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鱼类图谱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028768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1.08MB
中国淡水鱼类图谱Word下载.docx
《中国淡水鱼类图谱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淡水鱼类图谱Word下载.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的主要淡水鱼种类和分布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较多国家之一,淡水面积约为三亿亩,其中可供养鱼的水面约7500万亩,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鱼类生长,又有草、鲢、鳙、青、鲮、鲤、鲫、团头鲂等优良鱼类的养殖技术,所以是当今世界淡水养殖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论养殖的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和自然环境各异,各地区鱼类品种,格局特色,按照气候的区域分类,鱼类的分布情形是:
东南区:
其中包括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海南岛等地。
这些地区主要生长喜暖性鱼类,品种繁多,代表鱼类有鲮鱼、卷口鱼、中华鲅鱼、东坡鱼、花鳅鱼、腊光长鳅、沙鳅、扁头平鳅、爬岩鳅、平鳍鳅、小吻鱼、长鳍鳍鲇、胡子鲇、鳗鲡、黄鳝、斗鱼、攀鲈等。
主要养殖鱼类为青、草、鲢、鳙、鲮、团投鲂、胡子鲇、罗非鱼等南方品种。
江河平原区:
其中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及辽河下游。
这里除了江河流域,有众多的湖泊,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主产区,天然水产鱼类众多而盛名,有青、草、鲢、鳙、鲤、鲫、鲇、鳊、鳡、团头鲂、乌鲡、鳗鲡等。
太湖的银鱼、长江的的鲟鱼、鲋鱼、鲚鱼产量很
大。
养殖的鱼种有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罗非鱼以及一些鲤鱼的杂交品种。
北部区:
这里主产冷水鱼类,天然水体盛产鲟鱼属、狗鱼属、哲罗鲑属等鱼类,如大马哈鱼、狗鱼、香鱼、雪鱼、拟赤捎鱼、八目鳗等是这里的特有而具代表性的鱼类。
人工养殖除青、草、鲢、鳙、鲤、鲫和团头鲂,还饲养红鳟鱼。
西北高原区:
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
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天然水体盛产中华弓鱼、黄爪鱼、裸鲤等,其他还有条鳅、江鳅等鱼类。
主要养殖仍与各地相同。
努澜区:
其中包括西藏南部、四川、云南西部。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鲁藏布江都流经这里,使东南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流共存于此,如鲮鱼,中华鲅鱼、东坡鱼、平鳍鳅、沙鳅、条鳅、须瞅、鲈鱼、黄缮、乌鳢、中华弓鱼等形成东南区、西北区鱼类群系混合的特点。
主要养殖仍是青、草、鲢、鳙、鲤、鲫、团头鲂以及近年大量繁殖的鲤鱼杂交品种等。
1、“沉香鱼”――华鲮
华鲮(Sinilabeorendahl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
俗称:
青龙棒,桃花棒,野鲮鱼,青衣子。
体长,略呈棒状,尾柄高而宽厚。
吻钝圆而突出,口下位,横裂。
上唇前部光滑,为游离的吻皮所遮盖,两侧则有细小的乳突;
下唇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乳状突,下唇与下颌分离,其间有一深沟相隔,上颌为上唇所包。
有1对短颌须,吻须常退化。
侧线鳞45-47个。
体背及体侧青黑色,鳞片紫绿色夹有红色,并具金属光泽;
腹部微黄,各鳍灰黑色。
华鲮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及山涧溪流中,为底栖性鱼类,喜集群生活。
常出没于岩石间隙中,在石砾底的基质上觅食,利用下颌锐利的角质边缘刮取着生藻类,也食高等植物的枝叶、碎屑等。
入冬以后,华鲮则数十尾甚至上百尾集群在深水洞穴越冬,很少外出活动。
2龄即可性成熟。
亲鱼于4-6月集群进入支流产卵,产卵场为石砾底质的急流浅滩滩尾。
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各大支流中,尤以川东盆地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山涧溪流为多。
生长较缓慢,一般个体为1-2公斤,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在产地产量较高,是四川省常见食用鱼类。
其肉质坚实脆嫩、十分鲜美、富含油脂,与青鱼相似,被视为珍贵食品。
花鲮的缘近种有11种,其中洞庭华鲮(Sinilabeotungting,俗称:
龙鱼、龙狗鱼、青鱼),分布于湖北长江荆江河段、湖南洞庭湖、沅江水系;
桂华鲮(Sinilabeodecorus,俗称:
青衣),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和北江。
它们的形态差异仅在于侧线鳞数为39-44个,而其生活习性及经济价值均与华鲮相似。
但生殖季节稍早,珠江流域为3-4月。
据说,在广西新和公社沉香潭出产的这种鱼具有沉香味,故又得名“沉香鱼”。
华鲮及其相近种,除去内脏和鲮的肌肉称之为“竹鱼”。
其鲜鱼肉入药,具有益气和中、除湿的功效,主治久病体虚、腰腿疼痛等症。
2、多鳞白甲鱼
多鳞白甲鱼(Onychostomamacrolepis)原名多鳞颜颌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
钱鱼、梢白甲、赤鳞鱼。
英文名:
Largescaleshoveljawfish。
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
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
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
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
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
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
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
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
栖息在河道为砾石底质,水清澈低温,流速较大,海拔高程为300-1500米的河流中,常借助河道中溶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发育,秋后入泉越冬。
4月中旬出泉,出泉多集中于夜半三更,头部朝内,尾部向外,集群而出,一般在8-10日内出完。
雄性性成熟一般在3龄以上,雌性为4-5龄,怀卵量为0.6-1.2万粒,生殖季节于5月下旬至7月下旬。
以水生无脊椎动物及着生在砾石表层的藻类为食,取食时用下颌猛铲,进而将体翻转,把食物掰入口中。
取食后的石块,可见白斑点点。
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
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
在产区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
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
今后如能对其天然资源加以保护,同时解决人工繁殖等技术问题,它将是山区渔业中一种很有前途的养殖鱼类。
3、四川白甲鱼
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angustistomat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
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
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腹部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
头短;
吻圆钝,稍隆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
口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
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
下颌具有锐利的角质前缘;
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
须2对,吻须极短小,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2/3。
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背鳍外缘成凹形。
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黄,背鳍上有黑色斑纹,尾鳍下叶鲜红,其它各鳍亦略带红色。
生活习性与白甲鱼相近,均为底栖性鱼类,喜生活于清澈而具有砾石的流水中。
早春成群溯河而上,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
常以具锐利的下颌角质边缘在岩石及其它物体上刮取食物;
食物以着生藻类及沉积的腐植物质为主,通常个体大的产卵期要早些。
亲鱼待性成熟后,即上溯至多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产卵,卵常粘附着在水底砂石上进行孵化。
生殖期间雄鱼吻部、胸鳍、臀鳍上具粗大的白色珠星,偶鳍及臀鳍呈鲜红色;
雌鱼吻部珠星不明显。
四川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尤以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为多见。
四川白甲鱼为长江上游一带中型的食用鱼,其产量虽不如白甲鱼,但其肉质更佳,为产区人们日常喜食的鱼类之一。
可以驯化作为池塘养殖对象,在水库中加以繁殖更是优良品种。
4、南方白甲鱼
白甲鱼(Onychostomasima)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
白甲,爪流子。
体纺锤形,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隆起,腹部圆,尾柄细长。
头短而宽,吻钝圆而突出,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走向口角。
口下位;
下颌具锐利的角质前缘。
唇后沟仅限于口角;
须退化,仅在全长10厘米以下的幼鱼有2对须或1对须。
背鳍外缘略内凹,具有1根后缘有锯齿的粗壮硬刺,其尖端柔软;
尾鳍深叉形。
鳞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
背鳍和臀鳍基部具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
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侧线以上的鳞片有明显的灰黑色边缘;
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
白甲鱼大多栖息于水流较湍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中,喜游弋于水的底层。
每年雨水节前后成群溯河上游,立秋前后则顺水而下,冬季在江河干流的深水处乱石堆中越冬。
常以锋利的角质下颌铲食岩石上的着生藻类,兼食少量的摇蚊幼虫、寡毛类和高等植物的碎片。
摄食强度最大是在3-4月份,冬季和生殖季节一般都很少或停止摄食。
3冬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较长,长江流域为4-6月,珠江流域为2-3月。
产卵场多为砾石及沙滩的急流处,卵附着在水底砾石上进行孵化。
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
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生长速度较快,1-3龄较显著,3冬龄鱼平均为37.1厘米,平均体重达1.14公斤,3冬龄以后增长较缓慢。
常见个体为0.25-2公斤,最大个体达6.5公斤。
它在产区的捕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肉细嫩,味鲜美,在市场中,除长吻鮠、鲶、铜鱼外,与鲤、倒刺鲃等同居于大众所喜食之鱼类。
此鱼很有可能发展成山谷水库的饲养对象。
5、假鳡鱼――似鳡
似鳡(Luciocyprinuslangson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似鳡属。
棍子鱼,真线鳡,墨线鳡,红尾鳡,竿鮈,鳡条鱼,香花鳡,棒子鱼,竿条鱼。
体细长,稍侧扁,头长大与体高。
吻尖,口大,端位,口裂宽敞且平直。
上下颌等长,其末端向后延伸达眼前缘的下方;
下颌前端内侧有一坚硬突起。
无须,眼大,鳃裂大,鳞甚细小,侧线鳞100个左右,侧线完全。
背鳍无硬刺;
胸鳍、腹鳍、臀鳍均短;
尾鳍长,深分叉,末端尖。
体银白色,背部灰黑;
侧线及侧线以上2-3行鳞片上有黑点,相互连成一纵黑色宽带纹。
主要生活在有一定流速的江河、湖泊中,为中上层鱼类。
似鳡是游泳健将,性凶猛,到处游弋袭击其它鱼类。
体长16厘米以下的幼鱼,则多数栖息于支流水流比较缓慢的湖湾或静水水体中。
无集群现象。
每年涨水时逆江而上,退水时顺江而下。
成鱼是最凶猛的鱼类之一,常在水的中上层游弋,一遇到适口的鱼类便向前猛冲而猎捕之;
由于其上下颌骨都很肥厚,而且下颌前端内部有小突起,致使所捕获的鱼很难逃脱。
幼鱼以浮游甲壳动物和其它鱼苗为主食,而全长35厘米以上的个体几乎完全依*一些小型鱼类为食。
4龄达性成熟,生殖季节在3-5月;
产卵场以有急流水为主要的条件,一般喜在沙滩处产卵。
生长速度快,1冬龄鱼体长15厘米,2冬龄鱼体长24厘米,3冬龄鱼体长36厘米,4冬龄鱼体长45厘米,5冬龄鱼体长54厘米,6冬龄鱼体长60厘米、体重2.25公斤。
最大个体可超过15公斤。
似鳡分布于广西,贵州南部以及云南东部的南盘江水系。
肉质细嫩,味佳,为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
6、西南大型凶猛鱼类――鲈鲤
鲈鲤(Percocyprisping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鲈鲤属。
花鱼,青脖。
体略侧扁,头较大,前端较尖,头背面平而宽,头后背部隆起。
口亚上位,斜裂,下颌突出。
须2对,吻须略短于颌须。
鳃裂大,两侧鳃膜联于鳃峡处极接近。
背鳍刺弱,后缘具细齿。
鳞较小,胸、腹部鳞更小,浅埋皮下,侧线略下弯。
体背面青灰色,侧面及腹部白色;
体侧鳞绝大部分有一黑色边缘,因此联成体侧整齐的直条纹,头、背部有分散的小黑点;
背鳍、胸鳍、尾鳍微黑。
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则在敞水区水体的中上层游弋。
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门猎食小型鱼类。
3冬龄鱼达性成熟,生殖期约在6月间,产卵地点都在上游的急流水中。
鲈鲤主要分布于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西江流域、南盘江等水系。
鲈鲤的另一个亚种――花鲈鲤(P.pingiregani)俗称:
花鱼。
分布于云南省南盘江水系和抚仙湖。
花鲈鲤的形态区别在于:
体侧有许多分散的黑色斑点,不组成直行条纹,腹鳍末端至臀鳍起点间的距离小于吻长。
鲈鲤是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长江上游产量相当大,常见体重0.5-1公斤,最大达15公斤。
肉可供药用,有祛痰、止血、镇静的功效;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出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癫痫失眠,月经过多等症。
7、乌江青波鱼――中华倒刺鲃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
青波,乌鳞,青板。
体长而侧扁,头锥形,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
须2对,颌须末端可达眼径后缘。
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背鳍具一后缘有锯齿的硬刺。
背鳍后缘微凹,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
体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鳍青灰色,后缘为黑色;
幼鱼尾鳍基有一黑斑,成鱼不明显。
中华倒刺鲃为一种底栖性鱼类,性活泼,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
冬季在干流和支流的深坑岩穴中越冬,3月份开始游向支流生长。
3龄性成熟,亲鱼于4-6月间水位上涨时,即到水大而湍急的江段产卵,卵随水漂浮孵化。
它是以水生高等植物为主要食物的杂食性鱼类;
丝状藻类、昆虫幼虫、淡水壳菜等均为其摄食对象。
中华倒刺鲃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里,中游里也偶而见之。
2冬龄以后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产量大,肉质肥美富油脂,为四川、贵州等地的重要经济鱼类。
分布于海南岛、珠江、元江等水系的倒刺鲃(S.denticulatus,俗称:
青竹鲩),形态特征与中华倒刺鲃颇相似。
主要区别为倒刺鲃的背鳍起点位置在腹鳍起点之后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远。
两种的生活习性与经济意义相同。
倒刺鲃的最大个体可达4公斤,为产地常见食用经济鱼类。
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光倒刺鲃等鱼的肌肉鲜美,均有一定药效,有壮阳补中之功效,主治腰膝酸软。
8、青棍鱼光倒刺鲃
光倒刺鲃(Spinibarbusholland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
青棍、坑坚、光眼鱼、黄娟、粗鳞鱼。
体长,稍呈圆筒形,尾柄侧扁。
吻钝,口稍下位,呈马蹄形。
须2对,吻须较短,颌须末端超过眼后缘。
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内;
背鳍无硬刺。
鳞大,侧鳞基底具黑斑。
体背部茶黄色,腹部灰白,背鳍边缘黑色,其它各鳍桔红色。
一般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的中下层,尤喜在水色清澈的水域中生活,它属于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植物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也取食一些坠入水中的陆生昆虫和蝦等。
4-5月间在水流缓慢、水草较多处产粘性卵。
分布于长江、钱塘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元江、台湾岛及海南岛等诸水系。
分布广,食性杂,宜驯养。
生长快,个体大,1龄鱼重150克,2龄可达500克,3冬龄的鱼已能长到40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可达20公斤。
在华南、西南的年产量极为可观,是产区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
光倒刺鲃体厚肉肥,味鲜嫩,颇受当地群众欢迎。
其肉鲜食,有壮阳补中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等症。
9、南游莫望武昌鱼――团头鲂
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
团头鳊,平胸鳊。
Bluntnoseblackbream,Wuchangfish,Bluntsnoutbream。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
头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上下颌的角质层较薄;
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皮质腹棱。
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较头长为小;
臀鳍长,具27-32根分枝鳍条,尾柄高而短。
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体侧呈现出一行行紫黑色条纹,腹部银白,各鳍条灰黑色。
团头鲂多见于湖泊,比较适于静水性生活。
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生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
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其它甲壳动物为食;
成鱼摄食水生植物,以苦草和轮叶黑藻为主,还食少量浮游动物。
4月开始大量摄食,6-10月为肥育期,摄食强度最大,冬季11月起停食。
2龄可达性成熟,5-6月间,成鱼集群于流水场所进行繁殖;
产卵场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流水,有茂密的水草,底质为软泥多沙,水深1.0-1.5米,水温20-28℃。
怀卵量一般为3.7-10.3万粒。
受精卵在水温为25℃时,经两昼夜可孵化。
冬季集群在深水处的泥坑中越冬。
团头鲂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
生长速度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20-230毫米,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因其为草食性,且能在静水中繁殖,目前已在全国各地人工养殖。
团头鲂肉质细嫩、腴美,脂肪丰富,胜于长春鳊和三角鲂。
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0.8克,脂肪15.8克,碳水化合物0.9克,热量229千卡,钙155毫克,磷195毫克,铁2.2毫克,堪称上等鱼类。
习称的“武昌鱼”本是鳊、鲂的统称。
在湖北省梁子湖通长江的入口处,有一小镇樊口,古时称为武昌县。
这里江湖相通,不少鱼群自由出入于江湖之间,湖中的天然食料丰富,是鱼类的重要肥育场所。
樊口所产的“鳊鱼”以团头鲂为主,此鱼肉嫩脂多,尤为肥美,故古时有“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的说法,到了武昌的人也必一品武昌鱼的滋味。
武昌鱼是历代诗人的赞颂对象,有“南游莫望武昌鱼”,“九州横驰鲂有家”等佳句传世。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末期,吴主孙皓想从建业迁都武昌,百姓苦于逆流朝奉,朝内部分大臣纷纷阻止其迁都,左丞相为劝阻吴主迁都而授意,编了一首民谣: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从此,武昌鱼的称谓便流传下来。
10、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鲂(Megalobramaskolkovii)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
三角鳊,乌鳊,平胸鳊。
Blackbream。
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
头小,口端位;
上下颌前缘均具发达的角质层。
腹棱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
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显著大于头长;
尾柄长大于或等于尾柄高。
体背部青灰色,两侧浅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银白,每个鳞片后部较深,各鳍呈青灰色。
鲂在流水或静水水体中都有。
尤喜栖息于底质为淤泥或石砾、而有沉水植物和淡水壳菜的敞水区。
在生殖季节,成熟亲鱼群集于有流水的场所进行繁殖;
到初春就游至江河港汊和附属水体的沿岸觅食。
鲂属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淡水壳菜为主食,其次是昆虫和软体动物的幼体;
成鱼以水生植物为主食,其次是淡水壳菜。
性成熟个体为3龄,体重约1公斤左右。
产卵场要求水流有显著的流动。
分布广,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钱塘江、闽江等水系均产。
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左右,在天然水域中有一定的产量。
肉味鲜美,质细嫩,含脂量高。
每百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5克,脂肪6.6-8.0克,碳水化合物0.2克,热量134千卡,钙76毫克,磷211毫克,铁2.2毫克。
自古以来,颇受人民大众欢迎,视其为上等食用鱼类。
早在二千年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很喜爱吃这种鱼,如《诗经》中便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鲂”的诗句。
鲂、团头鲂和鳊的形态特征均极相似,古代统称之为“鲂”或“鳊”。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
“鲂,方也;
鳊,扁也”。
可见鲂和鳊是根据它们的外形而得名的。
去鳞、去内脏、洗净的鲂,鲜用,具有调胃健脾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症。
11、西北高原鱼类――厚唇裸重唇鱼
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
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
体呈长筒形,稍侧扁,尾柄细圆。
头锥形,吻突出,吻皮止于上唇中部;
口下位,马蹄形。
下颌无锐利的角质边缘。
唇很发达,下唇左右叶在前方互相连接,后边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两下唇叶前部具不发达的横膜,无中叶;
唇后沟连续。
口角须1对,较粗短,末端约达眼后缘的下方。
体表绝大部分裸露,除臀鳍两侧各有1列大型臀鳍外,仅在胸鳍基部上方的肩带后方有2-4行不规则的鳞片。
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
体和头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着黑褐色斑点,在侧线下方也有少数斑点;
腹鳍呈灰白或黄灰色。
背鳍浅灰色,尾鳍浅红色,均布有小斑点。
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宽谷河流中,在河湾洄水处较常见。
以水生动物如石蛾幼虫、端足虾和石蝇的稚虫等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
生殖季节为4-5月。
生长较缓慢,10龄鱼的平均体长仅为44厘米左右。
但肉质好,肉味鲜美,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
卵有毒,不能食用,加工时需注意去除干净。
其肉、骨、胆有药用价值,用以主治妇女病、肠胃病、促疮疖化脓、水肿、疮疡热痛、白内障、烧伤等症。
分布于同一地区的花斑裸鲤(Gymnocypriseckloni)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pylzovi)等裂腹鱼类也均有相同的药效。
12、新疆高原鱼类――新疆裸重唇鱼
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淡水 鱼类 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