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205216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31KB
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
《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经验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这是当时党在西北地区领导革命斗争在思想认识上的一个很大的飞跃。
为了创建革命武装,开辟革命根据地,打开“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刘志丹同志于一九三一年秋到甘肃东部的南梁地区,创建了一支拥有三百余人的南梁游击队。
这支游击队的建立,标志着党在陕甘边兵运工作的基本结束和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的开始。
1931年10月,以晋西游击队为基础组成的陕北游击支队,转战至甘肃合水县南梁地区,同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
不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陕甘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至1933年冬,由陕甘游击队扩编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相继开辟了以照金为中心和以南梁为中心的两块根据地。
1934年春,陕甘两省的反动军阀调集1万余人马,对南梁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围剿”。
西北红军经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3000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军“围剿”。
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已发展到包括淳化、富县、中部、宜君、旬宜、正宁、宁县、合水、庆阳、保安、安塞、靖边、耀县、甘泉等十几个县的部分地区,面积达到2.3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
1934年11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正式成立,习仲勋当选为主席,此后根据地各县区都相继建立了红色政权。
广大贫苦农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分牛羊、实行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经济,支援前线作战,有力地促进了武装斗争的顺利进行。
1935年春,国民党反动派调集4万余人马,对陕甘和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围剿”,妄图扑灭西北燃起的革命燎原烈火。
为了粉碎敌军的大规模“围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的党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统一了两块根据地的反“围剿”作战行动,成立了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及西北红军前敌总指挥部。
此后,在以刘志丹为首的西北军委的指挥下,红二十六军骑兵团和红一团坚持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和消灭敌军,红二十六军主力红三团、西北抗日义勇军及红二团等部北上陕北与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组成西北主力红军兵团。
经过一系列艰苦战斗,红军歼敌正规军5000余人,彻底粉碎了敌军对陕甘边和陕北苏区发动的第二次“围剿”,解放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安定等6座县城,并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北起长城,南至淳耀,西接环江,东临黄河的地域广阔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全国红军长征开创了一个落脚点。
二、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历史地位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于甘肃、陕西长征途中,经过榜罗镇会议、铁边城会议和吴起镇会议,作出了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1]的伟大战略决策,为红军长征找到了良好的战略转移的落脚点,也为以后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发展建立了稳固的指挥中心。
(一)陕甘根据地为红军长征落脚提供了政治条件
这块根据地的存在,对红军长征落脚西北有着重大意义。
1934年冬,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白色包围中建立起来的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
长征之初,由于领导上的错误,红军没有正确的进军目标,广大指战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部队仅仅是夺路转移而已,革命受到了很大损失。
遵义会议扭转了这种危险局面。
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把北上抗日和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作为战略目标。
在俄界会议,特别是榜罗镇会议上,明确地作出把陕北作为红军立足点的决定,这对于正在艰苦转战,寻找立足之地的红军无疑是一个极大鼓舞。
陕北大片的苏区和众多的红军的存在,在广大长征指战员心目中,树立起了革命的信仰,使他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陕甘根据地的存在,还牵制了敌人,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
蒋介石对主力红军围追堵截的同时,对陕甘红军发动了多次“围剿”,特别是1935年8月发动的第三次“围剿”,蒋介石调集东北军劲旅六十七军和陕甘晋绥地方军十万多人,企图在红军主力未到达之前,一举“剿”平陕甘苏区。
但是,在根据地军民的英勇反击下,蒋介石又一次遭到了失败。
这些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敌人对长征中红军的压力,使红军在长征后期较为顺利。
另外,红军主力到达陕甘后,迅猛地发展根据地,打开了局面。
为了统一和加强西北各省苏维埃运动,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在陕甘晋苏区设立了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辖陕甘、陕北两省及关中、神府两特区。
1936年6月,根据地扩展到宁夏,又成立了陕甘宁省。
到1937年初,苏区已辖三省两特区,面积近十三万平方公里,人口达一百五十余万,这就为红军在西北站稳脚根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陕甘根据地红军的存在为红军长征落脚创造了有利的军事条件。
陕甘红军也象其他红军一样,都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领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1932年底,根据地整编了游击队,正式成立了红二十六军。
1934年底,又成立了红二十七军。
红军在西北地区,积极消灭敌人,发展根据地建设。
1935年9月,徐海东、程子华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在永坪镇与陕北红军会师,改组西北军委,成立了陕甘晋省委和红十五军团。
这一会师,拉开了长征的红军在陕甘大会师的序幕,它告诉人们,红军在陕甘是可以立足和发展的;
它预示了国民党蒋介石的“剿共”政策必将最后破产。
陕甘是国民党统治的薄弱环节。
相对于南方各省和长江流域的革命根据地,陕甘根据地在国民党蒋介石看来,并不占十分要害的位置。
所以,仅动用了非嫡系部队对其包围。
如西北军的杨虎城部,东北军的张学良部,山西的阎锡山部以及绥远的地方军等(少数嫡系部队仅是偏师)。
这种安排,是蒋介石利用打红军削弱杂牌军的一贯作法,也是蒋介石轻视陕甘根据地的表现。
蒋介石在“围剿”江西中央根据地时,不仅调集的兵力多,而且其中许多是他的嫡系或王牌部队,如何应钦、陈诚,甚至自己赤膊上阵,亲任总司令指挥“围剿”红军。
相比之下,对陕甘根据地的包围则是薄弱的,这就有利于红军在陕甘发展壮大。
主力红军到达陕甘前后,陕甘根据地军事上的胜利也是红军立足陕甘根据地的重要因素。
陕甘红军在1935年10月进行的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役,是迎接长征红军到来的礼炮。
这段时间,陕甘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处于全盛时期,它为红军立足陕甘创造了条件。
这期间,特别是中央红军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打完吴起切尾巴一仗后,挥师南下,同十五军团一起发动了直罗镇战役,一举歼灭敌一个师又一个团,这是红军长征以来,继四度赤水战役后最大的一个胜仗。
毛泽东说:
“直罗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三)陕甘根据地为红军长征落脚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在长征途中,张国焘曾主张把红军开往康、青、新等荒无人烟的少数民族地区,这正适应了敌人把红军追到人烟稀少的西部边陲地区,最后加以消灭的需要。
中共中央否定了这一主张,经过曲折的斗争,红军最后落脚于陕甘根据地,这与陕甘地域的经济条件有一定关系。
当然,陕甘并不是富庶的地区,它是比较贫穷的,经济、文化、交通也都比较落后,这给革命带来了相当的困难,但同张国焘主张的西逃地区相比,它还是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根据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约九十多万人口。
地处西北高原,土地肥沃,水草丰富,宜农宜牧,可耕土地比例大,发展农牧业有很大的潜力。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的成功就是明证。
陕甘根据地矿产虽够不上十分丰富,但关中、甘泉、蟠龙、子长等地分布着有开采价值的铁矿;
延安、子长、子州、米脂、环县、靖边、关中等地都分布有煤矿。
陕北石油的蕴藏量当时在全世界闻名,是中国石油重要产区之一,据1920年美国地质调查所估计,全中国的储油量,陕北即占一半;
据国民党政府地质调查所称,仅子长至关中的一条带状油矿,储油量有十万万吨。
石油在当时虽开采不多,但作为在很困难的条件下建立政权的地方,这是非常诱人的。
在南方根据地时,食盐贵如金,能有盐吃,使人羡慕。
陕甘根据地的池盐供给西北民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储量甚为丰富。
陕甘的上述经济条件,要短时间内建成强大的工业化体系,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对红军指战员基本的吃、穿、用是可以满足的,作为战争年代革命的大本营无疑是一个理想的地域。
(四)陕甘根据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有利于红军安营扎寨
陕甘根据地地处边远地区,敌人难以形成严密的包围。
它位于黄土高原中北部,北面和鄂尔多斯沙漠相连,南面伸到渭河流域的边缘,西面紧接着甘宁高原和六盘山山麓,东面则以黄河与山西分界。
这一地理位置,就给敌人包围红军造成了许多困难,而成为保护红军生存和发展的天然屏障。
它不象赣南闽西根据地,敌人可以调集百万之众,从南昌、长沙、福建等不同方向围攻红军。
而在陕甘根据地,西南两面敌人经过努力,虽然可以进攻,但北面是无垠的沙漠,难于用兵;
东面有天险黄河隔断了华北之敌,这就避开了四面受敌的窘境
。
陕甘根据地,由于北望华北,南接关中,比之张国焘向康、青、新西逃的主张,体现了鲜明的进攻性,着眼于全国,着眼于抗日,着眼于未来。
易于扩大革命影响,左右整个形势。
1936年2月至5月的红军东征,横扫山西,逐鹿华北,使国民党蒋介石大为震惊,急调十多个师支援阎锡山围堵红军。
陕甘根据地南接关中,影响西北重镇西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极易于在这里得到传播。
1936年12月震惊世界的“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也与中共的帮助是分不开的,由此开始了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
陕甘根据地又处在抗日的前哨,它是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前敌指挥所。
八路军从这里出发,渡过黄河,立即开进日寇腹地进行艰苦的抗日战争。
在抗日处在最艰苦的阶段时,国民党蒋介石撤退到西南大后方,保存实力,陕甘根据地则巍然屹立在黄河之滨,领导着全国人民继续坚持抗战。
把革命大本营设在抗日前哨位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不计前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共产党人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陕甘根据地地形复杂,便于红军机动作战,根据地山峰连绵,连那些平坦的所谓“塬地”,也为无数深沟河川所切割。
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在这种地域是无能为力的,而红军贯用的游击战、运动战在此则可以大显身手。
直罗镇战役,全歼敌一九师,师长牛元峰竟被红军活捉。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中共中央、毛泽东运用把肥敌拖瘦,瘦敌拖死的“蘑菇”战术,转战陕北一年多,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敌人象无头苍蝇,到处碰壁,连吃败仗,最后惨败。
陕甘根据地这种复杂的地形,为红军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共中央正是根据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陕甘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和红军本身的状况,毅然把陕甘根据地作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革命的出发点。
从此,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这是中共中央的一个英明的决策。
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能够独立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成熟的党。
三、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历史意义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伟大斗争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西北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中国革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西北地区最早取得的成功实践,开创了西北革命斗争的新局面,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完成了陕甘革命斗争从组织和发动武装起义及开展兵运工作,到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转变。
从1931年开始,她们在陕甘边界地区先后建立了南梁游击队、陕甘红军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低二十六军等革命武装、积极展开游击战争,展开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阶段。
“在荒僻的陕甘边境,红二十六军的生长与新的苏区的创建,必然要如火燎原的广大的开展起北方苏维埃运动。
”(《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推动了西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发展。
随着陕甘革命武装创建和游击战争的开展,1932年建立了寺村塬游击根据地,成为陕甘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最初时间。
1933年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陕甘边区革命斗争呈现出新的局面。
1934年,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发展到新的阶段。
陕甘革命根据地在发展中,先后派红二十六军主力三次北上陕北,支援和配合陕北的游击战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5年初,陕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陕北正规红军红二十七军建立。
西北地区的革命邹正在更广阔的范围更猛烈的展开。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陕甘根据地在游击战争中创建,在反“围剿”斗争中发展,并在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反围剿斗争开始后,西北红军主力兵团在刘志丹的指挥下,抓住有利战机,在运动中相机歼灭敌人,先后解放了定边、延长、延川、安塞、保安等六座县城,打通了两块苏区的联系,使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发展到陕甘两省20余县的广大红色区域,西北革命根据地由此形成,“成为西北人民解放斗争的旗帜(《习仲勋文集》)”。
(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提供了可靠的落脚点,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创造了必要条件,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动员全民族夺取抗战胜利、以及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西北地区的反动统治,有力地推进了西北地区土地革命战争的开展。
正在此时,由于王明“左”倾错误和敌人的重兵“围剿”下,中央苏区和南方各革命根据地相继丧失,而陕甘根据地的发展以及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作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红果仅存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它的存在和发展,牵制了一部分国民党军队于自己周围,在客观上强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无疑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红军北上抗日提供了坚实的落脚点,并发展成为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三)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的斗争历史经验,是留给我们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永远激励我们分发向前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不仅在甘肃谱写了甘肃革命史上极其光辉灿烂的篇章,而且在中国革命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不仅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而且对于资政育人,弘扬精神,发扬传统,惠及后代,启迪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中所展现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高尚的革命精神,已成为今天我们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我们各项建设事业奋斗目标实现的巨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在陕甘革命根据地地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坚强的红军战士为革命的胜利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为我们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许多为革命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以及他们所建树的光辉业绩,将永远铭刻在党和任命的心中;
革命前辈在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艰难困苦的战斗岁月中,所表现出来的无限忠于党、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英勇顽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崇高的革命精神,是留给我们老区人民和全家人民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的传承,将不断激励着我们为建设老区、发展老区,以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陕甘革命根据地功不可没,光耀千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革命根据地 发展 历史 地位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