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写培训第一讲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033388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697.77KB
汉字书写培训第一讲Word下载.docx
《汉字书写培训第一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书写培训第一讲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阶段:
心不明,手不通。
第二阶段:
心明,手不通。
第三阶段:
心明,手通。
第四阶段:
心不明,手也通。
至于第四阶段的“心不明,手也通”,是说心里不用再去想了,手就自然写出来了,这和吃饭使用筷子、走路迈步的道理是一样的,太熟练了,完全成为下意识了。
7、什么是书法功夫?
怎样获得
所谓书法的功夫,就是临帖的功夫,临帖是需一生为之奋斗的事情,但也是最枯燥的事情。
临帖要“一比三抬头”,不要贪快,不要粗心,不要只求其大概,要认认真真地去临帖,认真在临帖上多花点时间,这就是学书的捷径。
临帖是不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自己练习是重复自己的错误。
看别人写字很重要吗
在书法学习中,有时是“百看不如一练”,有时是“百练不如一看”。
没亲眼看到过高手写字,对有志于书法的人来说是个严重的缺憾。
8、面授学习很重要吗
在书法学习中,老师必须看学生写字,学生必须看老师写字,两者缺一不可,这就是面授学习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我们的面授学习,是要通过面对面、手把手,找出问题所在,找出法则上的共性,免走歧途和弯路。
学书之路和人生之路是一样的,只有直线而无捷径,但却有远路和歧途。
9、学书有三个境界,与禅宗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相对应。
第一个境界,写字是技术。
如果技术没达到,就是一个拙劣的书法爱好者。
这一层面要求,书法五体皆通,字要精到,结构要精准,章法要合法则,墨法要通透,淡、浓、枯、润等与作品浑然一体达到很高的水准。
这其中很多是可以分解的技术,也是王羲之“池水尽墨”专精要求。
但是仅仅达到这一步,只是达到了能品。
第二个境界,写字是写情感。
所谓艺术就是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等人性深层情感。
书法有愤怒的书法(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喜气的书法、散淡的书法。
这些书法写出了情感、胸襟、眼光,超越了技术层面,达到了与人格胸襟统一的艺术境界。
第三个境界,写字是写文化精神。
书法作品能传达时代的精神气质,成为时代的风尚。
比如董其昌,他的字纤细疏朗,为什么会成为明代的代表?
因为明代不同于唐宋,不需要唐代的磅礴正气,也不需要宋人的中规中矩。
因此,董其昌的字成为明代书法自由之秀美代表。
到了王铎又开始转变,他由明入清的痛苦,其心中愤懑、痛苦、焦虑、做了贰臣的耻辱通过书法线条狂热的表现出来,章法摇曳,巨幅大作,涨墨满纸,不如此不能抒发他那种郁勃之气、愤懑之气、压抑之气。
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那个时代的风标。
为什么启功的字在“文革”后成为时代的书法欣赏趣味风向标?
为什么林散之的草书在“文革”黑压压的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之后成为时代的新审美诉求?
就是因为“文革”后思想解放,不再需要霸气杀气斗争气,而需要启功书法的平淡和合、境界高远的一派儒者文者的君子气概;
需要林散之书法的飘然出尘,不食人间烟火的美感。
“文革”中很多字黑压压一片,令观者触目惊心。
文革后,人们看到这种春风雅致的字,觉得神清气爽,精神自由的时代来临了。
可以说,文化精神是一个书法家最后成为书法大家的必然条件,而不是偶然条件。
王羲之是右将军,颜真卿是大将军,苏东坡是“杭州市市长”,于右任是国民党高官,舒同是共产党高官,启功、欧阳中石是大学教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只记载那些真正有学问、有人格精神者的书法作品。
那些过分炫技的书法和人格低下的书法,将被历史逐渐遗忘!
10、十六字书学理念:
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
第一句是“回归经典”。
全世界所有大师都是从经典中出来的。
傅抱石,日临古画,终成大家;
王铎,一日临帖,一日创作。
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为创新而进行,而是要传承的。
甚至可以说,传承的深度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第二句是“走进魏晋”,中国书法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
魏晋人的字写得好,天真浪漫,童心可嘉。
今天是酒心、肉心、是非心、功利心占了上风。
一些人一下笔就想能不能获奖、能不能赚到几万块钱。
王羲之、王献之、王珣、陶渊明都视金钱如粪土,真正达到了人格的超迈。
魏晋人的平均寿命很短,朝不虑夕,常感人世苍茫,人生苦短,譬如朝露。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魏晋人对生死体会很深,这种生死观是今天的人所没有的。
今天的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很好,没有生命危机意识,没有看到艰难和死亡,没有体会到生命的虚幻。
第三句是“守正创新”,“正”是传统的“正”经典的“正”。
今天可以说是守“西”创新,西方有什么,中国就来什么;
西方有天书,中国就来个天书。
艺术可以试验,拿过来没有关系,但是中西艺术史上,真正的路只有一条。
守正创新是抵制守“歪”创新,守“怪”创新,守“西”创新,守“商”创新。
第四句是“正大气象”。
今天拍卖市场,明清的作品卖得很好。
实际上,明末是衰败之相,清末被坚船利炮打得很惨,这是败国之相。
为什么拍卖行拍得那么高,是因为唐宋的作品收藏不了,只有买明清的。
但是这种个人的收藏爱好,不能影响新世纪大国书法美学的气象。
现在是中国崛起的时代,需要正大气象的审美风貌的书法,而不是衰败之相的书法。
中国一个世纪以前是衰败之相,在全世界排名100多位之后,现在大国崛起排名第二位,说明中国崛起意义重大,书法大国形象的崛起同样需要书界同仁精诚合作。
现在有些人反对守正创新,他们只认洋人,认为正大气象与己无关。
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可以看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王羲之的《兰亭序》都有正大气象,这是一个人心里边的阳光,是一个人对美的憧憬,是一个人的人格精神的提升。
写字与章法
有人字写得很好,作品写不好,原因?
整体性。
诗歌、音乐、体操、杂技、绘画、太极、武术等等,各种技艺,无不相通
协调性
变化统一
章法
书法中的章法,指的是书法作品通篇布局的法则和规定。
一般来讲,单个字的点画结构,我们称之为小章法。
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和整幅作品的布局,我们称之为大章法。
清刘熙记载《书概》中云: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互相应之妙。
”这“相避相形、相互相应”,便是章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楷书的章法,虽然与行、草、篆、隶的章法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就楷书的特点而言,也还有许多不同的处理和要求,这需要我们一一加以学习和研究。
一.汉字硬笔书写的用笔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第七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是用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
硬笔书法用笔讲究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转折方圆,呼应连贯。
1、轻重,用笔的轻与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效果。
用笔轻者,令人感到轻松、秀丽、和雅、飘逸;
用笔重者,则会给人以沉着、拙重、凝炼、浑朴之感。
用笔的轻重,主要基于“力度”的大小,而这种力度则完全取决于运笔时力度控制上。
这种力度是笔与纸相磨擦产生的使人感觉出来的力度。
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
专用虚笔,似近油滑;
专用实笔,又会滞笨。
笔画有了轻重粗细的细微变化,也就产生了灵动的韵味。
从运笔技巧来说,其轻重、虚实是一对统一、对立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所谓虚实相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苦练中达到善使笔锋。
为了更好的善使笔锋,在临习中,须十分注重用笔锋运行,把握其虚实、轻重的分寸。
辅之以腕力、臂力、指力推动笔向前运笔;
十分注意笔笔用力送到底,例如“撇”画及类似“秋”“火”的最后一笔。
经过刻苦训练,在点画线条的力度和质感上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2、缓急,运笔的急缓在书写中是至关重要的。
运笔的急与缓是形成作品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
落笔迟重取其雄厚,急速方能流畅、遒劲。
运笔的急与缓须有机的结合,方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否则,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
认为“快”才是熟练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
认为“草书”的本质就是快更是不对的,字体不同、点画不同其书写速度是不同的,我们在临习时只有贴近其原帖字的书写速度和节奏,才能得其“形”、“神”。
一般来说,篆、隶、楷体的书写速度相对慢些,行、草的速度则要快些,横画、撇画相对快些,竖画、捺画则要慢些,“能急不愁缓,能重方能轻”,经过反复的训练,随着书写中对急缓运用对节奏方面逐步熟练,慢慢地进入到“随心所欲”运用较自如的阶段。
也就会领悟到“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的道理
有缓有急,有快有慢,才能使线条有流畅刚劲和涩滞凝重的巧妙变化,产生不同的质感。
3、提按,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提按是写好点画的关键。
刘熙载曾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
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交换的过程。
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通过提按的交递,再加上轻重、缓急的丰富变化,这样点画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产生美妙的韵味与鲜活的形象。
如果写出来的字线条粗细一致,就会毫无神采与美感。
这是点画缺乏提按所致。
提与按是一对矛盾体,要想处理好并非易事。
有的人写字一味地按,有的人只善提,善按者线条厚拙少灵动,善提者线条轻灵或近于浮滑。
提与按这两种技巧比较而言,按易提难。
在行笔过程中,尤其在转折处,一定要注意“提按”二字。
我们在写字时,起止笔处往往按笔,行笔中用提笔,所以起收笔处重,中间轻,线条容易出现“中怯”现象。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
“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
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
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之病。
”何时当按,何时当提,提按的频率、速度是随书写时具体情况而定的。
我们往往在发笔处将笔下按,使笔一开始便偃卧纸上,这是对提按之法缺少领悟之故。
董其昌又说: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我们只有在书写过程中反复练习,用心体验,才能悟出其中的真谛。
4、顿挫
顿挫即停顿、转折,指书法跌宕起伏、回旋转折。
顿,是行进中的暂停,是其一;
其二,就是做点的运笔姿式,用力一按即起,也叫顿。
挫,是用笔行进中突然停止,并略作反方向运动,之后又顺着原先行笔的方向继续向前,在运笔方法上类似于木工锉锯时用锉来回拉动,在书法上用“挫”的方法效果好坏关键是看你拉前挫后的笔势是否自然连贯,这是很能表现一个个性特点的运笔方法。
5、转折,“转折”在书法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转”是用笔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方折棱角笔画的笔法,其要领是,在转的关节处笔不停驻下来,只有提按的变化,没有折、顿的处理,“如折钗股”,是篆、行、草中运用最多的笔
法。
“折”与“转”相反,是写出方的点画方法。
折法,多运
用于于方笔书法的起笔处(楷字藏锋起笔的手段)、收笔处以及
横画和竖画的交接处。
此法多运用于楷、隶书中,行、草亦时有所见。
“转”是行、草尤其是草的最基本的写法,“转”法掌握好了,才能一笔将草字写出来,才能写出草字奔、飞的势态。
6,方圆,指字的用笔和形体上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
一是指的笔画转折处理时出现的效果,转笔则成圆,顿笔则为方;
一是指的笔意的方圆,像篆书的用笔一看就是圆笔为主,魏碑中的《始平公造像》的用笔却是典型的方笔,。
从用笔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元代刘有定《衍极·
注》称:
“执笔贵圆,握管不可不直,直则方。
字贵方,得势不可转,转则圆。
篆圆也,圆其用而方其体;
隶方也,外虽方而内实圆。
”从字的形体上讲究方圆之术的,如南宋姜夔《续书谱》称:
“方圆者,真草之体用。
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
”方中寓圆,圆中有方,既有矛盾,又能统一,才能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若“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
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此书之大病也”。
(《变通异诀》)故方圆也可用来评价书法艺术的优劣
7,呼应连贯,神采焕发。
笔画线条不能笔笔独立,而要借助运笔的收起变化,使上下俯仰,左右顾盼,前后连贯,使所有笔画成为有机地整体。
古代经典书论
孙过庭《书谱》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
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译文:
看到(钟、张、二王的书法变化多端,)有如悬针垂露的异状,奔雷坠石的雄奇,鸿飞兽散的殊姿,鸾舞蛇惊的状态,断崖颓峰的气势,临危地、踞枯木的惊险的情形,或者重似云崩,或者轻如蝉翼;
引导开来,仿佛泉在流注,抑顿下去,有如山岳般安稳。
纤细啊,像新月出现在天涯;
疏落啊,宛如群星分布在天汉;
(他们的书法)奇妙同于自然,达到了非人工布排的境界。
真可谓智慧和技巧兼擅其长,心和手都畅运无阻了。
他们笔不妄动,每一下笔都有它的理由:
在一画的里面,笔锋表现出起伏的异态;
在一点中,毫端显现出顿挫的神理。
)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
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草书不兼具楷法,似乎近于单调拘谨;
楷书不参入草意,殊不免失去“尺牍书”流动的风味。
楷书的形体由点画构成,它的精神由使转表出;
草书的精神寄托在点画之中,它的形质由转折呼应来体现。
草书的使转写不好,便不样子;
楷书欠缺点画功夫,还可以粗糙地书写成文。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
学成规矩,老不如少。
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
勉之不已,抑有三时;
时然一变,极其分矣。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至于说到深入思考,精研法则,少年是比不上老年人的;
但学好一般的规矩,老年又比不上少年了。
运用思索,年纪老了越见精妙;
从事学习,少年时代可以刻苦地努力进行。
进行不断的努力,其中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就有一个变化,最后达到功行完满。
初学分行布白的,仅仅求其平正;
既达到了平正的境界,又要追求险绝,险绝也能做到了,那又要回复到平正上来。
最初以为工夫赶不上古人,到了中间的过程,或则过于平正,或则过于险绝,最后乃领会到把平正和险绝融为一体,能够变化自如。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留不常迟,遣不恒疾;
带燥方润,将浓遂枯;
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
乍显乍晦,若行若藏;
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无间心手,忘怀楷则;
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一点的起笔,往往成为这个字的准则,一篇的第一个字,也常常是整篇字要看齐的目标。
彼此违背而不至互相侵犯,彼此和谐又不至一律相同。
留笔不感到迟缓,迅笔又不流于过速;
笔道略带一点干燥,(把笔毫一翻转)线条便润泽起来,(相反),在墨渖浓重时,(把笔毫翻过干的一面)也特有枯渴的效果;
不依靠规矩可以方圆合度,弃除钩绳而曲直也可以运用自如;
忽然露锋,忽然藏锋,似乎行笔而又似乎住笔;
穷尽它的体态于笔瑞,融合自己的感情于纸上;
心手相应,不为法则所束缚,能够这样,就可以离开羲之、献之也不会误失,违背钟繇、张芝也还能达到工妙了。
二.汉字结构布局的一般规律
1.主次协调
2.重心平稳
3.疏密匀称
4.比例适当
5.点画呼应
6.迎让避就
7.向背分明
8.参差错落
9.形态变化
10.违和统一
汉字的结构规律《汉字书写》第9,10册
1整齐平正
2布白均匀
3因字立形
4上下对正
5左右穿插
6包容相称
7连续各异
8格调统一
请查阅《汉字书写》第9,10册书写指导
各种笔画组合成字后,要大小匀整,字形平正,具有统一的美感。
整齐,这是从美观的角度来要求的,即要求字的大小基本一致。
我们知道,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如“山”“工”字仅有三画,“赣”字多达21画。
怎样把一个个笔画多少各不相同的汉字,组合在大小一致的一个个方块内,使人通篇看上去感到一种美感,这是汉字结体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其规律是:
笔画多者结字要密,笔画少者结字要疏。
平正,即要求字写得不歪不斜。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使横平竖直。
楷书的横画一般向右上有一定的倾斜度,但应注意整体的协调统一,如“典”字。
楷书字中部的主竖一定要写直,对于处于字两侧的竖,往往可写斜或弯曲,但要注意左右对称或有所倚靠,有些字没有横和竖做骨架,字形天然倾斜,但要注意把握字的重心,斜中求正,如“方”等。
要求字内各笔画间的距离或各笔画相交而成的间隙要大体相等,使字中黑白分布较匀称。
以横画为主的字,各横之间的距离要大致均匀,如“童”、“直”等。
以竖画为主的字,各竖之间的距离要大致均匀,如“洲”、“顺”等。
横、竖笔画与撇、捺、点等笔画交叉时,它们交叉所形成的角度应该大体相近,如果角度无法相近时,则应考虑使各角与外格线所形成的面积大体均匀,其方法是使部分笔画缩短或加长。
如“木、下、来、深”等,“木”字的交叉点上部短而下部长,有利于在其下部安排撇捺并使其均匀;
“下”字交叉点左部短而右部长,有利于右下角写点;
“来”、“深”须“计白当黑”,使笔画周围的空白处大致均匀。
这一规律主要针对独体结构来说的,由于独体字互相搭配的笔画比较少,故其结构形式不能强求一律,要因字立形。
独体字作为一个单一的结构整体,有不可再分性,它一般笔画较少,其变化主要在上下伸缩和左右摇摆中进行,因而从字的外形入手,来分析和学习独体字结构形式,更能抓住主要矛盾,有的放矢。
楷书的基本体式为正方形,但也并非所有汉字全呈统一的正方形,还有扁方、长方、梯形、斜梯形、三角形、倒三角形、菱形、圆形、斜形等,不可能按一种模式,而应顺其自然,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该缩则缩,该舒则舒。
如“月”、“血”、“自”、“戈”等。
书写上下堆积的字时,各部分的重心要对正,上下要压紧。
对正,是指一个字由上下两段、三段或多段组成,要尽可能使各段重心在一条中心线上,以求稳定。
在实际的应用中,楷书中的对正,也未必是绝对的对正,上下堆积形的字,一般下部重心居中略偏右的位置,才能保证整个字的稳定,这是由于楷书中横画多向右上倾斜的缘故。
如“志”、“鲁”、“票”、“贵”等。
在对正的前提下,上下堆积的字一般本着上紧下松的原则来写,并尽可能地压缩各段之间的距离。
由于上下堆积的字一般横向的笔画较多,如不压紧容易把字写得狭长而失去楷书的特点。
如“幕”、“囊”、“皇”、“嘉”等。
书写横向排列的字时,在保持紧凑、匀称的前提下,应使左右或左中右各部分互相穿插、自然伸展。
穿插,就是要使各部分不得分离、松散。
其方法是缩小各部分之间的距离,并利用点画穿宽插虚、互相照应。
如“数”、“派”、“物”、“妙”等。
在互相穿插的前提下,由于视觉审美的关系,横向排列的字一般本着左紧右松的原则来写,并注意纵向笔画的自然伸展,以增加字的高度,不使字形过宽过扁,如“晰”、“批”、“锻”、“嘟”等。
对包围结构的字要掌握好其外围大小及内外笔画的粗细比例。
总的原则是:
无论几面相包的字其内部笔画越多,外框越大;
其内部笔画越少,外框越小。
外框的笔画应比内部的笔画略粗一些。
四面包围的字,“口”字的内部笔画为零,在所有汉字中它是最小的一个字,切不可写大。
以“口”字为基准,其内部每加一横,字体就应适当加长一些;
其内部每加一竖,字体就应适当加宽一些;
其内部笔画达七、八个以上时,其外框大小可相对不变,但它仍应略小于一般多笔画的体形舒展的字。
如“口”、“日”、“四”、“圆”等。
三面包围的字,被包围部分必须往纵深处安排,并不得伸展;
三面包上者,内部笔画往往向上外露,但不要悬空;
三面包下或三面包右者,内部笔画一般不外露,以免下坠或飘出。
两面包围者,有左上包右下和右上包左下两类,被包围部分也须往纵深处安排,但笔画可以舒展与被包围部分相呼应。
如“幽”、“罔”、“度”、“臣”等。
要求连续出现的同类笔画或结构单位应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以求字形具有丰富多彩的美感。
如果某一种书法千笔一面,毫无变化,尽管及其端正规范,也称不上书法艺术。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经过长期从不间断的临帖练习,从而逐步掌握楷书的变化规律与协调方法。
如“差”连续五横,则各横长短、粗细都应有所变化;
“而”的下部连续四竖,则各竖长短、粗细都应有所区别;
“匆”字连续四撇,则每撇长短、倾斜度应有所不同。
这一原理是对楷书及所有书法艺术的最高层次的要求。
格调统一,不是简单的形式和方法的统一,而是指书法的品位、基调和美学形态方面的艺术统一。
格调统一与连续各异,两者是互相矛盾而又对立统一的。
没有统一格调的连续各异的书法作品,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和粗俗的,称不上书法艺术;
而没有连续各异的统一形态的书法作品,则一定是呆板僵死、毫无生气的,亦称不上是书法艺术。
不同风格的楷书,在笔法和结构形成的品位、基调与美学形态方面,都有很大区别。
古人云:
字无百日功。
书法作为艺术,不仅要求把字写得工整准确,还要在此基础上,追求点画、结体、布白等方面的力感、美感和情感,使之具有艺术感染力。
因此对于硬笔书法爱好来说,不应满足于掌握了一般的书法技巧,而应继续前进,努力攀登硬笔书法艺术高峰。
从一般的审美规范出发,把硬笔楷书的构字归纳为八大规律,即整齐平正、布白均匀、因字立形、上下对正、左右穿插、包容相称、连续各异、格调统一。
整齐平正要求字要大小匀整,字形平正,重心平稳。
布白均匀要求各笔画比例适当,疏密匀称。
因字立形不要求字的结构通篇一律,正斜、收放各随其形,大小、长短因字立形。
上下对正要求字的各部分重心对正,上下压紧。
左右穿插要求写横向字时,在平稳、匀称前提下,应使左右部分参差错落,迎让避就,相互穿插,舒放自然。
包容相称是对包围结构的字来说的,要求内外粗细有别,比例适当,大小和谐,疏密匀称,伸缩随形。
连续各异要求连续出现同类笔画或结构单位时字形应姿态变化、丰富多彩、违和统一。
格调统一与连续各异,两者既对立又统一:
字的点画或部件在主次、欹正、虚实、轻重、疏密、长短、长扁、大小、收放、开合、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字 书写 培训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