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员培训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981798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88
- 大小:367.89KB
质量员培训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质量员培训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员培训教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形成
2我国工程建设技术标准
工程建设技术标准概述
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
标准化工作的管理
标准种类
标准的分级
标准化和质量管理的关系
建筑施工标准体系
体系确定原则
层次划分
施工标准体系层次的划分
施工验收规范的演变过程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标准(GB50300-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修订背景
原标准已不适应当前工程质量管理的需要
贯彻《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工程技术标准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部的指导意见
验收规范本身修改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标准(GB50300-2013)
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的出台背景
主要内容
3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施工现场质量检查
材料、构配件的质量控制
材料控制的重点
材料质量控制的内容
机械设备的质量控制
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
生产机械设备的控制
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工序控制及其重要意义
工序分析
成品保护
施工顺序与成品保护
成品保护的措施
4施工质量验收和评定
工程的划分
划分的目的
单位工程的划分
分部工程的划分
分项工程的划分
检验批的划分
质量验收和评定
检验批
检验批的验收
检验批评定优良的条件
分项工程
分项工程的验收
分项工程评定优良的条件
分部工程
分部工程的验收
分部工程评定优良的条件
分部工程验收资料要求实例
单位工程
单位工程验收条件
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评定程序
验收记录表的填写
单位工程评定优良的条件
其他优良评价体系介绍
质量控制资料
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的作用
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的分类
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的判定
附:
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资料名称
5混凝土工程
主要依据
质量控制要点
6钢结构工程
7有色矿山工程
简述
1、质量的定义
质量的定义是:
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之总和。
质量主体是“实体”。
实体可以是活动或过程,也可以是活动或过程结果的有形产品,如建成的厂房,或无形产品,如监理规划等;
也可以是某个组织或个人,以及以上各项的组合。
质量的主体不仅包括活动、过程、组织体系或人,以及他们的组合。
“需要”通常被转化为有规定准则的特性,如适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美观等等。
在许多情况下,需要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明确需要是指在合同、标准、规范、图纸、技术文件中已经作出明确确定的要求;
隐含需要则应加以识别和确定,一是指顾客或社会对实体的期望;
二是指那些人们公认的、不必作出规定的需要,如住宅应满足人们最起码的居住功能即属于“隐含需要”。
“满足”不仅是对客户的还应考虑到社会的需要,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
如某些产品虽然能适应某些地区顾客的需要,但该地区从总体规划上来考虑不允许发展,因此,这样的产品也就不能“满足需要”,不具有所要求的质量。
2、工程项目质量
工程项目质量简称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是指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
也可定义为工程固有的特性、安全和使用功能满足相关标准规定、合同约定和隐含要求的程度。
建设工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除具有一般产品共有的质量特性,如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及其属性外,还具有特定的内涵。
工程项目一般都是按照合同条件承包建设的,因此,工程项目质量是在“合同环境”下形成的。
合同条件中对工程项目的功能、使用价值及设计、施工质量等的明确规定都是业主的“需要”,因而都是质量的内容。
从功能和使用价值来看,工程项目质量又体现在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外观质量与环境协调等方面。
由于工程项目是根据业主的要求而兴建的,不同的业主有不同的功能要求,所以,工程项目的功能与使用价值的质量是相对于业主而言,并无一个固定和统一的标准。
工程质量包括工序质量、检验批质量、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和单位工程质量。
工程项目质量也包含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指参与工程建设者,为了保证工程项目质量所从事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
工程项目质量的好坏是决策、计划、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而不是单纯靠质量检验检查出来的。
要保证工程项目质量,就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精心工作,对决定和影响工程质量的所有因素严加控制,即通过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3、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是为使产品和服务质量能满足不断更新的质量要求而开展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监督审核、改进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
质量管理应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负责和推动,同时要求企业的全体人员参加并承担义务。
只有每一位员工都参加有关的质量活动并承担义务,才能实现所期望的质量。
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活动。
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考虑到经济性的因素,有效的质量管理活动可以为企业带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利润等经济效益。
4、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1)质量方针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
质量方针是企业总方针的组成部分,它是企业的质量政策,是企业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行动纲领。
它是企业长期或较长期内质量活动的指导原则,反映了企业领导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决策。
(2)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指与质量有关的、企业所追求的或作为目的的事物。
是建立在企业质量方针的基础之上,质量方针为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
质量目标需与质量方针以及质量改进的承诺相一致。
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确保在企业的相关职能和各个层次上建立的质量目标,在作业层次上,应是定量描述的并且应包括满足产品或服务要求所需的内容。
5、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是指实现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1)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为行使其职能按某种方式建立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通常以组织结构图予以规定。
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图应能显示其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资源可包括人员、设备、设施、资金、技术和方法,质量体系应提供适宜的各项资源以保证过程和产品质量。
(3)一个组织建立的质量体系应既满足本组织管理的需要,又满足顾客对本组织质量体系要求,但主要目的应是满足本组织管理的需要。
顾客仅仅评价组织质量体系中与顾客订购产品有关的部分,而不是组织质量体系的全部。
(4)质量体系和质量管理的关系是:
质量管理需通过质量体系来运作,即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
6、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中致力于设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其质量目标的部分。
最高管理者应对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和要求所需的各项活动和资源进行质量策划,并且策划的输出应文件化。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中的筹划活动,是组织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质量职责之一。
组织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就必须根据市场信息、用户反馈意见、国内外发展动向等因素,对老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进行筹划。
就研制什么样的产品,应具有什么样的性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并进一步为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和实现这些要求从技术、组织等方面进行策划。
7、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1)质量控制的对象是过程控制的结果应能使被控制对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按实施者的不同,包括以下三方面:
1)业主与监理方面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外部的、横向的。
2)政府方面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外部的、纵向的。
3)承包商方面的质量控制,其特点是内部的、自身的。
(2)为使控制对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就必须采取适宜的有效措施,包括作业技术和方法。
8、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指为了提供足够的信任,以表明企业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
(1)质量保证定义的关键是“信任”,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提供足够的信任。
质量保证不是买到不合格产品以后的保修、保换、保退。
(2)信任的依据是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因为这样的质量体系将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方面的,都采取了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因而具有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不合格的机制。
一言以蔽之,质量保证体系具有持续稳定地满足规定质量要求的能力。
(3)供方规定的质量要求,包括产品的、过程的和质量体系的要求,必须完全反映顾客的需求,才能给顾客以足够的信任。
(4)质量保证总是在有两方的情况下才存在,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信任。
由于两方的具体情况不同,质量保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
内部质量保证是为了使企业内部各级管理者确信本企业部门能够达到并保持预定的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质量活动;
外部质量保证是使顾客确信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而进行的质量活动。
9、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指为了向企业及其顾客提供增加的效益,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过程的效率和效益的各种措施。
质量改进是通过改进产品或服务的形成过程来实现的。
因为纠正过程输出的不良结果只能消除已经发生的质量缺陷,只有改进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缺陷的原因,因而可以提高过程的效率和效益。
质量改进不仅纠正偶发性事故,而且要改进长期存在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实施质量改进,必须对质量改进活动进行组织、策划和度量,并对所有的改进活动进行评审。
通常质量改进活动由以下环节构成:
组织质量改进小组,确定改进项目;
调查可能的原因,确定因果关系;
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确认改进效果;
保持改进成果,持续改进。
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其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过程,再加上工程项目的特点:
一是具有单项性;
二是具有实施一次性与寿命的长期性;
三是具有高投入性;
四是具有生产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五是具有风险性。
所以施工项目的质量比一般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控制,一般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影响质量因素多如决策、设计、材料、机械、环境、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施工人员素质等均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2、质量波动性很大工程建设具有复杂性、单一性,不象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那样,有固定的生产流水线,有规范的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测试技术,有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有相同系列和相同功能的产品,所以它的质量波动大。
3、质量变异大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多,任一因素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引起工程建设系统的质量变异,造成工程质量事故。
因此,要想在施工中严防出现系统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就要把质量变异控制在偶然性因素范围内。
4、容易产生虚假性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艺交接多、中间产品多、隐蔽工程多,如果不及时检查并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事后看表面质量可能很好,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即:
将不合格产品认为是合格的产品。
也可能产生第一判断错误,即:
将合格产品认为是不合格产品。
以上两种情况都是虚假性,在进行质量检查验收时,应该特别注意。
5、终检局限大过程项目建成后,不可能像某些工业产品那样,可以拆卸或解体来检查内在的质量。
所以工程项目的终检验收时难以发现工程内在的、隐蔽的质量缺陷。
1、质量第一:
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使用年限较长,是“百年大计”,直接关系到人民财产的安全。
所以,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应自始至终地把质量第一作为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2、以人为本:
人是质量的创造者,质量控制必须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控制的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人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观念;
提高人的素质,避免人的失误;
以人的工作质量保工序质量、促工程质量。
3、预防为主:
就是要从对质量的事后检查把关,转向对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
从对产品质量的检查,转向对工作质量的检查、对工序质量的检查、对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
这是确保施工项目成功的有效措施。
4、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一切用数据说话:
质量标准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尺度,数据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和依据。
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必须通过严格检查,用数据说话。
5、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在处理质量问题的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客观、公正,不持偏见;
遵纪守法,杜绝不正之风;
既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秉公办事,又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以理服人、热情帮助他人。
1、进行质量策划,确定质量目标。
2、编制质量计划。
3、实施质量计划。
4、总结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提出持续改进的要求。
任何建筑工程项目都是由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所组成的,而工程项目的建设,则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
因此,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工程;
也是一个由投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开始,直到完成工程质量检验为止的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施工前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指在各工程对象正式施工活动前,对各项准备工作及影响质量的各要素和有关方面进行的质量控制,也就是对投入工程项目的资源和条件的控制。
质量事前控制有以下方面的要求:
1、施工技术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1)组织施工图纸审核及技术交底。
1)应要求勘察设计单位按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标准和合同规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勘察设计工作。
2)在图纸审核中,审核图纸资料是否齐全,标注尺寸有无矛盾及错误,供图计划是否满足组织施工的要求及所采取的保证措施是否得当。
3)设计采用的有关数据及资料是否与施工条件相适应,能否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4)进一步明确对施工中具体的技术要求及应达到的质量标准。
(2)核实资料。
核实和补充对现场调查及收集的技术资料,应确保可靠性、准确性和完整程度。
(3)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
应重点审查施工方法与机械选择、施工顺序、进度安排及平面布置等是否能保证组织连续施工,以及所采取的质量保证措施。
(4)建立保证工程质量的必要的试验设施。
2、现场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
(1)检查场地平整和压实程度是否满足施工质量要求。
(2)测量数据及水准点的埋设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3)检查施工道路的布置及路况质量是否满足运输要求。
(4)检查水、电、热及通讯等的供应质量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3、材料设备供应工作的质量控制
(1)检查材料设备供应程序与供应方式是否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检查所供应的材料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及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
设备应具有产品详细说明书及附图;
进场的材料应检查验收,验规格、验数量、验品种,做到合格证、化验单与材料实际质量相符。
即对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所有与施工有关方面的质量控制,也包括对施工过程中的中间产品(工序产品或分项工程、分部工程产品)的质量控制。
事中控制的策略是:
全面控制施工过程,重点控制工序质量。
具体措施是:
工序交接有检查;
质量预控有对策;
施工项目有方案;
技术措施有交底;
图纸会审有记录;
配制材料有试验;
隐蔽工程有验收;
计量器具校正有复核;
设计变更有手续;
钢筋代换有制度;
质量处理有复查;
成品保护有措施;
行使质量控制有否决;
质量文件有档案(凡是与质量有关的技术文件,如水准、坐标位置,测量放线记录,沉降、变形观测记录,图纸会审记录,材料合格证明、试验报告、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设计变更记录,调试、试压运行记录,试车运转记录,施工图等都要编目建档)。
是指对通过施工过程所完成的具有独立功能和使用价值的最终产品(单位工程或整个建设项目)及其有关方面(例如质量文档)的质量进行控制。
具体工作内容有:
1、组织联动试车。
2、准备竣工验收资料,组织自检和初步验收。
3、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4、组织竣工验收。
20世纪初,制造工业复杂了,第一批专职的检验人员从生产工人中分离出来,走上了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即质量检验阶段。
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工程师、科学管理者泰罗,他的主要贡献是首次将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的检验制度,包括设立专职检验人员、检验机构,制定检验的技术标准,使质量检验从经验走向科学。
1、质量检验所验证的是确定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属静态的符合性质量;
2、主要职能是把关、报告;
3、基本环节是测量、比较、判断和处理;
4、基本方式是全数检验。
1、“事后检验”制度。
主要是在产品生产之后,将不合格的废品从产品中选择出来,造成产品较大浪费,无法补救。
2、检验产品为100%的逐个检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3、对质量管理的组织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没有予以重视。
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大量生产的需要,企业的质量检验的弱点越来越显示出来,质量检验成了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生产企业无法预先控制质量,检验工作量很大。
此时,休哈特首创工序控制图和巴奇与罗米特提出统计抽检检验原理和抽检表,取代了原始的质量检验方法。
1、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对质量进行控制;
2、将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前控制;
3、将专职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活动转移给专职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承担;
4、改变最终检验为每道工序之中的抽样检验。
1、过分强调质量控制而忽视其组织管理工作,使人们误认为统计方法就是质量管理;
2、因数理统计是比较高深的理论,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是统计学家们的事情。
尽管有一些弱点,但是,统计方法仍为质量管理的提高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质量控制理论也从初期发展到成熟。
质量控制的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现阶段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菲根堡姆和米兰等人。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通过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
通过对产品的形成和使用全过程管理,全面保证产品质量;
通过形成生产(服务)企业全员、全企业、全过程的质量工作系统,建立质量体系以保证产品质量始终满足用户需要,使企业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佳的效益。
1、是针对不同企业的生产条件、工作环境及工作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对每一个生产环节加以管理,做到全面运行和控制。
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全体人员的责任,应使全体人员都有质量的概念和参与质量管理的要求;
2、全面质量管理不排除检验质量管理和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
把组织管理、数理统计方法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综合运用于质量管理,建立适用和完善的质量工作体系。
3、进一步采用现代生产技术,对一切与生产产品有关的因素进行系统管理,保证建立一个有效的、确保质量提高的质量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提出后,很快被各国所接受,尤其是日本。
50年代日本向美国学习,引进了美国的先进经验,日本叫做全公司质量管理。
全面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在工业产品质量方面迅速提高,有些产品(如汽车、家电等),一跃成为世界一流水平。
1、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质量标准不尽统一,全面质量管理无力解决;
2、在世界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使质量管理面临一个新的课题。
虽然全面质量管理有不足,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使仅仅依赖质量经验和运用统计方法的管理,形成交付全体人员的质量管理,使全体人员都参加到质量管理之中。
把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最后把关转变为事前控制,把分散管理转变为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管理。
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在多年协调努力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经验,经过各国质量管理专家近10年的努力工作,于1986年6月15日正式分布ISO8404《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3月正式分布ISO9000-9004系列标准。
ISO9000系列标准的发布,使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概念、原则、方法和程序统一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它标志着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的新高度。
回顾质量管理的发展史,可以清醒地看到质量管理发展的过程是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我们会面临新的挑战,人类会进一步研究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推进到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第二章“建筑许可”中对建筑施工许可制度和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从业资格制度作出了规定。
三项许可制度(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制度、从事建筑活动的单位资质制度、从事建筑活动的个人资格制度)体现了国家对建筑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进行从严和事前控制的管理,对规范建筑市场,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生产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提高投资效益,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和国家财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所提“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是指注册建筑工程师师、监理工程师、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和建造工程师师,对专业质量检查员并没像上述人员规定必须有什么技术职称才行,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强制性条文有规定:
“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有规定的资格”。
质量检查员作为检验批和分项工程质量验收的参加者,必须持证上岗。
施工单位的质量检查员是掌握企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具体人员,是施工单位的质量把关人员,要给他充分的权力,给他充分的独立执法的职能。
各施工单位以及各地都应重视质量检查员的培训和选用。
1、参与进行施工质量策划;
2、参与制定质量管理制度;
3、参与材料、设备的采购;
4、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5、负责监督、跟踪施工试验,负责计量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质量 培训教材