
挫折感易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大,引起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并通过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常常只能照顾到大多数的学生,而有一部分学生将面临挫折的威胁。
如果学生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外部,就可能会产生外向性的攻击性问题行为;
若把挫折的原因归于内部,则可能产生内向性的退缩行为。
小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未完善。
当小学生面临挫折时,常会不知所措,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表现为焦虑不安,当这种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学生会表现出课堂问题行为。
(二)教师的因素
教师处于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调节和有效控制着课堂气氛,而教学活动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许多是由教师引起的。
1、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的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设计教学进程等方面的能力,影响着课堂的管理。
教学内容难度应适当,内容太难,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和耐心,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而内容太容易,也会使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分散,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2、对威信把握过度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会通过压制学生来建立威信,但是教师压制学生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厌恶。
学生不堪重负,就会无心学习,并在课堂中制造问题行为。
英国教育家罗素对教育提出过一段精辟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的诀窍就在于使良好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自我克制。
他坚决反对在教育中采用压制的方法,因为压制不是好的方法,它从来没有真正成功过,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失常。
纪律是从学生的意志力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外界的权利得来的。
特别是小学生,教师压制容易使其不堪重负,无心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过分讲求威信,会适得其反。
教师不停地压制学生,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来大,问题行为也随之加重。
3、对学生课堂行为的错误认识
在当今的小学课堂中,教师总习惯于用严格的纪律限制学生行为,而忽视了促使学生正确行为形成的思考,没有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
真正有序的课堂秩序不仅仅是学生安静的听讲,整齐划一的行为举止,而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开放性的状态。
有时课堂中的混乱正好说明学生在进行积极的思考。
教师真正要做的是正确认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混乱”,使之能够转化为有益于教学生成的火花。
(三)环境的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大多在教室中进行,教室环境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也可能透过对教师行为的影响间接作用于学生,因此也是决定课堂秩序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班级人数的安排上,班级人数少,学生有较多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有问题也能较快的获得教师的协助,较不会产生无所事事的情形,教师也较容易了解及掌握学生。
反之,班级人数太多,会增强学生不满意的程度及侵扰行为,导致注意力降低;
在座位的安排上,不少教师在安排座位时,喜欢将成绩优异的学生置于教室中间靠前面的位置,而将成绩较差学生放在两旁或后面的位置,有些眼不见为净的心理。
这种安排方式会使成绩好的小学生越来越好,成绩差的小学生越来越差,对于课堂秩序也有不利影响。
综上,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原因分析时也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考虑。
值得庆幸的是,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学龄期有较严重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后来大多数都顺利地成长为适应良好的成年人,其中五分之一的人还取得了杰出成就。
因此,我们应当用一种积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及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并采取及时有效的策略予以应对。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针对导致以上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可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策略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在于预防,建立良好的预防策略能够有效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往往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一般地,他教的班级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较低。
教师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水平。
教师不但要有一颗热爱、尊重学生的心,还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较高的理论修养以及教育教学技能技巧。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作用,这种权威作用的基础不仅仅是教师的地位,还包括他们的学识、品行与才能。
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电”,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技能。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同一班级的学生整体发展水皮虽然大致相同,但他们的性格类型、气质、认知发展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在学习目标确定上,不必整齐划一,要“因人定量”。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
在教师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学生还可能会出现课堂问题行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来纠正学生的行为。
1、采用非言语和言语提示
在小学课堂中,当教师发现问题行为时,一般不宜指名道姓地批评学生,以免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影响课堂教学。
此时,非言语提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可以用目光、面目表情、身体动作、手势等提示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行为。
2、使用消退策略
对于那些在课堂上试图通过问题行为来寻求注意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忽视、不理睬的对策,依照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当消除强化时,个体的行为就可以被消除或降低。
教育心理学家将这一原理运用于课堂教学管理当中,即称为“消退策略”。
3、奖励和惩罚相结合
如果用非言语和言语提示都不能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则可以采用适当的惩罚。
适当的惩罚是制止和消退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手段,但一味的惩罚不仅不会有效制止学生的问题行为,还会使问题行为进一步恶化,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所以教师应当把奖励与惩罚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最大效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课堂 问题 行为 成因 分析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