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如何撰写硕士论文技巧和攻略注意事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04359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88KB
教您如何撰写硕士论文技巧和攻略注意事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您如何撰写硕士论文技巧和攻略注意事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您如何撰写硕士论文技巧和攻略注意事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面对已有的材料,分析研究空白和不够深入的地方。
五,在第五步的基础上,再考虑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新情况。
六,经过第五和,进一步有目的性地查找本学科的材料。
七,第二次扩大搜寻范围,查找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材料。
-14-
第四节动笔之前-15-
一,写前的掂量-16-
二,研究要素的确定-16-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17-
第五节论文的论证-19-
一,论据与论证的统一-19-
二,论据,即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准备的各种材料。
-20-
三,论据如果不经过论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三,就论证的形式而言,还可以把论证分为正论、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
-21-
四,硕士论文中,常出现的论证问题之一,是论据太单薄,无法全面说明立论。
第六节论文的引证-21-
如何撰写硕士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一般谈一个较小的话题,只要把基本知识以自己的语言叙述清楚,就算合格了。
而对于多数硕士论文作者来说,不仅有长度要求,而且它要求学术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以下是硕士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几个重点环节,以及引证的规范问题。
第一节写作八个步骤
严格地说,提笔写(或在电脑上打字)之前的许多步骤都属于论文写作的必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比实际动手写重要得多。
许多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过程时非常重要,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
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虽然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但是一定考虑是否可以做到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
注意不要题目选的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
根据许多硕士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热点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学科交叉或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等。
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收集(或者叫“文献检索”)并细读相关的研究资料与理论依据。
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查找资料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大。
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
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
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
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
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
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
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
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
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
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数据和(实证)分析。
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
由于硕士论文字数相对长,常见的问题之一,在于作者把握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无关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的内容,最后得到“脱离主题”的结果。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
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
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
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研究方法。
在文科硕士论文中,作者直接为论文进行的定量分析,规模一般较小,适应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较多地采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直接的调查结果。
这是由于论文的研究经费有限、作者个人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
以逻辑分析为主的论文,适当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有时会给文章增添一些分量。
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而不要为了显示研究方法的多样而有意去做。
例如一个很宏观的话题本来适于思辨研究,硬要加进一项微观的量化调查结果证明什么,反而会弄巧成拙。
这是现在写好论文要把握的一个具体问题。
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硕士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
一般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
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
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上衔接关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
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
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硕士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
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
通过设计论文框架,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
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
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引用、修改、增减),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自成一体,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
在这一步,有时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基础专业知识(例如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
论证中肯定会出现种种材料使用或缺乏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论据与论题不相配的问题等等,需要停下来再找资料或材料或拜访专家,充实或削减原来论文框架中的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
这种情形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
还对时间要作出安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就可能来不及调整论文结构与内容。
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或调整选题。
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花费的时间一般也不会很多。
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时作者一定要舍得“割爱”,割舍那些用不上的材料。
硕士论文写作中,论证对象范围过小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二三万字的论文,但也要注意选题范围太小的问题。
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含目录)、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
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
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
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具全。
有时,一篇较有水平的论文,答辩时提出批评的主要问题是引证的不规范,由于这个原因使论文的评价低一档,这很不值得。
第二节论文的选题
一个适当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
经过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科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加上研究生的招收数量大幅度提高。
这样就使各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论题越来越丰富,空白研究越来越少,而新问题的研究又有一定难度,于是现在文科研究生如何选择好论证的题目,凸现为一个新问题。
因此,需要重点谈谈硕士论文的选题问题。
关于选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一,选题的大小
选题大而不当,这是硕士论文选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动手搜集资料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选题是否过大。
例如“谈谈×
×
学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在这样的选题下,当然什么都可以谈到,但这只适合某个具体学科的领导人做总结报告时采用。
若具体一些,例如“论传媒受众的心理”,似乎好点,但在这样的选题下必须谈几十个大小问题才可能做到论证全面、深入,适宜写成一本学术论著而不是一篇论文。
普通的论文容纳不下这么多的不同层次的问题。
对于硕士论文来说,选题之下,以只能分出第二个层次为宜。
若选题之下能够再分出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的层次,就不大好把握,难以将论证深入下去。
如果把刚才的“论传媒受众的心理”题目,缩小为“试论读者阅读消息时的选择性理解”,显然后者比前者的论证范围小多了。
第一,它从广泛的传媒受众缩小到报纸这单一传媒的读者;
第二,又从泛泛的一般心理具体到接受心理;
第三,再缩小,只涉及接受新闻体裁中的一种----消息时的接受心理状态;
第四,又将选题进一步缩小到只研究读者接受时的一种心理表现----选择性理解。
选题小了,才可能对问题探讨得更深入。
当然,如果作者既有较多的材料,又有较强的论证能力,可以将选题定在刚才说的第三个层次,甚至第二个层次上。
掌握多少材料和估量自己的驾驭能力,确实是选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常有这样的情形,自己对某个选题特别感兴趣,下定决心要写,但是材料很少,并且估计短时间内难以搜集到更多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换一个选题为好。
材料是论文的基础,基础打不磁实,仅凭兴趣,是写不出成功的论文的。
例如一位作者作出“中国的新闻传播带有道德色彩而西方的新闻传播带有机械性”的理论假设,但是他除了对当前的中国大众媒介有所了解外,对中国解放前一百多年,以及解放后和改革开放前二十多年的大众媒介,几乎没有接触过,对于国外传媒的接触非常有限,这个假设虽然有新意,但是可供论证的论据寥寥,这样的假设就难以成立。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这就是材料太多,作者的研究经验有限,难以驾驭,而且论文的篇幅也有限,这种情况下,最好坚决将选题范围缩小。
二,选题的价值
学术研究要追求某种价值,这包括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因此,如果说选题大小尚属于个人把握的技术问题,那么论文的学术价值,是更重要的取得成功的前提之一。
为了保证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首先在确定选题之前,对准备选择的题目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价值评估,如果自己继续这个题目的研究,是否有价值,这可以从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两方面衡量。
如果某方面的选题,其学术方面总体上可能会有一定的价值,那么还要掂量一下自己掌握的材料和提出的假设是否足以产生新的学术价值。
如果属于引进、介绍国外研究的新成果,在国内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要估量一下自己的理解、概括的能力,以及翻译水平、普及能力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
社会价值,即有些选题在学术上看起来没有多大的价值,但是通过其科学的论证,可以使社会较直接地受益,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这样的论文,应当与具有学术价值、但不一定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论文,其价值评估给予同等看待。
当然,这类论文同样要求学术规范,只是衡量的价值标准有所差异。
选题的价值评估,在选题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多听取本学科专家的意见,以及一些相关的社会人士的意见。
有时到了论文答辩的时候,作者还说不出自己论文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是很糟糕的事情,会严重影响对论文的评价。
第三节文献检索
必须经历的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
许多人文-社科研究者都有这样的经验:
为了完成某一个研究选题,搜集资料、阅读堆成小山般的论著、做笔记、找人访谈、搞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
这些工作做得越充分,写作的时间就越短,并且会感到十分顺手。
像硕士论文这样规模的论文,几天就能脱稿。
最令人感到为难的情况,就是材料不多,思路不明,却由于某种原因一定要写出来,花费了许多痛苦的写作时间,搞出来的东西往往水平有限。
在这里,特别对于硕士论文的作者来说,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做好文献检索。
因为这样规模的论文,专门为它搞抽样调查、大量访谈的可能性较小,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较小的假设来论证,因此准备工作大多集中在文献检索方面。
文献检索可以考虑走以下几个步骤:
例如研究性社会学中关于“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这个选题,那么了解的范围一开始就不应局限在中国女性,而应先了解世界女性总体、一般情感、所有关于性的问题等等面上的情况,然后再缩小到中国妇女、一般情感和独特的中国女性情感。
广泛搜索之后,再逐步缩小搜索范围,这对于把握自己准备论证的话题在较大范围内的地位和意义,是必要的一个步骤。
它们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存在哪些问题;
它们没有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选题是否能够产生新的结论等等。
多数选题在学科的历史发展中都存在不同的观点,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检索时要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在比较中确定自己的基本观点或倾向。
这个步骤对于形成作者自己的观点,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时考虑两个问题:
在选题范围内,有哪些尚没有被涉及到(空白);
哪些虽有所涉及,但并不深入。
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手头材料的突破口,成为论文的主攻方面。
这第五步,意义在于“沉一沉”,思考一下。
前人没有涉及到,而现在又急需作出解释,或得到解决思路的地方,可能出新观念或新视角。
如果考虑得周全,较容易得出研究成果。
但是这时要对自己的把握能力再估量一下,因为对新问题、新情况的阐释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功底。
这时选题的主攻方向有了,就会产生深入查找材料的动机,文献检索的目的性更强了。
这时找寻的材料,大多可能直接与将来要写作的论文相关,因而,这时查找材料与做笔记并重。
做笔记没有一定之规,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和个人习惯采用一种或多种形式。
例如按内容归类做笔记、以不同的作者归类做笔记、用活页纸做混合笔记(看到哪里就记到哪里,然后再按一定的分析要求归类)等等。
如果材料可以借走,当然使用电脑做笔记当然更好。
整理笔记,按将来写作论文时的逻辑编排,这一步做得好,写作时就会感到很顺手。
这项工作宁可慢些,到写论文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特别强调一个技术性问题,即笔记或资料整理的每条都要将作者(编者、译者)、论著(或资料)名称、出版情况和出版时间记下来;
外国作者,除了译名外,必须记下外文原名。
不要忽略这件事情,许多论文作者临到答辩才重视引证的规范,回过头来查找出处是很困难的。
这回不是泛泛地浏览,由于基本确定了论文的主攻方向,那么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可能会有不少能够为论证所选择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
一般地说,采用一些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会给论文增添较多的学术性(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常常带出研究的新视角)。
这一点有些硕士生忽略了,只在较狭隘的本学科的范围内论证,局限较大。
以上文献检索的八个步骤,只是大体上规定一下如何进行材料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说,检索的步骤顺序不会都是一个模式。
但是,凡是写得较规范、真正能够写出新东西的论文,大多经历了以上的准备过程。
而论文不大成功的,检讨起来,多数都是在文献检索时犯了懒。
这方面的懒惰,贻害无穷。
第四节动笔之前
在头脑中把论文写成。
在充分的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论文的写作要开始了。
这时的第一步,不是马上就写,而要为写作做准备工作。
是否在头脑中先把论文做成,往往影响论文写作的进度和文章质量。
宁可多用几天作好充分准备,也不要将时间陷在写作过程中。
写作消耗的时间一般不应该很长,多数长时间处于写作阶段而不得结束的情形,往往是由于文献检索阶段的工作不完善,写前没有做好准备。
由于思路没有形成,或思路本身是否成立尚存在问题,写不下去,但又不愿意重头开始。
这是最尴尬的情形,注意千万不要在论证阶段拖时间。
一,写前的掂量
准备动手写作了,首要的问题是将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者自己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准备普及的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等,再做2方面的掂量:
第一,在就要动笔前几天,再慎重考虑一下,自己选择的主攻方向是否得当,材料是否丰富、论点是否站得住脚等等。
第二,对自己选定的主攻方向的价值(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再掂量一下,到底能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这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研究要素的确定
动手写作前的第二项准备,是要确定研究的要素,即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基本框架、论证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分布等等。
一篇硕士论文,只论证一个,最多二至三个抽象或具体的话题,三万字左右的规模一般够用了。
这样规模的论文,已经需要有核心概念,以及相辅的少量其他概念,可以形成一个小系统。
有些论文在答辩中遭遇诘问,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的内涵不清、不同的概念内涵重叠、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衔接不当等等,于是造成论文多处出现逻辑矛盾。
硕士论文写作中,要注意使用本学科已有的概念,不要随意生造概念。
一篇算不上很长的论文,如果采用许多生造的概念,光解释概念就需要相当的篇幅,哪里谈得上论证问题呢?
设计论文的大体框架结构。
这是写任何略有规模的文章所必须的。
对于硕士论文来说,框架可以设计到“节”,但不宜过细。
写作中间需要在论证逻辑方面、次序编排方面经常调整,一些具体论证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网络“超链接”性质的对于论证中新出现的词汇概念的解释等等,翻来覆去的改动更是常有的事。
事先设计得过细,会限制自己的思路。
而较为宏观的“章”,=多设计几种方案,以保证突出主要观点的论证,让其他部分紧紧围绕主要观点展开。
“章”是论文的基本骨架,整体上各章的内容要衔接有序,字数大体相当。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任何学术论文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论证,以达到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解释清楚某个问题,或为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合理性的说明。
硕士论文属于中等偏下规模的研究,虽然可以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但是现在更多的论文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样化。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遵循科学的法则;
而非科学的“研究”常常表现为个体经验的描述、随意观察、个人感想、利用未被证实的常识进行概括等等。
这样的“研究”不大遵循严密的逻辑,没有考虑足够多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推导出来的结论常带有片面性,很容易被无法涵盖的其他事实轻易推翻。
科学研究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思辨研究(可以是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等等),目的是获得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
另一类是实证研究,目的是获得事物属性的认识。
实证研究又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方式。
定性研究以观察、访谈为主,通过归纳分析、从资料中发现、体验式访谈和观察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
定量研究通过人工控制的环境,以假设演绎的题目,代表性的统计和实验,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
如果选题属于实证性质,一般最好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某一种方法为主,另一种方法为辅。
注意:
现在流行的关于“定性研究”的理解,经常误指思辨研究。
思辨研究是指从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对选题进行综合的、逻辑的分析;
而“定性研究”是实证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访谈、观察和资料分析,解决的是相对具体的问题,目的、方式与思辨研究有较大的差异。
不论任何研究方法,没有高低之分,要根据自己的选题决定采用哪一种。
哲学、史学理论、文论方面的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方法较为适合;
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民族学、国际关系方面的论文,多数是实证研究。
其中又以定量研究的方法为主,较为宏观的数据,可以采用专业机构的调查材料。
量力而行,是硕士论文确定定量研究方法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条件的不具备,千万不要贪大,自己动手去搞较为宏观的社会调查。
不然,会弄得骑虎难下。
定性与定量研究各自有优点和缺陷。
因此需要了解一些现在的争论,以便选择研究方法时权衡。
一些研究者认为,通过量表和统计分析、电脑模拟和资料简化的技巧进行等量化技术,可以使论证经得起测试和证明;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要找出社会现象的真正因果关系是太妄想了。
以定量研究来解释社会现象,有时显得不自然和缺少人性,过度简化了社会现象。
第五节论文的论证
一,论据与论证的统一
真地到了写作论证阶段,可说的话反而不多了,因为不同的论文所进行的论证千差万别,这里只能涉及到一些论证的原则。
在论文选题和论证的主攻方向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所谓写作,其实就是将许多论据,经过论证,证明作者的假设是成立的,或者对某种现象的解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成立的。
论据与论证的统一,正是我们进行论文写作要达到的目的。
包括实证调查的数据、众多的事实、权威人士的意见、历史证据等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少数现实政治的选题外,“权威人士”主要是指本专业本领域内的专门家,而不是当权的政治领导人,学术研究与政治理论宣传要求的请“权威人士”说话,是有差别的。
论据准备好了,接着就要紧紧围绕每一个立论(硕士论文中应有一个或二三个总体的立论;
各章节可以还有一些较小的立论,但均应服务于总体的立论),动用自己头脑中各方面的知识进行论证。
论证包括基本的逻辑论证,即常见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还有归纳论证(这要遵循严格的定性研究方法)等等;
再就是定量论证(数据分析)。
第六节论文的引证
注重规范化和前后对应
现在对于硕士论文的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撰写 硕士论文 技巧 攻略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