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2028767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64KB
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
⑵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
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⑵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的措施
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⑴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⑵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
受的。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⑵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塑造人生
⑴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⑵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⑶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⑴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⑵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
●文化竞争力
⑴含义:
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⑵表现:
文化创新能力、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素质人才
⑶重要性:
①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
文化是发展中国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安全不可缺少的精神武器。
●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⑴从物质生活来看:
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人们的消费结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从精神生活来看:
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提升文化竞争力?
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⑵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⑶转变政府职能
⑷以数字化、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⑸“人才兴文”战略
⑹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内容
A.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B.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C.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2)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
①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文化的共性与个性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尊重文化多样性
⑴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⑵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①原则: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具体要求: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⑷意义
A.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
B.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文化传播
1.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3.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
4.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要求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继承传统文化的形式
(1)传统习俗的继承。
(2)传统建筑的继承。
(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3)传统文艺的继承。
(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3.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①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内容: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要求: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⑴社会制度的更替
①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文化形态的过程。
②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⑵科学技术的进步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重要因素。
②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⑶思想运动
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⑷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
1.必要性:
⑴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⑵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2.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目的、检验标准。
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的作用
⑴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⑵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要求
⑴要求
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⑵原因
①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⑴根本途径:
立足社会实践
⑵重要途径
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A.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B.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6.文化创新应克服的错误倾向和坚持的正确方向
⑴克服的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2)坚持的正确方向
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一个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综合探究建立“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1)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2)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1)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①一方面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②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手段。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1.社会: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2.个人: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
建立学习型社会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知识要点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
⑴见证:
汉字和史学典籍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⑵原因:
汉字的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⑶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2.博大精深
表现: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独特性表现在:
(1)文学艺术
①文学艺术的作用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文学艺术的地位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民办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
①科学技术的地位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科学技术的特点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科学技术的意义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区域性的原因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眘各自的特色。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各民族文化的特性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各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1.重要性
⑴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⑵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表现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突出表现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突出表现是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综合探究 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
(1)弘扬和培育民族定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当代文化生活
1.特点:
色彩斑斓
2.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积极作用
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推动生产的发展
2.消极影响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传播低俗文化
●发展大众文化
1.原因: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2.什么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文化生活的复杂性
1.在文化生活中,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表现见教材)
2.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⑴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
⑵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
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
3.要求:
文化激荡看主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什么是先进文化: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关键: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三个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物质基础;
政治文明---政治保障;
精神文明---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措施(如何建设)
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⑵发展科学,形成崇尚科学的氛围。
⑶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思想道德建设
1.地位: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主要内容:
⑴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⑶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目标(基础性工程):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实现此目标的要求:
⑴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⑶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⑷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
1.二者的关系:
⑴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⑴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⑵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⑶怎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综合探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政治 文化生活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