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提纲要点整理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200267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5.04KB
马克思复习提纲要点整理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克思复习提纲要点整理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复习提纲要点整理打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P22-P23)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否是真实的,这一问题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
(P24-P25)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万事万物的共同特征,即客观实在性。
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P34-P39)
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P34-P37)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具有条件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括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种过程。
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
(P39—P45)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属于从属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6、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P46-P47)
(1)质量互变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一切肯定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P28-P32,)
(1)规律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的联系。
(2)意识
意识的能动性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注意:
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58-P64)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使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的检验
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
(P64)
认识的实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两条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
(P67-73)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一是理论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
一是认识的真理性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
(P73-P80)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具有客观性。
(1)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和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可以辩证转化的。
(2)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真理与谬误即对立又统一。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真理的检验标准;
(P81-P84)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真理就是要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的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P102)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P110-P115)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
(P115-P119)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往往存在多种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
(3)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
(P124—P137)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3)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5、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P140-P142)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来讲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P102-P108)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P136-P137)
(1)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都能使人们摆脱贫困。
并非能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9、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P144-P147)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
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P150-P157)
(1)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表现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P169-173)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4、剩余价值的本质;
(P174)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5、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
(P189)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时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6、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本质(P190-P197)
(1)资本主义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主要有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2)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
(3)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
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发展阶段及实质;
(P202-P216)
(1)历史必然性:
a)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b)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2)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二)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三)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3)实质
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双重性;
(P217-P220)
(1)表现:
一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二是贸易全球化
三是金融全球化四是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2)双重化
好: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不好:
其一:
发达国家爱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3、经济全球化的原因(P218)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实质;
(P221-P229)
(1)新变化的表现: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2)原因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复习 提纲 要点 整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