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备战高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05231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1.33KB
全国各地备战高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全国各地备战高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备战高考语文分类诗歌鉴赏综合题汇编及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②先公后私的情怀。
只要部属有着光明的前景,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的。
【解析】【分析】
(1)C项,“五、六句夸赞部曲年纪虽老而眼光明亮,谈论国事能仗义执言,胆量惊人”错误,从诗中来看,“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是表明自己惯于观书的老眼,明如宝镜,有知人之明,自己在论事方面,有胆有识,敢于挺身而出,仗义直言,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这应是写自己,不是夸部曲。
故选C。
(2)从诗歌的标题“送湖南部曲”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这基本上已经指明了情感的方向;
再看尾联“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前一句以一个“送”字着重点明送别之情,重点在被送者,祝愿对方鹏程万里,直上青云,后一句是写自己送人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广阔的前途,到后来能为国家效忠宣劳,即使自己遭受政治上的挫折,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忍受“吾庐独破”的困厄生活也心甘情愿,这句化用杜甫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句意,“不妨”两字,展示诗人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优秀品质,表现一位久经沙场锻炼的大将热爱部属的可贵精神。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送别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注)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释】元和五年,元稹承召回京,因与宦官刘士元在驿站为争厅房大打出手,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
刘禹锡为了褒奖元稹不屈服于阉竖淫威的坚强意志,特意赠给他一只文石枕,元稹亦回赠其壁州竹鞭。
(1)
诗歌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2)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
(1)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
②借物喻人,用竹鞭喻人、喻己,借竹鞭的意志品格,来赞美元稹的正直不阿、坚贞不屈的品性,也表明自己的人格节操。
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制鞭之竹恶劣生长环境的描写,引起下文希望结束贬谪生活,共同回到京城长安的心愿;
使诗歌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2)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
重逢后,望着枝叶繁茂的关树,轻敲金镫,吟唱诗作。
表达了诗人希望同友人尽早结束贬谪生活的愿望。
照应标题;
收束全诗,以明心志。
(1)“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鞭上节,节节怀着端直性,遍体露青犹有岁寒后凋心。
①运用拟人手法,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
②以竹喻人,这幅“翠竹傲寒图”恰是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写照。
翠竹不惧巴山的深深冰雪,元稹不畏权宦的赫赫淫威,都是宝贵的。
诗人对壁州鞭浑身是节,遍体露青赞不绝口,称赞它节节都标志着正直不阿的品格,处处都显示了岁寒不凋的意志。
诗人巧妙地运用“竹节”之“节”与“节操”之“节”同字同声,把鞭与人自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赞扬了元稹的贞操亮节和不畏强暴的品格。
③承上启下。
上联写目睹竹鞭而展开联想,写出了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
末尾“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
这表达了他们希望结束贬谪生活的共同心愿。
(2)“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我们何时才能策马同归去,在扶疏的关树下敲镫高吟?
运用想象手法,是针对元稹诗中所说“张骞却上知何日,随会归朝在此年”而写的。
刘禹锡对元稹“归朝在此年”的提法表示怀疑,提出了“何时策马同归去”的疑问。
诗人表示愿和元稹一同归去,望着扶疏的关树,轻敲金镫,朗吟新什。
照应标题《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
收束全诗。
⑴①运用拟人手法,把竹鞭人格化,赞美了竹鞭具有正直和经历寒冬却不屈服的品性。
⑵想象,诗人提出疑问,不知何时才能同友人元稹策马归去;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
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炼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的一般的答题思路是,指出所给诗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加以解说,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论语》)
(2)________,不能十步;
________,功在不舍。
(《荀子·
劝学》)
(3)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________?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4)
四围山色中,________。
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王实甫《长享送别》)
(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答案】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2)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3)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4)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5)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
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
循循、骐骥、驽马、今宵、胸臆、吟啸、蓑。
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⑵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⑶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宵酒醒何处;
⑷
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⑸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虞美人·
寄公度
(宋)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释】①舒亶:
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
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②一枝梅:
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________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________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
(1)寒;
独
(2)①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②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③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
(1)“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
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
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着一“寒”字,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内容,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之景物。
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
“独”字,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考生据此能准确作答。
(2)“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写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
“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清冷的气氛,雪夜把盏,却没有对酌之人,借景抒情地写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两句从对方着笔,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
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我之思友,亦如友人海内存知己之思我,用对写法和典故,写出思友之切和友情的温暖深厚。
⑴寒;
独;
⑵①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
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有丰富意蕴。
做题时,要善于依据题干的提示来反推出相关的字,把握其效果和作用。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艺术技巧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答出表达技巧的种类。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咏梅(其一)
高启①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②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①高启:
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吴中四杰”之一,前人称其《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
②何郎:
指南朝的诗人何逊,留下过描写梅花的佳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措辞虽平常,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两句构成了一幅美得令人心痴的意境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本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突显梅之魂魄。
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
“何郎”一句,诗人先高度赞赏何逊咏梅之作,接着告诉世人,后世只有自己才是梅花真正的知音,作者的自负可见一斑。
(2)诗人是如何展示梅的形象的?
请结合颔联和颈联作简要分析。
【答案】
(1)A
(2)颔联:
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作为背景来映衬高士、美人,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或:
梅的风骨与气节)。
颈联:
诗人进一步用萧萧竹来烘托梅的固守清贫;
用苔掩残香表达对梅之高尚品格的尊重。
(1)A项,“不过首联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使得表达平中见奇”错误。
首句是以疑问的方式起句,但又不见回答,寓答案于疑问之中,衬托出梅花的不俗气质和灵秀仙骨。
故选A。
(2)“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
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
“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
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
颔联,诗人以高士、美人作比喻,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与清秀典雅的品格与风度。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诗人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
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
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⑴A
⑵颔联: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①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②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③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释】①杜荀鹤:
字彦之,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
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②柘:
树木名,叶子可以喂蚕。
③旋斫:
现砍。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抓住“衣衫”“鬓发”等最能揭示人物本质的细节特征,简洁而生动的刻画出寡妇贫困痛苦的形象。
颔联“犹”“尚”二字与尾联“任是”“也应”前后呼应,不管百姓如何困苦,横征暴敛依旧无处不在。
此诗虚实结合:
前三联虚处着笔,具体形象的写出寡妇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尾联谊感慨升华主题。
颈联“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采用加倍强调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2)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②揭露控诉——统治者的残酷剥削、横征暴敛无处不在。
(1)C项,错在“前三联虚处着笔”,前三联是对山中寡妇的形象和困苦的生活做了描写和叙述,应该是实处着笔。
(2)本题中,此诗的“夫因兵死守蓬茅”,写出了这位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
“麻苎衣衫鬓发焦”刻画出寡妇那贫困痛苦的形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强调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寄寓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同情。
然而,对这样一个孤苦可怜的寡妇,统治阶级也并不放过对她的榨取,而且手段是那样残忍: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最后,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发出深沉的感慨: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表达了对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的统治者的控诉。
⑵①同情——农妇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鹃花得红字①
真山民②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释】⑥杜鹃花:
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
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
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
“得红字”:
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
②真山民:
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
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请具体说明。
(2)诗歌颔联的意思:
杜鹃鸟声声叫着“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
不同:
①本诗颔联由虚到实,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哀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1)C项“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的说法有误。
颈联手法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2)本题注意“归心”指思归之心;
“白”指倾诉。
第二问是诗歌形象的比较阅读。
首先要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然后找出关键词句,结合背景体会形象特点;
再从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等角度体会形象意义;
最后归纳不同点组织答案。
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
在结构上,诗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
在情感上,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之典寄托亡国之恨,家乡之恋,一时成为风气。
诗歌借杜鹃花,抒情言志,表达故国之思,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
而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
⑵诗歌颔联的意思: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
夔州。
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②八月槎:
晋张华《博物志》记载:
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
槎,木筏。
③画省:
指尚书省。
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④伏枕:
指生病。
⑤山楼粉堞:
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
“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1)D
(2)①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
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
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②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D项,“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中“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
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由“请看”“已映”“洲前”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故选D。
(2)“夔府孤城落日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各地 备战 高考 语文 分类 诗歌 鉴赏 综合 汇编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