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99483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3.58KB
伦理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
《伦理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笔记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二、道德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发展,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三、道德和社会意识
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道德起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第二节 原始道德的发生
必须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本身的生产两个角度来分析原始道德的产生。
第三节 道德的本质
出题题型:
简答论述
1、试说明道德的本质?
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伦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研究道德现象而把握道德的内部结构即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这是道德的一般本质。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揭示出道德的一般本质,认为道德的本质蕴藏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总之,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
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
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这是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规范性: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可另出论述题)这是道德的更深层次上的本质,即道德作为人类实践精神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道德作为精神,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
因此是实践的。
1、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
(1)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
(2)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
正是目的决定了道德行为的方向、价值,表现了精神的实践功能;
(3)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又具有理想性。
道德理想是一种善,是集所有特殊物于一身的普遍物,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
黑格尔的道德概念就是道德理想,实践精神把这种理想变为现实,就是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实践精神的理想性又在于其行为的义务性。
义务是被意识到的道德必然性,既是外在的职责、使命,又是内在的要求,出于义务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也是将现实升华为理想的实践精神的行为。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仅强调实践精神的能动性,而且强调其把握世界方式的特殊性。
试论述道德把握世界方式的特殊性。
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是随着人类实践精神的分化而形成和逐渐发展起来的。
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
这里的改造是以精神的手段来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使社会关系符合某一价值要求的精神活动。
这里的世界是指人类社会、人类活动和人类品质。
(2)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评价是道德把握世界的基本手段。
道德评价将外在的准则直接灌输到人们内心,形成个人自己的做人标准和价值目标。
而这种标准和目标反过来又作为内心的评价主体,审查过滤自己的动机、欲望、需要、意图,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并指向社会的价值目标。
(3)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让人盲目听从外界权威、屈从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而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动员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恶行、培养德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
总之,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应当理想等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恩格斯:
“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
第三章道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作为一般了解)
第一节 道德的结构模式
一、道德的结构态势
总体上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二、道德的社会结构模式
名词解释:
1、道德关系:
就是人们基于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意识,并遵循某种既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而以某种特有的活动方式发生的社会关系。
按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以把社会范围的道德关系概括为三类:
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整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
2、道德现象:
就是人们在人与人之间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可以感知到的道德表象形态。
根据其表象形态或存在状态加以归纳,则可以从总体上把社会的道德现象,划分为社会道德意识现象、社会道德规范现象和社会道德活动现象。
这三类社会道德现象,是彼此密切关联的。
三、道德个体结构模式
个体道德心理结构(德心)、个体道德行为结构(德行)、个体道德境界结构(德品)。
四、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 道德的社会功能
一、道德的基本社会功能
调节、教育和认识(反映)为道德的基本功能。
二、道德认识功能的特殊性
三、道德调节功能的特殊性
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问答:
1、试说明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一)道德的认识功能,即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经济关系的社会功能。
它的总体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认识(反映)的角度和范围上看。
道德是着重从个人和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对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
(2)从表达认识(反映)成果的方式上看。
道德主要以具有善恶意义的行为、准则、风俗、情绪、信念、理想等形式,表达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成果,并因此往往使这仪成果多半具有评价性、征兆性和轮廓性。
(3)从认识(反映)的基础上看。
社会生活实践仍是道德实现其认识的基础和确认其认识成果的标准,但又在道德的认识中具有某些特别的意义。
(4)从认识(反映)主体上看。
整个社会,每个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嗾使道德认识社会现实的主体。
(二)道德调节功能。
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来调节社会关系,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具有以下几个总体性特点:
(1)从调节的角度和范围上看。
道德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集体利益和其他个人利益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
(2)从调节的尺度上看。
道德也有其不同于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特点相对于同一社会性质的法律调节尺度来说,道德调节尺度不仅具有广泛性,而且具有多层次性。
(3)从调节的偏颇上看。
道德在从权利和义务两方面调节社会成员的行为时,依其自身的固有规定和特有机理,而侧重于引导当事人履行其按“社会身份”所应有的义务或引导当事人承认、尊重和维护其行为客体应有的权利。
(4)从调节方式上看。
道德调节人们的关系和活动,并不诉诸国家机器和惩罚手段,而主要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尤其注重于唤起人们的知耻心,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
(5)从调节的效力上看。
道德调节的效力是相当有限的,然而道义的力量是深厚的、持久的。
第三节 道德的运行机制
一、道德运行的目标体系
(一)道德运行目标的涵义
道德运行目标就是人们力求于道德运行过程结束时实现的某种结果。
(二)道德运行目标体系的结构特点
第一,多向性。
第二,级次性。
第三,序列性。
第四,阶段性。
(三)道德运行的基本目标
完善社会道德,完善个体道德。
(四)道德基本运行目标的实现
道德基本运行目标只能在道德运行过程中得以实现。
为了解决道德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以保证道德基本运行目标的最佳实现,道德运行机制必须具有一下四个功能:
第一,目标决策功能,第二,目标控制功能,第三,目标协调功能,第四,目标应变功能。
二、道德运行的外部机制
外部机制的主要表现:
第一,目标机制。
第二,涵容机制。
第三,功能机制。
第四,时空机制。
第五,效应机制。
三、道德运行的内部机制
道德运行能力的主要表现:
(一)自选择能力
(二)自组织能力(三)自控制能力
四、道德运行的轨迹
(一)道德运行曲线
(二)道德运行曲线的中轴线(是由既存道德状况和基本运行目标两个因素界定的)
(三)道德运行轴线与经济运行轴线
道德运行的基本目标及其内外机制,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必然性为基础的,是由经济必然性所决定的。
第四章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略读)
第一节 道德的历史类型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在公有制基础上形成起来的、维护氏族公社、部落的共同利益的道德要求,是原始道德的最突出的特征。
共同劳动、相互帮助、勇敢刚强、吃苦耐劳是氏族成员竭力推崇的美德。
维护氏族内的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氏族部落道德的朴素性、狭隘性、外在性和权威性,也是氏族道德的勇敢很重要的特点。
(对原始人来说,属于自己氏族、部落的就是“善”的,属于别的氏族、部落的就是“恶”的。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第一个阶级道德就是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特征:
首先,奴隶主道德与奴隶道德的分裂、对抗,决定了这两种道德的根本区别。
其次,道德在表现形式方面也较原始社会有很大的进步,使其成为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分和意识形态。
再次,道德调节的范围和内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
奴隶主道德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
第二,鄙视劳动和劳动者是奴隶主阶级一条很重要的道德规范。
第三,对奴隶主国家绝对忠诚,既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要求,也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规范。
第四,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道德规范。
奴隶阶级的道德特征:
反抗奴隶主阶级的虐杀,争取人的地位,是奴隶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首先,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其次,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提出了三条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即“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还提出了“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再次,道德进一步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贯彻在他们实际道德关系中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个人主义道德原则以及自由、平等、博爱规范的提出,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是一个巨大的革新。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道德的曲折前进过程
三、道德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第三节 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特点
一、传统伦理的肯定方面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伦理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重人伦关系和人的价值,以民为本;
重视整体观念和民族大义;
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重视人生理想和人格、情操。
第一,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相处和“爱人”。
第二,利民、富民、“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和反对祖国分裂、抵抗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传统。
第三,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第四,重视理想和志向。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二、传统伦理的否定方面
家族宗法等级制。
三、对待中国传统伦理的两种倾向
一是全盘否定,一是全盘否定(新儒家)。
第五章道德原则(重点读第三节)
简答:
1、个人是什么?
在伦理学领域所讲的个人,主要指的是这种个性化了的、作为道德主体一分子的个人。
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其个性化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并不是由个人来确定的,而是由社会来确定的,是由具体的道德实践场所来确定的。
也就是说,个人及其道德个性只有在具体的社会道德环境中才能够成立并积极地显示出来。
2、什么是集体?
作为哲学范畴的集体,首先是相对于作为哲学范畴的个人而言的。
集体范畴的抽象相当于整体范畴或社会范畴的抽象。
集体范畴又必须具体化为代表整体或社会的某一集团、阶级或国家。
3、集体中的个人与个人组成的集体
个人总是集体中的个人,集体总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强调个人的集体性质,除了强调个人的社会历史本质之外,在伦理学领域,关键是要强调个人客观上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强调个人的这种集体使命感。
强调集体的个人性质,也不知识简单地强调集体的个人构成因素,在伦理学领域,更重要的是强调个人的道德活力、道德主动性和道德首创精神,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个性。
因而,集体与个人的对立、制约和超然关系,应该既是相对的,又是双方的。
集体与个人是一种关系范畴,集体只有在同个人发生关系时才能得到定义,个人也只有在同集体进行联系时才能得到定义。
简述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1、就社会主义道德的最一般原理而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与道德的基本问题相一致,集体主义原则必然是社会主义道德中基本问题的具体体现。
2、就社会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而言,集体主义原则在本质上既属于这一体系中的规范之一,又高于别的具体规范,成为规定和界说别的规范的最高道德规范。
3、就社会主义道德的评价体系而言,无论是人们行为的善恶,还是人们道德品质的好坏、道德境界的高低,也必须依据集体主义,把集体主义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评价尺度。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善恶的尺度,利益的尺度,生产力标准的尺度,常常都具体化为集体主义的尺度。
4、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调节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节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从总体目标上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是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使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能够实现辨证的、有机的统一。
5、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从总体上说包含三层意思:
①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②集体主义原则即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性,又强调这种统一的辨证性。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上,二者的作用是双向的。
③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但这种辨证统一要能够成立,必须有一个使统一体赖以立足的基础,其基础也就是集体利益。
也即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
第三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1、谈谈你对功利主义的理解
①功利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伦理学说及其道德原则,最主要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密尔。
边沁指出,所谓功利原则,就是“赞成或不赞成任何一种行为,其根据都在于这一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人的这种幸福。
功利原则的要旨是,所有利益当事人的最大幸福。
密尔对功利主义作了这样的界说:
“承认功用为道德基础的信条,换言之,最大幸福主义,主张行为的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
”由此可见,他们都把功利主义理解为最大幸福主义。
②功利主义是依据趋乐避苦的原则来调整个人和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
在功利主义看来,由于社会利益仅仅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因而社会利益总是一种虚构的利益,只有个人利益才是真实的利益。
因此,要促进人们的最大幸福,实际上就是要增进个人的最大快乐。
③马克思认为功利主义这种类似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的观点,从历史发展上看是一种倒退。
认为把一切关系都归为功利主义方法论是很愚蠢的,是一种形而上学式的抽象。
④在当今西方伦理学中,新功利主义主要有两个代表流派,即“准则功利主义”和“行为功利主义”。
新功利主义在重效果轻动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等问题上,与老功利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⑤此外,功利主义还有另一种理解,即理解为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
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与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原则性的区别。
从无产阶级功利主义的基本特征来看,它同集体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就是无产阶级的功利原则。
真正的最大多数人幸福的原则。
2、试论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1)形式各异的道德原则中,直接与集体主义原则相对立的,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原则。
在伦理学领域,个人主义理论往往首先强调自身与集体主义的针锋相对。
个人主义理论往往还申明自己与利己主义有根本区别。
(2)个人主义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利己主义,尤其不等同于极端的利己主义。
严肃的个人主义理论家往往十分注重个人的良心、美德甚至一定的牺牲精神,往往强调个人的活力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3)但是,既然个人主义理论的根基在于信奉个人至上,那么,它在总价值目标上就很难与利己主义严格区分开来。
在表现形式上,利己主义则更加露骨地强调一己私利的至上性,把异己私利的得失,视为道德上善恶与否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3、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1)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善的标准。
利他主义概念,最初由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
孔德创造。
(2)我们从利他主义产生的根源中,可见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根本区别:
①利他主义是私有制社会统一的利益形式相互对立的产物;
而集体主义则是消除这种利益对立形式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
②利他主义从人的抽象本能出发来颂扬人的利他精神、牺牲精神;
而集体主义则从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出发,从人的彻底解放、社会的彻底解放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利他精神和对集体作出牺牲的本质。
③利他主义在谈论人的利他精神时,往往包含着反个人的倾向,往往容易流于禁欲主义;
而集体主义在谈论人的牺牲精神时,是在正确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把个人的牺牲看成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④利他主义包含的利他精神,由于受其理论和时间的局限而难以实现;
而集体主义所强调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建立在道德自由基础之上的一种崇高的道德选择。
(3)把集体主义与利他主义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集体主义的涵义,正确地贯彻集体主义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六章道德规范(可出名词解释、简述题)
1、道德规范:
人们在道德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是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但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道德规范的他律性:
即所谓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
他律用语道德领域,成为道德他律,是历史上绝大多数规范伦理学派别都一致接受的。
在规范伦理学中,道德他律的直接涵义,就是指人或道德主体依赖以行动的道德标准或动机,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
这些外在的根据,是超出道德自身和道德主体自身之外的。
但是在不同的规范伦理学体系中,这种外力或外在的根据却是各不相同的。
3、道德规范的实然性(tobe):
表现的是道德的实际状态,因而对人们提出的是显示的道德要求。
道德首先是现实道德生活的反映,道德规范首先是现实道德关系的概括。
所谓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在其总的出发点,就是道德规范的这种现时代特性。
4、道德规范的应然性(oughttobe):
表明的是道德的理想状态,因而对人们提出的是理想的道德要求。
道德不仅是对现实道德生活的反映,往往更是对未来道德生活的憧憬;
道德规范不仅是对现实道德关系的概括,往往更是对理想道德关系的描述。
道德规范的导向性,正是源于道德及道德规范本身所蕴涵着的理想道德成分。
5、良心:
黑格尔指出,良心在伦理领域,它的固定原则是自为的客观规定和义务,因而虽然它作为抽象的内心形式是无内容的,但它作为真实的东西,即作为“真实的良心”却又有极真实的内容,“良心是希求自在自为的善和义务这种自我规定。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质言之,良心不过是社会的客观道德义务,经过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而在道德主体的内心深处,以自律准则(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形式沉淀下来的人的道德自制能力。
简述题:
1、简述道德义务
(一)关于道德义务问题的争论
(1)宗教伦理学从神的意志方面来规定道德义务的本质,把道德义务说成是神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
(2)理性主义者从人的先验理性来看待道德义务的本质,把道德义务说成是理性的声音、理性的直观。
(3)快乐主义(或幸福主义)则从人的欲望、人的快感的本能来界定道德义务的本质,把道德义务说成是人自身的某种需要的产物。
(4)伦理学史上对道德义务问题论述得最详细也最有影响的,是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
康德强调人的行为的纯义务性,并把这种义务视为先天综合的,自名自证的和至高无上的,因而道德义务的命令(善良意志的命令)就成为人的道德行为的绝对命令,人尽义务是“为义务而义务”。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道德义务的理解。
(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道德义务的他律性,认为这种他律性是社会关系、道德关系及客观的社会道德要求。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也强调道德义务的自律性,这里的道德自律不同于良心的自律,而是义务的自律,即一种高度的道德责任感。
2、道德规范的表现形式
道德规范作为人类道德行为的基本准则,从古至今,有着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
如果仅仅从纯形式上来进行抽象,大体可以集中概括为:
图腾、禁忌、风俗、礼仪、准则、箴言、义务及责任种种。
(可出作为道德规范的义务与责任的联系和区别的简述题)
3、简述他律
(1)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即所谓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
他律用于道德领域,成为道德他律,是历史上绝大多数规范伦理学派别都一致接受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伦理学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